新書推薦: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城市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浪潮,本书将告诉你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
? “智慧地球”理念引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信息技术为城市智能化发展提供新手段
? 当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近况及特点,本书精彩呈现
?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与标准规范
?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与评估指标体系这里一一阐述
? 智慧城市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与运营模式你知道吗?
|
內容簡介: |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家战略。通过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引领和支撑城镇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城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所确立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书对智慧城市的兴起背景、国内外进展和特点、内涵与特征等做了详细的分析,对智慧城市的顶层框架、标准规范、关键技术、评估指标等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建设与运营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
|
關於作者: |
王爱华:高级工程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网通软交换网络建设及运行管理模式研究》、中国网通集团骨干及南方12省语音网络规划》、《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家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智慧广州顶层设计可行性研究》和《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
目錄:
|
目 录
发展背景篇
第1章 城市的兴起与演进 3
本章导读 4
1.1 城市的发展浪潮 4
1.1.1 第一次浪潮 4
1.1.2 第二次浪潮 5
1.1.3 第三次浪潮 6
1.2 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 8
1.2.1 创新型城市 10
1.2.2 低碳城市 11
1.2.3 数字城市 12
1.2.4 知识城市 13
1.2.5 可持续发展城市 15
1.3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16
第2章 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 19
本章导读 20
2.1 日益严峻的城市病 20
2.1.1 城市规划与布局不尽合理 20
2.1.2 粗放型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21
2.1.3 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22
2.1.4 城市面临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难题 23
2.2 信息技术为城市智能化发展提供新手段 25
2.2.1 信息技术已发展进入泛在智能融合新阶段 25
2.2.2 宽带网络成为信息顺畅流通的根基和技术创新基石 26
2.2.3 物联网和感知技术推动城市精准化管理 27
2.2.4 移动互联网丰富互动渠道提供个性服务 28
2.2.5 云计算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29
2.2.6 大数据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31
2.3 “智慧地球”理念引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热潮 32
第3章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35
本章导读 36
3.1 欧洲智慧城市侧重绿色低碳发展 36
3.1.1 阿姆斯特丹 37
3.1.2 斯德哥尔摩 40
3.1.3 卢森堡 42
3.1.4 斯科尔斯沃 43
3.2 亚洲智慧城市全面发展各具特色 45
3.2.1 新加坡 45
3.2.2 日本 48
3.2.3 韩国 50
3.3 北美智慧城市注重公共服务 52
3.3.1 美国 53
3.3.2 加拿大 56
3.4 海外智慧城市特点总结 57
第4章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59
本章导读 60
4.1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60
4.1.1 国家层面政策与推动情况 60
4.1.2 城市层面发展与建设现况 61
4.1.3 2013年我国智慧城市大事记 63
4.2 我国智慧城市探索实践 64
4.2.1 北京 64
4.2.2 上海 67
4.2.3 广州 70
4.2.4 宁波 73
4.2.5 格尔木 76
4.2.6 深圳前海 79
4.2.7 东莞东城区 82
4.3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84
4.3.1 全面发展型 85
4.3.2 优势产业拉动型 86
4.3.3 稳妥跟进型 86
4.4 与海外智慧城市的差异分析 86
4.5 探索走出我国的智慧城市之路 88
概念框架篇
第5章 智慧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93
本章导读 94
5.1 国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 94
5.1.1 维也纳理工技术大学 94
5.1.2 智慧社区论坛 95
5.1.3 麻省理工学院智慧城市研究团队 96
5.1.4 亚里士多德大学城市和区域创新研究中心 96
5.2 国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 97
5.2.1 中央部委 97
5.2.2 地方城市 97
5.2.3 学术界与企业界 98
5.3 内涵定义 99
5.4 核心特征 100
5.5 概念辨析 101
5.5.1 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的关系 101
5.5.2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103
第6章 智慧城市的顶层框架 105
本章导读 106
6.1 顶层框架设计的必要性 106
6.2 顶层框架的设计原则 107
6.3 顶层框架服务主体需求分析 108
6.4 顶层框架设计 109
6.4.1 战略目标层 111
6.4.2 运行操作层的功能视图 113
6.4.3 运行操作层的技术视图 116
6.4.4 支撑保障层 119
第7章 智慧城市的标准规范 121
本章导读 122
7.1 智慧城市标准化概述 122
7.1.1 智慧城市标准化的目的和意义 122
7.1.2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123
7.2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构成和标准化现状 124
7.2.1 智慧城市标准框架 124
7.2.2 国内外标准化进展 125
7.2.3 总体标准 131
7.2.4 基础标准 131
7.2.5 应用标准 133
7.2.6 安全标准 135
7.3 亟需制定的智慧城市标准 136
第8章 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 139
本章导读 140
8.1 技术框架 140
8.2 感知层技术 141
8.2.1 RFID自动识别技术 141
8.2.2 传感器技术 145
8.2.3 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149
8.3 网络层技术 150
8.3.1 宽带互联网技术 150
8.3.2 无线宽带网技术 152
8.3.3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158
8.3.4 泛在网技术 159
8.4 平台数据层技术 162
8.4.1 SOA技术 162
8.4.2 云计算技术 164
8.4.3 增强现实技术 166
8.4.4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 170
8.4.5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 173
第9章 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 175
本章导读 176
9.1 建立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意义 176
9.2 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指标的研究和评估情况 177
9.2.1 国外情况 177
9.2.2 国内情况 179
9.3 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185
9.3.1 现有指标体系中的不足 185
9.3.2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186
9.3.3 具体构建方法 187
建设运营篇
第10章 智慧城市主要建设内容 191
本章导读 192
10.1 共性建设内容 192
10.1.1 信息共享中枢——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 192
10.1.2 系统协同中枢——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 196
10.2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202
10.2.1 感知终端设施层 203
10.2.2 物理支撑设施层 204
10.2.3 网络支撑设施层 205
10.2.4 应用服务设施层 207
10.3 城市实体基础设施 208
10.3.1 智能电网 208
10.3.2 智慧水务 214
10.3.3 智能气网 218
10.4 智慧运行与管理体系 219
10.4.1 智慧政府 219
10.4.2 智慧城市管理 223
10.4.3 智慧交通 227
10.4.4 环境保护 231
10.5 智慧公共服务体系 234
10.5.1 智慧医疗 234
10.5.2 智慧社保 238
10.5.3 智慧教育 239
10.5.4 智慧社区 241
10.5.5 智慧家居 243
10.6 智慧城市产业体系 245
10.6.1 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 246
10.6.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47
第11章 建设与运营模式 251
本章导读 252
11.1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252
11.1.1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模式探索 252
11.1.2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 253
11.2 典型建设与运营模式分类介绍 254
11.2.1 传统模式 255
11.2.2 外包模式 256
11.2.3 PPP模式 258
11.2.4 BOT模式 260
11.2.5 代建制模式 262
11.2.6 众包模式 264
11.3 建设与运营模式应用 266
11.3.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 266
11.3.2 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运营模式 271
参考文献 275
|
內容試閱:
|
本章详细梳理了城市发展所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浪潮,剖析了不同时代下的城市化进程,指出城市化的实质是汇聚和辐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本章分析了全球化、技术进步、治理模式和治理议题的变化、民众权利和平等意识的普遍增强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目前出现的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1.1 城市的发展浪潮
美国著名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 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弄清楚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他曾高屋建瓴地指出,“城市的诞生、演变和消亡的历史循环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规律。城市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外在显现特征和自身的内在发展特征,是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城市文化发展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三次重大变革的浪潮。第一次变革浪潮是从前农业化时代到农业化时代城市的变革。在前农业化时代,人类由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发展到乡村聚落;到了农业化时代,固定城市出现,城市设施逐步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二次变革浪潮是从农业化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的变革。城市得到加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势不可挡,居住于城市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主流,城市发展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次变革浪潮则是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的变革。技术革命导致的信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并改变着城市的功能、形态、发展模式和演变轨迹。在这三次浪潮的变革中,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1.1.1 第一次浪潮
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以农业化作为最显著的特征,基于分散的自然经济,人类和自然之间基本和谐相处。这个时期的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形成商贸、宗教或政治中心,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地区构成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封闭区域。由于生产力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城市发展很慢,延绵时期很长,大约经历了6 000余年,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生产力水平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
在这一时期,农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建立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之上。城市的发展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2)城市的规模较小、数量少,集聚辐射能力较低
由于基于传统农业基础上的手工业和商业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城市人口,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很缓慢。同时,农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对周围区域的吸纳能力和影响能力都比较弱。公元100年全球的城市化率约为4.7%,到1850年城市化率也仅仅为6.4%。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城市化率仅仅提高了1.7个百分点。
(3)商业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成长,商业成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之一。西方城市沿着先设“市”后设“城”的方向发展,而我国则沿着先设“城”后设“市”的道路发展,两大功能不断渗透。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演进,在商品交换的刺激之下,城市的发展速度开始逐渐提升。
1.1.2 第二次浪潮
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以工业化作为最主要的特征。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社会逐渐从农业时代步入工业时代,工业化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按照工业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大机器时代空前的集聚性加速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导致了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1)科学技术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