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微表情与心理学:我们的身体会说话 (探索微表情下的大秘密)

書城自編碼: 244087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和力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808338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9-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十一年夏至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慈悲与玫瑰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心跳重置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編輯推薦:
通过对方的言谈举止,看透对方的内心。

解读表象下的玄机,看懂对方肢体语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

探索微表情下的大秘密,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权。
內容簡介: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提前洞悉对方的内心世界,便能在交往中掌握主动权。本书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身体语言进行讲解和分析,向人们揭示微表情所隐藏的大量信息。
關於作者:
和力,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具有多年图书撰写经验,著有多部著作,如《借你三胆》《责任第一》等。
目錄
引言1





第1章 微表情的奥秘



心理学家眼中微表情的秘密11



视觉阻断13



用心观察,用心体会17



大脑与心理学26



“安慰行为”与心理活动36



坐姿的传情表意45



站姿的传情表意49



腿脚的常态动作52



脚踝相扣,另有深意60



快乐腿与快乐脚63



躯干语言73



手臂的作用84



以手观心93



有趣的面部表情97



心灵的窗户——眼语100



解密嘴唇105



简单查找欺骗行为108





第2章洞察秘密,从点滴开始



面部表情的欺骗性115



手的“各种情绪”118



握手奥秘124



双手交叉抱于胸前——自信、不惧、防御129



“尖塔”和“连锁”手势136





第3章从谈话中“窃取”表情



从话题中见“表情”143



说“不”有“表情”146



说话习惯见“表情”149



识破谎言几个“妙招”158



幽默话中的表情167



打招呼中见表情171



招呼用语中的表情174



说话特点有奥秘177



吵闹争执见表情183







第4章观察外相,体察真实心理



嘴的各种表情191



鼻子的语言194



面色的千变万化197







第5章生活中的玄机



穿衣识人203



如何向他人展示自我206



笑容的各种表情209



并不简单的点头和摇头212



手心手背的语言218



发言时的语言特征222
內容試閱
第1章 微表情的奥秘





心理学家为何可以对坐在桌子另一端的那个人的内心了如指掌?难道他们真的有特异功能?真的能够通过表情甚至微表情了解他的内心活动吗?其实,并不是心理学家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们深谙表情甚至微表情奥秘。

心理学家们通常有着“格物致知”的本事,如果你要问他们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侦探大师”,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一切都是心理学的功劳。”



心理学家眼中微表情的秘密



心理学家史密斯经常会被问及同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你对人的表情产生了兴趣?”

史密斯听后常常会讲他的故事。8岁那年,史密斯从古巴来到美国。最初,史密斯完全不会讲英语,和成千上万来美国的移民一样,史密斯去了学校。然而,史密斯很快发现,要想和其他同学和睦相处,打成一片,自己必须要对周围人的第二语言有所了解,这个“第二语言”就是身体语言。

后来,史密斯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后,知道了人体就像一个布告板,通过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可以向他人传达这个人的内心活动。再后来,史密斯发现身体语言很多是细微的动作,尤其是人的表情很多是细微表情,即转瞬即逝的表情,不易被他人捕捉到。

史密斯曾为了验证人们面部表情及细微表情能反映人内心活动这一结论,来到了一所学校,想看看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感觉。史密斯首先注意到的是,当他走进教室时,真心欢迎他的老师或同学会挑起他们的眉毛,眼睛发光,微笑着友好地招呼他;相反,那些对他没什么兴趣的人则会轻轻地斜视他,或者嘴角微微抽动,一副不屑的样子或不在意的冷漠表情,或脸上无表情,而这些不太欢迎他的同学面部表情都是细微表情,尽管转瞬即逝,却是那种一旦被察觉就永远也忘不掉的表情。

人的表情动作太真实了,表情所反映的好恶、美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内心真实的想法。现今,微表情不仅仅是面部表情,还包括人行为动作透露出的信息,人们身体表现出的微动作以“另一种方法”让他人了解了鲜明、生动、具体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表情”。人身体行为的传情达意,与面部表情的表现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样,展现人的内心活动!



视觉阻断



“视觉阻断”是微表情的语言之一,一般发生在人们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或者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的时候。当人们希望通过避免“看到”不想见到的事或人而又想保护自己时,或当人们发自内心地轻视或鄙视他人时,可能做出眯起眼睛、闭上眼睛或遮住眼睛等行为,而这些都是视觉阻断行为。

心理学家史密斯在一次协助警方调查过程中,就利用了视觉阻断行为。

在那宗案件中,有许多人丧生。一名保安成为纵火怀疑对象,因为火势就发生在他的时间管辖范围内。史密斯问了他几个非常细节的问题,以确定案发时他在不在现场,譬如失火前后他身在何处,是否参与纵火等。史密斯仔细观察他回答每一个问题时的面部表情,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泄密”信号。

史密斯发现,当这名保安被问到起火的时候他身在何处时,他的眼睛眨动了一下,而被问到其他问题时,他的眼睛没有任何异常反应。这让史密斯知道保安说的是真话,失火时他并不在现场,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与纵火案无关。最终,保安不得不承认失火前他离开岗位去见了在旅馆里工作的女朋友。

这名保安眨眼的动作提醒史密斯他有“难言”之隐,即他擅自在工作时间离开了岗位,他有些心虚,“脱岗”违反工作纪律,但他又想说明失火与他无关,他内心矛盾。警方最终将三名纵火犯缉拿归案。那名保安虽然未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也将受到因渎职造成惨案的惩罚。

史密斯经常通过观察他人无声的表情语言去感受他人的思维、感觉和意愿。他认为熟练掌握心理学、身体语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还能解读一个人内心的活动。

除了眨眼,闭眼、眯眼、遮眼等表情也是传递内心活动信息的一种方式。比如闭眼,大多表现出人们不愿见到或极度厌恶的感觉;眯眼的动作较为复杂,有思考、沉思或让人琢磨不定的意义;而遮眼大多配合手势,要么不愿见到,要么为不积极的一种行为。

有一次,在亚利桑那州发生了一起强奸案。一名年轻的犯罪嫌疑人被抓来审讯,他的供词听起来十分有说服力,而他的“故事”也似乎合情合理。他声明,自己从未见过受害者,那天他是沿着一排棉花地前行,然后左转,最后径直走回家。史密斯的同事们快速记下了他的供词,而史密斯则一直在注意着他的面部表情。他发现,当这位年轻人说到左转和回家时,他的眼睛眯着向右看,手打了个向右的手势,他的动作很快,如果不是一直在观察他,史密斯不可能抓住他的这一破绽,也就是言语和非语言行为不一致,说左转,眼睛却眯着向右看,手势向右。最终,史密斯告诉了警方,确定这个年轻人在说谎。后来,警方多次与这个年轻人展开较量,而年轻人每次讲完后,总会加上像闭眼甚至以手遮眼的动作,表明他实在不愿总是叙述这些事情。最终,这个强奸犯认罪了。

当然,表情包括微表情等身体语言并不只是用来审讯嫌疑人或犯人的工具。表情包括微表情在今天更多的是用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以及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解读身体语言的含义。事实上,拥有这种解读能力可以帮助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会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今天科技高度发达,计算机、微信、短信、电邮、电话和视频会议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还是会不辞辛苦地奔向各种不同的交往场合呢?答案是,因为人们面对面交往更能说明问题。同时也能亲自传递和观察非语言行为,这也是交流交往的直观方式。没有什么比亲自观察非语言行为更直接的了,人的非语言行为的强大与丰富含义往往只发生在瞬间。

在一次研讨会上,史密斯用一次扑克游戏讲述了如何通过表情包括微表情解读对手的内心世界,从而让自己成为牌桌上的“赢家”。

史密斯说,扑克游戏需要虚张声势和“玩心计”才能取得胜利,所以玩家需要对对手的一举一动十分敏感。比如拿到牌后的表情,包括眉毛是否扬起,有无舔上下嘴唇的动作,眼睛是否有张开、眯起的动作,舌头是否在嘴里有动作等种种细节表现。虽然大家对史密斯提供的“洞察”方法很有兴趣,但是史密斯真正在乎的是,他们中有多少人能运用这些方法得到牌桌以外的价值。

两个星期后,史密斯收到了一名参会者的邮件,他是得克萨斯州的一名医生。他这样写道:“让人震惊的是,您讲的玩扑克技巧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您那儿学到的解读表情以及微表情的技能不仅帮助了我,也帮助了我的病人。现在,我比较容易就能判断出病人的心情、现有状态、自信程度以及他们对我的信任度。”

从这名医生的邮件中,我们大概得知,表情发生的普遍性和在生活各个层面的价值有多大。

用心观察,用心体会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学会解读他人表情语言的方法。因为,表情语言是人心理活动最直观的显现,也是最难掩饰的。

开过车的人都知道, 在学习开车后第一次独立驾车的时候,你对驾驶技能越关注,车就越不听使唤,你也很难注意到车外的情况。你手忙脚乱,拼命想在驾校学的那些知识,但大脑里往往一片空白。只有当你车技熟练后,找到坐在方向盘后面那种“舒适感”时,你的注意力才会转移到整个驾驶环境中。事实上,解读表情语言也一样,一旦你掌握了使用心理学的技巧,“读表情”包括“读微表情”就会变成一种观察能力,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对表情世界的“破译”上。

也就是说,解读表情懂得心理学很重要。

(1)做个有心的观察者。

这一点是对想解密表情及微表情的人最基本的要求。一定要认真听别人说话,仔细观察他人说话时的各种表情和行为,不要出现像“塞着耳塞”去聆听别人讲话的行为。交谈沟通时,必须先做一个专心致志的聆听者,眼睛看着说话者,大脑过滤着耳朵中听到的信息,眼中回忆看到的情景,包括瞬间而逝的微表情。

人的表情动作,包括微表情动作并不难发现,只是人们总是疏于观察,用心不够,就像大侦探福尔摩斯对他的搭档华生医生说的那样:“你看见了,但是你没有注意观察。”“看见”和“用心观察”是两个概念。“看见”往往不经头脑思考,而“用心观察”则一定是经过了大脑思考。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注意不到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因而也就意识不到周围世界的丰富多彩。很多人的表情及微表情的动作可能与他说或做的大相径庭,但是却少有人发现这两者存在的不同。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个穿着大猩猩服饰的人从一群学生面前走过,几乎一半的学生注意不到他们中间的这只大猩猩!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听到这样的话:“我只是在与这个人争吵,没想到他竟然打了我,而我之前竟然没有察觉到他愤怒到打人的程度。”“我以为我老婆一直对我很满意,但是没想到昨天她却和我准备闹离婚。”

很多人之所以遇到这些问题,是因为这些人不曾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及与自己相关的人进行过细致的观察,而且他们也没有掌握“读懂”表情的技巧,也不清楚表情活动是人心理活动显现的直观反映。

其实观察技能是可以学会的,心理学家也不是生来就会的。

首先,学会细致观察;其次,当你在观察力方面遇到了“挑战”,千万不要气馁。只要你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不断地观察你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这个困难就是可以克服的。你需要做的就是用心观察,让用心观察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

人对周围世界的敏锐观察不应该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积极的、自觉的、投入的行为,更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精力和专注力方可练就的能力,同时,它也应该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后才能获得的能力。观察力就像人身体中的肌肉,用则发达,不用则萎缩。

当然,用心观察还指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而不只是视觉感官。

有一次,心理学家史密斯旅行回来后发现家里飘着一股香烟的味道,他的鼻子已经先眼睛一步警示:这屋子来过人。他去楼下管理处问询后得知,原来是一名修理工曾进来维修过管道,他的衣服和皮肤上的烟味儿在这间屋子里飘荡了几个小时。幸运的是,他是一个受欢迎的“闯入者”,而不是一个窃贼或对主人有伤害的罪犯。这件事让我们知道,人必须利用自己的所有感官,才能对所处的环境、所接近的人有详尽的了解。



(2)在环境中观察。

按照心理学家的经验,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观察得越仔细,就越能理解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显现的含义。

例如,一起车祸之后,人们首先会表现得十分震惊,面部表情各异,有人会茫然地走来走去,手会颤抖;有人会大声喊叫,情绪不能自控;有人会低头不语;有人会自言自语;有人甚至会恍惚地走向迎面而来的车辆,在这种情况下,处理事故的交警总是要求人待在指定的安全的地方,或交警划定的区域内,以防二次出现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事故发生后,事故中的经历者会受“思考大脑”的控制,出现颤抖、迷失方向、紧张、害怕、恐惧和不适等现象。



(3)认识普遍存在的表情行为。

人的有些表情行为具有普遍性,比如,人们有时会紧闭双唇或皱眉,这说明他们遇到了麻烦或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令他们感到了压力,这被心理学家称作“嘴唇按压”或“眉头异样”。

在一次为英国某轮船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中,史密斯朋友的一个英国客户要与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洽谈生意上的事,他让史密斯帮忙观察他们合同谈判的整个过程。史密斯同意了,并建议他们将合同事项一条条列明,然后一项一项口述。这样,史密斯就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对方公司的谈判人员,从而获得有可能对朋友有帮助的表情信息。

“我发现了需要你们注意的东西后会传纸条给你。”史密斯说。

随后,史密斯便坐到一旁并注意观察谈判双方在逐条审核合同事项的内容时的一举一动。当史密斯看到朋友一方念出合同中涉及一项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建筑工程的条款时,那家跨国公司的首席谈判代表缩紧了他的嘴唇,很明显,这一条内容有些不合他的“胃口”。

史密斯立刻给朋友传了一张纸条,警示他合同的这一条款有争议或有问题,应该趁大家都在的时候再仔细核查或讨论一番,果然那家公司谈判人员在这条上提出了异议。

于是,谈判双方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商讨,最终结果是,朋友的客户省了50万美元。

(4)解密特异的表情语言。

除了普遍性的表情语言外,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一样的表情语言,这是一种专属于某一个体的相对比较独特的语言。

心理学家指出:想要识别个体不一样的表情特异信号,必须仔细观察个体的行为方式,你对他们的行为越了解,或是和他们交往越持久,就越容易发现不同的信息,原因是你事先存储的数据足以令你做出一些正确的判断。



比如说,当你发现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在参加考试前有挠头或咬嘴唇的举动时,你就应该知道他可能十分紧张或没有准备充分。毫无疑问,这样的举动是他缓解压力的特有动作,当然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做出这样的动作,原因很简单:过去的行为是将来行为最好的预演。这表明他在考场上会因准备不充分或压力大而做出这种动作。

(5)与他人互动时寻找“正常”行为。

为了了解那些经常与你互动或交往的人的表情行为,你必须注意观察他们的常态,除了面部表情,包括坐姿、手和脚放置的位置、头的倾斜度,甚至放置自己物品位置的习惯,等等。你需要能够分辨出他们的“正常表情”和“压力下的表情”的不同之处。

没有找到正常表情的人就像那些直到孩子生病才知道带孩子上医院去检查的父母。当他们带孩子去看医生时,他们会竭力试图向医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情况,但是由于没有参照物,即他们没有观察过孩子健康时的样子,他们的描述总是夸大事实,强调生病时孩子的模样,而对于生病初始状态说不清楚,于是很多话都派不上用场。要知道,人只有多对事物或他人的正常状态进行观察,才能辨识和区别出正常与不正常的状态的异同之处。

所以,即使你只是与某人偶然相遇,也应该细心留意他在最初与你交流时的“正常”行为。原因是了解一个人的正常行为很重要,掌握了它,你便能知道对方在背离常态及背离常态时发出信息的内涵及其中的有效信息。

(6)尽量获得多种信息。

良好的分析能提高人们通过观察所获得多种信息的能力。人的表情集合在一起的行为信号就像七巧板的各个板块。你拿到的板块越多,把它们拼好的可能性就越大,图案也就越漂亮。

举个例子,史密斯曾见过一名同行先是一副受重压困扰的样子,看见他后,紧接着做出一连串努力保持自然的动作。事后史密斯自信地说,这名同行一定正在某种难以扭转的劣势中挣扎,而保持平静自然是他不想让人看出他的“倒霉相”。事实确实如此。那名同行母亲在医院抢救,医生多次下病危通知,同行内心非常焦急。



(7)留心表情的突然变化。

表情的突然变化表明一个人正在对自我某种信息进行平衡或调整。当一个满心欢喜奔向公园的孩子被告知公园已经关门的时候,他的表情会立刻发生变化;当人们从电话里听到不好的事情或看到某种令人伤心的事情时,表情也会立刻发生变化。

史密斯曾协助一名收银员处理过一宗未遂的抢劫案。当时,史密斯在超市结完账,转身要离去时,忽然注意到了站在柜台收银机旁边的那个男人,史密斯排队结账时就已注意到了那个男人,他并不像在等什么人,手中也没有提着物品,他只是靠近收银机,一直站在那里,两眼盯着收银机。

史密斯放弃了走的想法,他绕过男子,在男子的不远处注视着他。如果只是待在原地并保持沉默,史密斯可能还要多观察一段时间,但不久,男子的鼻孔开始扩大,表明他在深吸氧气并准备好要采取行动了。史密斯几乎是在他行动前的一秒钟猜出了他的意图,就在这一秒钟,史密斯大声向收银员发出警告:“小心,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三件事:这名收银员刚好完成一次结账,收银机的抽屉正打开;站在收银机旁的这个男人正迅速向前一步并将手向着抽屉里抢钱;听到警告的收银员及时地抓住了抢劫者的胳膊并将其反拧过来。结果,钱从这位企图抢劫的劫犯手中掉了出来,抢劫的那个男人向外跑去。如果不是史密斯事先察觉到了线索,这名劫犯应该是可以得手了。当然,劫犯最终还是被众人齐心合力抓住了。

人的表情变化还能反映出他在某种环境下的兴趣和意图。比如很多人喜欢加入到正在排队买促销东西的行列中;比如会弹钢琴的老师在看到一台名牌钢琴时有眼睛发光,想上前弹奏一曲的冲动行为;等等。人的很多表情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即将发生的事,而对观察者来说,更能从中获取“额外”信息。

(8)学会发现虚假的或误导性的表情语言同样很重要。

练就区别表情语言真假线索和误导性线索的本领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用心地观察很重要,但还需要缜密地判断。

一个人如果想要充分利用表情语言做判断,就必须仔细观察他人,并准确地定义他们表情语言的含义。但是很多第一次试着寻找表情语言线索的人虽然不错眼珠地盯着别人的面部看,甚至将他人看得要么不好意思,要么十分尴尬,却仍没看出丰富的表情语言,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技术不熟练”。而且,直视他人或盯视他人的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最理想的境界是,在别人察觉不出来的情况下观察别人。也就是说,要尽量做到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加练习,提高观察判断能力。

事实上,做到以上8点基本就可以算粗略地了解表情语言的一些奥秘了,当然,真正能达到“读心”,还要提高心理学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多练习,像做到了“阅人无数”,也可增长“识人”的本领。

大脑与心理学



我们先来看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做的一些动作吧,比如,人们经常会做咬一下嘴唇、擦一下前额、抚摸一下脖子之类的事,还有眨巴眼睛,扬眉、斜着眼睛等。你还会发现,其实你自己也时不时地似乎在做着这些动作。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细微表情及动作呢?自己为什么也会做这些动作呢?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一个“密室”里,这个“密室”就是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近距离地看一看这个“密室”吧。

众所周知,任何人都拥有大脑,这个大脑是人们认知能力的基地。事实上,科学已证明人的头颅中有三个“大脑”,每个大脑都有着不同的职责。它们合并起来就形成了“命令加控制中枢”,驾驭着人身体表情和动作及心理活动的一切。1952年,一个名叫保罗·麦克林的科学先驱提出,人类大脑是由脑干、边缘系统和新皮质组成的三位一体,其中,边缘系统在人的非语言表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边缘系统的研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边缘系统对人们周围世界的反应是条件反射式的,是不加考虑的,是潜意识的,是自动自发的,它对来自环境中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既是主动的,又是最真实的。

1999年12月,美国海关截获了一名被称作“千年轰炸者”的恐怖主义分子。入境检查时,海关人员发现这名叫阿默德的人神色紧张且汗流不止,于是勒令他下车接受进一步询问。那一刻,阿默德曾试图逃跑,但是很快就被抓住了。最终,海关人员从他的车里搜出了炸药和定时装置。阿默德供认了他要炸毁洛杉矶机场的企图。

神色紧张和流汗不止正是边缘系统对巨大压力固有的反应方式。由于这种反应是最真实的,海关人员才能准确地识别并逮捕阿默德。这个案例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及时”反映在身体的各个方面上。

人第三部分大脑加入颅顶的时间较晚,因此被称作新皮质,也就是新大脑。这部分大脑负责高级认知和记忆,因此也被称为思考大脑。这部分大脑将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区分开来,也正是这部分大脑让人类登上了月球,并开始了探索未来之路。不过,它也是大脑中“最不诚实”的部分,又被称为“爱说谎的大脑”。这部分大脑会“伪装”,会“行骗”,而且“经常行骗”。



就之前的案例来说,边缘系统会强迫那个恐怖分子在面对检查时神色紧张,同时大量出汗,但是新皮质大脑却非常擅长让他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它可以“教唆”这名犯罪分子在接受询问时说出“你们为什么抓我”,“我很正常呀”为自己辩解之类的话,尽管这些完全是假话。

新皮质大脑会让人思考,会让人“编故事”,或者,它能帮助人做出非常令他人信服的“陈述”。

当人们遇到危险时,边缘系统会直接让人们躲避或逃跑,也可能让人不顾一切冲上去。就比如,这种危险可能是一名史前人遇到一头异常凶猛的野兽,他或逃离或直接上前搏斗;也可能是现代的一名公司职员遇到了一个铁石心肠的老板让他离职,他或向老板解释或愤而离开。在这一过程中,边缘系统会产生喜、怒、哀、乐、惧、伤、悲等各种情绪,最直接表现就是流露在表情上的各种“语言信息”。几千年来,表情像计算机硬件一样植入了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中。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许多人都对“迎战或逃跑”这种事十分熟悉,因为它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威胁或其他危机时的回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动物,包括人类,却会依照下列顺序:冻结、逃跑、迎战,来应对各种危机和威胁。

(1)“冻结反应”。

大约一百万年前,原始人面临着很多“猎食者”的威胁,那时动物跑得比人快,力气也比人大。然而,人最终进化生存了下来,就是因为人的大脑先进于动物,它们为人类远祖找出了弥补力量不足的方法。大脑中的第二大脑边缘系统使用的防御战略就是冻结反应。因为移动会引起注意,所以一旦感到威胁或危机时立刻采取静止状态,这是边缘系统为人提供的最有效的“救命方法”。许多动物,尤其是大多数食肉动物对“移动物”非常敏感,越移动,越激发动物穷追不舍以及“猎食”的欲望。故而,不移动,人们的“冻结反应”奏效了。

有一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这期间就有学生使用“冻结反应”来对付丧心病狂的杀手。这些学生虽然仅与凶手相隔几米,但是他们却通过保持静止和“装死”逃过了一劫。

在生活中,“冻结反应”常常是人们经常做的一种动作,也是善意的。比如一个走在街上的人突然停住,然后用手拍一下自己的脑门,面部发生表情变化,接着转身跑回家或去锁门或去关掉炉子。“冻结反应”,在现实中,大多是人对忘了的事情突然想起时的表现。这种一瞬间的“停止”足够让大脑做出快速的判断了。



还有,当人们遇到威胁或危机时,也会暂时“冻结”自己,包括“冻结”表情。比如,房间中突然闯进几个来历不明者,很多人会采取像坐在“弹射座椅”上一样“冻结”自己。

类似的反应还出现在面试过程中。面试中的人常常会屏住呼吸或只做浅呼吸。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应对威胁或危机的方式,面试的人可能自己都注意不到,但是周围的人是很容易发现的。所以,经验丰富的面试官常常会在面试进行到一半时提醒面试者放松,令他们深吸一口气缓解紧张或压力情绪。

还有像患者去医院拔牙,当医生告知其张开嘴时,患者会全身收紧,嘴的张开极度不自然,双腿也会紧紧交叉在一起。

在审讯犯人过程中,很多问讯对象常常把脚放在所谓“安全”的地方,比如椅子腿后面,而且会在一段非常时期内保持这样的姿势。这种行为往往昭示问讯对象正在承受着某种巨大的压力。这同样是一种“冻结反应”。

另外,减少曝光率也是一种“冻结反应”。有些心理学家在商场的监控录像中发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小偷们或企图偷窃者通常会弓背弯腰,尽量隐藏自己。事实上,这样的举动让他们在人群中更显眼,因为正常人在商场中会很自然,他们向上挺的动作多于向下弯的动作。

还有,有些人会通过限制自己头部的曝光率来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如竖起衣领和低下头。还有些偷窃他人银行卡,在ATM机前试图盗窃他人钱财,这些人通常会戴头套,像龟头内缩,这种“冻结反应”又被称作“海龟效应”。

(2)“逃跑反应”。

与“冻结反应”相对应的就是“逃跑反应”了,当人们发现“冻结反应”不足以消除危险时,或者是当它不再属于最佳方案的时候,尤其是威胁或危机更大了,边缘系统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逃走,也就是“逃跑反应”。显然,这种选择的目的就是要逃离威胁或危机,或者,至少离目前危险远一些。而为了让人们逃离危险,大脑会指挥着人的身体,让它采取逃离的各种有效动作。

当然,在现代,人们大多生活在城市中,而不是荒郊野外中,于是,逃跑实施起来反而更加困难。人们不得不对“逃跑反应”做出“调整”。结果逃跑的行为不再明显,躲藏、隐蔽反而成为常态。但无论哪种,目的是一样的,即让自己避开或远离那些不安全的人或事。

如果仔细回想一下你所经历过的事情,你可能会想起很多“躲藏、回避”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就是让你远离那些不必要的“关注”,就像孩子不喜欢桌上的食物时转身离开那样,任何人都有过想逃开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或避开可能因威胁或危机带来的麻烦。



在谈判中,当听到对方不合理的报价时,或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感觉到不满或无奈时,人们可能会将身体转向另外一侧。同时,还会出现各种阻断行为,比如闭眼、揉眼或用手捂住脸等。有些人在谈判时还会将身体倾向谈判桌或某个人的另一边,同时也会将脚转向另一边,甚至转向出口的一边。这些古老的“逃跑反应”都是保持距离的非语言信号,它们告诉他人,他对当前的谈判很不满意。

(3)“战斗反应”。

人的大脑边缘系统中除了“冻结反应”“逃跑反应”之外,“战斗反应”也是人们遇到威胁或危机后“冻结反应”和“逃跑反应”都不奏效时的最后一个选择了。

人类在进化的同时,也掌握了将恐惧转化成愤怒的本领,而这种本领能帮助人们“击退”攻击者。像人与人展开搏斗,拿锐利武器或石块吓唬他人或向你进攻的“动物”等。在当代中,放纵愤怒并不是人的明智之举,即“战斗”产生的负面代价太大。于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开发了其他几种“战略战术”,即“战斗反应”已不仅仅是停留在身体“搏斗”这一层面了。

比如说,“战斗反应”的一种方式就是争论或争吵。“争论”一词的本意是辩论或讨论。但过激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没有身体接触的“战斗”。争吵就更形象了,像侮辱人格、人身攻击、驳斥、诽谤、激将法以及嘲讽挖苦都是“战斗反应”在争论或争吵中应用的手段。

生活中民事诉讼也可以被解释为是一种“现代化的战斗”或“进攻”,只是结果由社会裁定。因为在民事诉讼中,涉事双方需要就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不留情面的辩驳。





现代社会参与“肉搏”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战斗”仍旧是人们大脑边缘系统产生的最激烈反应。即使是没有身体接触,使用你的姿势、你的眼神,张开的胸肌或挑衅另一个人的私人空间等,都是“战斗”行为。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尽量避免“战斗反应”,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身体上的,“战斗反应”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进攻性的“战斗”很可能导致双方情绪混乱,精力不集中,这样的话,双方都不能对所面临的危险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任由情绪上涨,人们的判断能力更会受到影响。此时此刻,人的认知能力已经被“劫持”了,而“劫匪”正是大脑的边缘系统,致使人做出不理智行为,其后果也不是单纯一方赢一方输那样简单。

事实上,无论是“冻结反应”、“逃跑反应”,还是“战斗反应”,这些都能用于迅速解读内心状态,因为这些反应都能带来最为直观的表情表现。

(4)大脑与心理的关系。

人的大脑的边缘系统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要保证人通过“编程”获得安全,帮助人们避免各种危险或不适,并随时随地寻找获得安全感及舒适感的机会。

大脑的边缘系统是有记忆的,它会让人们想起以前经历过的遭遇,并从那里找到借鉴。

比如,能对消极事件的经历进行编辑和记忆,像手指被刀割伤了,小时被小朋友拿砖头打破了头,或受到让人沮丧的批评等。这些印象会被深深地植入人的情感记忆中,当人下次再遇到类似事情时,就会立刻做出反应。还比如,有些时候,即便是人们在很多年之后再遇见中学时候班上的那个“讨厌鬼”,脸上可能还会表现出难以掩饰的厌恶之情。这都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在起作用。

当然,大脑的边缘系统也会有效地记录并保留各种积极的事情,促使人们不断去做曾经做过的高兴的、快乐的事。像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或者是受到表扬,又或者是一段令人愉悦的交际关系等。再比如,一张友好或熟悉的脸通常也会引起高兴或幸福的感觉,就像当人们见到一位老朋友或品尝出一种儿时的甜美味道时,快感便会油然而生。这种产生舒适感或者是幸福感的时候,大脑的边缘系统会将快乐信息用身体语言的形式“泄露”给其他人。

所以说,当边缘系统感到舒适时,非语言行为就会具体表现为满足和高度自信;当边缘系统感到不适时,相应的非语言行为就会表现出具有压力或极度不自信。

“安慰行为”与心理活动



(1)“安慰行为”。

心理学家对非语言行为进行了细致研究后发现,人伤心难过或烦闷时,尤其是在一段令人悲痛或充满危险的经历中,“安慰行为”就会出现。“安慰行为”是表情行为的又一体现。



事实上,“安慰行为”并不专属于人类,比如,动物中猫和狗会舔自己或同类,这也是一种“安慰行为”。不同的是,人的“安慰”方式有很多。就连刚生下的小孩子,吸吮拇指的动作也是“安慰行为”的一种。当然,还有很多更谨慎、更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方法,比如咀嚼口香糖和咬铅笔等。人们行为上很多细微的“安慰”动作,实际上是在揭示内心的心理活动。

在一次侦查工作中,人们都认为佩枪的危险逃犯很可能会藏匿在他母亲家里。于是一名特工和心理学家史密斯一起来到了这位老妇人的家门口,史密斯敲了门,那位老妇人开了门请史密斯进去。史密斯出示证件后开始询问一系列的问题。

当史密斯问到“你儿子在家吗”时,她把手放到了她的颈窝上,然后皱皱眉说:“没有,他不在。”史密斯注意到了,但是却接着问下面的问题。几分钟后,史密斯再次问道:“你儿子会不会趁你外出时偷偷溜回来?”老妇人又一次将手放到了颈窝上,然后皱着眉说:“不,应该不会。”这个时候,史密斯已经可以确定他儿子一定就藏在家里。史密斯继续提问,一直到离开的时候,史密斯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我可以总结记录了,你儿子确实不在家,是吗?”这一次,老妇人仍然把手放在颈窝上。由此,史密斯肯定这个老妇人是在说谎了,于是史密斯请特工申请了搜查令,结果他儿子就藏在一堆堆满盒子下面的密室里。

“安慰行为”会“泄露”很多秘密,会对别人所做或所说的事情产生某种消极反应。通常情况下,当人表现出不适的行为后,大脑就会命令身体某些器官来进行“安慰”,比如身体倾向一侧、皱眉、把手放在颈窝或手臂交叉、抱膝等。

“安慰行为”是我们了解身体语言应该关注的重点,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揭穿谎言或找出内心隐藏的信息。心理学家发现,与测谎仪相比,“安慰行为”的意义更大,也更值得信任,因为它能帮助人们找出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个人感到厌烦或苦恼或难过,等等。

史密斯通过多年的工作以及观察研究,他总结出人在感到不安、不适、恐惧或忧虑时,通常会用手掩盖颈窝、皱眉;而当人举棋不定,或者感到犹豫的时候,通常会摩擦前额。



也就是说,“安慰行为”是指人们感到有压力时通常会做的一些动作表情,借以缓解压力,如轻轻按摩一下颈部、摸一摸脸或拨弄一下头发。这些动作完全是下意识的、自动自发的,是人们的大脑发出了信息:“请安慰一下我。”于是立即采取行动,帮助自己放松。有的时候,手擦一下脸颊或舌头舔一下嘴唇;有的时候,会鼓起脸颊然后再轻轻地呼一口气,这些也是“安慰行为”。

现实中,如果感到有压力的是位吸烟者,他抽的烟会更多;如果一个人在嚼口香糖,有压力的那一刻他就会嚼得更快。因为“安慰行为”就是在千方百计地满足大脑对“安慰”的需求。

当人需要回应某些消极刺激时,像回答很难回答的问题,令人处在一种尴尬的境遇,或听到、看到、想到什么压抑的事情时,人们会触摸脸、头、颈、肩、手臂、手或腿,这些也都属于“安慰行为”,是表情安慰的动作扩展延伸化。“安慰行为”有时并不能帮助人们彻底解决问题,却能帮助人们保持暂时冷静。一般来说,男性多喜欢触摸脸部,而女性多喜欢触摸颈部、衣服、珠宝、手臂和头发。

“安慰行为”中,像嚼口香糖、吸烟、大量进食、舔舌头、搓下巴、抚摸脸部、把玩物品(钢笔、铅笔、唇膏或手表等)、拉头发或抓小臂等,都是让自己放松的常见表现。有时,一些男人“安慰动作”很细微,如轻轻弹扫衣服或校正领带的位置等,初看像是在打扮自己,实际上是在平复自己紧张的神经。

当然,抚摸或按抚颈部是人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安慰行为”之一。无论男女,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缓解压力。

(2)“安慰行为”的多种行为。

据心理专家观察,男性和女性使用颈部动作“安慰”自己的方式各不相同。通常来说,男性的这类行为力度较大,他们会用手抓或盖住下巴以下的部位,刺激那里的神经。有些时候,男性还会用手指按抚脖子两侧或后侧,或校正领带打结处、衬衫领口的位置。

女性的颈部“安慰行为”表现为抚摸、扭转或把玩她们的项链,当然是在她们戴项链的前提下。还有一种颈部安慰方式,那就是用手覆盖她们的胸骨上切迹。有趣的是,怀孕的女性最初会把手移向颈部,但最后一刻,她还是会将手放在肚子上,仿佛要盖住她的胎儿似的。当然,如果一名女性开始把玩自己的项链,说明她可能有点紧张了。但当她将手指伸向了颈窝,也就是胸骨上切迹,那就说明有什么事情令她焦虑不安了。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她使用右手盖住自己的颈窝,她会用左手托住手肘。压力过后,或当不愉快的事情暂停的时候,她的右手会放低一些,并逐渐放松下来抓住左臂。如果局面再次紧张,她的右手会再次上升至胸骨上切迹。说起来,她手臂的运动有点像压力计上的指针,总是根据压力的程度变化着,从静止到上升至颈部,然后再回落,当然她的面部也相应有着不同寻常的“表情”。



触摸或按抚脸部是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主要动作包括:搓擦前额、触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按抚脸部或触摸胡须、把玩头发等,这些动作都能在人遇到压抑境况时起到安慰的作用。也有些人会通过鼓腮帮然后再缓缓呼气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人的脸部有很多神经末梢,表情之所以丰富,是因为它是边缘系统进行自我安慰的最理想区域。

在男性“安慰行为”中,还包括吹口哨、自言自语等行为。黎明或是黄昏时分,行走在陌生城市或静悄悄的走廊的很多男人会努力吹口哨,让自己平静下来。有些人甚至会自言自语,其目的就是缓解当时的压力。史密斯曾说自己在一次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朋友在感到紧张或心烦意乱的时候说个不停,甚至用铅笔不断敲桌子或用手指打节拍等。

有些时候,我们还会看到某些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不停地打哈欠。事实上,打哈欠是“深呼吸”的一种方式。当人们感到口干时,打哈欠会将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这个时候,嘴内外结构的伸张会迫使唾液腺释放出水分来,缓解忧虑造成的口干。有压力的打哈欠类似于此,所以人有时打哈欠并不是因为“没睡好”,而是因为“有压力”。

搓腿动作也是一种经常被忽略的“安慰行为”,因为这一动作通常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完成的,比如桌子下方。很多人在有压力时,常会出现将一只手或双手放在一只腿或者双腿之上,然后再沿着大腿向下搓到膝盖,有些人只做一次,有些人会反复做这样的动作,或者反复按摩腿部。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擦干紧张时手掌心出的汗,也是为了消除紧张感。这种非语言行为大多伴随眼睛的变化而变化,值得人们好好观察,因为它能有效地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处于紧张和压力状态下。

在心理专家看来,搓腿动作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是对事件的及时反应,这种反应速度非常快。史密斯在很多案例中曾观察这种动作,特别是当嫌疑人面对无可抵赖的证据时,比如,他们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犯罪现场的照片,这种行为对他们来说可以一箭双雕,既能擦干手心上紧张的汗,又能通过触觉上的“安抚”达到自我“平静”的目的。



在一次面试交谈中,应聘者与雇主相谈甚欢。快要结束的时候,这名应聘者谈论到了电脑及互联网的重要性。雇主对他的见解表示赞赏,然后随口讲起很多毕业生在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问题,无非是从一些网站上传那些将来可能成为一个人人生中的尴尬的信息或照片。就在这时,雇主看见应聘者用右手使劲儿搓他的一条腿,脸上露出不太自然的表情,而这个动作重复做了很多次。雇主并没说什么,只是感谢这位应聘者来参加这次面试,然后将他送出了办公室。之后,这位雇主回到了电脑旁,因为应聘者的“安慰行为”让他产生了怀疑,他想看看这名应聘者的资料是不是真的可以在网上找到,结果他真的找到了,这名应聘者在网上发了一些“糗事”照片。

(3)“通气行为”。

“通气行为”也属于“安慰行为”的一种。通常,男性会将手指放于衣领和脖子之间,然后用手将衣物拉离自己的皮肤,这也是对压力的一种反应方式;而女性使用这种行为的方式较为巧妙,可能只是抖动几下衬衫或向后撩一撩头发或拽一拽自己的项链。

(4)安慰行为的意义。

通过“安慰行为”,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解读他人内心活动,但是最好要遵守以下几点要求:

①在“安慰行为”发生时及时认出它们。观察要细,观察要全面。

②为熟悉的人建立一个“安慰行为”基础线。如此一来,你就能注意到“安慰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密度上的变化,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

③当看到一个人做出“安慰行为”时,首先要考虑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仅仅是心神不安还是“内心有大事”?是紧张还是真的做了什么?

④“安慰行为”一般发生在一个人遇到某种令人感到压力的事情之后。因而,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只要“安慰行为”出现,你基本上可以断定对方有感到压力的事情发生了。

⑤将“安慰行为”和相应的压力源联系起来的能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安慰者“安慰行为”的所思、所为。

⑥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可以通过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到压力,进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的思想和意图。

⑦注意“安慰”的部位很重要,因为压力越大,相关的部位就会多,像面部或颈部抚摸的动作就会越多。

⑧记住,压力或不适感越强,“安慰行为”的发生频率越密集。



“安慰行为”是区别舒适与不适的主要标志之一。从某种角度看,“安慰行为”是人们边缘反应的“接应队员”,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真实感受。



坐姿的传情表意



人的活动,一部分是室外的活动,还有一部分是室内活动,很多人认为除了面部表情可称上“表情”,其他身体动作都不属“表情”。这其实大错特错,动作是表情的又一表现,动作中透露着各种心态活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表情”。

人的坐姿往往透露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心理专家通过研究人的坐姿习惯大致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有着怎样性格的人。下面是心理专家归纳总结的八种坐姿。

①左腿搭右腿,双手交叉放于大腿两侧。



②右腿搭在左腿上,两小腿靠拢,双手交叉放在腿上。

③两腿及两脚跟并拢靠在一起,双手交叉放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