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編輯推薦: |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曾几何时,深圳广东成了国人的淘金胜地,一批批做着发财梦的人蜂拥而来……淘金之路是该如何走呢?书中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內容簡介: |
1990年代初,西安一所大学的一群住在筒子楼里的青年教师下海,孔雀东南飞。经济学博士、副教授“朱算盘”加盟北京国家智库,数学奇才“王猴儿”入行上海的金融和地产,国际政治讲师“俾斯麦”走上仕途,生物讲师“孟德尔”投奔了德隆,主人公哲学讲师程学哲则南下广东。
在广东,程学哲当流浪汉,摆摊,做网络公司老板,长途倒贩荔枝,开工厂,当山寨导演大手笔策划壮阳药,炒股跟庄发财,又炒楼赔了个精光,后来加盟香港财团,做起了红顶商人,最后,被捉进了大牢,出来时,已一无所有。绝望中,他在纳木错差点投湖……
20年之后,筒子楼的老伙计们又重聚一堂。他们中有的成了高官、亿万富豪、海归学者,也有的成了网络“大V”,有的则沦为流浪汉,或人间蒸发,还有的已经离开人世。
作者将他们作为历史摄影机,以他们大跨度人生经历为线索,记录和反映了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转型期各个阶段从官员、富豪、学者、职场屌丝、大学生、下岗工人、农民工乃至按摩女、“二奶”等各阶层的生活风貌和精神嬗变过程,并阐释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理想主义价值观、成功之道和真善美哲理的感悟。
|
關於作者: |
量子是曹予晓、郝光辉和陈南宁三人共同的笔名,他们都是陕西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92年先后辞职下海。此篇为共同创作的长篇处女作。
|
目錄:
|
引子纳木错第一篇下海第一章 绥德汉
第二章春风杨柳万千条
第三章大变局
第四章战士指看南粤
第二篇广州奇缘记第一章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二章冤家路窄
第三章残月一钩幽梅瘦
第四章三分球
第五章加字蝶恋花
第六章二百五
第七章镜花水月一场空
第八章复活节”
第九章关于黄鹤楼的几句题外话
第三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第一章格式化第二章牛顿
第三章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四章我炒故我在
第五章柏拉图 第六章月儿弯弯照高楼
第七章范蠡梦
第八章黑客
第九章365天
第十章三个丽丽
第十一章重逢
第十二章遥远的琴声
第十三章好望角
第十四章春生夏长
第十五章这里黎明静悄悄
第十六章“饾”花开在大渡河畔
第十七章荔枝贩子
第十八章法拉第实验室
第十九章扫楼
第二十章安利西施
第二十一章水镜先生
第二十二章元力丹
第二十三章红与黑
第二十四章蓝海战略
第二十五章细雨纷霏
第二十六章拭美人泪
第二十七章绿绒蒿花
第二十八章冬天里的童话
第二十九章东边日出西边雨
第三十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十一章天道酬勤
第三十二章世道酬情
第三十三章文曲星
第三十四章表王
第三十五章逃港者
第三十六章衣锦还乡
第三十七章湘绣
第三十八章农二代
第三十九章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第四十章我来了
第四十一章我走了
第四十二章关于张家界的几句题外话
尾声风展红旗如画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三天后,一脸憔悴的程学哲走出广州站,又渴又饿,遂花了三块大洋在流花广场旁的一家小店里要了碗拉面,迟疑了一下,又加了一笼包子和一瓶啤酒。酒足饭饱,心中顿时涌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情,他拖起行囊,出了车站广场,沿环市路信步东去。
1990年代早期,广州是引领中国大陆风尚的先锋。那金碧辉煌的摩天大厦,涂着花花绿绿广告的双层大巴,层层叠叠的高架立交,人流如潮的步行街,无数令人眼花缭乱奇景让初来乍到的内地人恍若隔世。
程学哲一路赏景,兴奋不已。
他猛地就下了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时冲动。他本可以跟王猴儿那几个一样,从长计议,待万事俱备之后,再从容一跳。但他终归是王老汉的弟子,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二杆子,只听毛主席说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就过来了。眼下,他银囊干瘪,一无目标,二无路线图,三无应急预案,既不知道自己来这里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该咋干。他对自己未来能否发财心里没一点儿底。小时候王老汉曾给他看过相,说他两耳上翘,能活到九十几岁,但天庭不满,又没耳垂,一辈子没啥富贵。他当时听罢很不高兴,——九十几岁哦,这不是活受罪吗?
好在王老汉后来还说过:管他狗日的,先干!马到山前必有路。
黄昏时分,程学哲游荡到了天河,这才想起古训:安居方可乐业。
他在位于天河广场西北角的沙田村一栋农民楼里租了间位于顶层的小屋,八平方米,里面只有一张旧铁架床和一把歪歪扭扭的木椅,连租金带押金却一下花去了他四分之一的盘缠。房子不大隔音,临街的窗玻璃又是破的,马路上的车流轰鸣声灌进来,昼夜不停。门旁边也有个窗子,没安玻璃,只糊着旧报纸。屋子头天才腾空,搬走的房客大概是个倒卖粉条的贩子,满地都是发了霉的粉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