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NT$
440.0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推荐语:《往事如歌》用真诚、朴实的文字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对人生不普通的深刻思考。作者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活经历与共和国风风雨雨紧密相连,文章读起来令人感动,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散文集。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散文集.作者是共和国的同龄人,70余篇精美散文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作者伴随新中国成立所走过的坎坷道路.文中既有作者对事件细致的叙述,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情感的抒发,又有心灵的感悟,无论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作者都充满了真情实感,文字生动朴素,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
關於作者: |
王昌金,陕西旬阳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执业医师,单位党支部书记(兼),乡镇全科医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辍学,后学医三年,长期在乡镇医院工作。从医近五十年,期间先后在市职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进修四年。
多次参加中华医学会暨安康分会组织的学术研讨和学术年会,交流论文九篇。有八篇临床报道在医学杂志上发表,其中《中草药内服外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418例》被香港外科《中外名医》杂志转载;获安康地区人事局、地区科协审定为二、三等学术论文三次。
在省、市、县杂志、报刊发表报道和理论性文章二十余篇。编著《百姓家书》、《王睿励志文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部队获四次嘉奖和荣立三等功一次,在地方获白求恩精神奖等奖励。曾当选中共旬阳县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
目錄:
|
目录
前言1
我的母亲——杨前莲…1
我的父亲——王宏山…5
我出生三天后“躲国军、住岩洞”…10
我小学时的记忆…13
找钥匙土地爷“显灵”,幼年的我还愿虔诚…15
苦中有乐的牛倌…18
打山货增加经济收入…21
“五边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的命运…23
藏猪油的“秘密”…25
群狼叼一只小羊“不贪心”…26
抓阄儿锄草,只讲速度,忽视了精耕细作…28
放牛娃雾岭偷烧包谷——“古今常例”…30
当牛倌时我学会了酿酒技术…33
三年自然灾害的“自救”…35
二进校门,再读书…38
我当上了学习委员…40
我的“红卫兵”时代…42
“炒面”、“火面”、“油茶面”…44
月薪八元,工作开心…46
张河屈继光老药师自制中草药膏药的诞生与传承…48
采挖草药的记忆,有惊、有险,也有痛…50
我应征入伍的另一个“动因”…52
机体免疫力强,渗出性胸膜炎自行吸收自愈…54
我们的“9·13”与山海关…57
一位战士患急性肾功衰的急救过程…60
独山子炼油厂的火灾…63
我的入党历程…65
军人的奉献,无怨无悔…67
“哪里来,哪里去”的退伍安置政策,我回到原单位…71
第一次参加“路线教育”…73
部队养成的直爽性格,回地方第一次受挫…75
石门路线教育我吃了八个月“猪血干”…77
七十岁奶奶的眼泪…78
品鲜“娃娃鱼”…80
石门竹园组获县农业学大寨一等奖…81
不吭声的患者,医生要谨慎…83
全县医技统考,我获西医士第二名…85
我看好了县医院误诊的“寒性脓肿”患者…88
申请查清高钠盐水的来路,我掉进“诬陷门”…90
为梁大金的“男扎手术后遗症”而伤怀…96
一位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的过敏性休克…98
自费参加学术研讨班和肾病培训班…100
黑白黄河电视一看十六年…103
我衣着的变化…104
把张河草医草药留在医学文献中…107
张河卫生院的变迁…111
家乡是个天然景区——《陕南歪头山溶洞群》…115
有惊无险,我与蛇的几次近距离接触…121
百岁寿星——张明旺的心电图…123
我给父亲找老伴——我的继母…124
少见病例——产妇分娩一脸盆葡萄胎…127
学海无涯,苦中有乐…128
做家具那些日子的伤感与欣慰…131
小儿王睿的机警使我欣慰…133
写通讯和临床报道是我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135
我连续三次当选中共旬阳县党代会代表…138
《千佛的“呼救”》前后…140
倍感“有一流的老师,才有一流的教育”…143
修建赤岩大桥是赤岩人民的夙愿…146
读中央党校函授,获总院优秀学员奖…151
乡镇医生很辛苦,但受人敬重…157
我的三个“好汉”侄儿…159
有为的三弟——王昌顺…163
我的第二故乡——赤岩…167
有感“是道则进,非道则退”…171
为端正党风、政风、民风,我曾给中央写过信…175
我陪老伴看天安门…177
生活感言…180
附录…182
一、献给读者的养生要略——性格情绪的陶冶与人的
长寿…182
二、作者的论文证书扫描件…186
后记…191
|
內容試閱:
|
我的母亲——杨前莲
我幼年时听长辈们说,我母亲是外祖爷杨光喜的大女儿,在解放前坐着大红轿子,从大金河松树沟嫁到小金河王家沟的我父亲王宏山家。母亲年轻时眉清目秀,窈窕高个有一米七六,端庄秀丽,穿一身红嫁衣,在婚宴上向长辈、亲朋和众乡亲们敬酒时,镇住了在场喝喜酒的青年男女,他们众口一词:“宏山娶了个好媳妇。”
母亲嫁给父亲,做了奶奶的儿媳妇,她极敬孝道,敬老爱幼,每日笑颜迎亲,勤劳贤淑。可我父亲是家里小儿,自幼惯养的暴躁性格,脾气一来,就骂人,甚至打人,母亲是逆来顺受,好在父亲虽个性暴烈,但发脾气后随即又喜笑颜开,全然不在乎自己刚才训过人。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全家和睦。在母亲的忍让和含情细语的劝导下,父亲的刚烈性格收敛了好多。他们夫妻配合默契,安详和谐。一年后,母亲未生育,长辈们急了,就让母亲背着叔父的儿子——随意做“过继子”。母亲对这个“过继子”疼爱有加,走哪带哪,背着、牵着,形影不离。说来也随意了,又一年后就有了我。
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七人(其中一小妹出生后早夭,现兄妹六人),可谓含辛茹苦。为躲避溃散的国民党军队,母亲带着刚出生三天的我在雨地里淋湿了衣服,又躲住在岩洞里数日,也不能用火取暖,怕火堆冒烟使我们暴露,硬是靠体温把衣服暖干,母亲还要用自己的体温暖儿子。每每想起这些事,我都心酸。打那以后,母亲就得上了喘息性支气管炎,长年咳嗽气喘,带病操持家务,抚育儿女,实实在在是含辛茹苦。我们兄妹大点儿时,帮母亲磨面、烧火,做些家务,让母亲轻松一点。那时米面,不像现在从商场提回即可,那时是要用手磨人工推出来的,磨麦面、磨玉米、磨豆腐都用这手磨推,一推半天。除过年去舅家大磨房用牛推,日常米、面就是用这样的小磨推了。还有一家七八口人穿的衣服,要缝补、洗浆,穿的布鞋要纳底子、上帮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自己做,可真是日夜辛苦,心不闲、手不闲。
农家过日子,是男主外、女主内,何况父亲自幼养成大男子主义的个性,当了大队会计、村党支部书记这样的村官后,更是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家里的柴米油盐全靠母亲撑持。有道是“要打三面鼓,离不了两手人”,父亲爱交朋友,家里经常有客人,无论是县上、区上、公社下村的干部,都在我家食宿。说句不好听的话,在温饱不能解决的年代里,我们家的白米、细面,全叫上边来的干部吃了!我们兄妹只能喝点面汤,有时来了客人或干部,家里如没有现成的细米、细面,就用手磨现推,麦子磨成麦面,给客人做饭吃,这是经常的事。有时连麦子都没有的推,母亲就把我们兄妹叫到跟前,给一个瓢,去邻居家借,邻居若也没有,就到一里开外的舅家去借,尽全力也要把客人招待好了。可是有个别来村干部,在我家吃了细米、细面,酒足饭饱后在外边说:“王宏山家还有吃的。”岂不知道这细米、细面是从外边借的,是家里人吃糠咽菜省下的!我们自家人,只有在过年才能吃顿白米、细面。时间久了,来村驻队的干部也都清楚了。父亲的好客、母亲的贤惠热情,以至于后来即使父亲不当村干部了,也有干部来我家吃住,亲朋客人也不少,大院内经常人气很旺、很热闹。
母亲很疼爱我们兄妹。我出麻疹时,母亲亲自去二十里外请医生。那时医生很少,一个公社只有一个医生,医生跑东山、走西山,跑阳坡、过阴坡,病人家属就像“打猎赶仗”一样寻医生,一家跟着一家地追,什么时间追着医生,才能把医生接到你家。母亲那天没请着医生,因为她还要回家操持家里的一日三餐。她回来后请了邻居黄治强去请医生,一天后请到了医生,我的病很快就治好了。接着我弟弟王昌均也患了麻疹,并发了角膜溃疡,虽请医生多次诊治,仍留下了斑痕,视力不佳,母亲很伤感。因兄妹多,家境不宽裕,妹妹和小弟没上学,母亲也很内疚,时而宽慰弟妹们说:“你们没读到书,是我们的责任。你们也别怨,世上没有读书的人多着哪,不都也过得好好的!天下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嘛。千里路上做官,也都是为了吃穿。庄稼人把地种好了,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就行了。”还说,“不愁吃,不愁穿就是幸福。”母亲是文盲,不识字,讲不了什么奉献,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她就用她知道的道理教育我们。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辍学在家当牧童(放牛娃)。我们兄弟俩每天从岭上放牛回家捎捡两捆干柴,日长月久,后门院场堆了几大堆干柴,有粗的、有细的,家里不缺柴烧,冬天火炉烧得很旺很红。而邻居家要到做饭时才去外面拾柴。母亲看到自己儿子捡回这几大堆柴火,脸上露出了欣慰和喜悦。在我从半农半医学校毕业,回公社卫生院当了脱产的“赤脚医生”时,母亲更是高兴、欣慰,儿子能当医生了,能给病人看病了!母亲的幸福感就这么容易满足!但儿子在那时,能给母亲的却是那么少!一月八元工资,能孝敬母亲什么?给母亲称二斤红糖,她却舍不得喝,放着招待亲朋好友!
弟弟王昌均过继给七爷,临行时,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这是替你爸孝敬二老,一定要听二老的话。”她经常讲些“二十四孝”的故事给我们听,说“孝能感动天地”,“孝能获福”。昌均弟很听话,在王家沟成家立业,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儿女们又各自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很好,昌均弟也算是儿孙满堂、晚年有福的人了。
1974年初冬,母亲四十八岁,得了严重的肺心病,全身器官功能衰竭,在张河地段医院住院去世。那时我还在部队,未能在母亲跟前敬自己的孝道。唯我的三弟王昌顺,那时他在谭家院读初中,白天在校读书,下午放学走十多里路去医院陪护母亲,此中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了。虽说是上初中,但三弟昌顺很懂事,也团结同学,有时同学和他一起来看望母亲,也给母亲带来一些欣慰!记得我在部队头一次探家时,母亲就夸奖昌顺很懂事,能团结同学,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交朋友。现在昌顺弟已在北京任副部级领导,是为国家干大事的人了,并且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母亲若在天有灵,看到自己的顺娃这么有用,这么有才,事业这么辉煌一定是十分欣慰的了。这也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