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編輯推薦: |
面对留学热潮,盲目跟风不如看清本质;面对中国式教育,批评逃避不如注重素质。在出国留学潮流汹涌的当下,不管有没有出国留学的条件或打算,都可以从现在开始,着手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利用本书中提到的名校教育理念,让孩子从小就做一个“世界公民”。眼光决定高度,格局决定命运,要让孩子更能适应全球化的未来社会,接受多元文化,拓宽思路视野,注重综合素养,这些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越早越好。
|
內容簡介: |
在今日留学潮流汹涌的大背景下,从世界角度来培养孩子显得及时而必要。本书汇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先进教育理念,截取众多成功的教育案例,从孩子的学习兴趣、性格塑造、个性养成、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给中国的父母提供有利而可行的建议,助力孩子早日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世界公民。
|
目錄:
|
目录
序?章
为什么有钱人的孩子都往国外跑
?2?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世界公民”
?4?留学“留”的是什么
?8?留学早三年,赢在起跑线
第一章
中西方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14?西方太自由?教育可不一定
19?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缺乏创造力
22?打破纪律,让孩子自发主动
26?引起兴趣总好过“填鸭教育”
29?在西方,个人比集体更重要
32?孩子的想法应该被倾听被尊重
36?找到敏感期,更有针对性
第二章
真正的素质教育,让孩子成为“世界公民”
42?想让孩子赢在未来,就要高标准规划
45?西方不仅只有文理科
49?锻炼观察力,会观察的孩子最聪明
52?激发积极心,主动学习才能成“学霸”
55?锻炼记忆力,知识积累不能少
60?学到的知识不会用,只是死知识
第三章
不必贵族出身,也能教出“小绅士”
64?有贵族教养,才有贵族气质
67?为他人着想,从小就有绅士范儿
70?爱的教育
74?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77?懂感谢,会分享,这样的孩子不孤独
81?乐意助人会让孩子更受欢迎
84?出去了就一定不能自卑
87?不虚荣,即便有骄傲的资本
90?不小气,即便并不富裕
92?正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第四章
要素质、能力,不要分数、名次
96?按西方“综合素质”,看看你能得几分
99?好家长胜过好老师
101?如何解开厌学的“紧箍咒”
106?读书,绝不应该仅限于课本
109?英语不是问题,每个孩子都有语言天赋
113?中国学生背书多,西方孩子爱思考
第五章
开发潜力,让孩子具备国际能力
118?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只是太多被埋没
122?测测孩子都有哪些天赋
124?天才的失败来自父母的极度催逼
126?接触音乐,越早越好
130?游戏教育——会玩才会学
133 “十万个为什么”——鼓励孩子问下去
137?想象力,是孩子未来的翅膀
第六章
孩子不勇敢,父母无法替他坚强
142?有勇气的孩子,一人也敢闯世界
145?培养主见,让孩子自己做主
149?自信的孩子是夸出来的
152?为什么国外的孩子更有责任心
156?让孩子成为“小领袖”
160?学会信任,但不要轻信
163?大胆放开,让孩子独自上路
166?尽早给孩子开一个独立账户
第七章
父母少管点,孩子早成熟
172?俯下身来,跟孩子平等对话
176?即便惩罚也绝不伤害孩子自尊
179?一味满足只会害了孩子
182?想花钱,自己挣
186?孩子犯了错,让他适当承担后果
190?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去做
193?孩子的未来你不能为他“买单”
第八章
18岁前,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的9件事
198?不论美好或丑恶,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201?自我反省是金子一般的品质
207?学会交朋友,以后的路会更好走
210?独立思考,别怕自己不一样
214?从小树立正确理财观
217?挫折总会出现,也总会过去
220?让孩子吃点苦,很有必要
222?不要沉溺网络,去过真实生活
226?留学前给孩子的三条忠告
第九章
“中国式父母”如何走向国际化
232?是时候卸下父母的权威
235?分数是命根的年代早已过去
239?该不该为孩子检查作业
243?兴趣课不应该变成强迫课
246?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话
249?每个妈妈口中都有一个“别人家孩子”
251?唠叨最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
254?溺爱,是一种伤害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中西方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西方太自由?教育可不一定
培养具备国际素养的孩子
西方的教育并非让孩子完全自由成长,而是建议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兴趣导向,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尽早对其进行职业与生存能力的引导。
欧美人都不管孩子,让孩子自由发展吗?这绝对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美国的许多政治家,不论是布什还是戈尔,或者是克里、迪恩,如果没有从小针对性的培养,他们根本无法走进哈佛,然后步入美国的领导阶层。
要知道,掌握财富和地位的欧美上层阶级是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头脑清醒、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中的上层人士也不会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他们不但没有满足感,相反地,却充满了危机感。他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培养孩子从小拥有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的不作为,譬如孩子摔了不会去把他们扶起来,让他们自己面对挫折,“懒于”伸出援手等等,都是一种积极的教育。中国的父母们,想要学习西方的精英教育法则,首要的便是澄清这一观点——让孩子自由生长!这绝对是对西方精英教育认识的误区。
普林斯顿校友在休斯敦的莱斯大学隆重举办宴会,邀请了很多高中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参加。这次校友会出动了不少老校友,还专门从远在新泽西州的校本部调来几位在校大学生当说客,目的在于动员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普林斯顿大学。
晚宴开始之前,盛装的男女主宾们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交谈着。在这其中,有几位家长都是律师,有位白人学生的父亲是律师,这个学生表示,在他本科毕业后,也将选择法学院。他对大家说,他还有一个哥哥,也是普林斯顿的学生,今年夏天就毕业了,学的是音乐专业。他的妈妈在一旁马上补充道:“哥哥在普林斯顿这四年,只有一次得过B,在校的平均成绩GPA超过3.9。”让人惊奇的是,父亲听了,马上又补充道:“是3.97,而且现在已经接到好几个法学院的录取通知,已经决定了,秋季开学就去纽约大学法学院学习。”很难想象,让孩子自由发展的西方家庭能够如此清晰地记得孩子的本科成绩,这在中国也未必可能,但事实如此。
西方的精英阶层其实都在以一定的方式培养着他们的孩子。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艾琳娜·卡根的父亲是律师;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的父亲,也是耶鲁法学院的教授;哥伦比亚法学院院长的父亲同样是该法学院的教授;最高法院大法官金丝帕格的丈夫、儿子、女儿都是律师。
这么多成功律师的孩子,鲜有不当律师的。这让人更加确信了西方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施加的影响之强大。
在美国,人口总数5%的人掌握着全国约59%的财富。作为一个商业社会,美国以金钱论英雄是很自然的。依靠个人奋斗与智慧获得财富的人被社会尊重,被看做成功者、上流阶层,看做英雄。这一类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知道什么样是好的,于是他们设法从小培养他们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具备成功者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
曾经有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只有不到20%的人承认,他们的职业发展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于是很多人因此认为,美国人都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的。但是,这是一种美国文化宣传的麻醉剂。虽然大多数的美国父母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的,但是,理智的中上阶层美国家庭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那些出身于政、商、医、法家庭背景的哈佛毕业生中,只有极少数人大学毕业后不选择政、商、法、医的专业。他们大多数都是在进入大学以前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而后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在中国,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告诉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孩子的成绩,孩子未成年以前的教育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高考。只求将孩子送进大学,却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特长与志向。而西方精英教育中对孩子的“包办”与中国的“包办”是不一样的,西方的精英教育思考的不是能够在考试中拿高分,而是尽可能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帮助他们早早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培养孩子的职业与生存意识。
所以,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倘若想要培养出一个未来社会的精英,就应该开始把对孩子的培养从“分数高于一切”转到帮助孩子作好人生长期目标规划上。在孩子最初的十几年里,帮助孩子设立一个或者几个人生目标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在成长旅程中,许多人会因为种种原因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但有一个大致的人生方向,比迷茫的读完高中,迷茫选择专业,仓促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好得多。从小树立人生目标,家长和孩子可以及时找出现实与目标间的差距,调整学习方向,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让孩子成人以后才开始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才开始训练本该长期培养起来的与职业有关的素质,难免会使孩子在越来越残酷的竞争中落败,使孩子屡屡遭受精神创伤,这才是失败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懵懂中选择了让他们厌恶一生的工作,这也是失败的教育。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妨引导他们设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与职业目标,在促进孩子具有广泛的爱好与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对某些专业的兴趣,这才是我们应该向教育精英们学习的。不要再把西方崇尚“自由独立”的口号挂在嘴边了,对于教育来说,“自由独立”只是方法问题,而不是原则。
有的人因为从小没有奋斗目标,于是将人生最宝贵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浪费掉了;有的人有了理想和目标,却不去采用科学的设计和规划,采取持之以恒的行动,反而将理想束之高阁。这些都是我们家长需要注意和改变的。
参照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参照西方的精英教育理念,结合社会资源和环境,在孩子们幼时就帮助他们一起规划未来、设计人生,是这个时代的家长们应该作出的抉择。
在国内,小周的父亲是家大型企业的老总,从小给小周讲很多商业知识,还鼓励他一定要上哈佛,读MBA。他父亲工作忙,经常国内国外两头跑,到了小周放暑假时,就尽量带小周一起出去,以便多和小周呆在一起,给他一些商业熏陶。小周七八岁时,就开始被父亲拉去参加董事会议。在那些会议上,小周常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从小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使他知道要办成一件事情的困难,也知道了作为一个商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在他爸爸的影响下,小周从小就有了要读哈佛MBA、要经商的思想。
因为小周从小就被培养了经商的意识,他真的考进了哈佛,并参加了商学院里的一个荣誉学生组织。当时有70多人申请,只有15人通过面试被录取,而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入学第一年的圣诞节,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家,而是留在学校里,对今后的职业和就业作研究。当他在网上看到了著名的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招收实习生的信息后,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申请金融部的顾客服务部中一个为顾客管理股票账户的工作。顺利通过第一轮面谈后,他进入了第二轮面试。在进入第二轮面试的6个人中,除他以外,都是三四年级的学生。最后一关是和主管单独谈话。他一进办公室,主管就直接说:“谈谈股票吧。”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他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商业知识。他父亲的公司里有一个证券业务部,他常常去那里讨教。出国以前,他还有一个独立的股票账户,并且有3年的股票实际运作经验。所以,谈起这个问题,他滔滔不绝。最后,主管打断他,说:“好了,你很酷,你拿到这份工作了,我知道你是个新生,但你懂的比他们多。”
小周的成功,来源于父亲从小对他的职业启蒙,引导他从小建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兴趣,并立下目标,根据这个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很多成功教育的典范都在于家长能够在孩子幼时让他们成功地树立起自我意识,从童年开始就进行人生的规划与准备。与他人相比,他们有长久的职业预备期,和他人相比,具备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能够顺利走入社会,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缺乏创造力
培养具备国际素养的孩子
西方教育认为孩子听话意味着软弱和缺乏创造力,而世界的进步依赖于各种奇思妙想。当孩子异想天开,甚至做出了破坏性的行为,为家长带来麻烦时,家长也应以鼓励为主,正确引导。
刘墉在《哈佛梦想》中,对哈佛的教育观念有一番精辟的论述:“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因此,欧美人从来都不鼓励“听话”的孩子。他们认为,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的特征是很听话,总是唯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之后,他们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都传达给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人为数众多,就散布在我们的周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