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NT$
275.0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NT$
290.0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迄今为止,吕思勉史学著作中唯一一部文白对照版本
|
內容簡介: |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写于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初版于1947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秦汉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
本书沿用先秦史的体例,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上、中两册);后半部分为文化史(下册),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政治史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文化史通过叙述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吕先生认为,《秦汉史》“叙西汉人主张改革,直到新莽;及汉武帝之尊崇儒术,为不改革而转入观念论之开端;儒术之兴之真相;秦汉时物价及其时富人及工资之数;选举、刑法、宗教各章节,均有特色”。
吕思勉先生研究中国历史自成一格,见解独到,对秦汉时期的社会及政治方面的研究甚为透彻,因此书中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大变动一个分水岭,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关键点,论述尤为人所叹服。对秦汉帝王的评价,可谓见识卓绝,最是符合人性本质。为了将这部经典作品推向更广大的读者,我们在再版时,吸取多个版本的编校成果,将原书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保留双行夹注(吕思勉先生认为双行夹注为我国书中“最善之款式”),不仅订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还将其他版本编校未精的地方加以修正。因为原书为文言文写就,不少地方若无深厚的文言和史学功底便难理解,我们请来专业人士将原书翻译成白话,采用文白对照形式,使其相得益彰。
吕先生原本计划将中国古代史分做六部断代史加以精详研究,惜乎其晚年体弱多病,天不假寿,致使最后两部《宋辽金元史》和《明清史》虽做了史料的摘录,最终未能完成,为史界之一大憾事。
|
關於作者: |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生于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自学成才。自1905年始,先后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文史大家钱穆、赵元任等都是他的学生),并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后,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省政协委员。吕思勉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一生著述800多万字,其著作有1923年出版的《白话本国史》四册,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作品。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方面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对其颇为推重,曾说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不仅是一位史学专家,而且对经学、文字学、文学都有深刻研究。他治学严谨,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深为时人所称道。
|
目錄:
|
第一章 总 论 1
第二章 秦代事迹 9
第一节 始皇治法 10
第二节 始皇拓土 20
第三节 秦之失政 26
第四节 二世之立 33
第三章 秦汉兴亡 41
第一节 陈涉首事 42
第二节 刘项亡秦 48
第三节 诸侯相王 65
第四节 楚汉兴亡 73
第四章 汉初事迹 87
第一节 高祖初政 88
第二节 高祖翦除功臣 92
第三节 高祖和匈奴 103
第四节 汉初功臣外戚相诛 108
第五节 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125
第六节 封建制度变迁 132
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 151
第一节 汉代社会情形 152
第二节 儒术之兴 158
第三节 武帝事四夷(一) 165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170
第五节 武帝事四夷(三) 188
第六节 武帝事四夷(四) 191
第七节 武帝事四夷(五) 194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201
第九节 武帝求神仙 207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215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226
第十二节 昭宣时政治情形 244
第十三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一) 250
第十四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二) 256
第十五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三) 261
第十六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四) 264
第六章 汉末事迹 267
第一节 元帝宽弛 268
第二节 成帝荒淫 281
第三节 哀帝纵恣 294
第七章 新室始末 307
第一节 新莽得政 308
第二节 新室政治(上) 316
第三节 新室政治(下) 325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335
第五节 新莽败亡 344
第八章 后汉之兴 359
第一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 360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367
第三节 光武平关中 374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378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386
第九章 后汉盛世 397
第一节 光武明章之治 398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412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424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436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442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446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452
第十章 后汉衰乱 461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462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477
第三节 后汉羌乱 496
第四节 党锢之祸 508
第五节 灵帝荒淫 512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515
第七节 后汉中叶后内乱 522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535
第一节 何进之败 536
第二节 董卓之乱 545
第三节 李傕郭汜之乱 551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558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569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578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594
第八节 赤壁之战 600
第九节 刘备入蜀 611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622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629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634
第十二章 三国始末 643
第一节 三国分立 644
第二节 三国初年和战 651
第三节 诸葛亮伐魏 659
第四节 魏氏衰乱 667
第五节 魏平辽东 675
第六节 司马氏专魏政 678
第七节 蜀魏之亡 696
第八节 孙吴盛衰 710
第九节 孙吴之亡 721
第十节 三国时四裔情形 729
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 745
第一节 昏制 746
第二节 族制 758
第三节 户口增减 762
第四节 人民移徙 771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779
第十四章 秦汉时社会等级 789
第一节 豪强 790
第二节 奴客门生部曲 796
第三节 游侠 807
第四节 秦汉时君臣之义 816
第五节 士大夫风气变迁 821
第十五章 秦汉时百姓生计情形 829
第一节 秦汉人訾产蠡测 830
第二节 秦汉时豪富人 835
第三节 秦汉时地权不均情形 840
第四节 汉世禁奢之政 845
第五节 汉世官私振贷 851
第十六章 秦汉时实业 857
第一节 农业 858
第二节 工业 867
第三节 商业 871
第四节 钱币 878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 891
第一节 饮食 892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898
第三节 衣服 902
第四节 宫室 912
第五节 葬埋 921
第六节 交通 931
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 957
第一节 政体 958
第二节 封建 962
第三节 官制 976
第四节 选举 1002
第五节 赋税 1027
第六节 兵制 1043
第七节 刑法 1064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 1097
第一节 学校 1098
第二节 文字 1129
第三节 儒家之学 1148
第四节 百家之学 1172
第五节 史学 1185
第六节 文学美术 1200
第七节 自然科学 1211
第七节 经籍 1223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 1231
第一节 祠祭之礼 1232
第二节 诸家方术 1243
第三节 五德终始之说 1252
第四节 图谶 1258
第五节 神仙家 1265
第六节 道教之原 1270
第七节 佛教东来 1277
|
內容試閱:
|
自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若就社会组织言,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盖人非役物无以自养,非能群无以役物。邃古之世,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此实人性之本然,亦为治世之大道。然人道之推行,不能不为外物所格。人之相人偶,本可以至于无穷也,而所处之境限之,则争夺相杀之祸,有不能免者矣。争夺相杀之局,不外两端:一恃强力夺人之所有以自奉,或役人劳作以自养。其群之组织,既皆取与战斗相应;见侵夺之群,亦不得不以战斗应之;率天下而惟战斗之务。于是和亲康乐之风,渺焉无存;诛求抑压之事,扇而弥甚。始仅行于群与群之间者,继遂推衍而及于群之内,而小康之世所谓伦纪者立,而人与人相处之道苦矣。又其一为财力。人之役物也,利于分工,而其所以能分工,则由其能协力,此自邃古已然。然协力以役物,仅限于部族之内,至两部族相遇,则非争夺,亦必以交易之道行之;而交易之道,则各求自利。交易愈盛,则分工益密,相与协力之人愈众,所耗之力愈少,所生之利愈多,人之欲利,如水就下,故商业之兴,沛乎莫之能御。然部族之中,各有分职,无所谓为己,亦无所谓为人,有协力以对物,而无因物以相争之风,则自此泯矣。盖商业之兴也,使山陬海澨不知谁何之人,咸能通功易事,分工协力之途愈广,所生之利愈饶,其利也;而其相交易也,人人以损人利己之道行之,于是损人利己之风,亦遍于山陬海澨,人人之利害若相反,此则其害也。语曰:“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至于人自私其所有,而恃其多财,或善自封殖以相陵轹而其祸有不忍言者矣。由前之说,今人所谓封建势力;由后之说,则今人所谓资本势力也。封建之暴,尤甚于资本,故人必先求去之。晚周以来,盖封建势力日微,而资本势力方兴之会。封建势力,如死灰之不可复然矣,而或不知其不可然而欲然之;资本势力,如洪水之不可遽湮也,而或不知其不可湮而欲湮之。此为晚周至先汉扰攘之由。至新室亡,人咸知其局之不易变,或且以为不可变,言治者但务去泰去甚,以求苟安,不敢作根本变革之想矣。故曰:以社会组织论,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也。
长期以来,从事史学研究的人都认为从西周至秦朝是历史发展的一大分界线,这是专门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社会组织的角度而言,则应当以新莽、东汉之际为一大分界线。因为人不役使外物就不能供养自己,不团结协作就不能役使外物。在远古时代,人们团结协作以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不会因为物质利益而相互争斗,这确实是人的本性,也是治理天下的大道。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为外界的物质利益所制约。人与人团结协作的力量,本来可以达到无穷无尽的地步,然而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相互争夺、自相残杀的祸乱,日渐
不可避免。相互争夺、自相残杀的局面,不外乎有两种情形:一是依仗自身力量强大强夺别人拥有的东西以供养自己,或者役使别人劳作以供养自己。这个群体的组织结构,就会与战争的体制一一对应;被侵犯、被掠夺的群体,也不得不以战争的体制来应对;天下人都以战斗为要务。于是和睦、亲善、康乐的风气荡然无存,贪求、压榨的事情也越来越盛行。这样争斗的情形开始只限于群体与群体之间,继而逐渐推衍到群体内部,因而小康时代所谓的伦理纲纪就建立起来了,那么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就变得很痛苦。另一个是财力。人们之所以能够役使外物,得益于他们之间的分工,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分工,则是由于他们能够团结协作,自远古以来就是这种情形。然而团结协作以役使外物,仅限于部族内部,到两个部族因财物而发生关系时,如果不是争夺,也必定以交易的方式进行,而以交易的方式进行,那样会让双方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交易越是兴盛,那么分工就会越精细,相互团结协作的人就会越多,所费的力气就会越少,所产生的利益就会越多。人对利益的追求,就如水从高处向下流一样,所以商业的兴盛,生机勃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它。然而部族内部,人们各司其职,没有所谓的为自己,也没有所谓的为他人,团结协作以应对外物,而不因为物质利益而产生相互争夺的风气,自此也就泯灭了。大概商业的兴盛,使偏远地区相互不认识的人,都能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分工协作的途径越广,所产生的利益就越多,这是十分有利的;然而他们之间进行交易时,人人都以损人利己为当然,于是损人利己的风气也推行到偏远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似乎是对立的,这就是其中的坏处。古人云:“开始做的时候很简单,将要结束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复杂。”至于人们想方设法地增加自己的财富,而且依恃自己丰厚的资本,时而发生因为增加自己的财富而相互欺凌的情况,因此而产生的危害有时甚至让人不忍心说出口。前一种情形所描述的,就是今人所说的封建势力;后一种情形所描述的,则是今人所说的资本势力。封建势力的暴虐,比资本势力要厉害得多,所以世人总想先除去它。自周代晚期以来,就是封建势力日趋微弱,资本势力逐步兴起的时代。封建势力就像死灰一样不可能重新燃烧,而有的人不知道它已经不可燃烧却想点燃它;资本势力像洪水一样不可能被堵塞,而有的人不知道它不可被堵塞却想堵塞它。这就是西周至西汉社会混乱的缘由。到新朝灭亡,人们这才知道这个局面不容易改变,有人甚至认为这种局面不可改变,主张治世的人但愿除去极端的局面,以求苟安,不敢有进行彻底变革的想法。所以说:从社会组织方面进行考察,确实应当以新汉之际为一大分界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