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文贯中在《吾民无地》(链接)中,强调中国城市化不能用国情取代规律。但问题是,无视历史与国情的城市化,很容易被概念、意识形态和少数人利益遮蔽,从而走向激进,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正是拉美国家昨天刚刚发生的故事。那么,中国如何才能不重蹈覆辙?
本书以城市化为主线,融土地、户籍、就业、经济转型等热点问题,政府、开发商、农民等城市化的参与者于一炉,在深入实地调研并横向比较国外城市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稳健的“三轮驱动”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
內容簡介: |
城市化俨然已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关键词,它一头连着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另一头连着经济转型和就业。因此,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是事关国家发展道路的战略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概念、意识形态以及少数人利益的遮蔽,中国城市化正走向激进。本书试图在尊重历史与国情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解读中国城市化的真实现场及其背后的制度安排,提出一条保护农民返乡权利,避免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稳健的城市化道路。
|
關於作者: |
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验。2004年以来贺雪峰教授被美国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受邀为高级访问学者,其带领的学术团队长期致力于村治研究,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华中乡土派”。 著有《新乡土中国》,《小农立场》、《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地权的逻辑Ⅱ: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回乡记》等。
|
目錄:
|
自序 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
第一部分 城市化道路与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章 国际视野的中国城市化
一、欧美日与亚非拉: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第三种类型:中国的城市化
三、激进还是稳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第二章 从现代化视角看中国城市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中等收入陷阱
二、当前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主要误区
三、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第二部分 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奇迹的经验和奥秘
一、中国因何成为全球化的赢家
二、中国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城市贫民窟
三、中国因何能做到既发展,又稳定
四、中国城市为什么可以建设得像欧洲
第四章 警惕中国城市化的误区与陷阱
一、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加大了城市化风险
二、逆城市化的城中村改造
三、赶农民上楼的政策笑话
四、本末倒置的“保增长、保就业”
第五章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一、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由剥削到保护
二、中国式小农经济:结构与功能
三、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
四、三轮驱动的中国道路
第三部分激进的实践与微弱的反对音
第六章城市化激流中的微弱声音
一、反对积极城市化战略
二、农民工返乡的逻辑
三、中国城市化之忧
四、土地制度与城镇化第七章慎重稳妥推进农村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农条款解读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给农民留退路
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不能想当然
三、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食利者的温床
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应泛泛而论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城市化应告别激进
一
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从欧洲开始的现代化带来了全世界范围内高度的城市化。目前全球人口中,有超过一半生活在城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更是高达80%左右。
从城市化的效果来看,欧美日国家的城市化,可谓又好又快,即不仅有很高的城市化率,而且进城人口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即使失业也有国家提供保障。欧美日以外的广大亚非拉国家,无论城市化率高或低,都有很大比例进城人口无法在城市体面安居,国家也无能力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保障,表现出来的就是触目惊心的城市贫民窟。
欧美日与亚非拉国家的城市化效果之所以会形成如此整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不是制度安排,而是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所处的位置。欧美日是老牌的发达国家,人均GDP远高于亚非拉国家,产业也集中在高附加值部分,因此,欧美日国家能为进城人口提供大量高收入、有保障的就业机会,少数进城失败者,国家也有能力进行救济。而亚非拉国家,产业附加值低,城市只有有限的高收入就业机会,大量进城人口无法获得在城市体面安居下来的就业与收入条件。因此,在广大的亚非拉国家,进城却无法获得稳定就业与较高收入的人口就无法在城市体面安居,甚至出现了触目惊心的贫民窟。
这样一种只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有关,而与制度和政策选择无关的城市化效果,几乎是一条铁律。
二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人均GDP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中国却在城市外观上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差异极大,而与发达国家很接近,即所谓中国“城市像欧洲”,且中国城市中并无发展中国家都有的大规模贫民窟。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化走出了一条与一般国家极为不同的道路,即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的秘密恰在于中国独特的政策与制度安排,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三个基本制度:一是小农经济,二是土地制度,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当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制度安排,保证了进城失败农民仍然可以选择返乡;土地制度安排保证了建设用地“涨价归公”;而城乡二元结构也已由过去的剥削性结构变成了保护性结构。理解这三个基本制度,就可以理解中国城市化与一般国家城市化相当不同的原因。
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国式城市化道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因为中国城市化为进城失败农民留下了返乡的权利。当农民进城失败而不得不落入贫民窟时,他们可以选择返乡。相对于贫民窟中毫无希望的生活,农村家乡不仅足以解决温饱,有吃有住,而且有熟人社会的支持网络。或者说,相对于贫民窟生活,返乡是不错的选择。正是农民可以返乡,中国城市没有出现一般发展中国家都有的大规模贫民窟。
媒体乃至学界习惯于将中国城市化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其实,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比较的对象应是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人口规模与中国接近的印度。在城市化方面,中国要比印度成功得多,甚至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成功,其原因恰是上面三条广受批评的独特制度安排。主流经济学界普遍的观点是,中国要向欧美日学习,与欧美日不同的制度就不是好制度。具体可归纳为,用资本下乡来消灭小农经济,用土地私有化来结束家庭联产承包的集体所有制;废除户籍制度以消灭城乡二元结构。
但是,我们也许可以反过来看,中国在城市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远好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其中原因可能正是受惠于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并非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负担与累赘,而是制度红利。正是这些被广泛诟病的制度安排为中国提供了现代化的稳定器,为利益调整提供了弹性空间,为国家政策提供了优选可能。若我们可以真正进入中国国情,真正做深入的国际比较,应当不难得出这个制度红利的结论来。
与一般认识不同,我认为,中国未来30年城市化和现代化战略,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充分利用制度红利,应当同时驱动传统农业、加工制造业和现代科技的三个轮子来推进中国现代化,也即本书所说“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当前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仅媒体和学界存在误读,政策部门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当前政府似乎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中的成功经验弃之不顾,正将已经产生中国奇迹的制度红利弃之不顾,而盲目学习欧美日的经验,这种学习缺少时空限定,越来越被概念甚至意识形态话语所遮蔽。我们开始忘记了城市化的中国道路是中国成功的基础及发展的条件。
三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其实也是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这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命题。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问题是,20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除冷战背景下的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崛起以外,鲜有成功的先例。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一直在努力进行现代化的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越来越接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了。这个时候来总结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不只是可以丰富发展经济学、丰富现代化理论,而且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指明方向。
本书拟讨论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以提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及其建议。第一章与第二章会一般性地讨论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基础和可以选择的道路,第三章力图回答关于中国式城市化的若干“为什么”,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城市化需要警惕的一些激进观点和政策,第五章试图提出认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模式的中层理论,第六章是我近些年来发表的自以为还不过时的调查评论文章,第七章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涉农条款的解读。希望本书有助于学界与政策部门在发展战略上更加深入地讨论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没有发展战略的清醒,没有道路上的清晰,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就容易误入歧途。
让人忧虑的是,目前中国城市化道路似乎正被误导,正在误入歧途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