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老科学家成长采集工程丛书(第一辑)(10册)

書城自編碼: 241891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社会各界人物
作者: 刘晓 叶青 黄艳红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年生,山东费县人。2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7-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52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知识如何流动(三棱镜译丛)
《 知识如何流动(三棱镜译丛) 》

售價:NT$ 415.0
万有引力书系 江南困局 晚明士大夫的危机时刻
《 万有引力书系 江南困局 晚明士大夫的危机时刻 》

售價:NT$ 406.0
正始十年(看司马懿父子如何打破“恐怖平衡”,实现统一!)
《 正始十年(看司马懿父子如何打破“恐怖平衡”,实现统一!) 》

售價:NT$ 354.0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3)
《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3) 》

售價:NT$ 2070.0
美国学院和大学史(大学、思想与社会)
《 美国学院和大学史(大学、思想与社会) 》

售價:NT$ 510.0
好望角丛书·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
《 好望角丛书·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 》

售價:NT$ 770.0
颠覆者:美国散户如何凭借数字平台在华尔街实现逆袭
《 颠覆者:美国散户如何凭借数字平台在华尔街实现逆袭 》

售價:NT$ 411.0
投诉是礼物:理论版+实践版(套装2册)  长盛不衰的客户服务指南!
《 投诉是礼物:理论版+实践版(套装2册) 长盛不衰的客户服务指南! 》

售價:NT$ 614.0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活档案”。

2009年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报送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亟待抢救”报告受到高度重视,有关领导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十一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于2010年正式启动。采集工程以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重点面向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两院院士,或虽不是两院院士,但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采集内容包括:口述资料,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实物资料,以及参加国务或政务活动、学术活动、外事活动、社会活动、家庭生活中重要的照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截止到2013年底采集工程已经对超过300位老科学家进行了学术资料的采集工作。《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在对采集工程成果整理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传记,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逐步出版。

陈梦熊

陈梦熊是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之后,就开始了六十余年的地质学研究历程。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陈梦熊跑遍了中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在实践中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然后拟定和规范学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专业队伍、指导野外工作,参与了中国水文地质学科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是一位伟大的开拓者。陈梦熊既有对学科的强烈好奇心,也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艰苦的地质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领导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地下水系的研究成果、参与的国际水文计划“地下水系统研究”工作和“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及管理”工作,在国内外皆属佳绩。本书以陈梦熊成长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参照时代背景,尝试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梳理陈梦熊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经历,让读者理解一门学科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与演进的过程。

陈士橹

陈士橹是我国著名飞行力学专家。出身于一个普通耕读之家的陈士橹,出于“航空救国”的理想,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航空工程学系,1956年赴苏联留学。1959年,陈士橹受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1981年陈士橹成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我国飞行力学第一位和第二位博士。他长期从事飞行器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与结构弹性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为我国新型飞行器的设计和研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书抓住陈士橹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结合陈士橹所处年代的社会大背景及学校、学科发展的背景,详实地勾勒出陈士橹的学术成长历程,展示出一个孜孜不倦、勤奋耕耘、教书育人,为发展我国航空科技教育事业不懈努力的科学家形象。

何泽慧

何泽慧是我国著名的女科学家。她出身于重视女性教育的科举世家,1932年克服某些教授对女生的偏见,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留学德国,跟随名师研究核物理,发现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1946年在法国与钱三强结为伉俪,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一起发现并研究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由于家世背景,她在政治运动中几经沉浮,却始终保持科学家高贵而又朴实的品格,在下放农村劳动时仍进行彗星观测;她参与我国原子弹研究工作,且一直处于核物理科研单位的领导职位,培养了众多人才,受到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尊敬。在广泛而深入地收集原始史料和科研档案的基础上,本书着力于从科学家网络、科学与国家、科学与女性、科学与传统等不同角度还原一个女性物理学家非凡的一生。

林为干

林为干被誉为中国微波之父,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博士论文《单腔多模微博滤波器》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对近代卫星通讯产生了巨大影响。1951年,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投身到祖国的微波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微波及电磁场的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他公开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4部,取得了“单腔多模”、“林-钟方法”、“五边形波导”和“点电荷的成像”等标志性成果。林为干的基础性工作,渗透到微波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中,成为微波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养分。本书注重史实的挖掘与考证,将传主的口述回忆与其他史料仔细比对研究,在保证史实准确的基础上,准确、完整、清晰地梳理林为干学术成长发展脉络,力图全面立体地勾勒林为干院士的精彩学术生涯。

田在艺

石油地质学家田在艺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5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之后,田在艺在玉门油田和陕北进行勘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江汉油田和吉林油田等重要油田开展勘探和建设工作,帮助祖国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他坚忍不拔,克服疾病和困难,实现了“哪里有油就到哪里去”的誓言。田在艺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还在理论领域建树颇丰,他的“陆相生油”和“沉积盆地”理论是我国石油工业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围绕田在艺的治学经历以及学术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结合他生活、工作的大量资料,勾勒出田在艺求学、工作和学术生涯的脉络,著述田在艺为中国石油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徐光宪

徐光宪是我国化学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他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9年赴美留学,1951年回国到北大化学系任教。他在量子化学、原子簇化学、配位化学、核燃料和稀土萃取化学、稀土生物化学以及稀土材料化学领域均取得重要发现。在稀土科学方面,徐光宪探讨了稀土化合物的化学键与电子结构,发展了镧系理论,合成并表征了大量稀土络合物;建立并发展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与工艺优化设计,为中国稀土工业获取高纯度单一稀土元素做出巨大贡献,实现了中国稀土产量的飞跃。本书将徐光宪的学术成长经历置于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尽可能对徐光宪的诸多关注点进行全面分析,呈现科学家学术人生的中国特征和化学学科特征,给我们今天的教育、科学研究带来启示。

应崇福

超声学家应崇福毕业于华中大学,1948年赴美留学,期间发表了经典之作《关于固体中的超声散射》。1955年,在美国顺风顺水的应崇福做出了回国的决定。此后先后在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子所、声学所等单位致力于超声的应用普及和理论研究工作。他的工作涉及无损检测、固体中超声散射、超声电压换能器、激光超声、声表面波、超声处理和加工、声空化等领域,为我国超声学的深入发展和普及推广都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在固体中超声声场的动态光弹显示和超声散射特性研究、检测用超声压电换能器研究、功率超声研究、声表面波方面的研究、激光超声研究等领域成绩斐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的奖励。本书着重发掘档案资料,力图做到“内外史相结合”,按时间顺序展现应崇福的学术成长和科研事业的开展过程,把社会结构、政治环境和国家政策等宏观因素和家庭影响、教育经历和同事关系等微观因素结合起来,以白描式手法将应崇福的主要经历呈现给读者。

张宏达

张宏达是世界知名的植物学家。自从1935 年进入国立中山大学开始,他就献身植物学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从事艰苦的野外考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和世界多国,在71岁高龄仍前往喜马拉雅山南坡考察植被和区系。多年的实践经验使他掌握了大量原始资料,发现了7个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植物新种,并提出“华夏植物区系理论”,建立了“植物区系学”这一新学科;提出“种子植物系统分类大纲”,写出中国植物学界第一本系统学专著《种子植物系统学》;还进行了国内植物生态学的奠基性研究。本书是第一本完整和系统记叙张宏达生平学术经历的传记,以张宏达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充分利用张宏达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工作环境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材料,重现了一位植物学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朱显谟

朱显谟是我国著名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194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后工作于江西省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从事土壤地理、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六十余年。他提出的“全部降水就地拦蓄入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已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他完善了黄土高原风成说,为黄土高原整治和黄河河害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对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了黄土中土壤和古土壤粘化层的生物起源问题。本书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将朱显谟的学术成长经历置于中国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尽可能完整地展现科学家的学术与人生,力求为当下的科研工作和国家科技政策提供借鉴。

庄巧生

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困扰着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民。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毕生的努力。庄巧生出身于农民家庭,一生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几十年来,先后培育出“燕大1885”、“北系3号”、“北京6号”、“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2号”、“丰抗8号”、“北京831”、“北京847”等多个优良品种,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庄巧生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把个人的努力融入集体奋斗的目标当中,曾捐出何梁何利奖的十万元港币奖金,支持冬小麦育种课题组;在他的感召下,2005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本书充分利用多种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把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和献身科学、热爱农业、服务农民的崇高精神展现在读者面前。
關於作者:
《从红壤到黄土----朱显谟传》
赵继伟,西北大学副教授,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导师。1975年生于山东聊城,199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计算机与应用数学系,1997—2000年在聊城任职公务员,2000—2005年在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毕业后在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工作,同年晋升为讲师。2006年下半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作访问学者,2007年起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2010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数学史、科学史和科学教育、口述科学史和科技政策等研究。2005—2013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次,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出访日本京都大学和印度德里大学。曾主持或在研国家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1项,西北大学基金4项,参与国家基金3项,出版学术著作2本,学术论文18篇。
《此生情怀寄树草--张宏达传》
李剑,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晓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
《大音希声----应崇福传》

王传超,山东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就职于《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
叶青,女,1974年生,安徽安庆人,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中心,获得科技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一直从事科技史及科技现代化研究等。曾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参加编写专著7本;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5项,科学院院级课题4项。
黄艳红,女,1975年生,汉族,湖南永州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200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中国针刺镇痛机理研究的社会史分析》。200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为《中国科研时间状况研究》。201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科学无神论研究。曾在《香港社会科学》、《中国科技史杂志》和Korea Journal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各类研究项目十余项。
《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
刘晓,1978年生,山东费县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博士。2008年在法国科研中心REHSEIS小组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科学文化评论》责任编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法国的科学与文化。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技史杂志》等发表《世界社与辛亥革命》、《李石曾与中华民国大学院》、《北平研究院的学术会议及会员制度》、《李石曾与北平研究院的建立》、《宇宙线研究在中国》、《何泽慧先生和她的科学救国之梦》等论文、报告十余篇,同时有《拿破仑对法国科学技术研究的推动》、《巴黎科学院掠影》等科普文章近十篇。
《剑指苍穹-陈士橹传》
鲁卫平,1964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副研究员,法学硕士。曾任数理力学系辅导员、团工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秘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兼学生处副处长、航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12年1月起任人文与经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2013年4月1日起任人文与经法学院党委书记。
《梦里麦田都是金----庄巧生传》
杨坚,1970年1月出生,江苏如皋人。2004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农产品加工技术、饮食文化史,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中国科协老科学家采集工程项目2项,参研科技部“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经费”项目《中国农业典籍的搜集、整理与保存》等项目8项。是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江苏省农史研究会会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山水人生----陈梦熊传》
张九辰,1964年出生河北邯郸人。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亚洲),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从事近现代地学史、中外地学交流史、当代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史,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史等研究工作。发表《地质学与民国社会: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施雅风口述自传》(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第1章《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地质考察》(张九辰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等多部论著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
胡晓菁,女,1981年生,湖北省黄石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06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学位,现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地学史研究。曾参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金丹与长生》(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内丹》(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等著作的出版加工工作,并发表《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之争》、《李四光: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田在艺口述》、《苏联专家与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等学术论文。
《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
田永秀,女,博士,教授。四川省中江县人。1999年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到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在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西南交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副院长。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環東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年報》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现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合著2部);学术成果社会影响良好,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錄
《从红壤到黄土----朱显谟传》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总序一、总序二、总序三、导言
第一章 目标:科学农民
第二章 江西红壤研究
第三章 四次考察结缘黄土
第四章 心系黄土扎根西北
第五章 黄土情怀壮心不已
第六章 学术传承
《此生情怀寄树草--张宏达传》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总序一、总序二、总序三、序、导言;
第一章 南国少年
第二章 负笈他乡
第三章 冰霜满路
第四章 砥砺奋进
第五章 风雨前行
第六章 金秋时节
第七章 收获硕果;结语从种子到参天大树
附录一张宏达年表
附录二张宏达主要论著
附录三彼得?H?雷文对张宏达的评价
附录五张宏达未刊稿选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大音希声----应崇福传》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总序一、总序二、总序三、导言
第一章 从私塾到教会大学
第二章 战火纷飞弦歌不辍
第三章 留美八载结缘超声
第四章 推广超声创业奋斗
第五章 历经波折初衷不改
第六章 十年风暴历尽艰辛
第七章 劫后重生再度创业
第八章 会集同道著书育人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
《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
《剑指苍穹-陈士橹传》
《梦里麦田都是金----庄巧生传》
《山水人生----陈梦熊传》
《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
《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