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王建主编的《江苏沿海地理学综合实习指导纲要》坚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多要素相互作用、区域相互联系、人地相互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彻始终,从点、线、面上精心设计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
|
內容簡介: |
《江苏沿海地理学综合实习指导纲要》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年实践教学基础上完成的,坚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多要素相互作用、区域相互联系、人地相互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彻始终,从点、线、面上精心设计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
《江苏沿海地理学综合实习指导纲要》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和中学教师培训的指导用书,还可以作为修学旅游、科普旅游及青少年夏令营的指导和参考书。
|
目錄:
|
总序
前言
第1章 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体系与方法
第一节 地理综合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地理综合实习新体系的构建
二、地理综合实习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的方法和模式
一、地理综合实习方法
二、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模式
第三节 综合实习报告的编写
一、实习资料的整理
二、实习报告的结构
三、实习报告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的理想区域
第一节 区域地理位置适宜
一、江河影响巨大
二、气候过渡带特征明显
三、海陆交互作用强烈
四、区位条件优越
第二节 自然地理特色鲜明
一、区域地层齐全
二、地质构造典型
三、地貌类型独特
四、海岸类型多样
五、辐射状潮流沙脊群世界罕见
六、滩涂资源丰富
七、景观类型多样
第三节 资源环境典型多样
一、矿产资源
二、海洋生物资源
三、港口资源
四、水资源与水环境
五、盐业资源
六、旅游资源与旅游开发
七、能源及其利用
八、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第四节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中
一、历史与文化
二、沿海社会经济概况
三、交通
四、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连云港实习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一、实习区概况
二、实习目的
三、主要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
一、抗日山—徐福故里
二、连云港市区—连云港港—海滨新城
三、云台山风景带
四、东海水晶宫—东海温泉—房山
五、海州湾实习地
六、区域综合地理实习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一、花果山的地貌与旅游景观
二、东西连岛与连岛大坝
三、连云港与欧亚大陆桥
四、海州湾及海洋牧场
五、沙滩与滨海浴场
六、前三岛自然保护区
七、山海文化与旅游
八、东海水晶及其形成背景
九、基于港口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废黄河三角洲实习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一、实习区概况
二、实习目的
三、主要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点与实习内容
一、灌河—灌河口—陈家港沿海工业区
二、贝壳堤—射阳河闸—射阳河口
三、云梯关—废黄河口—滨海港—六合庄
四、废黄河三角洲综合实习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一、废黄河三角洲的范围
二、海岸演变过程与规律
三、海岸侵蚀与护岸工程
四、废黄河口附近海域潮汐与潮流特征
五、海岸的再造与沙滩的形成
六、废黄河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七、废黄河土地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盐城实习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一、实习区概况
二、实习目的
三、主要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
一、灌东盐场—盐城市规划展览馆
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潮滩地貌实习
三、麋鹿自然保护区
四、黄海森林公园—国华风电场—盐文化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一、麋鹿自然保护区
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三、潮滩地貌与潮沟系统
四、潮滩植被与分带
五、潮汐、潮流与潮滩
六、滩涂资源及其利用
七、盐业及其盐业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辐射沙脊群实习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一、实习区概况
二、实习目的
三、主要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设计与实习内容
一、辐射沙脊群地貌形态观察
二、辐射沙脊群成因探讨
三、潮汐现象观察及潮流物理模型试验
四、辐射沙脊群综合实习线路设计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一、辐射沙脊群的地貌、特征及相关研究
二、辐射沙脊群的成因与演变
三、潮汐及潮流运动模型
四、辐射沙脊群综合实习
五、辐射沙脊群的生物与生态
六、辐射沙脊群的资源与环境
七、辐射沙脊群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南通实习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与实习要求
一、实习区概况
二、实习目的
三、主要实习要求
第二节 实习线路与实习内容
一、濠河风景带—南通中远川崎船厂—狼山风景区—张謇纪念馆
二、崇启大桥控制点桩—启东圆陀角—吕四港海洋经济开发区—蛎蚜山
三、如东“海上迪斯科”旅游基地—如东风电场—青墩文化遗址—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如皋古城
第三节 背景资料与实习指导
一、牡蛎礁地貌及其形成发育条件
二、长江口北支的淤积
三、吕四港及南通的渔业
四、南通港及南通的船坞制造业
五、江海文化与旅游
六、长寿之乡探秘
七、奥运冠军摇篮的地理背景
八、崇启大桥建设对南通发展的影响
九、南通城市与区域发展和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 江苏沿海专题综合实习
第一节 海岸类型与海岸工程综合实习
一、观察各种海岸类型,探讨海陆的相互作用
二、探讨海岸工程的利弊、开发的合理性
三、进行河口观察,体验河海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海岸地貌及资源开发综合实习
一、观察各种海岸地貌类型,探讨海陆的相互作用
二、评价港口资源的利用程度
三、评价能源资源的利用程度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综合实习
一、实地考察江苏沿海独特的生态环境
二、实地调查江苏沿海特有的动植物类型
第四节 区位环境与社会发展综合实习
一、遥看城市风貌,体会自然和人文的交相辉映
二、探究当地文化特色,洞察社会发展的独特动力
三、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寻觅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
主要参考文献
附图
|
內容試閱:
|
第1章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体系与方法
第一节地理综合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地理综合实习新体系的构建
近二十年来,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球科学都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一个新的地理学学科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传统的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是为了满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资源的调查、开发而建立的,已经不能满足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以要素为模块、以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讲授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评价标准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发展对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对地理学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王建等,2010) 。
传统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和教学体系过多地强调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知识,而对各方面知识间的联系、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圈层间的作用机制强调得不够,对地理知识与方法如何应用于实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突出得不够。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材和教学体系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去阐述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突出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将系统的观点、区域联系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及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始终,突出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环境性等特征,强调自然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和研究性特色,并坚持“启发兴趣,引导探索,培养思维,提高技能”的指导思想,以综合性、实践性、多维度和互动式为特色,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王建,2001;王建等,2006;张茂恒等,2008) 。
二、地理综合实习设计的原则
在构建江苏沿海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新体系的基础上,地理综合实习的设计需要坚持“五个统一”的原则(王建,2006;王建等,2010) 。
1)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强调理论、突出应用,在实习中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实习不仅是为了验证所学的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实习设计时,以选择典型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将所学理论融合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 认知性与探索性的统一。保证基本认知的需要,增加探索性实习的比例。
实习和实验教学一方面是加深认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望就更好了。因此,在实习和实验的设计安排时,应尽量将两者统一起来。
3) 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统一。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和性质。
过去的实习往往强调区域性的较多,而强调综合性的较少,将两者结合的就更少。
因而在实习设计和实施中,突出各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交叉、融合与联系,从圈
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区域环境特征与分异规律的成因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4) 环境性与系统性的统一。从地球表层系统的角度探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从人类环境的问题分析出发加深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理解。5) 创新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实习的设计要有新意,但要考虑到现实条件,
以便于操作为前提。
第二节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的方法和模式
一、地理综合实习方法
地理野外实习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培养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特的教学环节,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做到“四勤”:勤动脚,到处跑跑可以体验一下地表环境;勤动眼,观察与了解地理现象的变化;勤动手,通过实验和实测揭示地表环境时空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勤动脑,发现地理学的新现象,揭示地理学的新规律,利用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服务社会(王建等,2010) 。
一次完整的野外实习过程可分为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在这三
第1 章 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体系与方法3
个阶段使用的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实习方法是为实习内容服务的,针对各实习区具体的实习内容设计了以下实习方法。
(一) 实习前
“实习前”主要是明确任务和要求,搜集和研究前人的资料,制订工作计划,做好组织上、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准备工作。重点是进行实习区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对实习地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1. 实习区资料的搜集
通过对实习区资料的搜集,可以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查阅法。文献查阅法是根据所要实习的目的地,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实习区的概况。其作用主要有:①能形成关于实习区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②能检索到关于实习区历史、现状以及各种地理要素等方面的资料,有助于了解实习区的全貌。此外,还应搜集关于实习区的大、中比例尺地形图以及航空像片和卫星图片等。
2. 实习区资料的分析
在实习区资料搜集完毕后,还需对其进行分析。由于实习的专业内容不同,资料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存在着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关于野外实习有用的内容,弄清资料中存在的不足和遗留问题,供野外工作时参考和进一步深入观测研究。
(二) 实习中
地理野外实习是让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野外工作方法为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实习地区的实际条件,对某些重点内容进行野外观察和调查。在实习过程中,运用罗盘、高度表、地质锤、土壤刀、标本夹以及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图像等工具和资料,对各观察点进行认真的观察、测量、测试、访问,并做详细记录,必要时还要采集标本、样品,以及填图、摄影等。对通过观察和现有的资料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当地政府、群众或知情者进行实地访问;或者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制作调查项目调查表格,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有时还要测量地表的形态,观测地层和构造产状要素、小气候、水文、土壤剖面,统计植物群落样方等。
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GPS(全球定位系统) 是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在野外考察中,如到原始大森林、雪山峡谷或者大沙漠地区去进行野外考察,GPS 接收机是你最忠实的向导,可以让你随时知道你所在的位置及行走的速度和方向,不至于迷失方向。GIS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在室内分析时,用得较多。RS 技术即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各地理因素的调查,如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等。
此外,在实习中做好记录是十分必要的。在记录过程中,要有统一的规范要求,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天气、路线(起止地点) 、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的地形位置(包括海拔) 、观察内容、测量和测试数据、访问记录、讨论分析记录(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等。在专门的野外记录簿上,横格页面用于绘图(剖面图、素描图、示意图等) 。记录多采用铅笔,铅笔字既便于保存,又便于修改。记录要尽量清晰详尽,切忌潦草。
(三) 实习后
实习后,主要是对采集来的数据和样品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用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比较法
比较法是引导学生找出各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
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在野外实习中,常常是多个实习点相结合,一连串的实
习,这就需要在实习后,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实习点或者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
一般来说,两个地理对象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
应属于实习地中同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地形与地形、气候与气候、国家与国
家之间的比较。但有时为了说明某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可借用
虽与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不同类,但具有相似特点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
较。例如,比较一碗水与一碗砂子的温度变化,比较海洋与陆地的受热变化,这
样可把一般对象的明确性和可理解性转移到所比较的对象上去。
2. 统计方法
对野外采集回来的数据需要进行各种分析,主要有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
方法(杨士弘,2002) 。例如,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气温与海拔、气温与蒸发、
风向与降水等就有相关关系存在,可以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对其关联程度的大小、
变化方向的正负进行分析。例如,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随着从沿海
向内陆的伸进,降水量逐渐减少。可以把海拔和深入内陆距离定义为自变量,而
把温度和降水量定义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统计分析。
第1 章 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体系与方法5
二、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模式
在现代自然地理学教材和教学体系的指导下,实习体系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的自然地理学实习通常是分类实习多,交叉实习少;认知实习多,探索实习少;理论验证型实习多,实际应用型实习少;点上实习多,线上、面上实习少。实习类型单一,实习内容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大。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针对传统自然地理学实习体系存在的问题,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新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辨别能力、区域分析能力以及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验证―创新―应用”的四个环节为依据,改革实习模式,构建四个层次九个类型的实习:①以认知型、单科型、点上为主型实习为代表的基础性实习;②以验证型、多科交叉型、点.线.面结合型实习为代表的综合性实习;③以自主设计、参与科研项目来实施的创新性实习;④结合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进行的综合创新实验与实习。需要实施五大转变。
1) 变以单一部门实习为主为部门实习与交叉综合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效率。
2) 变以认知实习为主为认知实习与探索研究型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变以理论验证型实习为主为理论验证型实习与实际应用型实习相结合,密切理论同人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变以局地实习为主为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实习,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空间与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
5) 变单纯的野外实习为课堂与课外、室内与室外、观察与实验、操作与制作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实习,各种形式的实习取长补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实习的效率;同时还强调地理信息获取、分析与新技术(主要是“3 S”技术) 的应用。
(一) 部门实习与交叉综合型实习相结合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就是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但是,这不是对对象各个构成要素认识的简单相加,综合后的整体性认识具有新的关于对象的机理和功能的知识。这种模式体现在老师的指导上,主要是从手把手地教、仔仔细细地讲解,逐步过渡为指导学生观测,鼓励学生探究,师生共同讨论辨真伪,最后由学生独立进行实习总结,获得系统的科学认识。
部门实习主要是针对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展开的实习,大多依托课程开设,可
以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包括气象与气候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等) 实习、经济地理实习和城市地理实习等;交叉综合型实习是将自然
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若干地理现象连贯起来,实现自然和人文的有机融合,以
自然地理内容为基础,以人文地理关系为主线,使实习内容更加全面、综合(赵媛
等,2004) 。这两种实习方式各有优缺点,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新体系强调两种实
习方式相结合(王建等,2006;张茂恒等,2008) ,要验证地理学规律,需要对所
学知识进行综合和交叉。要应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不仅需要
综合、交叉,还需要创新(王建等,2010) 。
在江苏沿海开展地理综合实习,应该从部门实习向综合实习逐步推进。部门实习是综合实习的基础,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直观感受,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有关野外调查研究的方法。最后进行的综合性实习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江苏沿海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的中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实习资源涵盖地理学从地质地貌、动植物、气象、水文到旅游、文化、政治、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色,海岸类型多样,辐射沙脊群独特,滩涂资源丰富。同时,连云港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盐城是目前江苏唯一、全国第10 家同时拥有空港和海港一类开放口岸的地级市;南通是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形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之一。
学生可选取适当的实习点进行单一部门的实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然和人文等地理要素相结合的交叉综合型实习。
(二) 认知实习与探索研究型实习相结合
认知实习是要求学生在通过回答已有明确答案的科学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习重现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实习;探索研究性实习是充分重视科学问题的答案的不明确性、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在不提供具体的科学答案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地理学的思维过程而探索寻求出科学问题的答案而进行的实习。
在各个实习区,针对实习内容都设计了相关的思考题,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去进行野外观察,并在实习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连云港市区这一实习点,设计收集相关资料,绘制连云港市基本现状图以及对连云港市的城市规划做出分析和评价等思
第1 章 江苏沿海地理综合实习体系与方法7
考题。这会让学生想到:连云港市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合理吗?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就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观察,并设法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
学生在实习区进行的从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一方面重温了课堂上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中针对问题不迷信权威,大胆设想,根据所学过的各种知识,进行各种尝试性的解释,着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认知实习与探索研究型实习的相互结合。
(三) 理论验证型实习与实际应用型实习相结合
传统的野外实习主要以验证为主,教师是站在一个个实习点讲课,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这种方式不利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碍于理论知识到实际能力的转化。在本书中强调理论验证型实习与实际应用型实习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在江苏沿海,学生可切实进行实际应用型实习,实习路线的设计主要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作为着眼点。在设计的各大实习区中,都涉及一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实习的过程之中。例如,第7 章“南通实习区”中,在狼山风景区运用GPS 定位仪实测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山顶点的地理坐标及其大致的高程;在崇启大桥控制点桩,选择合适位置,测定土壤的盐度和pH;在蛎蚜山,实测牡蛎礁周围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水透明度、pH 等。其他实习区见后面章节详述,这从侧面体现出在江苏沿海的地理综合实习是一种实际应用型实习,做到了理论验证和实际应用的相互结合。
(四) 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实习
此模式点动成线,连线成面(体) ,归结于变,以点为基础,以线为杠杆,点上实习、线路实习和面上实习相结合。这种结合使地理学许多相关概念更具有连贯性和对比性,如地形和地层的连续变化、土壤的分布、沉积物水平和垂直变化、景观的地域差异等,有利于学生多因素综合印象的建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时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更加全面,综合分析能力更强,知识面的扩展更广。
这种模式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进行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特征和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等进行访问调查,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点上实习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实习点进行的实习,实习点以就
近为原则,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
线路实习是在点上实习的基础上,使学生从点扩展到线,整体了解实习线路
上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自然地理特征和
分异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地区差异。
面上实习是一种探索与研究型实习,实习基地通常选择较完整的地域单元。在该单元内,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群落丰富,土壤带谱明显,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有其独特的规律,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和联系密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颇具特色。
“归结于变”是让学生在实习中,能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各种地理现象,分析
各种地理要素的演变过程,不仅看到现在,还看到过去和未来。在江苏沿海地区可进行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实习。从点上来看,江苏沿海地区无论在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自
然地理要素方面,还是在关于城市、交通、文化、旅游等人文地理要素方面,都有许多典型的实习点。例如,连云港实习区、废黄河三角洲实习区、辐射沙脊群实习区、盐城实习区、南通实习区等,每一个实习区实习资源都非常丰富,如南通实习区有狼山、蛎蚜山、南通中远川崎船厂、吕四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如东风电场等实习资源,学生可进行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城规、旅游、交通等方面的野外实习。从线上来看,沿海一线自北向南由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组成,三市自然地理要素各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学生可比较三市各种地理要素的不同之处,同时了解我国沿海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差异,进行线状实习。从面上来看,江苏沿海地区的每一个实习区都是一个较完整的地域单元,在该单元内,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群落丰富、土壤带谱明显……总之,在江苏沿海可以在典型地点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实习。
(五) 课堂与课外、室内与室外、观察与实验、操作与制作相结合
地理实习除了选择合适的实习区进行野外实习外,还应穿插在课堂教学之间
进行,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构成,两者之间并
不存在明确界限。实践课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进
行有效的实地考察。课堂教学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熟
悉和了解定量信息的处理、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熟悉“3 S”技术,了解耗散结构、
突变论、协同论、分形分维理论等在地理学中的运用。在实地考察时不仅要贯穿
课堂教学中讲到的理论,还要补充课堂教学没有讲到而在实践中需要的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