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6.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內容簡介:
本书从系统回顾和反思领导理论发展现状与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形态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与希望之路。书中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心理的自组织模型即“心理目标”这一理解人类心灵的理论钥匙,论证了人类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情绪情感的目标结构变化说、人格的心理目标系统理论和新的人性假设——“目标人”假设,并深入探讨了心理目标理论在领导研究中的应用。
關於作者:
章凯,男,生于1966年,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组织与人力资源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激励与领导理论、企业文化、心理复杂性与行为动力学、学习与创新等。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人事部顾问,现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中国区代表2012-2014、“中国·实践·管理”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编委。曾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商学院2004-2005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2009从事学术访问与合作研究。研究成果曾多次荣获国际学术组织最佳会议论文奖,两次荣获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最佳论文奖;2006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著作奖;2010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学术新星”指导教师奖。
目錄 :
第一篇 科学理论的反思
第一章 理论的使命与内涵/003
一 理论的功能与使命/004
二 理论的内涵/007
三 主流管理学文献对理论与理论贡献的集体误读/009
四 结束语/013
第二章 学科理论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策略/017
一 成熟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019
二 组织管理学科理论发展的现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024
三 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创新策略/027
四 本章小结/030
第二篇 目标动力学原理
第三章 兴趣与人类心理的自组织模型/035
一 兴趣:透视人格与人性的窗口/036
二 探索兴趣的出发点/044
三 自组织理论与人类心理的自组织模型/046
四 人类心理的自组织模型与兴趣理论的发展/056
第四章 认知中的动力学:阅读兴趣的心理结构研究/066
一 研究阅读兴趣心理结构的基本思路/067
二 关于阅读兴趣心理结构的理论构想/067
三 阅读兴趣的特征探索与量表开发/070
四 阅读兴趣心理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077
第五章 心理目标与动机:自组织目标理论/082
一 动机的需要理论/083
二 动机的目标理论/089
三 目标与需要、动机:一种自组织观点/102
四 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对管理的启示/106
第六章 心理目标与情绪、情感:目标结构变化说/114
一 情绪理论研究的现状/115
二 情绪、情感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126
三 情绪理论探新:目标结构变化说/129
四 目标结构变化说对情绪与认知、动机关系的分析/133
五 情感管理的本质及其实践模式的发展/134
第七章 一种新的人性论:“目标人”假设/139
一 西方管理研究中的人性假设剖析/139
二 人是寻求意义的生命:“目标人”假设/143
三 “目标人”假设对西方人性假设的理论整合与超越/145
四 “目标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选择/148
第八章 心理目标系统与人格动力论/159
一 人格的属性/160
二 人格的概念界定/168
三 人格的构成:个体目标系统研究/170
四 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的个人目标结构研究/175
五 人格的动力属性与自我调节功能/183
第三篇 实证与应用
第九章 成就目标与文本理解中的兴趣效应/195
一 理论与假设/195
二 研究方法/197
三 结果分析/199
四 讨论与结论/202
第十章 成就目标与员工的领导偏好/206
一 理论与假设/206
二 研究方法/211
三 数据分析与结果/212
四 结论与讨论/214
第十一章 组织-员工目标融合的策略探索/219
一 引言/219
二 研究方法/221
三 案例简介/224
四 案例分析与结果/227
五 讨论与结论/231
第十二章 愿景感召与魅力型人格/240
一 文献回顾/241
二 预研究:关于领导者魅力型人格的开放式调查/245
三 研究方法/247
四 数据分析与结果/248
五 结果讨论/253
索 引/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