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編輯推薦: |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父女叔侄三院士,文脉绵延合族香;科教兴国赖翘楚,见贤思齐振吾邦。
|
內容簡介: |
《院士世家——钱穆·钱伟长·钱易 》是“院士世家”丛书的第二本,是以拥有三个院士的科学世家为宣传对象的科普读物。
钱穆,“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代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他中学未毕业而教大学,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钱伟长,钱穆之侄,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弃文从理、学业成功转型、科技报国的典型。
钱易,钱穆之女,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环境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院士世家——钱穆·钱伟长·钱易 》中主要讲述了钱氏一门三院士成长的历程和他们在各自领域内成为一代宗师的事迹,探索了这个文化家族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做法,揭示了中国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
關於作者: |
苏克勤,河南省新野县人,现居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职业作家,平民学者。写作之余间或从事文化艺术专题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和出版各种文字800余万。已经出版的主要作品如下:《彭雪枫全传》(河南人民出版社)、《南京名人旧居》(河南人民出版社)、《项羽虞姬传奇》(河南人民出版社)、《南洋劝业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
目錄:
|
绪言 《武肃王遗训》与七房桥钱家
1.钱镠与《武肃王遗训》
2.七房桥钱氏家族
第一编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
1.少年时代
2.读书果育
3.中学时代
4.乡教十年
5.执教集美
6.无锡三师
7.任教苏中
8.受聘燕大
9.转教北大
10.流徙西南
11.五华书院
12.执教江南
13.创办新亚
14.续缘香江
15.讲学美国
16.定居台岛
17.迁居风波
18.魂归故土
第二编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
1.多难少年
2.读书苏中
3.水木清华
4.留学北美
5.迎接解放
6.并誉三钱
7.遭受打击
8.逆境报国
9.执掌上大
10.老骥伏枥
11.赤子之心
第三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
1.少年时代
2.大学生活
3.奋发搏击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可见世家是为特定的一类人立传的一种体裁。从《史记》中三十世家的具体篇目来看,绝大部分是诸侯的传记,但有一篇是孔老夫子的传记,叫《孔子世家》。考虑到《史记》撰写的时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能将孔子提到与诸侯并列的地位,把文化人抬举得这么高,这无疑反映了大史学家的卓识。至于世家的本义,研究者谓 “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后来又指门第高,世出达官显宦之家;现在也称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为世家。
现代社会中,院士处在科学和技术的金字塔尖上,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肯定称得上高级文化人。我们为何不能效仿古人,用“世家”这一体裁为之立传呢?顾及“世家”的本义和衍义,我们把院士迭出之家作为立传对象,也就是说,这套书不是记载单个院士的,而是以家为单元,记载这个家诞生的两个或多个院士。此即“院士世家”名称的来由。本着立足现实、尊重历史的原则,本套丛书遴选的对象既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海峡对岸的院士。
我国从首批院士选出至今不到七十年,在这短短的六十多年里,一家竟然出现了两三个院士,有的父子(女)相继,有的叔侄递承,有的兄弟(妹)同膺,有的夫妻俱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本套书旨在通过介绍一家数个院士的成长、成才、成功历程,来揭示高级人才成长的家庭乃至家族文化因素。
鲁迅先生有语: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父子兄弟递相熏陶,便形成家庭或家族在行业习尚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独特风貌: 或兽心禽行,不齿于乡里;或谋国利民,成一代师表。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纵观院士家族,崇文重教,诗书传家,一心向学,厚基培优,当是共同特点。像钱穆家族宁可暂时受穷也要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的坚定信念,冯友兰家族要求辈辈出秀才的传统,杨廷宝家族教育子女要有一技之长,要志在四方,守在家?吃坐穿最没出息,这些都给人深刻印象。
一个家庭(族)是需要楷模的,推而广之,国家和社会亦需要楷模。如果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人们得以了解院士世家,认识到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神州大地,见贤思齐,岂不喜哉?尤其是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今天,倘使家家重视教育,人人都爱读书,形成万马奔腾、个个争先的局面,这时,千里马的出现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是为出版前言,亦称编辑心语。不当之处,请大方之家予以教正。
【后记】
在诸多现代学人当中,钱穆先生是我较为喜爱的一个。
原因者何?先生不独年高德劭,著述宏富,其潜心于学、孜孜以求,又实可为人之则,为世楷模。故我这个还算爱书的晚生后辈,向往之余,不免又多了几分的敬重。
早些年,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读书时,先生的著作在内地出版尚不为多,但偶一得之,总是爱不释手,一睹为快。从先生著作中的字里行间,既读出了先生的学问,又读出了先生的率真,还读出了先生笔下那美丽旖旎的江南风光。我曾多次到过先生生活过的苏州、常州和南京等地,联想先生当年的身影,追思先生的风义,心中不免又萦怀缱绻。但是,每当想到先生故乡的素书堂早已名存实亡时,心中不免则又多了几分懊丧。去年夏天,听说先生的七房桥故居修葺一新,欣喜之余,遂借赴上海图书馆查资料之便,于回宁途中顺道下车,前往七房桥拜访瞻仰。
漫步在七房桥、后宅、荡口、梅村等这些先生曾留下踪迹的地方,我的脚步放得很轻很慢,仿佛看到了先生那一介恂恂儒者的风神,潜意识里却又想与早已驾鹤西去的先生寻找心灵的共鸣。我去七房桥时,恰与美国学者邓尔麟30年前拜访钱先生时的季节相同,这使我不免又想到了这位异国学者在寻古访旧后对素书楼的描写:
1983 年7 月下旬一个闷热的早晨,我作为一个西方的历史学者,跳下了咔咔作响的公共汽车来到此地,为的是寻找一个标明“素书楼”的红门住宅。中国学者文人向来认为住宅书斋是神圣的。他们所起的斋名雅号往往不仅怪僻奇异,通常也点出主人的性格志向。“素书楼”就是这么一个别致的名字。“素书楼”本是主人钱穆当年老家的堂号,出自何典故,今已难查考。钱氏祖上在长江下游鱼米之乡无锡县的七房桥居住。1911 年钱穆在家乡大病一场,幸得母亲精心照料得以康复。为了纪念母亲和家乡,他就把在台湾的住宅命名为“素书楼”。
其实,邓尔麟笔下的“素书楼”,实则指钱穆在台北外双溪时与夫人胡美琦所居之地。而我所到的无锡七房桥素书堂,则是钱穆真正的故乡。少年时代的钱穆,曾两度患有重病,由于母亲的精心护理方才恢复健康。后来,钱穆为了感念母亲的恩惠,于是便将台北外双溪的居所称为“素书楼”,以作为对母亲的纪念。
在离开无锡的七房桥后,我想了许多。我以为,钱先生从小就一直禀承着江南钱氏家族的世传家风,一生都在与书打交道,购书、读书、写书成了他每天从不间断的“程序”,勤学不辍,著述不止,此外又兼及教书育人,真可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生享年九十有六,驾鹤西去,又可谓功德圆满,泽被后学。
钱穆先生是凡人,也是学者,但到底还是书生。是凡人,所以才活得率真自在;是学者,所以赢得世人的尊敬;是书生,所以又多了几分忧患。于是,我又在想,这不就是先生笔下常常写到的中国“士”人所具有的一种情怀!
从无锡回到南京后,心中总想为七房桥之行和钱先生写点什么。说来也巧,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刚策划了一套院士世家丛书,这套书的责编冯俊杰先生便约请我来写其中的钱穆家族。基于满腔的热忱,我也就不揣浅陋地应承了下来。如此,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在书稿草成前后,我采访了一些知情者和专家学者,也向钱穆先生的一些亲属征求过意见,尽管多次修改,但由于学力有限等原因,错误仍是在所难免,甚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最后,作为爱书之人,愿借本书付梓之机,谨向钱穆先生及其家人表达真挚的敬意,并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冯俊杰先生等表示由衷的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