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该书汲取了中外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力图摆脱外交史、事件史和条约史的编写模式,全面展示关系史应该包含的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正体现中外双方“相互的”而非单方面的关系。
|
目錄:
|
前言
第一部分:理论方法论探索
一、帝国主义理论从“中心”到“边缘”的视角转换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帝国主义理论
二“边缘取向的”帝国主义理论
三西方帝国主义理论的辩护倾向
四西方帝国主义理论的学术启示
二、“跨文化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践
一从现代化理论到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论的转变
二跨文化相互作用的理论构想
三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运用
第二部分: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的跨文化接触和感知
三、新教传教的“文化帝国主义”
一德国新教中国传教的兴起
二布道、建站、办学、行医
三“精神征服”的主观意志
四、花之安的中国研究
一从传教士到“汉学家”
二翻译和诠释中国古典作品
三撰写中国报道,勾勒中国图像
四论证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合理性
五、德国新教传教士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一指控基督教新教传教的社会舆论
二德国新教传教士的反击
三对于“真正的”原因的探寻
第三部分:卫礼贤与中德文化交流
六、论东西方文化
一反观自身,检讨西方文化
二揭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三倡建“世界新文化”
七、以传教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
一一种全新的传教方法
二重新认识基督教教义,坚决反对宗教狂热
三综合东西方文化,建立大同世界
八、创办“尊孔文社”
一崇拜孔子人格,得领儒门遗泽
二研讨中德学术,推动文化交流
三冲决宗教藩篱,追求“永恒真理”
第四部分:德占胶澳与中德相互作用
九、从海洋战略角度看德占胶澳事件
一德国海洋战略的兴起
二德国海军建设的进行
三在中国沿海占领海军据点计划的形成
四“选港之争”与出兵胶州湾
五德占胶澳的“得”与“失”
十、帝国主义时代的中德“合作”办学
一德国在华创办大学的提议
二中国政府的回应与中德谈判
三中德联合创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十一、德占时期青岛中国人社会
一德意志帝国占领前的青岛
二劳工阶层和商人群体
三文人士绅和青年学生
四买办、华人警察和职员
五前清遗老遗少
十二、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
一德占前的商业贸易和商人
二德占后中国商人的重新聚集
三对殖民政策的抗争
四与外商的合作和竞争
第五部分:近代中德关系史德文文献和档案介绍
十三、德文著述提要
一当事人的报道
二研究性著作
三资料整理和汇编
十四、德文档案馆藏状况简介
一联邦档案馆柏林分馆
二联邦档案馆弗赖堡分馆军事档案馆
三柏林外交署政治档案馆
四柏林普鲁士机密国家档案馆
五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档案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