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时常听家长说起孩子不愿意读名著。想过为什么吗?编者认为一是没有选到好书,翻译、编译差,字体小,错字多,无插图、枯燥乏味......本书结合孩子的阅读习惯而编排的,精美彩插,让孩子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2,图文并茂的编排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增加了主人公的立体形象,让阅读更加生动有趣;
3,丛书所选编目大都是与课本同步的名著,孩子爱看。满足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对人生的好奇与探索的需求,保留了名著特有的认识人生的特点。
|
內容簡介: |
阿廖沙三岁时父亲死于霍乱,母亲带着他到外祖父家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妻间钩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甚至为一些小事常常争吵斗殴。外祖父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凶狠地毒打外祖母,把阿廖沙也打得失去知觉,外祖母对阿廖沙非常慈爱,给他讲传说、童话和民间故事,承受一切生活压力而毫无怨言。母亲被迫改嫁,几年后患肺结核病去世。外祖父破产后阿廖沙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
本书真实地描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深刻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俄国小市民阶层庸俗自私、空虛无聊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同时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勤劳。书中塑造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高尔基写得最投入最富有魅力的作品。
|
關於作者: |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出身贫穷,四岁丧父,十一岁便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自学成才。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二十四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要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署‘马克西姆?高尔基’吧。”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此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一生著作甚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
目錄:
|
第一章 父亲去世4
第二章 外公家里真混乱25
第三章 好朋友茨冈41
第四章 作坊着火了63
第五章 快乐的生活76
第六章外公动手打了外婆87
第七章 米哈伊尔舅舅打上门91
第八章“好事情”走了99
第九章 我有新朋友了118
第十章 终于见到了母亲144
第十一章 母亲嫁给一个可恶的男人164
第十二章 母亲死了1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