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走进史学(壹卷李伯重文集:李伯重先生的学术印记与时代见证)
》
售價:NT$
360.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儒释道思想精髓,阐明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助于读者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自身拥有的人文思想。
本书是赵士林老师为教育部大学视频课程录制的课件《中华文化二十讲》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融入了无数场国学讲座与听众交流的经验体会,包含了作者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最新成果。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在为教育部大学视频课程录制的课件《中华文化二十讲》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部分内容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讲坛》等播出,以其为蓝本的无数场国学讲座在国内影响深广。书稿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入手,探索儒释道的思想精髓在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中的交融,阐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是一本读来轻松有趣,见解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读物。
本书既可供高校“中国文化概论”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程教学使用,也可为社会各界关注、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大读者阅读、欣赏。
|
關於作者: |
赵士林,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导。1954年生,吉林人。曾任东京大学特邀研究员、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著有《当代中国美学》、《李泽厚美学》、《心学与美学》、《中国的智慧》、《国学六法》等。讲课视频节目《中华文化二十讲》和《人人美学》入选教育部中国大学视频课程和精品课程。2004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此外,近年为社科院、北大、清华、人大、浙大等高校EMBA、MBA和中行、建行、工行、中国移动、中航集团等大型企业开设文化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
目錄:
|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代前言
一现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三次冲击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性格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一讲爱满天下的襟怀
一做人到做事:内圣外王
1三纲领八条目
2孔子的启示
二仁爱三层面:亲亲—仁民—爱物
1对亲人的爱
2对大众的爱
3对万物的爱
三五常仁为本
1道德重建:仁义礼智信
2何以出现诚信危机
3爱是一种境界
4人性问题
第二讲民贵君轻的政治
一孟子的时代
1春秋无义战
2关于孟子的评价
3孟子的“不合时宜”
二民贵君轻——高倡民权,反对专制
1为弱者呼
2抨击暴君
三民主政治——国家大事,由民作主
1民本与民主
2古中国和古希腊的比较
四民生经济——平均地权,鼓励工商
1最务实的思想家
2孟子和商鞅的对立——孟商悖论
3反垄断
4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
五仁政王道——义利之辨,两个视角
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2王何必曰利
第三讲人生境界的追求
一儒者气象:圣人—大丈夫—君子
1圣人很难当
2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二极高明而道中庸
1下学而上达
2日日新,又日新
第四讲自强不息的奋斗
一善为易者不占
1文化的转向
2化神奇为腐朽
二《易经》的文化精神
1“通”的哲学
2“三才”:天地人
三君子居易以俟命
1有没有“命”
2尽人事,听天命
第五讲一个世界的取向
一中外比较:一个世界和两个世界
1宗教精神:希望在天国,不朽在彼岸
2人间情怀:只羡鸳鸯不羡仙
二实用主义: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1为什么多神
2对神的二重性态度
三生死问题
1死生亦大矣
2不朽在人间
第六讲儒道比较
一日月交辉,儒道互补
1太阳的精神和月亮的精神
2儒和道的共同诉求
二道家和道教
1联系和区别
2怎样看道教的长生术
三儒道生命观的比较
第七讲老子的智慧
一老子和孔子
1神和人
2子中之子
3孔子求教和老子化胡
4世界级大哲学家
二老子的军事智慧:反战的老子
1善战者不怒
2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3兵者,不祥之器
4反战传统,好生之德
三老子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1最早指出“马太效应”
2治大国若烹小鲜
3怎样理解无为
4政治家的等级
5关于愚民政策
四老子的人生智慧:柔弱胜刚强
1“老子心最毒”
2不争哲学
3柔弱胜刚强
4“为后世阴谋者法”
5祸莫大于不知足
6文明批判
五老子的宇宙智慧
1道的本质
2道的作用
3道的规律
第八讲庄子的智慧
一自由思想家
1庄子说:生和死其实都差不多
2逍遥游蝴蝶梦
二庄子原来是美学家
1庄子的绝望
2濠上之辩
3人生境界真善美
第九讲境界无边禅修五心
一慈悲心
1观色即空,观空即色
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二平常心
1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2真理很平凡
三清净心
1我有明珠一颗
2八风吹不动
四自由心
1舍得和放下
2反对崇拜偶像
3磨砖成镜
4无字经
五自然心
1云在青霄水在瓶
2狐狸精的故事
3日本禅的境界
4科学和艺术
5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附录一佛教常识50问
附录二佛家八大宗派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讲爱满天下的襟怀
一做人到做事:内圣外王
1三纲领八条目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从儒家开始讲起?因为儒家思想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事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规范,培育了基本的价值,从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代表。
尽管经历了“五四”的冲击,尽管经历了“文革”的摧折,但是儒家思想却仍然体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心魂深处,熔铸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化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适如李泽厚师所说:“不管喜欢不喜欢,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320页。)
儒家的学问不是空头理论,不是玩儿概念,也不是煽情,它从头到尾都是教我们怎样做人。做好人,然后做好事,这就是儒家的基本诉求。用儒家自己的讲法,叫作“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做人,“外王”就是做事。
从儒家学说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性质来看,可以说儒学是一种伦理政治学。伦理就是讲做人,政治就是讲做事。
我们看儒家的基本典籍之一的《大学》,开篇就是所谓“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做学问的纲领,发扬固有德性,革新旧的习气,达到至善境界。
这是“三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研究事物、探求新知、意念诚实、端正思想、修养身心、齐整家政、治理国家、太平天下。
这是“八条目”。
“三纲领八条目”都是讲做好人,然后做好事。
《大学》还专门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以修养身心,也就是做人为根本。
北宋有位大儒叫程颐,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四三页。)
我们学习《论语》,要把《论语》的精神落实到做人上,不能背几条语录就了事。读《论语》,如果读之前是一种人,读了之后还是这种人,做人的层次没有提高,这《论语》就白读了。这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论语》要落实到做人上。
南宋有位大儒叫陆九渊,他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不识一个字,亦需还我堂堂地做一个人。”([宋]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四四七页。)
那么,儒家的智慧究竟为我们中国人的做人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这要从大圣人孔子谈起。
2孔子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至圣,也是中华文化的首席代表。古代社会历朝皇帝都加封孔子,其中元代皇帝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给了孔子最高的政治荣誉,他于1307年(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下诏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位蒙古族皇帝在诏书中引用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参见“加封孔子大成至圣碑”的碑文。)
意思是说,孔子以前的圣人,如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等,如果没有孔子,他们的真精神就流传不下来;孔子以后的圣人,如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如果没有孔子,就没有了效法的榜样。
钱穆先生曾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孔子传·序言》,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页。)
梁漱溟先生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0页。)
数千年来,孔子作为不朽的文人被传诵,被崇拜,地位基本上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即便在“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嘲弄孔子为“孔老二”,也还不能不承认孔子是个大教育家。那么,孔子的魅力何在?孔子为什么拥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影响?我的体会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
孔子从小的遭遇,对我们做人就很有启发。说起孔子的经历,令人感慨。孔子的血统很高贵,出身却很低贱,为什么这么说?原来,孔子的先祖本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的王族姓子,孔子的先祖自然也姓子。孔子自己填履历时就说:“而丘也,殷人也。”([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一九六页。)意思是,我孔丘的祖宗是商朝贵族。如果能验到孔子的DNA,和商纣王的DNA肯定是基因类似。王族,那血统还不高贵吗?但是我们知道,周武王伐纣,灭掉了商朝。商朝的王族,包括孔子的先祖都被政治移民,被安排到宋国定居。这个宋国就在今天河南的商丘附近。今天的人说起孔子,都知道他是姓孔的山东人,但是按照这个传说,孔子应该是姓子的河南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姓孔不姓子,为什么是山东人而不是河南人呢?这涉及到孔家的一次悲惨遭遇。孔子往上数六辈的祖宗名字叫孔父嘉。大家要注意,孔父嘉并不是姓孔名叫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今天名字是一个词,例如:“你叫什么名字?”古代名字是两个词,名和字。古代的人在名之外,通常还要有个字。为什么名之外还要有个字?从功能的角度讲,依照古代礼仪,一般情况下,对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要称呼对方的字。
这位孔父嘉担任宋国的大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他的夫人是个美人。有一次在路上撞见了太宰华父督,太宰相当于今天的总理、首相。华父督这个“首相”是个大色狼,心地歹毒。看到孔父嘉的夫人,立刻就垂涎三尺,动了邪念。《左传》描绘华父督看到孔父嘉的夫人,“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3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孔父嘉夫人的背影看,嘴里连声赞叹。
为了霸占孔父嘉的夫人,华父督竟然设计害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后代害怕华父督的迫害,全家逃到了鲁国的首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并取孔父嘉的第一个字“孔”字做姓。孔子姓孔,是山东人,就是这样来的。孔父嘉死后,家道逐渐没落,贵族等级从王族一直降到了最末一级,也就是士。到了孔子父亲这一代,混得就更惨了。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一个乡镇级的小官。叔梁纥尽管官不大,但是很有本事。首先,这位叔梁纥身高10尺。身高10尺是多高?古代的尺比今天的短一些,如果用汉代的尺来算,那时候1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换算一下,就是231米。即便这样,叔梁纥的个子也高得惊人了。叔梁纥不光个子高,还是个大力士,在一次战斗中居然用双手就托起了城门。身高力大的叔梁纥生育能力很强,但是生育性别上有点儿问题。第一房太太姓施,给他生了9个孩子,但9个孩子全都是女孩。我们知道,古代社会重男轻女,女孩都不能列入排行,更不能给本家传宗接代。叔梁纥很上火,9个孩子全是女孩怎么行?他一定要一个男孩。于是就续弦娶了第二房太太。这位太太倒是给他生了个男孩儿,这个男孩儿叫孟皮,孟皮生下来就是瘸子,今天分析大概是小儿麻痹症之类。《论语·公冶长》里还说到孔子曾经为孟皮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女选对象,选的是学生南宫适,理由是这位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意思是南宫适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总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了,也能逃避迫害。这样的人很稳妥,把侄女交给他很踏实,很放心。看孔子这位道德先生,考虑儿女大事还是很实际。
话说回来,叔梁纥又很上火,好容易盼来个男孩儿,还是个残疾。他还不死心,心想一定再要一个健康的男孩。于是又娶了第三房太太,这第三房太太就是孔子的亲生母亲,名字叫颜征在。第一房太太是正室,第二房和第三房就都是妾,也就是姨太太的级别了。叔梁纥娶颜征在的时候,岁数已经很大了。文献上有几种说法,按《史记》说法,叔梁纥娶颜征在时,至少已超过六十四岁,而颜征在多大呢?也就十七八岁。叔梁纥娶了颜征在,自然很高兴。但是颜征在却有点不高兴。她为什么不高兴?是嫌老公岁数大吗?不完全是。古代社会老夫少妻的现象很多,《易经》上还专门有个说法叫“老阳少阴”,据说这样搭配生的孩子还格外聪明。颜征在不是不满意自己嫁了个老头子,而是担心叔梁纥那么大岁数了,还有没有生育能力,能不能让她生下个一男半女。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一般女性的人生追求不外五个字:出嫁生孩子。出嫁的最高追求就是生儿育女,嫁到夫家,生了孩子,特别是生了男孩子,在夫家才算有了稳固的地位,所谓“母以子贵”。如果不能生孩子,甚至可以被休掉。所谓“七出”,就是七条休妻的理由,其中有一条就是不生孩子。
颜征在嫁到孔家后,整天担忧不能生孩子,于是天天到附近的尼丘山的山洞里祈祷,希望神灵保佑自己尽快怀孕,生下个一男半女。这就引出了关于孔子出生的一个很有趣的传说:“龙生虎养鹰打扇。”
孔子像先说“龙生”。说是孔子的母亲祈祷神灵保佑真的很灵,一天祈祷回来,夜间梦见了两条龙,醒来就怀了孔子。因为是梦见龙附体怀了孔子,所以叫“龙生”。
那么“虎养”又是什么意思呢?一朝怀胎,十月分娩,孔子生了下来,谁知父亲、母亲看到呱呱坠地的孩子,非但不高兴,反而吓坏了。原来孔子生下来十分丑陋:眼睛突出,像得了甲状腺肥大。鼻孔朝天,嘴巴阔大,两个招风耳,头形像月亮上的环形山,周围隆起,中间凹下,《史记》说是“圩顶”([汉]司马迁撰:《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一九○五页。),今天分析大概是软骨症,缺钙。更令人担忧的是,孔子生下来满室红光不散,这红光不散,古代叫“血光之灾”,十分可怕。父亲看到孔子这样一副尊容,以为他是怪物,更怕孔子要给家里带来血光之灾,于是对夫人说这孩子不能留,留下要给家里带来大灾大难,甚至带来血光之灾。最后居然把孔子扔到了野地里。看孔子这位大圣人的命有多苦!但是孔子被扔到野地里,立刻就有老虎跑过来保护他,谁也不敢伤害他,这就叫“虎养”。
什么又叫“鹰打扇”?天热了,孔子身上出汗了,老鹰在天上看见,就飞下来用自己的翅膀当扇子,给孔子扇风乘凉,这就是所谓的“鹰打扇”。
瞧,圣人出生多有气魄!
但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难免产生一个疑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孔子出生真有这样的事吗?这当然是胡扯,是荒诞的传说。但是《孔氏祖庭广记》、《阙里谱序》、《孔庭摘要》等文献都一本正经地记载了这个传说。如果您有兴趣翻阅古代文献,会发现,我们的老祖宗经常为圣人的出生编造这类神话,用以增加圣人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圣人嘛,一出生就得和一般人不一样。例如孟子出生,就有五色祥云降临到他家的胡同里,说是邻居都看见了。老子的诞生更离奇了。我们一般人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是老子在娘肚子里呆了多长时间?据说竟然足足待了81年,是他的母亲在李子树下自己将左侧肋骨剖开,生出了老子。所以老子姓李。怀孕81年,老子生下来头发就白了,就有了长长的胡子,因此他才叫老子。
不光是我们的圣人,全世界的圣人出生,特别是宗教教主的诞生,都有不寻常的故事。例如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据说是他的母亲睡梦中感觉到有一头白象从右侧肋骨下进到肚子里,于是就怀上了佛祖。后来白象就成了佛家功德和智慧的象征,峨眉山普贤菩萨就骑着一头白象。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则是圣母玛利亚童贞而生,就是说圣母玛利亚是处女怀孕,生下了上帝的儿子耶稣。这些神话自然都是在告诉我们,圣人从出生开始就和凡人大不一样。
今天看来,“龙生虎养鹰打扇”当然是胡扯,但孔子长得很丑却是历史事实。历代画家有关孔子的画像,属唐代画圣吴道子画得最权威,他画的孔子像差不多成了孔子的标准像:吊眼梢、两眼外凸,口中露出两个大板牙,并且中间还有缝。文献上说孔子有所谓四漏:“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口露齿”。吴道子的孔子像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真实的孔子。有这四漏,尊容无论如何也不敢恭维了。今天,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孔子也成了电影、电视剧的热门题材。有人拍了部电影《孔子》,扮演孔子的是周润发。还有人拍了部电视剧《孔子》,扮演孔子的是赵文瑄。周润发和赵文瑄都是大帅哥,和历史记载的孔子的尊容反差太大了。不过艺术作品嘛,美化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不仅长得丑,如果按照《史记》的说法,他好像还是个私生子,母亲还没有正式过门就生了他,《史记》的说法叫“野合生”。“野合生”这个说法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在野地里怀的孩子;一是没正式办理结婚手续生的孩子,有点私生子的意思。
前面说了,中国古代有个说法——老阳少阴,也就是男的岁数大,女的岁数小,生的孩子最聪明,私生子通常也都很聪明。由此看来,孔子成为圣人绝非偶然,他具有双重的先天条件,他是老阳少阴加私生子。但是这些说法当然都缺乏科学依据,实际上不足为训。
孔子家祖上像阿Q的祖上一样,也曾经阔过,不过孔子命不好,没赶上。由于孔子出生时,叔梁纥已经垂垂老矣,孔子刚刚三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又不是正室,属于妾这个级别,被正室欺负,很早就带着孔子单过,母子相依为命,尝遍了人间的辛酸悲苦。孔子后来填履历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1页。)说自己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尝尽辛酸,干了很多低贱的事。
三岁父亲去世,母亲地位卑微,贫寒不堪,相貌丑陋,再加上私生子,恐怕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孔子的儿童心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他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今天的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儿时的经历对他一生都有深远影响。很多人如果从小像孔子这样,长大了是不是要得抑郁症、是不是要成愤青,甚至干脆自暴自弃?都有可能。但孔子没有这样,相反,他克服了自己的先天不足,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圣人。因此我说,孔子从小的经历对我们就多有启发。
孔子介绍自己履历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页。)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学习什么?这个学习不能是看图识字做算术题,古人学这些知识是从六岁开始,十五岁开始学就太晚了。一般地讲,一个人十五岁左右就开始琢磨怎么活着才有意思,也就是开始思考怎么做人了!孔子正是从十五岁开始就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思考做人的道理。
钱穆先生指出:“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只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