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慧教学”课堂倡导“以学定学”的教育理念,用心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真正的合作教学。
本书向读者呈现的是“慧教学”团队的成长历程,其实也就是一线教师学习“慧教学”方法、创建“慧教学”课堂的过程。以第一人称来表述,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慧教学”课堂实录和图片,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帽子老师”沈文华指导“慧教学”团队创建“慧教学”课堂为主线,通过7位教师自述自己在刚接触“慧教学”时存在的困惑、初步尝试“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掌握“慧教学”的技巧后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全方位地向读者阐释了“慧教学”课堂是什么样的、如何创建“慧教学”课堂。书中既有多个生动的“慧教学”课堂教学案例,又有真实的课堂教学图片,还有可爱的儿童画,内容生动,可读性强。
|
關於作者: |
沈文华,上海市巨鹿路第一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名师后备基地学员,区骨干教师,“文华创意工作室”领衔者,从教19年。她曾获“上海市园丁奖”、“卢湾区师德标兵”、上海市“少先队优秀辅导员”、“上海市创造教育成果奖”,所教班级被评为“市优秀中队”、“市雏鹰假日小队”等荣誉称号。因她不管冬天夏天,室外室内,总是戴着一顶帽子,被称为“帽子老师”。由于她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情怀,曾受到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等多家专访,专访文章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
目錄:
|
起步时的困惑
这样的课堂真实吗?
一个旁观者的自述
“沈文华的课”
曾在囧途
那一天
新手上路——找不到北
收集思想的人
“慧教学”备课说明
我们出发了
“智慧面包”香喷喷
“慧教学”路上的大师姐
“慧教学”,出发
小问号带我找到真问题
我们也开始预习了
一课一得——远远望见了北
从现在开始
我们的挑战
在路上
领悟“慧教学”的备课
“学习引路人”
师生一起学“借力”
学会“取舍”
认准“北斗星”——团队的力量
小组合作,我来也
信靠学生,我们共同成长
让成长看得见
|
內容試閱:
|
“慧教学”,出发!
2011年,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变化。
其一,我成了一名母亲,我的人生又多了一种身份;其二,我加入了“慧教学”的行列中,尝试着改变课堂。
抬腿的勇气
要问我这改变的勇气从何而来?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产后回归校园时,我惊奇地发现,许多青年教师纷纷投身“慧教学”门下。和我年龄相仿的姐妹们在“慧教学”的团队里快速成长。在她们的课堂上,我看到原本沉静的学生变得善于表达了,变得有想法了。更让人心生羡慕的是,原本和我一样“被教学设计而设计”的伙伴,已无须为台词而紧张,她们的洒脱顿时让我觉得自己“out”了。
“慧教学”课堂无形之中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我决定放下之前的种种顾虑,大胆一试。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可是“刚生了牛犊的妈”,勇气由此而出。
只是,我还属未得“组织”认可的“编外人士”,所以我只能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厚着脸皮找“慧教学项目组”的同事讨教。有一次在“大师姐”班级听课,我无意中从她学生的语文书上“偷”得了一个“慧教学秘笈”——
巧用 “!”和“?”来标注阅读发现。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哦,原来就这么简单啊!
待新学期来临,我喜津津地准备大干一场。
“这学期我们要改变一下上课的方式,你们想不想和尤老师一起试试?”开学第一课,我果断地来了个“真主意,假商量”。
此话一出,底下一片骚动。
“要怎么改变啊?”
“我们要做什么呢?”
“好像很有趣啊!”
心智成熟的婷婷更是回应了我一句:“说来听听。”
我开始“循循善诱”:
“刚才拿到的新语文书,你们都翻过了吧?”
“翻过啦……”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我准备从这个问题引出“阅读发现”。
“我发现新书的课文还是有45课,和原来的一样多。”小胖浩浩说。
“嗯,你真会发现,发现了和旧书相同的地方。”经我这么一夸奖,其他孩子纷纷往这条道上奔——“课文也有拼音,每单元也有一首古诗和一个语文快乐宫……”
“那有没有和原来不一样的呢?”我赶紧另指明路一条。
“有啊,课文都不一样了。”关键时刻,婷婷“挺身而出”。
“那当然不一样啦!”有人立马表示不屑。
“而且,课文都比原来的长了!”婷婷不疾不徐地杀了个回马枪。
“婷婷真是厉害!”我心中一阵窃喜,一个顺藤摸瓜的机会来了!
“因为你们升二年级了嘛!对大家的要求当然也要比一年级时高了。比如说,尤老师会要求你们在阅读时睁大眼睛,找‘发现’!”
孩子们个个脸上起雾,一副茫然的表情。因为一年级的时候,我只是要求他们跟着录音读课文。
“阅读发现嘛,很简单的。你们跟着录音读完课文后,再用笔找找‘发现’。看看自己有什么能读懂的,就用‘!’表示;有什么你不明白的,就用‘?’表示,听明白了吗?”
我班孩子的第一次“发现之旅”就是被我这么引领的,我还自以为说得够清楚了。
艰难的第一步
当我满心期待,收齐32本语文书时,失望接踵而至。我只在5个孩子的书上看到了自己能理解的发现:
07:拾(拣)(?)
35:瞧是形声字(?)
19:我们一大群孩子笑着,喊着,跑着,跳着,来到海边。(!)
06:海滩上,银光闪闪。许许多多光滑的卵石,五彩的贝壳,挤在一起晒太阳。我们弯下腰,拾起美丽的贝壳。(!)
22:看,一个扇贝的壳,像一把打开的折扇,真漂亮!说不定是海妈妈特意留下来,给我们扇风用的呢!(!)
——摘自《拾贝壳》学生阅读发现
有些孩子虽然也在书上留下了“发现”的痕迹,可我实在看不懂,更多孩子的书上几乎空空如也。怎么会这样的?我接下来该怎么办?“偷师”看来是不成了,我只得向“慧教学项目组”的成员“求助”。没想到她们十分乐意与我分享各自起步时的经验——
学生的发现是一个思维成长的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必然是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不仅要学会欣赏、激发与等待,更要先陪伴他们走上一程。
这时,我才意识到“慧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内藏玄机!好在,得了“真传”,一切就会不一样——
当我再一次审视手中的那些“发现”时,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比如:“拾”和“拣”在课文里都出现了,孩子一定是在阅读时关注到了这一点,才打上了这个“?”;用形声字的方法可以帮助这个孩子记住“瞧”这个生字;另外3个孩子给自己喜欢的句子打上了“!”,这三句话不正是课文的重点语句吗?原来这5个孩子的发现是有价值的,只是我之前不懂得欣赏啊!
在此感悟的基础上,我理解了“陪伴”的意义。
下一步,我要做的是陪伴孩子们一起学发现!
作为教师,我要学会欣赏孩子们的“发现”,学生则要学会用最简单的“!”和“?”,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于是,在正式学习《拾贝壳》时,我倒也轻松,不需要任何教学设计,只需带着学生边读边记录阅读发现。除了“!”、“?”,我还和学生分享了一些“慧教学”课堂实录中常用的,向数学课“借力”而来的符号,如:
拾=捡;
拾=捡≈拣;
凶恶≈凶狠≠善良。
呵呵,对了,也就在这堂课上,我和孩子们都喜欢上了一句“慧教学课堂常用语”——“要当聪明的懒人”!
最终,这堂课给了我一个“小圆满”。因为在我和学生共同学“发现”的同时,还对于“慧教学”的教学设计也略有所悟:
教会孩子发现,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符号表达出来,这就是“慧教学”的设计。因为“慧教学”倡导的教学设计直指学生的“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