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
宋朝三百年
》
售價:NT$
790.0
《
礼制考古经典选读
》
售價:NT$
1340.0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編輯推薦: |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索个别化教育。
用导师制诠释导教学的新师生关系,演绎课堂外的精彩。
2、一所学校的变革之路,完全的导教学案例。
3、崭新的观念,完整的课程建设,全新的评价体系。
4、提出可供参考的课题研究方向。
|
內容簡介: |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中学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本书正是根据个性化教育的要求进行了中学导师制的探索。
通过导师制,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师生、生生、师师关系),关注学生非智力发展,在个别指导和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健康的身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问题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本书介绍了华东模范中学探索导师制的研发过程。学校在近几年建立了新型的导师制,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导教学关系。并围绕导师制,形成了有特色的导学课程,探索了导学形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纪录与评价等教学研究课题。
|
關於作者: |
徐怡敏,中学高级教师。1990年以来一直在中学教育第一线工作,在静安区多校任(挂)职干部,2011年完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习。
2012年起担任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校长、书记。 他从2007年起,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加学校承担的教育部课题“在组织变革中提高学校领导力的行动研究”,2010年主持市级课题“在双通理念下高中导师制的行动研究”,2013年主持上海市级课题“基于通识通能的高中导师合作制行动研究”。
|
目錄:
|
序一1
序二1
践行篇 导师制: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一章 定位导师制
第一节 破解课堂教学质量之困
一、 破解学校改革创新之困
二、 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之需
三、 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之需
第二节 导师班:有心摘花花少开
一、 导师班的形成过程
二、 导师班的特色
三、 导师班的反思
第三节 导师制: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 导师制的形成过程
二、 导师制的全面实施
三、 导师制的特色
第二章 课堂外的精彩
第一节 教学形式多样化
一、 对课堂进行前后延伸
二、 采用个别与联合相辅的导学方式
第二节 学生成长多样性
一、 通用学习能力成长
二、 非智力因素成长
三、 潜能开发
第三节 学校教育生活化
一、 以学生意愿为出发点即兴导教
二、 引导学生规划人生
三、 以课题为抓手开展校外暑期实践
第三章 课堂因温暖而有效
第一节 被学科知识遮蔽的师生交往
一、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二、 课堂:沟通师生教与学的平台
三、 知识:联接师生交往的工具
第二节 师生情感交流催生教育信任
一、 关注学生异性情感需求
二、 关注学生家庭温暖的缺失
三、 关注学生成人感的建立
第三节 和谐师生关系让教学温暖而有效
一、 化被动为主动学习
二、 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三、 发掘优势力量助成长
第四章 从教师走向导师
第一节 教师到导师: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 “一对一”个别指导
二、 “德”“智”“教”“导”融为一体
三、 多渠道深化师生交往
第二节 教师到导师: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 疑义相析始于“问”
二、 重结果更重过程
三、 定位学科教学法
第三节 从教师走向导师:专业发展的优化选择
一、 教师合作文化的制度保障
二、 深化个体专业自省
三、 “强强联合”让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章 彰显人性的学校管理
第一节 教师参与的学校管理变革
一、 导师制形成过程中的管理变革
二、 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实践
第二节 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变革
一、 注重细节的情感化管理
二、 注重方法的自主性管理
三、 注重差异的个性化管理
第三节 全方位的社会实践管理
一、 建立完备的前期保障机制
二、 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
三、 社会实践的评价总结
研究篇 导师制:走向个性化教育专题研究
第六章 关于国内外导师制情报综述
第一节 大学导师制
一、 起源与背景
二、 导师制的内涵
三、 大学导师制和班主任、辅导员制度的关系
四、 大学本科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中学导师制
一、 “中学导师制”发展
二、 “中学导师制”的内涵
三、 “中学导师制”的类型和功能
第三节 导师制与班主任制的比较
一、 传统班主任制的优势与局限
二、 导师制的优势与局限
第四节 深化“导师制”管理的思考
一、 树立发展的教育观
二、 在新课程理念下,“导师”要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第七章 关于导师制研究的总方案和行动计划
第一节 总课题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假设
四、 研究的目标
五、 研究的主要项目
六、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七、 研究阶段及其成果形式
第二节 子项目行动计划
一、 子项目1:“导师制促进高中生自主发展的行动研究”行动计划
二、 子项目2:“高中生导师制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行动计划
三、 子项目3:“实施高中生导师制的学校管理改革研究”行动计划
第八章 关于导师制研究中的调研报告
第一节 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现状调查
一、 问题提出和调查意义
二、 几个概念的界定
三、 调查方案设计
四、 导师制背景下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现状调查及分析
五、 结语
第二节 “导师的发展与现状”调查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 问卷调查结果
五、 问卷调查分析
第三节 导师制下学校管理调查报告
一、 调查方案设计
二、 导师制背景下,学校管理和改革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九章 导师制总课题下的相关课题的研究
第一节 高中导师制视角下师生共同开发教育资源的调查研究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节 在导师制背景下指导高中生自主策划实践研究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主要成果
第三节 运用导师制促进高中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支持策略研究
一、 研究的基础和意义
二、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 研究的过程和主要成果
第四节 中学导师制研究中学生个性化辅导的实证研究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二章课堂外的精彩
课堂外的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是中学生教育的两大主要实施途径。从育人功能的角度来看,课堂外的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一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时候前者的作用要大于后者。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在对课外活动的定位上,总是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实践上的偏差,把课外活动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和课外延伸,认为课外活动只是玩玩而已,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的调剂品和安慰剂等。然而,通过理清学校各项工作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价值。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二者都是为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服务的,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应该转变过去对课外活动的认识,做到课内课外并重。针对这种现状,华模在开展导师制的基础之上,积极展开了“课堂外的活动”的探索,并实现了课堂外的精彩。
第一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堂外的精彩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那就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有了导师制,导师不仅仅只关注学生上课时候的表现,还将关注点延伸到了课外环节,用对学生预习和复习的辅导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导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践中,导师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更多地了解学生,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去促进学生的发展。除了采用一对一导学的方式之外,导师们还开创了联合导学的方式,联合导学将导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高了导学效率,也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导师以及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交流。
一、对课堂进行前后延伸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包括预习、上课、复习这三个环节,因此相对应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三个学习环节进行教学。然而在我们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度关注学生在上课期间的表现,而对学生的预习和复习环节较为忽视。相对课堂教学而言,预习和复习属于课外环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不重视对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指导。课外环节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预习和复习有助于其在上课期间拥有良好的表现。
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四环节十六字”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备课、授课、反馈和辅导四个环节,其中辅导包括“谈”“疏”“拓”“融”四个部分,即与学生谈心交流,沟通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和其他困惑进行疏导;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整合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四环节十六字”中“辅导”部分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前后延伸,关注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并对其进行辅导,以此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预习:向前延伸的课堂
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前学习新课内容,然后发现对新内容的问题及困惑,进而带着这些问题及困惑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提准备,有了预习,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以此产生良好的课堂效能。“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则是走向“不教”有力的通行证。
对于学生的预习,教师常常在课后对学生说:“大家回去把下节课要上的内容提前看一下……”结果收到指示的学生中,一部分同学看也不会看,而另一部分同学会看一下,然而这样的“看”也仅限于对新内容的文本的阅读。对于教师来说,这里的“看”其实就是预习,而预习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新知识,进而理解自己能够弄懂的部分,并发现自己弄不懂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应该培养学生进行预习的能力,教会学生预习。
案例2-1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预习开始
一天,刚上完高一年级的数学课,我收拾东西准备走出教室时,一位女学生快步来到我身边,将一封信和一张刚订正完的数学单元试卷塞在我手里,与此同时两行泪水夺眶而出。在信中她向我诉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数学,但不知什么原因,一做数学题就头脑空白,不知所云。同时向我请教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考数学成绩140分,高一数学单元考会经常不及格?第二,为什么数学课听得懂而作业却不会做?第三,如何克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对不少高一新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盲区。特别是上课听得懂,但在需要自己独立解题时,却不知从何入手。
这封信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于是致力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各环节的探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研究,我了解到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预习是学习的首要环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入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种重要能力。
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在没有教师讲授的前提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思维活跃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收获,甚至疑问、困惑。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对于学生的预习指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一,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预习意识。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预习亦是如此。预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具有自主的预习意识,预习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预习的效果才能更好地体现。
第二,要明确教学预习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把类似“把X章第Y节内容预习一下”这样简单的指令给学生是不行的,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经验,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告知学生预习的基本要求。要告诉学生对于预习是寻疑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课堂学习才有目标,而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课堂教学。既然学生预习了,那么教师就应该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效果,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所遇到的问题,并依此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预习而进行教学,则会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并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2-2
预习,从“文本解读”入手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因为读不懂题目的意思而解错题或无法解题的情况。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论是读课本还是读专题都可以听到教师的抱怨。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预习物理课本的习惯,我自己以前也从来不刻意去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更谈不上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学生不通过自己读书理解消化知识,久而久之阅读能力当然会下降。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尝试着要求学生预习书本,可问题又来了。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把预习当一回事,所以对知识的了解依然停留在没有看书的状态;大部分同学匆匆看了一遍书,对结论性的东西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少数学生看书比较仔细,也有一定的思考。大部分学生不重视预习,也不会预习,也就是说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差。鉴于此,我于是细化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时划下重点,即让学生先理解概念、公式、规律等结论性的东西;其次,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学生“自主活动”,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对课本上知识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部分练习册上的习题,通过读题、解题来检验学生对课本的阅读理解程度。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预习过程中,预习大多是个体学习行为,学生各有各的收获,各有各的感受,因此,我们还利用学生之间的预习收获的交流增强其预习效果。通过有效指导,学生的理解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主要是针对“文本解读”进行的。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学生需要自己去解读文本,进而理解新课的知识点。虽然预习并不仅仅在于解读文本,但解读文本却是预习的第一步,如果学生不能自主地理解文本,预习便也无法进行下去。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对学生预习的要求要具体。比如,要求学生在预习后要完成书上的“自主活动”,这就使学生在预习时有了一定的目标,使学生明白在预习之后要进行一定的思考,自主地解决一定的问题。其次,在预习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指导策略。比如,预习作为个体行为,所获得的收获往往是个体的,因此,通过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可以增强预习的效果。
高中的学习,相比初中的学习而言,知识的深度、广度都加大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要有明确的计划,做到“有备而来”听课。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习惯跟在教师后面走,这样的学习习惯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复习:向后延伸的课堂
复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为了防止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遗忘而进行的再学习。通过课后复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弄清还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从而深化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指的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这里的“做老师”指的是学生可以做自己的老师,换句话说,就是指学生能够做到有效的复习,就等于是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把一大堆书放到书架上去的时候,如果我们将书按照一定规律摆放的话,再次阅读的时候,找起来就会很轻松;而如果我们将书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书架里,虽然我们知道书就在书架里面,但是找起来就会变得很困难,有时候还会找不到。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学到的一大堆知识如果不经过整理就储存在头脑里,要用到的时候就很难提取出来。而如果在学习之后,及时地进行整理,提取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而这个整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复习的过程。
案例2-3
从“储存知识”走向“提取知识”
这个学期,我任教初三(5)班的英语,该班英语成绩不容乐观。在对考纲词汇的复习过程中,效果也不大理想。期中考前,我每天布置一页的词汇量,每次让学生默写25个单词,全班只有极少数同学及格。没有词汇量作保证,学生不仅在双基版块中拿不到应得的分数,在听力和阅读综合能力板块中更不容易拿到分数。因此每次该班的测试分数总让我很苦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讲过,而且还多次反复操练过,为什么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将所学过的知识提取出来呢?
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没有处理好从“知识储存”向“知识提取”环节的衔接。在课堂上,我能认真备课,尽己所能将课上好,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也证明了课堂上的有效性。然而,在课后,我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通过反思,我认识到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如此看来,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并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勤于复习、高效复习。
复习的作用有三: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总结内容,深化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并及时查漏补缺,以此夯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复习,还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结构、有逻辑的知识体系,进而深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想学生的复习及时而高效,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
第一,明确复习目标,复习应有重点。复习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因此,复习不是学习新知识,而是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复习的目标首要的是夯实基础,其次是深化理解和提升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成为重点。当然,复习的重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复习情况来确定。如果一开始就把较高要求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那样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会事倍功半。但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如果将复习定位在基础知识上,就会使他们在基础知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不利于其能力的提升。
第二,掌握多种复习方法。对于不同的复习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比如,对于描述客观事物特点及关系的陈述性知识,使用重复策略或者辅以记忆技巧就可以了;对于一整套关于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通过操作和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复习。
第三,立足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的复习应该紧扣教材,现在的学生常常放弃书本而以“题海战术”来进行复习,这样的做法是舍本逐末、主次不分的。教材上的内容是学生预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将知识进行适当地延伸,这样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才是基础的、全面的、系统的。
作业是最常用的一种复习手段。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忙于写作业,教师忙于批作业,家长则忙于监督作业,作业就好像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犯人”,大家都很嫌弃它。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其中明文规定要“不留作业”,具体内容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其实,作业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设置作业内容,怎么引导学生完成作业。
案例2-4
不受欢迎的作业
情景一:
早上一到学校,总有些学生在忙忙碌碌地抄作业。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感到作业的压力过大?细想一下,作业压力过大的情况无非有三种:一是题量过多、重复训练的现象严重;二是题目难度过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三是作业的形式单一,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只能让家庭作业更显“冷冰”。当然,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也和学生的疏懒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一定关系。但是,若作业的数量、质量、形式都是科学有效的,情况是否会有一些好转呢?
情境二:
L同学从不在学校抄作业,她每天都会按时交作业,质量也不差,但是她的考试成绩却非常差。从卷面看,一些最基本的题目她都无法独立完成,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到她的家中就会发现:每个晚上,她都过得非常纠结忙乱,因为她的所有作业都是在电话机旁听写完成的,电话那边的同学报过程和答案,她机械地记录,最终合上作业本。同学们看到她打来电话厌烦不已,她自己又提心吊胆,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她不太努力?未必!
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只有教师精心选题,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学生从苦难的题海中解救出来。而且,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从作业中收获,在作业中成长。前几年,静教附校校长张人利在“后茶馆”式教学的讲座中提出“要学生脱离题海就需要教师跳入题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做到“以生为本”。
第一,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起点在于,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设计作业。
第二,作业量应适度。过多的作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家长的精神负担因此也会加重。目前,学生近视低龄化、普遍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学业负担过重。尽管作业有其正面的功效,但是如果作业量太大的话,就会压垮学生,使学生感到厌烦,更严重的是,这还会妨碍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进行他们喜爱的、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活动。因此,作业的设计要适量。
第三,作业的设计应具有即时性和针对性。即时,指的是作业的设计应与近期学习内容紧密联系;针对,则是要求作业的设计指向性要强,要把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主要知识及其交汇点上,放在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
二、采用个别与联合相辅的导学方式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是教育中的一大主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很重要,但教师教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反映,因此,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辅导学生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上进行的学习指导,是一对多的指导,这样一种辅导的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如效率高,能够做到“一人辅导,全班受益”等。但是这样的辅导也不可避免存在弊端,如以全班同学作为辅导对象,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容易产生“蜻蜓点水”式的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辅导时,容易造成“一个学生犯错、全班同学挨批”的现象。鉴于在课堂教学上的学习指导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之余的辅导对学生来讲就很有必要了。
导学活动是导师制的特色活动,它是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包括有组织的导学和无组织导学两种形态。有组织的导学活动,是指一个导师导教一个或数个学生,学校每周五下午设置了一节课专门用于导师对学生进行导学;无组织的导学活动,是指在校内或校外导师自行组织的对学生的导学活动。在多年的导师制实践研究中,导师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个别导学和联合导学相辅的导学方式。
个别导学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导学,联合导学则是教师与学生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导学。个别导学和联合导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导学方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辅导。
一个别导学:个性化辅导,针对性教育
导师制试行之初,学校前任校长董校长就反复强调:高中导师制不是以增加教学时间换取所谓的“发展”,而是要通过学习行为的优化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习效能,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个别化导学主要是为了适合学生的个别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导学方法。个别导学,是师生两人之间导学,它的针对性、目标性比较强。导师主要以改善高中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关注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为依据,建立师生沟通渠道,以师生对话式为主,并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全面关心爱护带教学员。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在这个关键时期把高中学生引导到有效的自主学习的道路上来,这不仅有利于缓解眼前繁重的学习,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品质,对他们终身有益。
案例2-5
因人而异的“课堂笔记”
小L是班级里大家公认的好同学,特别认真、努力。她对待数学也是非常重视,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她的数学成绩却一直不及格,甚至发展到了一到考试就害怕的地步。这让我们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作为她的数学老师,我决定主动地观察和了解她。一天,我找她进行面谈。
“老师知道你很努力,很上进,这次谈话主要是想和你一起找找数学学习的问题在哪里,你不要紧张,实话实说就行了,好吗?”
“嗯。”
“你上课一般能听懂多少?”
“20%—30%左右吧。”
“怎么才这么一点点?”我很惊讶。
“老师,我知道自己数学不好,所以上课我必须认真记笔记,回去复习。这样,课上的很多内容我都来不及思考。时间长了,有时候上课我都不听,专心记笔记,晚上回家自己看笔记。”
“那你就不能不记笔记,专心听吗?”
“不行,要是不记的话,那会全忘记的。”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小L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越是不好,越要记笔记,越是记,上课就越不懂,成绩就越差。笔记对学习起辅助作用,但绝对不是学习的全部,因此小L的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之后,我对小L的数学学习和做笔记提出了一些要求,让她上课以听讲为主,在不影响听讲和思考的前提下记录课堂重点。就这样,在一个月后的一次测验中,小L数学成绩及格了,虽然还不算太好,但是对她来说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这也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并运用不同的教育实践方案。将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导师在进行导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
对于学生的个别指导,除了针对知识、技能进行以外,有时候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定的辅导。在一个集体中,学生个性各不相同,有人外向活泼,有人腼腆内向,有人专注细致,有人粗枝大叶,而这也会导致学生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些心理感受虽然不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但是会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去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心理感受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辅以个性化的指导。
案例2-6
课堂教学之余的个别辅导
一次,我在A同学的随笔中发现他对D老师颇有微词,故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产生了抵触情绪。发现了这个情况,我准备找个时间跟A同学交流一下。第二天的中午我在跟他随意的聊天中,讲起了自己读初中时和英语老师的过节,希望能够引起A同学的共鸣,从而进行对他的指导。A同学听完我说之后,大吃一惊,表示想不到老师也曾经如此叛逆过。我用颇为后悔的语气告诉他,事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我对自己当年的举动感到很后悔,因为这不但关系到一个人修养的缺失,还一度影响了我的英语成绩,若时光回转,我肯定不会像当时那样做。小A听了之后陷入了沉思,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虽然没有和D老师亲密无间,但是至少这门课的作业他做得比以往更加主动了。
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导学应该是辅导中最常见的形式,利用课间、午间的几分钟,教师找一个学生对其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下点拨,对教师来说是随意之举,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有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个别导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有时候也是一次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小疙瘩,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针对案例中的个别导学,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对个体的辅导应该有针对性。发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问题,就应该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如果泛化了辅导的范围,则会降低辅导的效率。其次,辅导应把握好时机。当发现学生的问题之后,应该先对问题进行分析,再决定是立刻采取措施,还是等过一段时间再处理。对于一些短期内对学生造成较大影响的问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以辅导;而对于一些暂时影响不是很大的问题,教师可以等待时机,选择一个应时应景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辅导。
二联合导学:把差异当作一种教育资源
全面实施导师制后,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联合导学应运而生。导师们自行结队进行联合导学。由于年级、班级、导师的不同,学生们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互相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联合导学,将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和不同导师的学生都汇聚到了一起,利于将学生之间的不同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差异是资源,这不仅对学生而言,对教师也是如此。联合导学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优势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联合导学,集思广益,我们的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每次智慧的火花碰撞得更加耀眼,而这也让我们导师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同伴对他们的影响有时远远超过教师的影响。比如在学生阅读方面,通常教师指定的课外书目总是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在学生群体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一唱百和”“一读百读”的现象。因此,联合导学应该充分运用同伴影响来对学生进行导学。
案例2-7
联合导学促成长
一次学期末的导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与陈老师联手进行的联合导学中,每次都会请七位学生中的一位学生来做主题发言,然后其他的学生共同发表意见和看法。
快要轮到高一的C同学负责进行主题发言了,虽然C同学看过几次学长们策划的活动,但对自己顺利地进行发言还不是很有把握。这时,高二的同学们纷纷跟C同学分享了自己在准备主题发言中的经验和教训。高二的B同学回忆了去年第一次策划活动的经历和经验教训:做调研和民意测验保证受欢迎,准备工作要充分并且充足,要多做两套备用方案以防意外,提前与导师联系、咨询意见和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其他两个高二的同学也依次谈起了自己主持活动的经历……在这次为主题发言作准备工作的导教活动中,同学生分享自己在主题发言中的经验和教训,糗事和得意事,C同学因此收益颇多,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了。在那周星期一,我收到了C同学发给我的PPT文件《偶像崇拜的利与弊》。仔细翻阅后,我欣慰地看到,她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而且采纳了学长们对她提出的建议。我及时肯定了她所做的工作,鼓励她接下来的主持工作要好好干,无需紧张,以一颗平常心像老师平时上课一样就可以了。在C同学接下来进行主题主持的那节导教课上,她的主持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而一次成功的联合导学也因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案例中的联合导学,侧重的就是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联合。在这个联合导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受到教师的指导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同伴的影响。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成为了一种有力的教育资源,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联合导教还可以是不同导师之间的联合。每一个导师都有其独特的学科背景,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一个导师固定带几个学生,这对于学生来说,积极的方面在于他们可以受到稳定的、持续的指导,而消极的方面却在于学生有可能受导师的影响过大而形成思维定势。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因为跟导师接触的原因选择其任教的学科作为加一学科,以及特别关注导师任教的学科的例子随处可见,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是这样的现象可能带来的隐患是我们要加以重视的。在对导师带教的制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联合导教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案例2-8
众人拾柴火焰高联合导教效能增
——基于高二学生加一学科选科所进行的联合导教
10月22日下午学生导教时间,在教导处刘主任的提议下,“导师制教师课题组”相关导师在大会议室就所带高二学生在高三阶段加一的选科问题上进行了联合导教,为学生就选科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指明方向,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作出最优选择。
本次联合导教是基于以下三个背景而进行的:
一、时间节点的特殊性。首先,根据学校相关教学制度,高中学生在高二要作出高考加一学科的选择,所以在高二学年开始不久,在导教活动中或者其他场合的对话中,学生都流露出了对加一学科的彷徨和纠结,甚至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必要的干扰。再次,此时高二学生的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刚好结束,考试之后学生对高考加试的学科的特性和难易程度都有了真切的体会。因此,在这个时间节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是及时合理的。
二、教师的特殊性。中学教师,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和一定时期的中学学科教学,观察问题的角度往往从自身所从教的学科出发,抑或对旁学科有所了解,但很难掌握旁学科的最新动态。故而在回答学生关于选科的问题时,更多地是从自身经验出发,给学生提建议。但是这种建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加一学科的疑惑。
三、学生的特殊性。学生的特殊性主要在于个体需求不一样,以及各自对加一学科的预设问题不一样,因此,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方式或者答案来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回答,而是需要医院“专家门诊”式的一对一具有针对性的互动。
联合导教活动是由教导处刘主任主持。首先,刘主任做了指导讲座,他不但清楚地分析了文理学科选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还重点指出了文理科选择的几个误区:如学习好的报理科,“笨”的人才报文科;仅凭某几次考试的学科成绩确定加一学科;仅凭兴趣选学科;理科不需要背书等,他对这些误区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解析。接下来,各位导师分成各学科小组,有些小组还组成联合小组。学生可以到有兴趣的学科导师处进一步了解学科特性与近几年该学科的高考基本情况。最后,各位导师对同学们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勉励同学们明确目标,作出智慧的选择。
联合导教最大的优点在于资源整合,有助于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有特色的导学活动。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联合导教实质上是一种“学生教育学生”的形式。在联合导教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教师的指导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同伴的影响。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时同伴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影响。第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联合导教实质上是一种对教师的再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式,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发展,也是一种阻碍。而联合导教使得不同的教师汇集到了一起,使他们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式进行了碰撞,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而在教师交流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导学无疑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联合导教,提供给了全校学生和教师更多的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形成全员合作育人,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这也凸显了学校特色,丰富了导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节学生成长多样性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在学校考第一名的学生出了校门,往往进入社会并不是最优秀的。虽然仔细考究起来,这样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但是这个说法折射出的却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学生成长的单一性问题。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学校依然是以考试的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在学校考试中分考得最高的学生就是最优秀的学生。然而,社会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考试的分数,它需要的是学生整体上的优秀,如人际交往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关注学生成长的多样性。导师制给学生多样的成长提供机会。在导师制实行的过程中,导师们不仅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不仅努力促进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发展,更要开展各种活动开发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一、通用学习能力成长
在导师制的实践中,学校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活动促进学生通用能力的成长,为此,还充分利用了学校原有的“双通”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双通”教育提出了通识和通能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通识教育与通能教育分别侧重于通识的拓展和通能的培养,应该是高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其中,通用学习能力教育以学生长远发展为中心,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培养学生将来生活、生存及从事任何职业所需要的通用学习能力。通用学习能力指导的优势在于让全体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案例2-9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师节前,我收到一封2010年毕业生Z同学父母写来的信,信中说到Z同学以493分的成绩考入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对此,他们向学校和老师表示感谢。同时,信中还提到,三年前,Z在一栋楼里三个同届的学生中以最差的中考成绩进了华模;三年间,Z睡得最早、起得最晚,学得最轻松;三年后,Z高考成绩最高,考取了理想中的大学……读着这封充满着喜悦与感激的来信,我不由回忆起三年来,在第一届学生导师制实验中,带教Z同学的一个个片断,以及如何根据Z同学的特点,对她进行通用学习能力的指导的往事。
一、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Z同学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学习也非常认真,但效果不是最好。通过先让她写下她日常的作息时间表,由此了解到了她学习刻苦,花在练习上的时间很多,但学习效率低。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一起分析优缺点,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讨论如何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我们对Z的建议是:学习重要的是效率,因此放学之后应该先对一天的学习进行整理,在理清一天的学习盲点之后再加以适量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Z非常高兴地反映自己的学习状态提高很快,不仅没有以前感觉累了,而且对所学知识也领会得更好了。
二、改进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效能
持续的改善学习,还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随着导教的进行,我们从师生两方面,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的途径。从教师的角度,通过层层设问,去发现学生的不足,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从学生的角度,要培养问题意识,去主动提问、主动思考,去发现一个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在实际教学中,针对Z的回答我们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跟进、层层深入,挖掘她不懂的问题,而整个深挖的过程是通过对递进的问题来推进的,所以很自然,容易让学生投入、思辨并感悟,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气候”这部分内容的实际教学中,我把最热点的世博会和气候这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请学生自己设计问题。Z结合上海地区5—10月气候特点,设计了“世博会期间,上海有可能碰到的天气灾害有哪些?什么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绿色世博的达成?”的问题,开阔了思路,也使气候的内容得到升华。
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等,实际上都是通过对学生优秀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来提高他们的通用学习能力。通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涯有非常好的帮助,学生今后一生都会受益匪浅。学生通用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要看教师能否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去一步步探索、实践。现今教育制度下,老师很难有这么多时间精力付出在每个学生身上,而导师制从制度上使之成为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通用能力发展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