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舒芜口述自传》通过“家世和童年”、“从小课堂到大课堂”、“离乱的青春”、“劫后河山”、“平静的日子不平静”、“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问题”、“狱里狱外”、“北京的金秋”等章节,尽可能完整而又遵从口述者本人的方式记录了舒芜的一生,连同他所走过的时代,一同陈列。
|
目錄:
|
前记
第一章 家世和童年
第二章 从小课堂到大课堂
第三章 离乱中的青春
第四章 南温泉、白苍山
第五章 劫后河山
第六章 在黎明前
第七章 解放了
第八章 平静的日子不平静
第九章 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问题
第十章 狱里狱外
第十一章 深渊
第十二章 向阳湖畔
第十三章 北京的金秋
附录 舒芜年表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家世与童年
我是安徽桐城人,姓方。人家一听,总说:“桐城方!名门。”其实,我家从祖父以下四房人在一起,一共大约几十间房屋,乡下还有几十亩水田,在桐城名门中要算最清寒的一家,平常日子还得节俭着过。
我的祖先原本不住在城里,是住在桐城乡下鲁碘山。“碘”是大壑的意思,古书上常常用来给山川命名。所以,鲁碘山就是我们桐城县的一个山区地名。解放后为了简便起见,一般就用同音字“洪”来代替,叫“鲁洪山”。
据说,我的祖先在鲁洪山地区以打猎为生,因而当地人又称我们是“猎户方”。这在旧社会显然有点看不起的味道,所以只是背地叫。当了面,就称我们“鲁洪方”,也叫“小方”。
所谓“小方”,是相对于另一家同姓不同宗的“大方”而言。“大方”住在县城,是“县里方”,也叫“桂林方”。那才是真正的桐城望族。
“桂林方”与广西的那个桂林并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从成语“桂林一枝”得名的。明末清初,我们桐城出的一系列姓方的名人,都是“桂林方”。比方说一代思想学术大师方以智,又比方说桐城派古文创始人方苞,等等。以前老是有人把我当成方苞的后人,其实不是。为这个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非方苞之后》①,那里面作了详细说明,这里不多解释。
总之,我的祖先大概就是聚居在山野的一般平民百姓。说到这一点我很惭愧,多少年来始终没有机会去鲁洪山看看,只晓得我们“鲁洪方”宗族的享堂一直在那地方,不像桐城那些大姓,都把祠堂建到县城里,像“桂林方”的方氏宗祠就很堂皇。我们连“祠堂”也没有,只有“享堂”,而且还在乡下。可见我们是个小姓,过去讲起来好像还有点掉面子。
在清朝乾隆以前,桐城大小知名人士,姓方的里面没有一个是我们“鲁洪方”。后来到道光年间,出了个方东树②,算是我们“鲁洪方”头一个在全国挂号的人。他是姚鼐的学生,是“姚门四弟子”之一。要讲辈分,离我还不远,与我的曾祖父同辈,但年龄比曾祖父大得多。我的曾祖父是他的远房弟弟,同时又是他的学生。
方东树在当时严格说起来,也谈不上有什么太大的名气。他一生著了很多书。比较引人注目一点的,恐怕就是《汉学商兑》和《书林扬觯》。《汉学商兑》竭力张扬宋学,攻击汉学,学术上并没有多少价值,但是倒可以作为清朝汉学与宋学之争的一份重要材料。方东树还有一本书,叫《昭昧詹言》,可以代表桐城派的诗论。科举时代士子都要作试帖诗③,所以这本书有实用价值,因此也就相当流行。现在回头看清代的文学批评史,《昭昧詹言》还有它的一席之地。
我们“鲁洪方”第二个有些名气的人,就是我的曾祖父方宗诚。他字存之,号柏堂,师从方东树,也可以说是姚鼐的再传弟子。
我的曾祖父年轻时家里很穷,只是乡下的一个贫寒书生。但他跟后来成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的吴汝纶关系不错。吴是我们的同乡,也是寒门出身,清同治三年中的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授内阁中书,很得曾国藩的赏识,就被曾留在他的幕府切磋学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