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由国内知名的学者担纲主编,权威专家精彩解读,内容准确、权威。
2.选取集中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格言。
3.每一条格言均有详细的释义、解析及解读,古为今用、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4.千字美文,可作为升学考试的优秀范文。
6.全彩色印刷,图书精美。
|
內容簡介: |
《名家美文话格言:尚德》尽可能显示分散的警句格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揭示这些古老格言的现实警世与启迪意义。传统文化,只有取其精华,引申诠释,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彰显历史智慧的现实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例如老子、庄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就蕴涵了极其深刻的生态智慧,对化解全球性生态危机具有现实警世意义。
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我们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
目錄:
|
德之理想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之德风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修身之德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君子慎其独也
贫贱不能移,富贵要济世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动则三思.虑后而行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齐家之德
治国之德
待人之德
处世之德
德之教化
|
內容試閱:
|
申躇之为德也,其至矣
任何一种思想,倘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都应有其内在的魅力、恒久的价值。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活力、重放其光辉,就是如此。
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度”,以保持事物的常态。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
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中庸之道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致中和”的精神,并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三是把中庸之道提升到“天入合一”的高度。这是孔千思想的闪光点,也是孔子思想的显著特色。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孔子开创的儒学,把重点放在探讨为人处世等问题上,一方面,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是修身养性之学。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礼仪的准则,要求人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入”。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修性养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与“小人”有別的“君子”,进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境界,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同时。孔子也重视政治上的中庸之道,主张“举直错诸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特別是对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政治艺术非常推崇。
另一方面,孔子讲对人的中庸之道,并不是讲一团和气,掩盖矛盾,而是讲原则、讲礼制的。在孔子及孔门弟子看来,“中庸”是人生的追求、人类的目标,但“中庸”的实现,要“以礼节之”。也就是说,制礼,守礼,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天下归仁”。否则,和稀泥,不讲原则,放弃斗争,那是不道德的。孔子认为,这种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小人之“和”的实质是“同”而不是“和”,有道君子对这种形“和”实“同”的现象应坚决反对。他明确地说:“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讲中庸之道,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把人类社会与人类生活所依托的宇宙结合起来、贯穿起来,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孔子认为,孕育四时和万物的“天”虽然高大得很,人类不可违逆,违逆就是失“和”。但它的规律可以认识,可以利用,人类可以效法“天”,也只能效法“天”。所以孔子对自然一方面是敬畏,另一方面又如赤子一般,对大自然非常热爱、非常依恋,把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关心生命,提倡保护动物,反对人类竭泽而渔式地向自然界索取。孔子本人在钓鱼吋就只用一个鱼钩的钓竿,而不用大渔网;打猎时,只射飞鸟,不射在巢中歇宿之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