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国学热的表现形式之一,大陆儒学对儒学的研究阐释也取得了很多的理论成果。作为代表人物之一,陈明从公民宗教概念出发理解描述儒家文化系统的历史地位和功能,构想其在当代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中的独特意义与实现方式,在学术界思想界获得了广泛关注。作为现代化转型重要内容的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问题在中国有着理论的独特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探索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参与,而儒家文化也必然在对这一伟大进程的参与中获得自己新的理论形态。该书正是一种这样的探索。
|
關於作者: |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原道》主编, “原道文丛”主编,“原道”网站站长。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浮生论学》(与李泽厚合著)等。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原道》主编, “原道文丛”主编,“原道”网站站长。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浮生论学》(与李泽厚合著)等
|
目錄:
|
总序
序
公民宗教:儒教之历史解读
与现实展开的新视野
儒教之公民宗教说
儒教:作为一个宗教的考察
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
公民宗教与中华民族意识建构
儒教与宪政
公民儒教的进路:陈明先生访谈录
生化:主宰与义理的根源与基础
——儒教天论之脉络与意义
孔孟仁说异同略说
胡宏思想的逻辑与意义
——从朱子对《知言》的批评说起
经典是一种建构
——儒家经学释义学略说
《易》、《庸》、《学》儒教三典义理试说
徐复观思想史研究之理论预设的探究与反思
——以《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和《两汉思想史论》若干问题为例
生化:主宰与义理的根源与基础
——儒教天论之脉络与意义
孔孟略说异同论
胡宏思想的逻辑与意义
——从朱子对《知言》的批评说起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问题漫说
——评周伟驰著《太平天国与启示录》
从曲阜教堂事件看大陆儒耶关系的现实状况与发展趋势
大陆儒学重建的问题定位
——答《绿叶》记者
文化的意义与边界
——《国学新视野》访谈
附录一 哪种公民?谁的宗教?
——兼评陈明《儒教之为公民宗教》
附录二 即用见体,公民宗教
——陈明文化儒学思想评述
结语 显示部分信息
|
內容試閱:
|
一 基础、来源或性质:孝悌与恻隐
关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种理解,是把“为”解为“是”,即孝悌是仁的根本。《说文》:“木下曰本,从木,草木之根柢也”,有生长之意。《尔雅.释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还有一种理解,将“为”解为“做”、“施行”、“从事”,“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也”。
第一种理解或许可以叫做“仁之孝悌发生论”。这是主流观点。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有详细说明:“此更以孝悌解本,以仁释道也。言孝是仁之本,若以孝为本,则仁乃生也,仁是五德之初举,仁则余从可知也。故《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王弼曰:‘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宋以后的清儒,如毛奇龄、钱大昕等实际也是持这种观点。第二种理解可以叫做“仁之孝悌发展论”。主要为宋儒伊川、朱子一系所坚持。他们从自己的理本论出发,以仁说性而倾向淡化甚至消除孝悌与仁的影响和关系:“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何尝有孝悌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为仁,犹曰行仁。”并引程子之言云:“程子曰:‘孝弟,顺德也,……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笔者赞成第一种理解。首先,仁与亲亲的内在关系不仅在《论语》、《礼记》中被反复强调。《国语.晋语》的“爱亲之谓仁”也表明,这种联系乃是孔子及其春秋以降的社会共识。其次,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不大可能接受“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的颠倒说法。况且朱子自己对孝悌何以成为“为仁之始”并无论述,所引程颐之语,就跟他自己的“格物说”一样,支离扞格,难以服人。最后,从文献版本或文字训诂看,按照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叶德辉《日本天文本论语校勘记》:(“其仁之本与”句)“足利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无‘为’字。” 没有这个“为”字,那么这个句式的意义就完全没有第二种理解的句法和语义空间了。
孝悌是一种朴素的自然亲情,所谓“凡有气血,莫不尊亲”;仁则是人文的道德情感,所谓“人所以灵于万物者,仁也”。韩愈“博爱之谓仁”实际是本于孔子的“泛爱众”。由《晋语》的“爱亲之谓仁”到孔子的“泛爱众”,并不仅仅意味行为的某种“拓展”,同时意味着
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显然,这个关乎“孺子落井”的同情与关乎尊敬父兄的亲情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普遍绝对的道德情感或本能;后者具有具体特定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故意切断其与历史文化(宗法的社会生态)的联系,从而给仁另立一个形上学源头——天。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此天之所与我者”也;(《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也是性善论的基本内容。
所以,这样一种“本能”之情向天赋之性的属性递嬗转变不仅可能而且简直就是必然,因为本来恻隐就不等于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也不等于仁(只是仁之“端”)。朱子援引张载“心统性情”的心、性、情三分法,把孟子这里略显含糊的论述疏解得条理分明:“恻隐是情,恻隐之心是心,仁是性;三者相因。” 孔孟仁说的分野也就此一目了然:孔子以人为本,从道德情感(亲情)言仁; 孟子以天为本,从道德理性(心性)言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