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內容簡介: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府人,广东新会人士,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陈晨编著的《梁启超轶事(1873-1929)》是一本梁启超先生的轶事集。
《梁启超轶事(1873-1929)》按时序整理辑录为梁启超生平轶事。
|
目錄:
|
梁任公先生传(代序一)
梁启超(代序二)
卷一
家世
远大之器
此公辅器也
“看我上云梯”
“写字狗扒田”
“策马人长安”
读书贵守约
才人之笔
性聪颖
敏锐冠群伦
曾经说谎
人康有为门下
一生学问之得力在此
万木草堂“四怪”
卷二
书院应课
会试被黜
还君明珠双泪垂
争欲一见
以先生为颜渊
妻以女弟
任公夫人
扶鸾之戏
闲时爱谈鬼
慷慨发愤
声誉巍然冠其曹
设强学会于京师
报馆生涯自兹始
与马相伯、马眉叔兄弟往还
主长沙时务学堂
结交谭嗣同
与夏曾佑、谭嗣同互相影响
时时发“民权论”
全湘大哗
湖南新旧派大哄
菊花砚佳话
得意门生蔡锷
有功圣道
卷三
欲试行其改革之志
鼓吹变法
播种之功
骎骎将大用
颇称其善
主张君主立宪
我辈有目无珠
去留之一说
机会使然
家乡遭难
与孙中山相往还
与孙中山有合作机会
最早提及马克思
汪精卫五过其门
精力过人
为创中国新闻文学之第一人
所著出,学子必争购之
人手置一编
改名换号
革命事败
专以宣传为业
卷四
留学运动之肇始
《近世中国秘史》
土音豁拳
教人演讲
卡片成天九
开园游会
脱衣而去
被人所疑
《翻译世界》
密赴上海
厚爱周善培
心悦诚服
与国内通声气
言论风靡
濡滞不行
辛亥归国
海上看羊十九年
今始得迎先生归
海内第一人
创进步党,刊《庸言报》
进步党领袖
猛烈排日
志在立言
日人气折
好了伤疤忘了痛
不才与无用
返乡祝父寿
置业观
一鸣惊人
三保三无
深爱富春江风景
绝对反对帝制
讽刺项城
吼住龙济光
卷五
共和再造之发动
组织研究会
与段祺瑞马厂兴师
提倡绝德
就段阁之财政总长任
财政总长上任
一筹莫展
无暇顾及
安排弟子
荐凌文渊、范秉钧
投我所好
荐魏易
逐日到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与德富苏峰
欧战蠡测
手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连带下野
嗜欲累之
中国全权顾问
勇于议政
从丁文江学英文
著书数百万
专心著述
随时草数千言之大论文
每为天下非常事,已少人间未见书
疑莫能详
蔡公蔡公
“非常异义”
师生反目
师生再见
卷六
三加四
学者风范
准先秦博士
盛赞蔡锷、小凤仙之恋
死而无憾
以私济公
讲述《桃花扇》
“夕阳芳草见游猪”
忽发奇兴
喜集唐宋诗词为联句
专以学术以贻学者
主讲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勤恳治学
宇宙未济,人类无我
书痴
现代中国第一流之政论家
当代稀见之机才纵横人物
所行鲜败事
生有奇才
再无第二人
后生学子,靡然从之
主编报章凡七种
外有《饮冰室文集类编》八十卷等
与青年以读书之捷径
指点后学
卷七
创办共学社
全国学术界之灵魂
为王安石、商鞅、管子作传
取材蔡凤元
论管子特详
著《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著《清代学术概论》
倚马可待
于今文学派之宣传
著《欧游心影录》
笔锋常带情感
“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
持论屡与其师不合
以公义灭私恩
康梁交恶之一说
未能自度,而先度人
务广而荒
数十年日在彷徨求索中
自知其短
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一
莫问收获,第问耕耘
撰《中国之武士道》
创设国学院之计划
著《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之历史研究法
中国新闻文学之祖
卷八
现代新闻业开山之祖
未尝一日忘国家
持“人才经济”之说
党于主义不党于人
有号召力乏组织力
论官僚政治之积弊
希望献身教育
百年来思想界尽力最多
最富于修养之一通人
谈亲日与反日
谈袁世凯
谈谭嗣同
谈刘光第
谈与冯国璋见袁世凯
谈蔡锷
谈荽源廉与范旭东
左宗堂与梁启超之比较
卷九
梁任公之情史
梁任公之演讲
地辅星
乐于奖掖后进
喜作方城之戏
嗜好数项
“浮光掠影”
三日夜未睡
文字之功
治佛学
自比黄宗羲
晚岁讲学清华大学
可爱之老翁
宁静养神
天作之合
一幅莫名其妙的对联
年谱
卷十
长信规劝徐志摩
为徐志摩、陆小曼证婚
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
口才不好
一生都怕“太太”
绝大苦事
伉俪情深
积劳成疾
其病甚奇
死于病菌
病故于协和医院
死于庸医
本人所用
天罚中国
拟写自传未果
籍忠寅挽先生诗
蔡元培、陈少白之挽联,
熊希龄之挽联”
胡适、蒋梦麟之挽联
丁文江之挽联
阎锡山、冯玉祥、何其巩之挽联
王士珍之挽联
高梦旦之挽联
丁传绅、丁传琳之挽联
张孟劬、张东荪之挽联
唐蟒之挽联
杨杏佛之挽联
沈商耆之挽联
梁实秋、潘光旦、张嘉铸、吴景超之挽联
夏敬观之挽联
诸青来之挽联
章太炎之挽联
王蕴章之挽联
杨度之挽联
王文濡挽联自序
王文濡之挽联
卷十一
一生之智力活动
一生活动,分为四期
学术之成就
新思想之陈涉
庶几其人
不能忘情政治
著述等身
梁氏与科举
梁氏与报界
梁氏与康有为
梁氏之文学
梁氏之治学精神
梁氏之爱好
附录
悼梁任公先生
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梁任公先生
我眼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年谱
|
內容試閱:
|
播种之功先生讲学,必称师说,发大同之义,民主之治。
湘中旧绅群起哗攻,王先谦、叶德辉等致函巡抚陈宝箴,谓“康、梁主张民权,无父无君”,可见当时先生言论之激越。后来湘省民气之盛,实由先生播种之功也。
(伍庄:《梁任公先生行状》)骎骎将大用盖宝箴素同情康、梁,其子三立尝以强国必变法为辞。学政徐仁铸亦维新之士,既获启超,往往讨论国事至深夜始散,密缄其父致靖,以启超才胜大任,乞荐诸朝。致靖时为礼部侍郎,一日德宗召见,问新政人材,致靖以启超对,得旨赏六品衔,任印书局编译事,骎骎将大用。
(《睇向斋逞臆谈》)颇称其善后因袁世凯告密,致有戊戌之政变。当其与汪康年等主编上海《时务报》时,即鼓吹倡行新政,著《中西新书提要》,纂修《泰西新史揽要》,德宗颇称其善。
(王森然:《梁启超先生评传》)主张君主立宪至八月政变,先生得脱此难,遁往天津,继赴沪,折至日本,后与康有为共组织保皇党于东京。发行《清议报》,《新民丛报》,《政论》,《国风报》等杂志,主张君主立宪。
(王森然:《梁启超先生评传》)我辈有目无珠世凯为人机巧多诈,会中人亦识其奸,然初不信其卒不可恃也。变法之始,谭复生自上海北上,晤世凯于小站,言极激烈。难之初作,世凯入京,先生访之于报子街宅中,世凯与徐世昌出见,言颇慷爽,惟云:“诸君能脱上(指光绪)于难,则事无不可为者。”未几外交事起,世凯赴小站,荣禄人京,祸遂以作。当时世凯倾向新党,已为人所侧目,其偾事之因,则终真相不明。林暾谷旭致复生诗讥之云:“我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林暾谷早识袁世凯之奸,故有斯讥)盖有为而发者。先生云:“吾党思袁世凯可与共事,则可谓有目无珠;然以识人论之,毕竟袁世凯成一代枭雄,则又不可不自豪者也。”(谢国桢:《梁任公先生遗事:少年时代》)去留之一说戊戌政变之事,私家记载特多,即在六十年后之今日,亦有不少记事登诸报章,其情多有出入,未必尽确。氏在当时,亦有《戊戌政变记》之作,而事后语其弟启勋者,另有一段,为其他记载所无。其言曰:“戊戌八月事变起,捕康南海急;初未及我,及四军机。其时康氏已出天津,往沪办官报局(系奉旨前往)。我闻讯,即往日本使馆,图营救之策。
日使言力所能为,必当尽力。谈次,谭嗣同继至,与我同一意见。商议之后,日使坚留我及嗣同,两人均未有恋。日使言祸变即起,非留使馆不可。嗣同言:‘海外华侨甚多,皆闽粤人,任公将来前往,可资运用。嗣同湖南人,言语不通,往海外毫无用处。
又嗣同亲父,身为巡抚,嗣同若偷生,益重吾父之过;且嗣同已人军机,虽属小官,义当身殉。以此三者,嗣同决不可留。’日使知嗣同意,遂坚留我。不三日,连捕四军机、御史杨深秀及康弟广仁。我则留日使馆后,杂日本军中,借换防为名,秘出天津,转往日本。在舟中无事,日人以柴四郎署名东海散士所著之《佳人之奇遇》一书(小说)为我遣闷,我遂援笔译之。”外国人记载斯事者,有日人林权助所著《语我七十年》一书中,有叙述当时情形甚详尽,与梁氏所述一切,亦甚吻合(其书出版在昭和十年前后,即民廿三年前后,著者于书成约仅三年,即已去世),惜行箧未有此书,未能多举。据该书所言,林在当时为驻我国公使馆一等书记官,公使为矢野文雄,告假归国,林代使职。其时适伊藤博文来游,临行语林曰:“中国变乱在即,救国志士,如有危难,可相机拯之。”故林虽躬与于拯救之役,实则奉命而行。又据笔者回忆日俄战役之翌年冬天,林任朝鲜公使,归国述职,梁氏一夕赴东京访之,笔者随行任翻译:见其高踞不甚为礼,且戏谓能有勇气偕往见中国公使否?笔者异之,询梁氏何故?梁氏唯叹喟,旋谓当时,一片侠肠,未可湮没,今则气焰偾张,战胜国外交官,自是另有一番气象。缘在当时,林对鲜人极凌厉,鲜人对之,殊极畏惮,殆以恶魔视之,时距吞并朝鲜不远。
(超观:《记梁任公先生轶事》)P54-5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