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290.0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NT$
345.0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NT$
295.0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內容簡介: |
直面高校人文教育困境,探询人文教育有效路径;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深层对话;一部关注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发轫之作。陈继会、汪永成主编的这本《守道--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上篇“论道”为理论探索,主要基于研究生的年龄结构、学习方式、价值观念等特征,阐发关于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的基本理论和应对策略。下篇“问道”为学者访谈,访谈邀请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近二十位教授,从导师个体的实践的角度对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的诸多问题,高谈阔论,深入浅出,奉献他们的经验和智慧。
|
目錄:
|
上篇 论道
第一章 导言:关注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
一、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的现状
一研究生人文积累匮乏,知识结构单一
二研究生价值取向错位,人文修养弱
三研究生人文教育内容设置盲目,人文色彩淡薄
二、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存在问题辨析
一近现代以来科学教育对人文教育的挤压
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对人文教育的排斥
三高校人文教育内部的结构失衡使人文教育日渐衰落
三、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价值与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对人的目的性思索
三有利于完善和优化研究生人文教育体系
四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章 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缘起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梳理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梳理
三、问卷分析与几点结论
一存在问题
二问题成因
附录 《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第三章 关于人文教育的一般理解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一何谓人文教育
二人文教育的实质——人文精神
二、人文教育的观念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二完满向善的人性观
三关注精神与价值的人文课程观
四非强制性的教学方法观
五知行统一的过程观
六潜移默化的效用观
第四章 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现实忧思
一、人文教育的忧思:并非空穴来风
二、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三大误区
一认识误区
二思维误区
三实践误区
三、研究生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研究生人文教育
二市场经济与研究生人文教育
第五章 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价值追寻
一、人文教育: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人文教育是研究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人文教育是激发研究生生命活力、创造激情的重要源泉
三人文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
二教育内容的专深性
三教育活动的探究性
四培养方式的导师制
五教育组织原则、理念的学术自由性
第六章 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的策略及实施体系
一、顶层设计:秉持寓道于业的教育理念
一寓道于业教育理念的解读
二寓道于业教育理念的特点
二、基础建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一开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
二重视潜在课程中默会知识的陶冶价值
三加强“探究式教学”与“融渗教学”
三、关键环节:师生互动,以“仁”成“人”
一提高导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遵循师生主体性之间的多向互动规律
三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教育情境
下篇 问道
一、责任感与使命感
——牛憨笨院士访谈
二、如何做人,怎么工作,怎样学习
——倪嘉缵院士访谈
三、精神·品格·理性
——陈国良院士访谈
四、人的价值与使命
——胡经之教授访谈
五、注重导师的引领作用
——陈智民教授访谈
六、人文素养教育:形与神·自律与他律
——陈继会教授访谈
七、大一统的教育形态造成人文教育乏力
——黄卫平教授访谈
八、丰富知识·转化能力·分类培养
——黄亚英教授访谈
九、东西方人文思想之比较
——景海峰教授访谈
十、升华三种认知
——蒋道超教授访谈
十一、“人文素养”的古与今
——潘海东教授访谈
十二、人文教育:断裂与重建
——王晖教授访谈
十三、人文素养,立身之本
——汪永成教授访谈
十四、人文教育的三重要义
——吴予敏教授访谈
十五、素养提高是一场生命的长跑
——徐海波教授访谈
十六、学为人师,行当典范
——郁龙余教授访谈
十七、大学的危机与人文教育的缺失
——杨移贻教授访谈
十八、人文教育,师者何为
——张晓春教授访谈
十九、超越对象化,回归本体性
——张祥云教授访谈
附录 访谈提纲
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