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他,地产大亨,身价不菲,拥有“华尔街夫人”,微博粉丝上千万,在这个房价高昂的时代,秒杀众多人的梦想。然而,市场坎、管理坎、媒体坎、家庭坎……样样他也曾遭遇过。浮华的光环背后,谁能想到他也经历了一路坎途?本书用大量真实的资料,详细记述了潘石屹由暴穷到暴富、引领建筑潮流的传奇经历,再现了他屡陷困局的艰辛创业路,揭示了他不做大多数、乐观自信、敢于正视危机的独特个性和智慧,对于在路上的年轻人来说颇有启迪。
|
目錄:
|
总序:侃侃那些坎 刘世英
序一:“坎”,是一种财富 海闻
序二:迈过坎途是大道 艾丰
引言
第一章 创业坎:从暴穷到暴富的艰辛历程
“因为出生在农村,从小就缺吃少穿的,加上我妈妈常年瘫痪,我对财富的追求,也许算是很大的一个动力吧!”对于自己的创业动机,潘石屹如是说。但是,这并不是潘石屹选择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潘石屹参加工作时,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也想去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不是在机关工作的稳定和安逸中了此余生。
于是,他想到了辞职下海,并迅速付诸行动。然而,创业是艰辛的,他在创业的起步阶段经历了很多坎坷。
第一道坎:割舍坦荡仕途,毅然下海淘金
第二道坎:初涉商海,颠沛流离
第三道坎:“万通六君子”聚首,走向何方
第四道坎:海南房地产泡沫,万通生死抉择
第五道坎:北上创业,坎坷荆棘路
第六道坎:意见不合,分道扬镳
第七道坎:理念差异致夫妻创业分歧
第二章 管理坎:“另类”风格带来的是是非非
一直以另类著称的潘石屹,在管理上也带有鲜明的另类风格。在公司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潘石屹的很多策略和决定都让人意想不到。但是,这种另类的管理风格也给潘石屹带来了很多是是非非。
从“末位淘汰制”引发的种种争议,到前门大街项目的仓促上马;从SOHO中国闹出的“停电门”,再到上海分公司的员工“讨薪事件”……每一件事情都让潘石屹头疼不已,潘石屹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磕磕绊绊呢?
第八道坎:与北京CBD的“爱恨情仇”
第九道坎:初涉京城地产,遭遇对手“背后一刀”
第十道坎:“末位淘汰制”的争议与反思
第十一道坎:遭创业伙伴天价索赔
第十二道坎:“停电门”拷问SOHO中国
第十三道坎:突发“讨薪事件”,席位制销售模式或将终结
第十四道坎:地产界的“烂尾王”
第三章 市场坎:公关营销,突出重围
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的博鳌镇召开大会,并宣布正式成立,同时确认博鳌镇为该论坛的总部及会址永久所在地。敏感的潘石屹从中看出了商机,他判断博鳌将成为亚洲关注的焦点,于是决定进军博鳌进行房地产开发。然而,市场并没有按照潘石屹的预期发展,博鳌蓝色海岸建成之后,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同时市场也是变幻莫测的,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困局。潘石屹在房地产市场中就遇到了很多这样的困局。那么,他是如何一一化解难题的呢?他出色的营销能力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第十五道坎:多元发展,诱惑十足
第十六道坎:地产大鳄梦断博鳌蓝色海岸
第十七道坎:“氨气事件”引发投诉狂潮
第十八道坎: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市场寒冬来临
第十九道坎:涨价风波,被疑借机炒作
第二十道坎:从股东到业主的“前门一梦”
第四章 品牌坎:用明天思考今天
1999年,潘石屹开始在中国推广SOHO概念,不过,最初人们对这一新概念、新品牌并不理解,业内同行、专家学者等都纷纷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有人狠批潘石屹建成的房子“什么都不是”。
这是潘石屹在品牌建设路上遭遇的一个坎。面对非议和指责,潘石屹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他深知,要建成一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品牌必定要具有超前意识,一时得不到认可也是正常的。事实证明,潘石屹的品牌建设是成功的,SOHO模式不仅让潘石屹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也成就了他鲜明的个人品牌。
第二十一道坎:SOHO概念遭恶批
第二十二道坎:任志强万言书大骂现代城
第二十三道坎:固有建筑思维的束缚
第二十四道坎:诚信品牌,各方争议“无理由退房”
第五章 资本坎:钱不会走错路
2008年9月,SOHO中国公布了该年中期业绩报告,结果显示,2008年上半年SOHO中国净亏损人民币近1.46亿元。2007年10月,SOHO中国刚刚完成在香港的上市,潘石屹本希望在2008年取得一个漂亮的业绩,来增强投资者对SOHO中国的信心,不料却遭遇了这样的资本窘境。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旦资金出现问题,企业将陷入困境。一直以来,潘石屹都十分注重公司的资金管理,然而,不管多么小心,他在带领SOHO中国前行的过程中还是遭遇了很多资本坎坷。
第二十五道坎:“按揭”政策受阻,潘石屹遇融资难题
第二十六道坎:时运不济,首次上市失利
第二十七道坎:无组织租赁致租金价格下滑
第二十八道坎:SOHO被曝损失过亿,业绩报告颇尴尬
第二十九道坎:散售模式的资本困境及转型难题
第三十道坎:抢滩上海遇阻,外滩地王案输官司
第六章 媒体坎:被娱乐化的“商业明星”
2002年,潘石屹接拍了第一个广告,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成为好几个品牌做形象代言人。不仅如此,他还出演电影的男一号,让业界和众多媒体大开眼界。枪打出头鸟,潘石屹的高调之举招致诸多非议,很多媒体纷纷撰文指出,潘石屹其实是借拍广告、演电影之名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潘石屹所有的娱乐化举动都是在炒作。
必须承认,潘石屹绝对是把自身的媒体价值开发得最大的中国房地产商。不过,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也随之而来。他在利用媒体为企业宣传服务之时,也遭遇了一些媒体坎坷。
第三十一道坎:拍广告演电影,炒作质疑漫天飞
第三十二道坎:“百日剧变论”激起千层浪
第三十三道坎:调侃乔布斯,微博晒“潘币”惹怒公众
第三十四道坎:恶搞代言层出不穷
第七章 心灵坎:爱与敬的成功学
潘石屹坦言,他心中有一些“隐私”,这些事情一直压抑着他,甚至让他觉得喘不过气来。其中有一件事涉及友情,曾经的一些好朋友找他借钱,只要有,潘石屹都会选择帮助朋友渡过难关。可是,让潘石屹伤心和不能理解的是,有一些人借完钱之后就消失了,怎么都联系不上。最让潘石屹伤心的不是打水漂的钱,而是付之东流的那份友情。
潘石屹一路走来,在不断探究人性的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必须承认,心灵坎才是人生最大的坎坷。
第三十五道坎:艰辛童年,把苦难当作修炼
第三十六道坎:卸下“隐私”的负担
尾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一
“坎”,是一种财富
海?闻
刘世英是我北大国际EMBA班的学生,他和他的团队最近策划了一部专门解读企业家所遭遇“坎”的系列丛书,我觉得立意独特,颇有价值,也就在此说几句话,权作推荐。
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经营的激烈竞争,都注定所有企业,不管大小,无论行业,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创业路上荆棘遍布,没有坦途。每个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得不面临一道又一道的“坎”,每一个创业故事从来都不乏跌宕起伏的剧情。而这些企业家并不乐意见到的、大大小小的“坎”却恰恰是其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这种“坎”,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外部的“坎”,包括宏观调控、竞争环境、技术瓶颈等。内部的“坎”,包括战略定位、经营理念、团队合作等。企业发展初期遇到的外部“坎”可能会多一些,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的“坎”就不断增加。很多企业会因为外部的“坎”过不去而无法发展,也有不少企业由于内部的“坎”过不去而在取得成功后又走向失败。
“坎”是企业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努力奋斗最终却不能成功的原因。但是,如果能迈过它,解决它,就会让企业变得更加成熟,竞争能力变得更强。“坎”的本身让我们懂得企业成功的不易,“坎”背后的应对策略和经验教训更值得我们思考探索。从这一个意义上说,“坎”是一种财富。本系列丛书列举了在各种各样的“坎”前倒下的不幸案例,也收集了许多成功迈“坎”的企业故事。俞敏洪带领的新东方集团曾经经历过一段迷茫、困惑、痛苦的“黑色时期”:内耗多于建设,利益超越友情,激情覆盖理智。团队失去了方向,企业陷入了危机。但是,俞敏洪最后能顾全大局,重整团队,领导企业渡过了危机。通过成功迈过这道内部“坎”,新东方团队的凝聚力愈发增强,企业发展得更大、更快。21世纪初,阿里巴巴公司遇到了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外部“坎”。马云以“即使跪着,也得最后倒下”的豪情与毅力带领全体员工坚持了下来。面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马云又一次通过发布《冬天的使命》内部邮件,及时调整策略,顺利“过冬”。成功迈“坎”的例子还有很多。许多企业家凤凰涅槃之后的荣耀让世人敬仰,那披荆斩棘的经验也成了后继者的指路明灯。从“坎”上迈过去,成就了自己,亦造福他人。不得不说,“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还是有诸多企业家在“坎”面前败下阵来,“坎”如果跨不过去,则是一种灾难。20世纪80年代末,一段皮革换飞机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了牟其中。他所创造的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传奇,他所书写的也是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民营企业家的风采,可他终究没能迈过挡在他前面的众多道“坎”而身陷囹圄。像他这样被“坎”所绊倒的企业家也有不少,诸如兰新立、黄光裕、陈九霖、郑俊怀、褚时健、胡志标等。不少人在成功后倒下,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功迈“坎”是经验,“坎”前败阵是教训。对于正在创业与奋斗的企业家们来说,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知识财富。
能从无数次的坎坷中挺过来的企业家,不得不归功于他们本身拥有的重要素质,包括远见卓识、危机意识、宽广胸怀和拼搏精神。
远见卓识使得企业家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知道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不贪图小利,不盲目冒进,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危机意识使得企业家时刻谦虚谨慎,处处防范风险。荣誉面前保持清醒,成就面前想到不足。比尔盖茨曾说过的那句“微软离倒闭只有18个月”值得中国企业家们永远深刻铭记。任正非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他“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而正是这种风险意识才使得他们成功地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宽广胸怀使得企业家能够牺牲自我,顾全大局,善于倾听,勇于担责,不仅在职务上是领导,更在精神上成为企业管理团队和员工的领袖。只有这样的素质,才有人格魅力,才能在遇到“坎”时带领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地去克服困难渡过危机。
拼搏精神使得企业家不惧艰险,不怕失败,遇到困难不却步,危机面前不动摇。有时候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前进道路上的“坎”,而是缺少迈过去的信心与能力以及处理危机的魄力和韧性。
当然,这些素质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有,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但缺乏这些素质确实是许多企业家败于“坎”前的重要原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如何在创业道上成功迈“坎”,是摆在每个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丛书希望通过解读一些企业成长过程中和“坎”过招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家提供警示和启迪。我相信作为读者的你,如果能近距离观察他们走过的这些“坎”,从本系列丛书总结的众多企业家迈“坎”经历中吸取智慧营养,那你一定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2012年3月16日于北京
(海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二
迈过坎途是大道
艾?丰
说起坎,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
某山头的一个巨石被工人开采后,被分别做成了一个古刹的石阶和石佛。石阶天天被众人踩在脚下,被践踏得伤痕累累;而石佛却天天都受众人的景仰、朝拜。石阶觉得很不服气,终于有一天跑去问石佛。
石阶说:“你我都是由石头做成的,为什么我受到的是众人践踏,而你却可以得到众人的膜拜呢?”
石佛说:“道理很简单,你只需六刀就切出来了,而我却经过了‘千刀万剐’1
石阶要想像石佛一样受到众人的礼遇,不经过一番精雕细琢、千锤百炼是断然不行的。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由石阶向石佛转变的企业家有很多。这些企业家都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很多的险境,很多的坎坷。超越不了这些坎,就成不了佛,迈过这些坎,就是康庄大道。
伴随着这些企业家的成功,中国树立起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族品牌,这是中国企业的成功,也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使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的奇迹,造就了中国制造大国的梦想,但在品牌竞争上我们却还是一个小国。到现在为止,我们过硬的世界名牌一个也没有。海尔在我国很有名气,但是在世界品牌当中还只是刚刚崭露头角。中国有170多种产品的产量占世界第一,但这其中却没有一个世界名牌。这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瓶颈之一。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就永远处于利益分配的最底端;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就永远只能做世界经济的廉价打工仔;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的企业就缺少了常青的基石,我们的经济发展就缺少了雄厚的内蓄力。
欣闻响石文化创作团队正在策划一套企业家“坎”系列丛书,我也想借此机会谈谈品牌和坎的关系,权当作序。
(一)塑造品牌,必经坎坷
一个企业以及一个企业家要获得真正的成功,一路坦途只是一种奢望。同时我们也相信,大部分企业家也是不愿意风平浪静、碌碌无为地了却此生。历经坎坷,是丰富人生的重要方式,是提升价值的重要手段。品牌的塑造也是如此。塑造品牌,就是不断打造企业的美誉度,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市场的认可。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企业在塑造品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会遇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
少林寺在进行商业开发、塑造少林品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种种坎坷。其中有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由于少林寺的品牌意识觉醒较晚,在世界范围内有众多商家盗用山少林寺品牌,粗糙克隆少林功夫。如果不正本清源,解决少林寺的品牌问题,少林寺的发展无疑是一片迷途。幸好方丈释永信及时意识到了少林品牌的重要性,于是他带领少林寺进行了漫漫的海外维权路,在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维权行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山少林寺用自己的切实行动消除了那些侵权行为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树立起了正宗的少林品牌,最终弘扬了真正的少林文化。
曾经的三株口服液,以30万元起家,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内便开创了资产达40多亿元的三株“帝国”基业。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广告夸大宣传以及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三株很快遭受毁灭性打击,从曾经一年销售额高达80亿元的成功典范沦落为负债累累的落魄企业。“三株”品牌曾一度深入人心,但是它也瞬间轰然倒塌。究其原因,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件易事,是一桩必须经过千刀万剐、千锤百炼方可实现的伟业。
史玉柱第一次创业之时,由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疯狂投资巨人大厦,开启多元化发展的豪迈步伐。但是事与愿违,由于资金链断裂,最终巨人大厦停工,媒体对“巨人”进行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债主纷纷上门讨债,“巨人”在一片谴责中走向没落。
总的来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产品质量问题、官司纠纷、社会责任问题,抑或是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品牌塑造的绊脚石。可以说,塑造品牌,必经坎坷!
(二)借助坎坷,提升品牌
万物相生,祸福相依。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坎坷,它给企业带来的不只是危机,同时还有发展的机会。如果处理得当,企业就可以借力坎坷,提升自身的品牌。
2003年,思科公司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一纸诉状将中国华为公司以及华为的美国分公司告上法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大坎坷,但是华为以及任正非却没有因为这个坎坷而受创,反而因此获得良好机会,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华为输了官司,却因此步入了国际大家庭。虽然遭遇到思科强烈排斥,却让国际市场因此意识到,华为是一个有实力的竞争对手,由此更多的合作机会便找上了华为。华为因祸得福,全面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诸如华为这样借助坎坷提升品牌的事例还有很多。
(三)正确处理品牌坎,迈过坎途是大道
如何才能借助坎坷,提升品牌呢?那就是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品牌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上有一些普遍的误区。
在第四届中国品牌节开幕式上,我曾提出中国需要一场品牌革命。当时我就指出中国进行品牌革命一定要先走出三个误区,那就是“重制造,轻品牌”,“片面理解品牌无国界”以及“品牌只是为赚钱”。当前很多企业家都会陷入这三个误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走出误区,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品牌建设。除了这三个误区,还有一些错误的思想也在牵绊着我们的品牌建设。我把这些错误的思想称为“头脑中的魔鬼”,这些魔鬼包括“缺少感恩”,“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业绩”。这三个魔鬼是破坏我们进行品牌建设的元凶。
怎样正确处理品牌坎,推进品牌建设呢?我将它概括为“走出误区,坚定信心,立足文化”。
首先我们要走出品牌建设的误区,祛除那些羁绊品牌建设的魔鬼。思想问题是根本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推进品牌建设就是空谈。走不出误区,我们不但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品牌坎,相反我们还会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制造各种各样的品牌坎。所以这是正确处理品牌坎,推进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是要坚定信心。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谈到解决经济危机时曾说,有信心、胜黄金。信心对于正确处理品牌坎和推进品牌建设也十分重要。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拥有跨过坎坷的勇气和可能。正所谓“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信心肯定会失败”。最后是一定要立足品牌文化建设。人们说,品牌是质量,品牌是技术,品牌是营销,品牌是管理,但这些说的都是构建品牌的外在条件,品牌的灵魂则是品牌文化。没有好的品牌文化作为灵魂,质量、技术、营销、管理都会发生问题。品牌文化的根本之道是:诚信、创新、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犯不诚信的错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创新的努力,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社会的责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坎坷,这些坎坷如一堵高墙挡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也挡住了我们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视线。我们只有迈过它,才能看到高墙后面美丽的风景,才能给自己创造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们的企业家们肩负着中国品牌崛起的历史使命。在未来30年,如果有十到二十个中国自主品牌成为世界顶级名牌,那么中国经济必将在这些名牌的带动下走上品牌化道路。那时,品牌,必将让中国更受尊敬!
2012年3月10日于北京
(艾丰,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
引?言
2013年4月6日至8日,第12届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召开。4月8日傍晚举行的“经济转型与楼市调控”分论坛是本届博鳌论坛的压轴戏之一,这场活动也赚足了大家的眼球。这场论坛邀请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公认的几位大佬人物作为嘉宾,其中一位就是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
潘石屹,中国房地产行业最活跃、最传奇的企业家之一。他从甘肃天水的一个山村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地产界的领袖级人物,用行动书写了一个生动的中国梦。然而,伟大的成功从不是理所当然,背后总是饱含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和伤痛,潘石屹的成功亦是如此。
1963年,潘石屹出生在甘肃天水的一个小山村。在潘石屹的印象里,童年之时,自己的家乡没有给过自己安全感,有的就是贫穷、饥饿和疾病。由于母亲体弱多病,爸爸又被打成“右派”,潘石屹的生活十分艰辛,甚至亲眼目睹了家里把妹妹送人,这对潘石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创伤。
后来随着父亲的平反,潘石屹全家的生活开始好转。1979年,潘石屹考入兰州培黎学校。两年后,潘石屹从学校毕业,并以600名学生中第二名的成绩被河北的中国石油管道学院录取。
1984年,潘石屹从石油管道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成了一名令人艳羡的公务员。自此,他的人生有了一个一帆风顺的起点,大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向坦荡仕途。
然而,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人的变化和努力所创造的丰富人生。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思潮影响了潘石屹,内心不甘安逸的他做出了一个令众人不解的决定——下海淘金。创业的道路注定坎坷。初涉商海的潘石屹四处碰壁,颠沛流离。1989年,潘石屹来到海南,并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组成了现在依然被传为佳话的“万通六君子”。他们的事业虽有起色,却依然充满荆棘。他们遭遇了海南房地产市场崩盘时的生死抉择,经历了北上创业的前途未卜。更大的考验来自于创业团队的分裂,这让潘石屹的商业人生陷入低谷。
张欣的出现,成为潘石屹商业传奇的转折点。1995年,潘石屹结识张欣——一位来自华尔街的高级白领,并迅速结婚。因为两人差异之大,他们的结合被戏称为“海归与土鳖的结合”,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一段没有前景的婚姻。工作方式、经营理念的差异让他们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摩擦不断,婚姻甚至一度到了无法挽回的边缘,但是他们依然理性地看待对方,互相包容,最终步入幸福的殿堂。
潘石屹的成功与其创办的SOHO中国的成功是一体的,很多时候,人们会将两者等同起来。最初推出SOHO概念之时,曾引来一片质疑,并为SOHO成长的艰辛埋下了伏笔。每过一段时间,SOHO就会有一场劫难,从企业伙伴的天价索赔到突发的“讨薪事件”,从震惊业界的“挖人事件”到“氨气事件”引发的投诉狂潮,从梦断博鳌蓝色海岸到遭遇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从首次上市的失利到艰难的转型……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考验着SOHO中国,考验着潘石屹,并让其成长。
潘石屹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商人,以前卫另类著称,是新一代私营企业的创业先锋。他常常语出惊人,甚至因此搅动市场;他拍广告、演电影、做主持、玩摄影,成为商人中的弄潮儿;他调侃乔布斯,出潘币,甚至因此惹来官司;他写博客,发微博,每天播报空气质量,充当PM2.5播报员,其微博每天被数以万计的人评论转发……然而,另类前卫的风格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因为自己的言行,潘石屹一次次处于是非的漩涡之中。
不破不立,潘石屹的前卫和创新无疑是他成为焦点的重要原因。潘石屹以巨大的创新精神,将每一个建筑都当成自己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都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引领着建筑潮流。
潘石屹的故事是一个成功商业领袖的故事,更是一个历经磨难和坎坷而不断前进和成长的故事。我们欣赏华丽,更体味铸就华丽的过程和努力;我们欣赏华丽,更剖析华丽背后的坎坷和艰辛。让我们翻开潘石屹的故事,感知其成功背后的那些酸甜苦辣。
第一章
创业坎:从暴穷到暴富的艰辛历程
对
财富的追求是很多人创业的动力,潘石屹也是如此。
“原来我觉得钱对人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出生农村,从小就缺吃少穿的,加上我妈妈常年瘫痪,我对财富的追求,也许算是很大的一个动力吧!”2005年,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潘石屹这样陈述他创业的动因。
当然,潘石屹选择创业不只是由于这一个原因。参加工作之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时候,潘石屹的内心也蠢蠢欲动,希望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然而,当时的工作安逸、稳定,毫无挑战性可言。怎么办?他想到了辞职下海,并且迅速付诸行动。
创业注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潘石屹在创业的过程中也是历经波折。从创业之初的颠沛流离,到勇闯海南的惊险刺激,再到后来“万通六君子”的分道扬镳……所幸,尽管历经艰险,潘石屹还是完成了从暴穷到暴富的财富积累,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第一道坎
割舍坦荡仕途,毅然下海淘金
1984年,潘石屹从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对数字天生敏感的潘石屹很快就得到了局里领导的赏识,原本可以在这条坦荡的仕途上享受生活,但是,他对机关的清闲生活并不满意,他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潘石屹有意放弃令人艳羡的机关工作,转而下海淘金。
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来自各方的阻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潘石屹到底会如何抉择呢?
?坎里那些事儿
潘石屹出生在甘肃省的一个小山村,他的童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动乱的时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他的父亲被划为右派,他也备遭歧视。不过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潘石屹的命运也出现了转机。
1982年,潘石屹考入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两年后他从石油管道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经历过艰辛童年的潘石屹从此捧上了铁饭碗。在石油部管道局,潘石屹很快找到了让领导重视他的窍门,那就是记清楚所有的工作数据。处长向局长汇报工作,局长向部长汇报工作,都需要用数字说话,而他们都记不清楚这些繁杂冗长的数字,他们需要带一个人汇报数字。每天下班之后,潘石屹就将各种计划样本拿出来背,最后,这些数字小数点之后的好几位,潘石屹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科长开始欣赏他,处长开始欣赏他,主任也开始欣赏他。潘石屹很快成为领导身边必带的“红人”,被确定为“第三梯队”,并获得外出进修的机会。潘石屹的仕途看似一片坦荡。
然而,潘石屹对机关生活却并不满意,甚至有一些厌烦。事后,他回忆道:“整个管道局,除了输油调度处每天在做事外,别的部门全都无所事事,只会给人添麻烦,包括我自己。”
对于潘石屹来说,机关生活一开始还比较新鲜,没有太多的事务,收入也比较高,而且经常还会有下级单位送一些礼品等。这样的生活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的确是十分适合,安逸无忧,轻松自在,但是,对于刚刚20出头的潘石屹而言,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在虚度生命。在谈起这段生活时,潘石屹曾说:“整个机关,有将近1000人,真正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不是很多,剩下的人都是干部,干部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所以我对下海的愿望特别强烈。”
在此期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有一天,单位新分来一个女大学生,潘石屹的处长安排他陪着她去仓库领桌子和椅子。结果,潘石屹发现这个女大学生特别挑剔,再加上那时候桌子和椅子的质量也不好,她总说这个桌子这里也不行,那个椅子那里也不行什么的,选了一上午也没有
选好。
潘石屹等得不耐烦了,就对她说:“不就是一张桌子吗?赶紧抬回去得了,至于这么挑剔吗?”结果,这位女大学生的回答深深地触动了他,她回答道:“小潘,这张桌子我可得用一辈子啊,当然得好好挑了。”
回去之后,潘石屹陷入了沉思。他看着自己的桌子,再看了看自己的茶杯,心中不停地问自己,难道我一辈子就这样度过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潘石屹有了下海的想法。但是,他的想法一出来就遭到来自各方的劝阻。外界的声音比较一致,放弃前途光明的仕途,选择一条前途未卜、在当时普遍不受尊敬的经商路,是一个多么冒险而愚蠢的决定。另外,在那个年代,一个机关的小干部下海,各方面的障碍都是很大的,组织上也未必能够通过。
站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潘石屹也有一些迷惑,他最终会如何抉择呢?
?潘石屹的战术
1.拜访老师,指点迷津
面对现实的困境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喊,潘石屹陷入苦苦的思索。不走,面对的将是日复一日百无聊赖的生活,潘石屹对此早已厌倦;走,立马失去稳定收入和不断上升的仕途,并将遭遇下海之后的种种困境。对于一个20多岁的小伙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困惑之际,潘石屹有幸拜访到一位在刚刚开放的深圳创业的老师。当潘石屹把心中的苦闷告诉他时,老师告诉潘石屹在深圳有很多机会,也能赚到很多钱。潘石屹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老师给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就说你身上穿的衬衣,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买两件,这样一件穿脏了就你可以换另外一件。”
这也许是有人第一次对他解释财富是怎么回事。虽然此时的潘石屹对财富几乎没有什么认识,但是他的财商之高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由于潘石屹出生在农村,家庭很不宽裕,从小就缺吃少穿,同时家庭的贫穷还造成了很多让潘石屹难以忘记的伤痛,所以他对财富有着比较强烈的追求,这也成为潘石屹决定下海的一个重要动力。通过与老师的交谈,潘石屹下定了放弃仕途、下海经商的决心。
2.放眼未来,毅然辞职
潘石屹下海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还不到10年。但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各种技术和思想不断地冲击着国人的观念和思维,同时,还创造了无数获取财富的机会,使得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可以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其实,潘石屹下海之时,也并不明白自己到底可以干什么、想干什么,但是潘石屹清楚预见到:在机关里平淡无奇地度过一生,还不如下海轰轰烈烈地去拼。
后来潘石屹讲述了自己下海的心路历程:“我辞职是因为那是一个开放而令人激动的年代,国家领导人的言行,如当时胡耀邦穿一身西装都给国人的观念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我慢慢觉得,我在机关的工作完全是多余的、没用的。可能我们机关只有一个部门,就是输油管理的调度室有用。我感觉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多余的,不能给社会带来价值的环节,迟早会被淘汰掉。”
正是基于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判断,潘石屹认定自己在机关的工作不能创造价值,将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于是他毅然决定辞职下海,在广阔的下海创业潮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坎外真经
1.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很多时候,我们都要面临选择、做出决定。有的选择和决定非常艰难,因为不管选择哪一方,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都会失去一些东西。常常听到有人讲,要是当初没有那样决定,该有多好!或者,要是那时候我走了另一条路,现在应该会是什么样子。
什么样的决定和选择,才不会让自己后悔呢?如果总是衡量一个选择可能获得的物质回报和所面临风险,到最后大多都会为此后悔。要不后悔,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始至终都听从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最响亮的声音。乔布斯在给人们的忠告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被教条所限,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自己选择能够做到随心而动,即使最后失败也可以毫无遗憾。
在面临人生抉择时,潘石屹做到了听从自己内心真实声音。虽然,机关的工作稳定、收入高,但清闲却让潘石屹觉得年华荒芜,于是他排除外界干扰,毅然决定下海淘金。在潘石屹后来的创业路中,他也遭遇过非常艰难、非常压抑的时期,但是他从来没有后悔自己当初下海的决定,这就是因为下海是当时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2.勇气是成功必备的素质
做人,要有勇气,才能在人世间的横逆挫折中愈挫愈勇。佛教讲“成佛作祖”,也不光是有慈悲、有智慧就能够成就的,最重要的,还要有勇气。观世音菩萨游行三千大千世界,救苦救难,如果没有大无畏的勇气,怎么能普度众生呢?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是要有勇气,才能深入地狱救苦。
生活是需要勇气的。当遇到困难时,要拿出克服它的勇气;当受到挫折时,要拿出站起来的勇气;当尝到成功时,要拿出更加努力的勇气。纵观当今社会那些取得成就的企业家,哪一位不是拥有非凡勇气的?如果没有勇气,柳传志怎能放弃电子所稳定的工作,投身商海?如果没有勇气,史玉柱怎能一次次从失败中爬起?如果没有勇气,马云怎能开辟中国电子商务奇迹……
勇气是成功必备的素质。在面对艰难的抉择时,潘石屹勇敢地选择了一条前途未卜、注定布满荆棘的道路,也正是这一选择,成就了日后最知名的地产商人。
3.抓住时代赐予的大好机会
潘石屹曾说:“人生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转折点,不要错过每一次的历史性转折点。因为,你的一生将因此有所改变。”人一生中,可能会有很多机会,但是那些可以改变一生的机会却是寥寥无几。如果因一时犹豫导致与机会擦肩而过,人生就会因此缺少很多光彩。
潘石屹下海时所处的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期,是拥有无限机会、令人激动的年代。这是每一个拓荒者开拓疆土、实现梦想的最好时机。可以说,这是时代赐予每一个像潘石屹一样希望追逐梦想的热血青年的历史机遇。抓住了,离成功就更近一步;放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潘石屹也很庆幸当时自己能够毅然下海,这个决定奠定了他今后人生成功的基石。
第二道坎
初涉商海,颠沛流离
1988年,潘石屹变卖家当,毅然辞职,南下深圳。然而,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的美好温馨。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刚下海那段时间,潘石屹四处碰壁、颠沛流离。面对生活的困境和艰辛,潘石屹能继续吗?
?坎里那些事儿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1988年春节一过,潘石屹变卖全部家当,连睡觉用的棉被也一并卖掉了,毅然辞职南下深圳。当潘石屹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只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特区通行证,潘石屹还不能直接进深圳。无奈之下,潘石屹还得在这笔少得可怜的“创业资本”中拿出50元找“蛇头”带路,从深圳二线关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里偷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他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必须为三餐而奔波,于是不久后他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在谈到这家公司时,潘石屹回忆道:“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和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1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有一个故事可以生动地描述潘石屹当年压抑的生活状态:有一次老板让潘石屹去接人,老板告诉他可以坐出租车。这是潘石屹第一次坐出租车,当他上了出租车之后,他也不知道要打表,司机问他去什么地方,他又不会广东话,总说不清楚。最后,潘石屹被这个司机赶了下来。下车之后的潘石屹感觉特别沮丧,最后只好坐公交车去接人。这种压抑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一年左右,那段时间,潘石屹过得非常不愉快。深圳的天气热得不行,潘石屹还经常要加班加点,外加刚下海时心里很脆弱,人开始变得焦躁不安。
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没下海之前,机关的收入、福利待遇等都非常可观,并且不用这样奔波劳累。潘石屹回忆道:“我刚下海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我走回头路,只有一个在伊拉克做过工程的朋友跟我说,计划经济没有出息,你坚持往前走,哪怕要饭也不要往回走,这是唯一支持我下海
的人。”
1988年年底,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岛从广东省脱离,成为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中央政府给予了海南无与伦比的优惠政策,这为海南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海南,甚至出现了“十万大军下海南”的空前盛况。1989年,潘石屹所在的公司要在海南设立分号,潘石屹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主动向公司请缨前往海南拓荒。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潘石屹首次登上了海南岛。整个海南岛在夜色的包围之下,显得深沉忧郁,偶有一些摊贩的门前有小发电机突突地发电,也因为电压不稳,灯泡一闪一闪,或明或暗。潘石屹感觉自己到了一个毫无生气的地方,不禁对自己的未来担忧起来。但第二天清早起来,一个新的世界轰隆隆地就升起来了。一大群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涌出来,会集在大路上、沙滩上,十分热闹。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真可谓是形形色色,有寻找机会的大学生,有稚气未脱的高中生,有工作几年想逃跑的人,有想脱离土地的农民,有逃婚者……再看看他们的举动,有人唱歌,有人作诗,有人谈情说爱……
当时的海南虽然是一个杂乱的、失去了秩序和平衡的环境,但是潘石屹认为,海南的气氛与深圳那种压抑的气氛完全不同。他突然发现自己脱离了原来一切的束缚,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处长、科长,再也不用对谁点头哈腰。这个生于甘肃天水麦积山的男人,简直像重新获得了新生。
当时,潘石屹是跟着一位老板来到海南的,他被任命为砖厂厂长和法人代表,负责300个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然而,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刮了一次特大台风,损失很大。海南经济开始陷入困难泥潭,很多人没有工作,凑热闹的人也基本都返回了老家。潘石屹管理的砖厂,砖一块也卖不出去。砖厂的民工走得剩下不到100人了,其中大部分是四川人,也有一部分山东人,都没有饭吃。四川人饿得受不了就捉老鼠吃,山东人说,老鼠有毒不能吃。看到这种情景,对比半年前的热血激昂,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死一样寂静。走到民工的工棚里,问他们上顿饭是什么时候吃的,有人说是昨天,有人说是前天。饿着肚子的民工,静静地躺在那里,潘石屹也和他们待在一起,静静地躺着。
这是潘石屹最低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生机。面对这样的困境,潘石屹能继续坚持吗?
?潘石屹的战术
1.一根筋,往前走
面对现实的困境以及内心的压抑,很多人都会选择退让或逃避。但是潘石屹选择了知难而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事情要执着,一根筋,想好一件事情就一直往前走。民工们没有饭吃,潘石屹就把自己的钱掏出来,让民工买上一袋米,吃上几天,吃完了掏钱再买一袋,就这样慢慢地坚持着。
潘石屹曾经写过这么一段甚为经典的话:“我骑自行车,有人说路太远,你骑自行车走不到。但我走了一段换成了汽车,天黑以前我到了。我开汽车时他们又说,前面没有路,没有桥,只有一座山,你过不去。我照样往前走,到了山前我换一架飞机飞过去了。”他就是凭着这股一根筋的精神继续坚持着。
2.灵活应对,拓展人脉
时运不济,潘石屹的雄才大略那时候还不能展现,不过逆境之中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色,在那段艰辛的岁月里,潘石屹已经显示出了一个商人的灵活和聪明。砖厂办不下去,他就办起了电脑学习班。尽管他本人不太懂电脑,但开始教别人学电脑。草莽时代,潘石屹是什么时髦、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他甚至还教过会计。潘石屹也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和思考的人,而且时时刻刻在寻找商业的机会。总之,为了继续往前走,潘石屹想出各种方法,尽情地施展了一个商人的聪明才智。
潘石屹不仅充分发掘各种商业机会,同时他还利用这段时间结交了很多至交好友。办电脑学习班时,需要印刷学习教材,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开小型印刷厂的易小迪有了生意往来,他成了易小迪的第一个固定客户,两个人的交情从那时开始了。通过易小迪,潘石屹又结识了漂泊中的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等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英雄相见,惺惺相惜,在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并一同寻找商机。正是有了这些朋友,才有了后来起家的万通,奠定了潘石屹腾飞的基础。
?坎外真经
1.坚持理想,决不放弃
生活如果没有理想,就如海船航行没有灯塔,将会失去方向。潘石屹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时期,最重要的原因也在于:不管生活怎么变,他自己心中的理想始终没有破灭,并且一步一步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管多大的风雨,他都没有动遥潘石屹说:“理想就是你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你带着理想活着,理想就在你的生活里。”在他看来,理想就是我们想让生活变得美好的愿望。也许他的理想在当时并不系统,也并不多么伟大,但是每天的坚持让他不断地接近自己的梦想。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在央视二套主办的节目《赢在中国》中对创业选手说过一句话:“作为一个企业家,对于看中的事情,你就一定要专注地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碰到什么挫折,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只有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才能熠熠生辉。
2.英雄莫问出处
潘石屹出自农村,家庭背景可谓一般,人长得也非常大众,可以说,乍一看,他绝对是没有英雄气概的。但是人不可貌相,就是这位出身平平的西北小伙儿成就了一段房地产传奇。
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出身于帝王将相、书香门第之家的人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位英雄式的人物,但是英雄不问出处,即便是出于草莽也一样有机会成为英雄,只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所熟知的马云、俞敏洪等成功企业家在成功之前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日本首富孙正义,出生时家境也十分贫苦,父亲靠养鸡养猪来讨生活,为了给鸡弄些饲料,祖母每天都很早起床,推着推车去各个地方搜集剩饭。这些经历不但没有成为孙正义事业的阻碍,还成为他成功的动力,最终孙正义创办了软件银行集团,成就了商业传奇。
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平凡人中间,让他们一开始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然后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中让他们脱颖而出。
霍兰德说:“在最黑的土地上生长着最娇艳的花朵,那些最伟岸挺拔的树林总是在最陡峭的岩石中扎根,昂首向天。而高普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并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灾难,早年的逆境通常是一种幸运。与困难做斗争不仅磨炼了我们的人生,也为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准备了丰富的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有时甚至因被人歧视而消沉,因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你没有生在富贵之家,也不必心生自卑,因为暂时的贫穷和失意并不可怕,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总有成功的一天。
第三道坎
“万通六君子”聚首,走向何方
1991年下半年,海南经济正遭受第一次低潮。由于潘石屹所在砖厂的老板卷款而去,砖厂再也经营不下去了,潘石屹不得不重回海口。在此期间,潘石屹结识了易小迪、冯仑、王功权、王启富、刘军五个人,并共同创立了海南万通,他们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万通六君子”。
但是,公司成立之后的发展并不顺利,甚至一度连该做什么业务都不知道。潘石屹和他的五位兄弟该如何走出困境呢?
?坎里那些事儿
砖厂倒闭之后,潘石屹开始另谋生路。此时,潘石屹与之前有过接触的易小迪有了更加频繁的往来。易小迪研究生毕业之后,由于母亲过世,家庭经济压力陡增,在后来被称为“万通六君子”中大哥的冯仑点拨下,南下海南投身商业。易小迪是一个对历史和佛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从上大学开始,他一直在选修宗教,把世界三大宗教全部修完了,对佛教的研究尤为深入。在海南打拼之时,他还组建了“海南省佛学研究会”。随着潘石屹与易小迪交往逐渐深入,易小迪为潘石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职位——“海南省佛学研究会秘书长”。提到这段历史,潘石屹笑言自己并无对《佛经》的悟性,但性格却在那段时日后变得平和许多。他甚至直言,在此后的商海搏战中,有困难时就会想到易小迪,虽然易小迪给不了他足够的物质上的帮助,却给他无限的精神上的支持。
潘石屹与易小迪的情谊深厚恐怕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正是在担任“海南省佛学研究会秘书长”时,潘石屹与易小迪的前同事冯仑结识。加上王功权、刘军、王启富三人,日后颇为著名的“万通六君子”正式聚首。
在聊起那段岁月时,潘石屹对其中的艰辛和落寞依然不乏感慨。“当时理发两块钱还要砍价成一块。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别人偷了。”
由于海南遭遇经济低潮,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只有一部分和潘石屹、冯仑一样的淘金者还在继续坚持。和许许多多的淘金者一样,潘石屹他们几个人整天混迹于海口街边的排挡、沙滩浴场等地,无聊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绕海南岛一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满脸胡子。
在成立公司之前,冯仑、潘石屹等人的计划是承包一家叫做“大地公司”的国有小企业,双方约定:冯仑、潘石屹他们每年向大地公司的老厂长缴纳数千元的管理费,大地公司由冯仑、潘石屹等人管理。合同签订后,潘石屹他们接手了大地公司的印章,正准备开展业务,不料第二天,老厂长就赶过来要回了印章,并撕毁了合同。原来,稳重的老厂长经过一夜的思索,想到潘石屹他们的境况,终究还是觉得为了几千块钱冒这样的风险有些不妥。这却为后来“万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1991年6月,“万通六君子”在海南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万通的前身)。对于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冯仑和潘石屹都已经很难想起原因并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潘石屹干脆以“大家的意见捏在一起,就是这个名字”来作解。公司成立之初,王功权是法人代表、总经理,冯仑和刘军是副董事长,王启富是办公室主任,易小迪是总经理助理。由于具有极强的执行能力与开拓能力,外加做事认真,条理清楚,对商业机会有着敏锐的嗅觉,潘石屹出任财管中心主任一职,新公司的财政大权理所当然地由他执掌。
“万通六君子”的新公司是成立了,但公司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少资金,他们选择来到海南闯荡各有各的原因,不过六个人齐聚海南之时,都是不富裕的,甚至有的人是穷光蛋。公司发展没有资金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因此钱成为他们最犯愁的事情,特别是作为财管中心主任的潘石屹,手中根本无财可管;其次是当时正值海南经济低潮,市场非常低迷,发展机会不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果不千方百计找到突破口,“万通”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最后,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六个人对公司的定位都不清楚,都不知道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对公司何去何从毫无头绪。
万通六君子虽已聚首,但对未来依然迷茫。此时的潘石屹以及五兄弟该何去何从呢?
?潘石屹的战术
1.坚持不懈,紧跟国家政策
公司成立之后,“万通六君子”一直在苦苦寻觅市场机会,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体制和观念的影响,一直难有收获。当时中国人关心的是温饱问题。农村关心的是包产到户后粮食的产量,城里人关心的是工资和奖金等这些生活基本需求,大家对市场经济并没有多少认识。
所有这一切都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统称“南方谈话”。在这次“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我们的步子能不能再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南方谈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
潘石屹不止一次公开地表示:我最感激的一个人是邓小平,要没有他的“南方谈话”,也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邓小平开创了一个很宽容的时代,他很智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现在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改革开放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开放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
“南方谈话”让中国社会热血沸腾,并成为潘石屹这一批人的真正福音。因为“南方谈话”,海南经济急剧升温,潘石屹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并依靠自己的坚持打开了一条通向财富和成功的道路。
2.投身房地产,掘得第一桶金
“南方谈话”后,海南经济逐渐恢复了活力,房地产成为第一个发展起来的产业。为了尽快挣钱,获取原始资本积累,维持公司运营,“六兄弟”几经商议决定在海南炒地产。那时海南的房地产处于畸形扩张的时期,“炒房炒地”因为时间短、见效快而迅速占据主导地位。买房人和卖房人大多都是机会投资者,“炒房”说白了就是倒买倒卖,房子卖出去了就是赢家,砸在手里就完了。
炒房需要大额资金,六个人都没有关系可以从银行贷到资金。不得已,“六兄弟”向一个金融机构借了500万元人民币。但是这个金融机构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20%的年利息;第二个条件是赚了钱要跟他们五五分成;第三个条件是这500万还不能直接给潘石屹他们,要由该金融机构派一个人掌管,盖完章之后才能取。
尽管如此,潘石屹他们依然为获得这笔种子资金而欣喜若狂。拿到钱后,潘石屹他们以不到3000元每平方米的价格买进了8栋别墅。冯仑对六兄弟的工作做了具体的分工:他和另外四人负责买、建以及政府关系维护;由潘石屹负责卖,负责和买家谈判。以历史的眼光看,冯仑偏于战略的长处已经开始露头,而潘石屹的营销天赋也已经在此时初露锋芒。
潘石屹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一个叫韩九吉的山西人,富有的他是潘石屹的第一个“客户”。在此之前,8栋别墅已经在潘石屹他们手上“砸”了有些时日,六兄弟没有一个不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韩九吉可以算得上是他们的“救星”,从这个山西人开始,潘石屹和冯仑他们开始了命运的转折。
潘石屹与韩九吉的谈判是一次赌博式的谈判,不过通过这次谈判,潘石屹的营销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因为与韩九吉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内蒙古商人。潘石屹向韩九吉开价4000元平方米,这已经有1000元平方米的利润,但内蒙古商人的出现,让潘石屹展现出了自己的商业本能。在韩九吉还没考虑好之时,潘石屹就加价到了4100元平方米,把问题抛给了韩九吉。
两个西北男人的“对赌”开始了,韩九吉的两个儿子气愤地骂潘石屹没有商业道德。韩九吉还在谈判,潘石屹坚持不让价,并与内蒙古商人接洽着。最终,韩九吉只以42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走了三栋别墅,内蒙古商人则以6100元平方米的高价买走了剩余的5栋。就这样,潘石屹以及五位兄弟一下子赚进了几百万,扣掉20%的利息、五五分成、税费等,“万通六君子”还赚了100多万。
在地产行业尝到甜头的六兄弟,开始大量地买房子卖房子,并于1993年注册万通集团,而那时公司已经赚到了3000万元。“万通六君子”顺利度过了艰难的初创时期。
?坎外真经
1.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创业成功的保证
著名学者蒂蒙斯在创业领域有着权威的研究,他提出了著名的创业过程模型。蒂蒙斯认为,创业过程中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团队、资源、机会。其中团队要素可谓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即使拥有再好的机会、再多的资源都有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有很多人问及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在投资一个项目时最看重什么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团队是第一考虑的要素。
万通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拥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团队——“万通六君子”。万通的历史是由团队创造的,“万通六君子”个个身怀绝技,缺一不可,形成了一股伟大的合力。
大哥冯仑是一个天才的社会活动家和鼓动专家,是“万通六君子”中最具谋略的人。他善解人意、博学多才、内心深刻而外表诙谐、聪明,语言富有煽动性,讲义气。最重要的是他意志坚韧,在面对恩怨得失的时候,往往能跳出事件,以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来看待和面对,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达观和洒脱,这些都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富有魅力的领袖气质。而他在机关所积累的广阔的政治和社会资源,也成为转型期民企必不可缺少的力量。
王功权在来万通之前就有着丰富的商业经验。他处事细致,面对压力和误解能力求做到公正与客观。他是一个为人厚道、心存厚道的人。然而,他并不仅仅是个守平之人,王功权有一个过人的长处就是,他有极强的危机处理能力。多少次万通危机的关头,他能迅速地冷静下来,果敢地做出决定,绝不拖泥带水。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用人方面,王功权可谓是六雄中最大胆、最无私的一个。正是他,一手将飞速进步和发展的潘石屹,从万通的财务中心主任一步一步地提升到副总裁、常务副总裁,最后还让潘石屹来坐自己的交椅。王功权说:“潘石屹的上进心和学习能力特别强,对于他要不停地提升,否则他的才华就会埋没。”
在六雄中,专业能力最强的当数王启富,专业和技术背景决定了他喜欢脚踏实地干实业。冯仑对王启富的评价是:本性和内在非常善良,爱恨分明,喜欢的就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就不打交道,中间地带很少。而其他诸位合伙人则称王启富为一个很善良、讲义气的人,一个忠诚的朋友,一个职业工作者。
出身军人家庭的刘军是六兄弟中最讲义气、最勇猛的一人。刘军性格直率,在万通分家之际,他是唯一一个敢坐在桌子上,指着冯仑鼻子对他咆哮的人。而易小迪则很轻灵、有张力、做事举重若轻。他在万通一直扮演了一个任劳任怨的实干者的角色,他很愿意去当一个职业经理人,安排他干什么他都很接受,从来不挑剔。
万通六君子每个人都个性鲜明、性格迥异,但是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共进共退。尤其是潘石屹和冯仑的合作可谓是天作之合。冯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精粹,而潘石屹身上则体现了商业文化的创造力、精明过人和富有效率的执行能力。没有冯仑,潘石屹无法在创业初期获得中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必需而又稀缺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而没有潘石屹,冯仑则无法在赚得第一桶金后,迅速在北京房地产市场风生水起。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团队,万通在初创时期才能迅速地崛起并成功应对各种潜在危机。
2.创业者需要有过人的胆魄
没有过人的胆魄,没有超人的胸怀,就不会有非同凡响的成就。“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少年毛泽东就有如此的豪情。正是有了远大的抱负,才促使毛泽东投身火热的救国救民的运动中。可以说,他的成就与他高人一等的气魄密切相关。
同样,创业者也需要有过人的气魄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谈到他的成功时,说到他的成功理念,重要的一环就是“胆魄领导,领先半步”。的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随时可能出现许多机会,随时会有人第一个抓住机会,但更多的是跟着别人跑的人。后一种人不可能获得大成功。大成功属于第一个抓住机会并大胆利用机会的人。刘永好说他的新希望集团就是常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经常领先别人半步。“领先半步”的优势,常常就是准确的判断加上大胆的实践。
没有胆魄,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我们不得不佩服潘石屹当年创业时期的胆魄。面对已经“积压”在手里的别墅,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只要有利润就尽快出手。而潘石屹在谈判过程中却展现了超乎常人的淡定,不紧不慢,在利润相当可观的情况之下依然抬高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有可能因为这个决定,8栋别墅就彻底砸在手里了,后来的万通辉煌以及潘石屹的地产大业可能都不复存在。但是潘石屹就是这样做了,抛开他精干的营销才能,最重要的就是他过人的胆魄。
第四道坎
海南房地产泡沫,万通生死抉择
正当万通在海南炒地产炒得如火如荼之时,危机却悄悄降临。在海南炒地产的人可谓成千上万,大规模的炒作也带来了经济泡沫。面对危机,如果继续在海南炒房,待到泡沫破灭之时,万通也将万劫不复。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潘石屹他们该如何抉择呢?
?坎里那些事儿
随着海南经济第二波热潮的到来,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万通就积累下了超过千万元的资金。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后,万通六君子的胆子越来越大,当时冯仑就说:“没钱都赚钱,有钱还不赚大钱。”万通六君子的信心一下子树立起来。
大规模的土地炒作,带来了经济泡沫,只不过,当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冯仑曾经这样描述当时海南房地产的狂热情形:“那时候炒房近乎狂热,大家天天打招呼,都是说不留神又赚钱了,那个时候给小费,一次性给20万。当时海口本土人口不到30万,整个海南岛600万人,20%在城市里,剩下的都在乡下。不过就是这样的人口基数,海南省的房地产公司却达到了1.8万家。”
近两万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80个人就有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当然不都是为了盖房子。事实上,大部分人和潘石屹他们一样,都是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不过他们手中传递的不是花,而是地皮和房子。每个玩家都想在游戏结束前把手中的“花”传给下一个人,但是最终“花”还是要砸在一些人手里。
当时海南房地产可谓是热火朝天,以四大银行为首的资金,包括大型国企以及乡镇企业和民营资本的大量资本通过各种渠道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常当时有着一个非常盛行的说法:“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满大街都是操北方各省口音的炒房炒地者,他们口中吐出一个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数字背后却只是一块不毛之地,或者刚刚挖了一个坑的“大厦”。
时隔多年,下面这组数据依然让我们心有余悸: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同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短短3年,房价增长超过4倍。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发现海南省当时的房地产热度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潘石屹意识到了现实情况的严重性。有一天,为了核实一个项目的审批情况,潘石屹到海口市规划局查找资料,不料却吃了闭门羹。无奈之下,他下楼买了五斤桔子和一条三五烟放在这位工作人员的桌子上,于是所有的数据资料都可以随便翻阅。
看完了自己要了解的楼盘情况,潘石屹顺带翻阅了一些其他资料,结果两个数字引起了他的注意:海口当时的人均住房报建面积是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的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居然比首都多出如此之多,凭着商人的直觉,潘石屹感觉到海南的房地产要出事了。
果不其然,1993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第二天,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16条整顿措施,可谓招招致命。银根全面紧缩,一路高歌猛进的海南房地产热顿时被釜底抽薪,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这场调控的遗产是给占全国总人口0.6%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至此,海南经济泡沫宣告破灭。潘石屹以及众兄弟,该何去何从呢?
潘石屹的战术
1.居安思危,抬头看路
当整个海南省都热血沸腾之时,潘石屹却并没有因为赚钱容易而变得失去理智。当很多人都在将一个大坑炒成一座大厦,甚至一个大坑被当作大厦转手十几次也无人知晓它只是一个大坑时,他竟然锲而不舍地要求去海口市规划局查看房地产项目资料。这就有了上文提到的在地产界人人皆知的“五斤桔子逃生记”。我们不得不佩服潘石屹当时居安思危的意识。
其实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潘石屹在公司赚得第一桶金之后就曾想过把业务带出海南。几年没有回家的潘石屹,想到了可否在家乡发展业务。那时的潘石屹已经不是西北的一个穷学生了,也不像刚刚下海时那样囊中羞涩,经过几年的打拼,特别是在“万通六君子”聚首之后,潘石屹已经赚了不少钱。当时的潘石屹不仅形象体面,同时也可以吃上一顿好饭、出门乘坐出租车。不过由于当时的西北的确太穷了,整个环境让潘石屹看不到任何投资价值,在转了一圈之后,潘石屹决定放弃这个念想。虽然回家拓展业务不成,但居安思危、抬头看路的潘石屹已经开始寻找避开危机的办法了。
2.受命回京,分散风险
虽然潘石屹通过在规划局看到的数字意识到了危机,不过在避开房地产泡沫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冯仑。由于冯仑曾经在仕途中广结人脉,他在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就得到了来自北京政策层面的比较充分的消息。正是这些信息坚定了万通撤出海南的决心。
潘石屹、冯仑、王功权等人在海口的北方大厦紧急开了个会,凑在一起,商量如何分散现有的风险。冯仑当时就说:“海南的房子炒得有点儿过火了,形势不妙,我们该收场了。北方的地盘大,有发展空间,我们得去占个地。”开会讨论时,还有一些人表示了犹豫,王功权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作用,开会讨论的时候,王功权非常坚决,并表示撤出海南、前往北京的决定,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谁不执行就撤谁的职务!
在大家都同意撤出海南、前往北京之后,接下来就有一个派谁先去的问题。由于在六个人中,潘石屹的商业敏感度最强,所以大家都比较倾向于让潘石屹先去探路。潘石屹自己也比较清楚自己的优势,于是主动提出自己先去。就这样,潘石屹从公司领了5万元差旅费,踏上了北上的征途。这也是万通安全撤出当时经济濒临崩溃的海南,挥师北上的开始。
?坎外真经
1.企业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判断的企业家。如果总是一味轻信别人、人云亦云,或者总是被现实呈现的表象所迷惑,那他永远都只能成为多数人,不可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无法成为一个卓有成就的企业领袖。潘石屹及冯仑等在那个众人对房地产趋之若鹜的年代,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意识到房地产的泡沫危机,才有了后来万通的全身而退。
2.激流勇“退”
在中国的文化里,大家普遍认可和提倡的应该是激流勇进,但是在有些时候,“激流勇退”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美国美林证券公司的创始人查尔斯梅里尔在1928年的股票市场中激流勇退,使得美林证券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中得以幸存。查尔斯梅里尔是一个乐天派,虽然他出身贫穷,却靠个人奋斗跻身华尔街。梅里尔对股票投资有着惊人的洞察力,1929年美国大萧条来临之前,他预测到股市将会遭受重创,因此早在1928年梅里尔就开始提醒他的顾客出售手中的股票,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的意见嗤之以鼻。但是梅里尔相信自己的判断,及时将公司的大部分股票兑成现款,从而让美林证券公司逃过了那场大劫难,梅里尔也由于这一明智之举而永载美国金融界史册。
激流勇退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智慧,只有真正聪明、能够认清形势的人才能做到激流勇退。潘石屹和冯仑他们在处理此次危机之时真正做到了审时度势,果断退出。虽然当时炒房的利润是非常诱人的,但是相比于企业的生死存亡,一些暂时的利润绝对是微不足道的。正是因为他们在海南房地产市场的激流勇退才让万通得以幸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