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美国诗人佛罗斯特有一句名言:“诗是翻译中失去的部分”。
何为“失去的部分”?
有人说是诗的外部音响或脚韵,也有人说是诗的更为内在的语调或旋律。这些看法显示的是对诗歌格律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在20世纪新诗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众多关于格律的见解和方案,它们的理论价值,实践效果怎样?有哪些局限和不足?对未来新诗创作的启示何在?《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声音的意味》试图对这些疑问一一作答。
|
關於作者: |
张桃洲,1971年生于湖北天门,2000年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一一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个人”的神话:现时代的诗、文学与宗教》武汉出版社,2009年、《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等论著。
获首届唐?青年文学研究奖2OO3年、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等。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目錄:
|
导论 新诗格律问题:理论基础与讨论范围
一 格律和“声音”
二 格律与现代汉语的音乐性
三 新诗格律的“内在化”趋向
四 超越格律:新诗的深层问题
上篇 发展论
第一章 析分与整合: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的非线性梳理
一 “自然的音节”及修正
二 “现代格律诗”的议题
三 语言复归与“汉语人文性”
第二章 《少年中国》的形式诗学一一以新诗“发生”为背景的考察
一 音律:形式意识的凸显
二 译介中的理论渗入
三 早期新诗坛的杂语共生
第三章 古典与现代之辨:1940年代沦陷区诗人的诗学探求
一 “沉重的独语”的双重资源
二 “古题新咏”与格律探索
三 “晚唐诗风”与象征诗学
四 “纯诗”:充满张力的知性
第四章 早期“新格律诗”运动比照下的1950年代新诗形式论争
一 新诗形式基础的歧见
二 “现代格律诗”的内在理路
三 两个时代之格律观念的分野
第五章 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一一当代台湾新诗语言构造的重要维度
一 背景:关联和承续
二 现代派:挪用的表层与深层
三 乡土诗:转化中的文化认同
四 “后现代”语境里的重置
五 结语:“古典”的焦虑?
中篇 实践论
第六章 《新诗歌集》与1920年代新诗的听觉诉求
一 新诗可唱不为吟
二 将新诗写入歌谱
三 诗行与曲调的相谐
第七章 “散文性”: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一 “诗的内容”与“散文的文字”
二 “乱写”的“诗情”
三 探求“诗的思维术”
四 “散文性”:新诗本质的再认识
第八章 卞之琳格律诗学的来路和去处
一 “新月诗派”:起点的意义
二 终其一生的格律探求
三 开拓格律诗学的新境
四 “小大由之”:形式的现代感
五 格律与现代意识的张力
第九章 林庚自然诗理念的生成与意义
一 从自由诗到格律诗
二 自然诗:涵纳万物的形式
三 语言诗化与诗的新原质
四 “半逗律”和典型诗行的建立
第十章 “音调的设计”:郑敏语言观的多重来源
一 “语言音乐性”:雕塑品质的形成
二 语言的“无意识”与解构的踪迹
三 西方资源与汉语性
第十一章 聆听的眼:宋琳诗歌中的看与听
一 漫游与“看”的诗学
二 “韵府是记忆的旧花园”
三 “不断地朝向词根挖掘”
第十二章 王寅诗歌语调的变奏
一 音色与调式
二 语汇与姿势
第十三章 形与质:西渡诗歌的声音
一 诗的声音构成
二 隐匿的悲音
三 声音的语言实质
下篇 范畴论
第十四章 三重张力:新诗格律的语言基石
一 资源:白话与欧化
二 质地:古典与现代
三 风格:口语与书面语
第十五章 内在旋律:自由体新诗格律的实质
一 从“自然的音节”到“内在的韵律”
二 以“健美的糅合”锻造“新的抒情”
三 抒写人性醒觉的“大音希声”
四 结语:格律内化的价值
第十六章 新诗与民间歌谣:理论和实践
一 歌谣征集运动及其取向
二 音韵的调试与别样风格
三 从大众化到民歌体
四 困境与难题
第十七章 朗诵:新诗音韵的探测
一 书斋里的朗诵:新诗语言的试验
二 读诗会:探索新诗的节奏与韵律
三 朗诵诗运动:“为朗诵而作诗”
四 余论:朗诵的功能与意义
第十八章 新诗跨文体写作的形式定位一一以1990年代诗歌为中心
一 语境与动因
二 碎片化时代的片断书写
三 反抒情或伪叙述
四 多声部与诗意的生成
五 文体跨越的形式边界
结语 从闭锁到敞开:寻求可能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