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一本全面了解"自我"概念,了解何为"健康自我"的详实参考。
作为教育工作者,理解自我是为了不要错过孩子们内心最纯洁美丽的风景,更是为了孩子们可爱的心灵能在我们的理解中得到滋养,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呈现出更加文明的形态。
|
內容簡介: |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理解人必然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人的理解和尊重的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文明程度,决定着学生的健康程度。自我是人的心理动力系统,了解这个动力系统的具体构成和特征,能够使我们对人的理解走向精细化。教育的精细化不只是外在环境的精细化,而更在对人的理解和尊重的精细化。本书对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关于自我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心理学为主)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的需要出发相对详细地分析了自我的构成和特征以及健康自我的特征和健康自我发展的条件,希望能够对教育同行有所帮助,更希望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对学生健康自我的深层关注。
|
關於作者: |
季苹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学科"学科教育学"负责人。长期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及学生研究三个领域开展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著作《学校管理诊断》《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等。
|
目錄:
|
前言
引子:从"教育的文明"谈起
"自我"的学术梳理:一项艰巨的基础工作
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以三组概念梳理心理学自我研究成果
客我、主我和自我
本我、超我与自我
自体、客体和自我
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自我"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和自我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与自我
在学习中形成的对自我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自体和自体客体
客我和主我
自我是以第一需要为目的以机制为装备的反身性的心理动力系统
有一个需要是自我的灵魂
机制是自体和自我满足需要的装备
落点:健康自我
从心理学视角看健康自我的主要特征
从需要视角看健康自我的特征
从机制视角看健康自我的特征
从自体表征视角看健康自我的特征
从自体-客体关系角度看健康自我的特征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看健康自我的主要特征
认识和接纳自己
积极和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
充分和恰当地展现自己
认识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身份
从心理学视角看健康自我发展的条件
在生活中发展自我
健康自我的发展离不开重要他人
促进健康自我发展的教育方式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看健康自我发展的条件
具有充分的社会生活经验
具有充分地和自如地展现自我的机会
"重要他人"的恰当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本书从"教育的文明"谈起,引出一个总体的观点--现代教育要从理解自我开始。"理解自我"的研究,于教育者而言,应当或至少可以以"自我"的学术梳理为基础内容和主体,但落点要在"健康自我"上。对于本书结构为何这样安排、有什么特点、我们期待着哪些读者,以及我们为什么这样表述,在大家阅读之前,我想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研究健康自我的缘由:生命实践的内心需要
我们的研究是从学生的健康自我出发的。"健康自我"既是本书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整个相关研究的起点。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健康自我?这其中经历了包括我个人在内的诸多研究者从实践到理论的长期思考。
作为研究者,我一直在追问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母亲,我又在天天面对孩子发展中的问题。这样两条基本的生命线,构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两个生命实践领域过去我们习惯称之为研究实践与生活实践,但我更愿意遵照内心的愿望,称之为生命实践领域:学术生命和生活生命。两条生命线不断交织,两个生命实践领域不断融合,成了基本的生命实践。研究健康自我是生命实践的必然选择。
2004年,女儿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转向进入学习任务沉重的中学阶段,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在行为上表现出极大的叛逆,大量的问题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已经很勤奋了,还要怎么勤奋?"、"我为什么要背历史?中国人学英语有什么用?"、"我该买什么样的发卡呀?"……几乎是凭着母爱的本能,从急躁到沉静,从粗糙到细腻,我开始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我渐渐意识到,其实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早已存在,只不过是在青春期的情境下,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之下,由潜意识上升为意识,成为"我"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顿时让做母亲的我手足无措。根据自己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我开始有意识地将孩子的问题从整体上归结为自我的问题。"怎样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便成了作为母亲的我的一个主要生活命题。
也恰好在2004年,我和教育学院的老师们开始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我们这个团队因而也就简称为"转化团队"。在围绕上述研究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缺乏对学生的研究。2005年9月7日,我们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老师,您做学生调研了吗?》一文。
最初,学术上的研究学生主要还是研究学科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困难和智慧,但随着生活中接触到更多孩子在自我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逐渐开始反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教知识还是培养人?显然,培养人是第一位的,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人。那么,培养和发展人的什么呢?社会化吗?"社会化",常常被理解为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循着这样的育人目标,教育工作者会重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才能的掌握,但却很容易忽略人自身的一些东西。人自身的东西是什么?哪些是比知识和技能重要的?回想那些在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孩子们:有的学生喜欢读书,成绩很好,但性格却非常孤僻,不爱和人交往,天天只单影孤;有的学生为了和同学玩,采取各种恶作剧的办法,结果是没有同学愿意和他玩;有的学生能言善辩,但遇到事情却畏首畏尾,缺乏勇气;更有不少学生怀揣理想,却不能专注做事,最终只能愤世嫉俗;还有学生知识很丰富,但却没有对人和生命的敏感这让我想到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他知识丰富,但却失去了最为生动的生命感和道德感,"熊"在刘海洋看来是他的"实验对象"而不是一个生命体。……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孩子们的内心心理世界或者说精神世界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学生的健康自我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2008年,学生研究团队在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成立,团队成员有齐建芳、崔艳丽、涂元玲、李丰和我。2010年,"北京市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项目启动,第三工作室的主题定为"学生健康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的研究"。工作室特聘导师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会昌,学院导师由我担任,工作室入室研究员是来自小学的八位校长:许培军、廖文胜、林辉、李磊、魏国民、贾全旺、马丁一、胡晓峰。这个主题得到了校长们的共鸣和认同,研究健康自我正式进入行动。
研究健康自我的条件:围绕"自我"进行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梳理
什么是健康自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能大致描述出一些特征,有心者,或许还可以根据对自我概念的大致了解,再联系生活经验,也能大致予以描述。但是,我们又感到,人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要想清楚地判断从哪些维度理解健康自我,了解健康自我最核心的特征,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而是必须对自我形成相对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然而,当我们真正开始深入了解心理学关于自我的研究成果时,才感受到这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其中流派纷呈,成果丰富,若不学习和梳理这些成果就研究健康自我确实有些贸然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虽然心理学直接研究自我的内在构成和变化,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来研究健康自我,是毫不为过的,但教育是综合的,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自我进行理解。除了从内心世界的构成对自我进行细致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外,我们还需要但不限于从文化与自我关系研究自我的人类学视角、从社会化与自我关系探索自我的社会学视角,等等。因此,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也是不能忽略的。
上述学科关于自我的成果很多,整理起来工作量着实让人望洋兴叹,而且其中很多概念艰涩难懂,这使得我们的学习和梳理工作非常艰难,也让我们常常会产生犹豫和怀疑,做这样艰巨的工作有意义吗?
对自我进行学术梳理的意义:现代教育从理解自我开始
健康自我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一个个具体孩子的健康。但若仅限于此,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个案研究上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做学术梳理呢?首先,个案研究也需要理论基础;其次,随着学习梳理的开展,我们又越来越感觉到教育者对人的理解远远不够。通过反思,我们越来越觉得平时处理学生问题时的粗糙和无知。要知道,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既是社会文明的内涵,也是教育文明的内涵。作为传播文明的事业,教育本身的传播方式教育方式却存在不文明的现象。由于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常常会粗糙甚至粗鲁地对待他们,做出忽视甚至伤害孩子内心世界的事情,这是不文明的。只有不断提高教育的文明程度才能培养出更多健康的学生。在这其中,理解人是尊重人、关爱人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文明程度的基础。因此,我们认识到,做好有关自我的学术梳理工作,就是为教育工作者具体精细地理解人提供知识基础,是提高教育文明程度的基础工作。更进一步讲,提高教育的文明程度虽能充分表达内心的愿望,但仍然停留在感受上,更加理性的解释框架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如果不理解自我,以人为本就是空洞的,现代教育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因此,从更深层面上讲,现代教育要从理解自我开始,对自我的学术梳理,是这一切的必然基础。
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展开研究
我们最初是从学生健康自我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出发的,头脑中想到的是一个一个学生的健康自我的问题,之后发现,研究健康自我首先需要对自我进行学术梳理,进而又在艰难的梳理工作中反思这项工作的意义,想到了这项工作对"教育文明"的意义。这是一个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我们便站在"教育文明"的视角,开始重新审视原本所做的研究工作,备感自我的学术梳理和健康自我研究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这一视角的变换,也赋予了我们新的工作内容。"教育文明"的本质是人性化,这一点,如果不落到学生和教师健康自我的发展上便仍然是虚的;教育文明还要求我们在理解自我和健康自我的同时,将原本已经考虑的与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关系纳入更加系统而自觉的研究中,并最终关注制度设计,这反过来又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
借助这样一种"在微观中研究宏观,在宏观中研究微观"的思路,我们的研究变得更加立体,更有历史感和实践感。至于最终写作本书时,我们则选择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表述过程,这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站在宏观的立场上理解我们所做的中观和微观的工作,最终再扎扎实实落在健康自我的研究上,分析出健康自我的特征和发展条件,为通向教育实践做好比较充分而具体的理论准备工作。
从教育的需要出发开展自我的学术梳理
关于自我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工作并不是没有人做,比如,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的梳理工作是有不少人在做的。南京师范大学郭本禹教授和他领导的团队于2009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一书就对精神分析学派中的自我进行了梳理。我们专门邀请郭教授为我们做了讲座。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关于自我的梳理工作我们没有直接看到,不过,人类学和社会学中与心理学中的自我意义相似的概念可能并不以自我的形式表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相比于前人的研究,我们的梳理是从教育的需要出发的,或者说,我们的梳理工作最终是要通向教育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梳理工作的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对自我的学术梳理,是要综合地形成对人和自我的全景式了解。这是由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独特而完整的个体,会遇到大量具体的、由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的问题,全景式地了解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我们对自我的学术梳理,要侧重对健康个体的研究,要形成本质性的认识。一方面,心理学关于自我的研究成果大量都是从临床精神分析中得出的,都是从有精神疾患的患者身上得出的。但教育工作者常常面对的是健康的学生,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方面,关于自我的学术研究浩若烟海,仅仅拼凑和展示各种观点,难以对教育工作者真正理解学生的自我形成有效的帮助,因此,我们的学术梳理需要在各种理解中不断追问本质,尽可能找到最基本的要素和关系,帮助教师化繁为简地理解人。
最后,从本书研究自我的目的来讲,微观上是为了学生的健康自我的发展,宏观上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文明程度。因此,关于自我的学术梳理的成果首先要能够体现在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健康自我的特征和发展条件,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无法落地。之后,还要将健康自我与学校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联系起来,与方方面面的教育行为、教育环境和教育制度联系起来,为教育文明的建设做出实际的指导。
从教育的需要出发开展的自我的学术梳理工作,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各学科关于自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而综合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可能忽略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会形成一些超越实证的推断,等等。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的指正,也希望读者能够带着批判的态度阅读本书。
另外,从教育需要到最终真的能够满足教育需要是一条漫长的路,其中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本书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头。
我们的研究计划
基于以上认识,对健康自我的研究,自然不能止于一本书稿。我们的研究计划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本书主要反映的是我们对自我和健康自我的学术梳理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研究计划的开端。关于健康自我与学校教育工作之间关系的探讨,我们也同时开展。首先进行的是从健康自我出发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再思考,是以校长们为主体,由团队作为专业支持完成的初步成果,将体现在《从健康自我出发:八位校长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再思考》一书中。今后,我们还会一方面不断完善原有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健康自我与其他方面工作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在基础研究上,研究以健康自我为核心的学生学业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在实际工作中,研究以健康自我为核心的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班级生活的关系等。这个研究计划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投入。我们会将阶段性的成果拿出来及时与同行们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指正。
本书的表达与我们期待的读者
在表达上,本书"引子"部分虽然也比较学理,但由于表达的是自己的心路历程,读者读起来总体会感觉相对比较生动;后面的健康自我部分是对自我学术梳理的转化和具体化,读起来也会容易理解(原本可以更加生动,但为了对应前述对自我的认识并逐条分析而更加重视了分析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这也将会为今后的生动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而本书关于自我的学术梳理部分的表达,则可能是比较艰涩难懂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梳理研究的资料性质本身使然。
在进行自我学术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心理学还是人类学或社会学关于自我的研究,都是非常严谨的。例如,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GMead)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极其讲究逻辑,丝丝入扣,读的时候不敢随意跳跃。精神分析学家的论述都是在对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得出的观点,而且有一套自身的独特的话语体系。这些话语是与我们的日常话语不一样的。不仅精神分析学派如此,各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话语体系,因此,关于自我的学术梳理在写作上只能用这样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和写作,否则就不能做到准确。我们坚信,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盲目的追求生动而丧失准确的研究是难以健康持续发展的。
因此,总体上讲,本书的表达是学理性的,比较严谨,可能在生动性上会受到影响,会让读者读起来觉得有些费力。当然,我们的愿望是今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将其转化为更加生动的读本,让更多的人喜欢阅读。但这个过程仍然会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因为我们希望生动能建立在真实与深刻的基础上。
期待本书的研究能够得到学术同行们的指正,以便将这样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做好。同时,我们更期望有优秀的校长和教师能通过阅读本书,产生主动研读相关原著与一手资料的兴趣,在理解自我的过程中,共同为夯实教育文明的基础尽心尽力。我们期待着与大家的交流,也将按照研究计划不断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