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編輯推薦:
1.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我们的一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需从了解习惯、改善习惯开始。
2. 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创作的,幽默有趣、有启发性且实用的成功心理学著作。
3. 高德(《洗脑术》作者)、张德芬、素黑、鲍温(《不抱怨的世界》作者)联袂推荐。《书商周刊》《出版人周刊》《Day Spa》杂志等国外媒体盛赞的心理学通俗读物
內容簡介:
一个新习惯的养成需要多长时间?比如说,你想定期去健身房运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结交新朋友,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或者想要更高效地工作。那么,你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这变成你的习惯,而不是你强迫自己做的事情?
意想不到的答案就在这本书中。在熟悉的情况里,大多数人都被习惯牵着鼻子走。确实是这样,在我们醒着时,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们都是顺其自然地行动的,比如说,反思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浏览网页。但是,我们不必被思维的习惯控制——我们可以控制它们。
杰里米迪安根据最近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看似容易的习惯却是这么难以养成。
關於作者:
杰里米迪安Jeremy Dean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心理学博士,知名网站PsyBlog创始人。PsyBlog在全球拥有七十万大众用户,每个月的平均点击量达一百万人次,被许多知名媒体采访报道,包括BBC、《纽约时报》《卫报》《伦敦时报》等。
刘勇军 自由译者,出版过二十余部社科和小说译作,如《人才管理大师》《卧底中情局》《加菲猫妙想故事》等。
目錄 :
第一部分 习惯剖析
第一章 习惯的起源_
第二章 习惯VS意向:一场不公平的较量
第三章 你的秘密惯性
第四章 不要顾虑,行动吧
第二部分 日常习惯
第五章 日常生活
第六章 深陷令人压抑的循环中
第七章 当坏习惯能置人于死地时
第八章 永不下线
第三部分 改变习惯
第九章 培养习惯
第十章 革除习惯
內容試閱 :
我们整天都在做些什么呢?有时候我们忙忙碌碌,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到头来我们能记住的事情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家里无所事事,人们都特别想知道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有多少时间是用在了习以为常的事情上。很不幸,我们往往很难回忆起那些习惯性行为,因为我们都是在潜意识思维下做这些事情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找到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解释。心理学家由此进行了日志研究,相比于依靠人们的回忆,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就能更为准确地了解人们到底都在忙什么了。习惯研究人员温迪?伍德进行了一项研究,他给了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70名大学生每人一个闹钟。〔3〕在这些大学生处于清醒状态时,闹钟每隔一小时就会响一次,提醒学生们把当下所想和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这种做法的目的不仅在于记录行为,还在于要观察相关行为发生的背景。研究人员做了两项独立研究后发现,在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时间里,人们做出的都是习惯性行为。由此可见,我们在清醒状态下有一半时间都是在重复习惯性行为。尽管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但它还是有可能被低估了,因为实验对象全是年轻人,而他们身上的习惯尚未彻底巩固。〔4〕那么,伍德的实验对象都在忙什么呢?他们都是学生,所以他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其中包括去上课、阅读、去图书馆,仅去图书馆这一项就占去日常活动32%的时间。在这些行为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行为都可归为习惯性行为。处在日常活动排行榜第二位的是娱乐活动,实验对象把14%的时间都用在了这方面,其中包括看电视、上网、听音乐等。在娱乐行为中,习惯性行为占了54%。排在日志条目第三位的是社交活动,占去日常活动10%的时间,其中47%的行为可归为习惯性行为。在各个分类中,习惯性行为比例最低的为清洁,比例为21%,最高的则是睡觉和睡醒,比例为81%(至少他们没有隐瞒懒懒散散、不修边幅的习惯)。
相比于确切地知道人们都在做什么(尤其是对那些不是学生的人来说),此项研究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习惯的特性。习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习惯在我们脑海里怎样延伸发展?和其他研究一样,从伍德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惯具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对于重复习惯性行为,我们仅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比方说,你开车去上班,却没有注意到信号灯。其实,你的一部分思维已经注意到了信号灯、路上的其他行人和车辆以及限速等问题,但你自己往往意识不到你做了这些事情。在伍德的研究中,实验对象的确都表现出了对习惯性行为模棱两可的态度。据他们称,在他们出去闲逛、看电视或刷牙的时候,只有40%的时间意识到自己正在做这些事情。这就是习惯的益处之一:每当我们进行这些习惯性行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神游天外,想其他事情,比如说计划周末去哪儿玩。因为习惯,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潜意识下进行那些乏味的重复性行为,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开始思维漫游。习惯帮助我们远离“决定疲劳症”:光是做决定就会让我们心力交瘁。只要是进行自发性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节省精力,去考虑其他的事情。
习惯不仅不受意识控制,有时候还很“无情”,于是习惯的第二个特征就出现了:人们在进行习惯性行为时并没有投入感情,原因在于习惯性行为被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之后,其中的情感因素就消失了。和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一样,随着这些事情渐渐变成习惯性行为,我们的情感回应就渐渐淡了。情感研究人员尼克?弗莱吉达将这种情形归结为情感规则之一,而且这种情形在快乐和痛苦两方面都适用。〔5〕对于我们曾经认为是很痛苦的事情,比如说很早起床去工作,我们在重复了一次又一次后,就会渐渐变得无所谓了。另一方面,一开始让我们觉得非常刺激或者带给我们乐趣的事情,比如性、喝啤酒、听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慢慢也会令我们感觉兴味索然。当然,我们肯定会奋起反抗,不让快乐溜走,有时候我们变换花样,于是我们就成功地留住了快乐。这就是有些人总感觉他们要不断地体验新鲜事物,才能一直保持新鲜感的原因。
这并不是说我们在进行习惯性行为的时候就没有一丁点儿情感了,只不过通常我们的情感很少涉及习惯性行为,而往往是与我们天马行空的思绪更息息相关。在研究过程中,从实验对象提交的关于他们情感体验的报告中,伍德确确实实发现了这一点。相比于非习惯性行为,在进行习惯性行为的时候,人们的情感往往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此外,相比于非习惯性行为,人们的情感与他们当下所做的事情也关系甚微。
习惯性行为不会激起强烈情感的这一事实是习惯的一个优势。和进行非习惯性行为相比,在进行习惯性行为的时候,此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往往感觉事情更加尽在掌握,因此压力也更小。在实验对象转而开始进行非习惯性行为的时候,他们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习惯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习惯太平常了,以至于反倒被我们忽略了,或许正是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习惯具有自发性。就好比几种典型的日常琐事:你早晨起床,去厕所,洗澡;接着你坐到汽车里,打开了你最喜欢听的广播;然后你在咖啡馆点了一份蓝莓松饼……这些行为都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我们往往会在相同的环境下做相同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这种联系的作用下,习惯才得以形成。
正如俄罗斯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提出的那样,我们在环境和某种行为之间建立了联系。巴甫洛夫有一项最著名的研究,实验对象是狗,他在给狗喂食和摇铃之间建立了联系。后来,他尝试只摇铃而不给狗喂食,这时候他注意到狗开始流口水。就像巴甫洛夫的铃铛一样,厕所、汽车和咖啡馆这些环境因素无意中提醒了我们,对于长久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当我们再次重复的时候,情形一定会和从前一模一样。
一些针对人类的研究可以支持这一结论,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往往会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相同的活动。在上述的日志研究中,大部分行为比如社交、清洁及阅读都出现在相同的地点。
很明显,无论你是搬了新家还是找了份新工作,环境对习惯而言都非常重要。人们搬了新家,以前那些最简单的事情一下子就变得困难起来。比如你想做个三明治,但先要有意识地去想刀子和盘子放在什么地方了,结果很简单的事情就变成了折磨人的麻烦。
不仅是简单的工作变难了,可以说所有的日常琐事都变复杂了。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觉,你感觉很多事情都好像是第一次做。你甚至还发现,在你的新家里努力重复那些老习惯都是徒劳,因为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夜间,那些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都离你而去了。人们换新工作的时候同样也如此。一旦你想凭借“惯性”在新工作地点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换了工作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
……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