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失控、颠覆式、社交化和去中介化的自媒体时代作品,包括商业逻辑、互联网思维、微信、媒体、电子商务、创业、学习)

書城自編碼: 235569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电子商务
作者: 许维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21227608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4-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197/28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唐名将 : 兵家四势龙虎榜
《 大唐名将 : 兵家四势龙虎榜 》

售價:NT$ 519.0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
《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逻辑 》

售價:NT$ 1919.0
八旗词史
《 八旗词史 》

售價:NT$ 562.0
中西餐合璧菜:中国和加拿大
《 中西餐合璧菜:中国和加拿大 》

售價:NT$ 718.0
剪纸里的民间故事绘本·年的传说
《 剪纸里的民间故事绘本·年的传说 》

售價:NT$ 182.0
三国一百年
《 三国一百年 》

售價:NT$ 822.0
伊甸之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愤怒的葡萄》作者斯坦贝克自己蕞满意的史诗级杰作)
《 伊甸之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愤怒的葡萄》作者斯坦贝克自己蕞满意的史诗级杰作) 》

售價:NT$ 770.0
质量-I即安全-II : 两个管理体系的整合
《 质量-I即安全-II : 两个管理体系的整合 》

售價:NT$ 1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74
《 机器人革命: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 》
+

NT$ 504
《 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小米终于开口!) 》
+

NT$ 441
《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移动浪潮下的新商业逻辑(2014最不可错过的系统剖析互联网思维与新商业模式的真诚之作!B座12楼作者群通过30余个典型案例给你不一样的解读,抢占风口从本书开始) 》
+

NT$ 623
《 爱生活——鬼脚七自媒体第二季(生活感悟、老子智慧、电商干货尽在《爱生活——鬼脚七自媒体第二季》) 》
+

NT$ 716
《 做自己————鬼脚七自媒体第一季(第1本自媒体著作,鬼脚七分享生活智慧与淘宝搜索法则) 》
編輯推薦:
一本移动互联网商业的有趣杂谈
一位媒体人从观察蓄势到转型创业的工作笔记
一个80后对商业和自我实现的热腾腾思考
《转折点》折射了“失控”、“颠覆式”、“社交化”和“去中介化”的互联网时代的美丽与焦灼,就像晨曦初露的沙滩上,一枚珍珠映现出了太阳的微光。
转折点是这样一种变化,当它发生后,旧势力虽然可以挣扎一段时间,但是它们退出历史舞台这个结果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新势力哪怕起初非常弱小,但它们必将夺取未来。
內容簡介:
《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是一本自媒体内容的精华合集。作者许维,曾经的媒体人,现在的销售人,也是自媒体人的先头代表。《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包括商业逻辑、互联网、微信、媒体、电子商务、创业心得、学无止境和附录8个部分,60篇精彩文章,分享了作者6年在媒体和电商业的前线奋斗中对互联网及商业的思考。
每一个在互联网大时代的生存者,特别是其中的媒体转型者、互联网创业者、传统企业变革的经历者,如果你不愿意被时代抛离,那么可以认真看看这本《转折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体会那些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
關於作者:
许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阿里巴巴集团官方媒体《天下网商?经理人》、i天下网商网站主编,现任上海万企明道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此外,他还经营着一个个人自媒体“TheOne@许维”,《转折点》一书就来自他这个自媒体发布的文章。
许维是一个“没有定位”的人。他的文章涉及领域极广,从商业到人文、从互联网产业到传媒产业、从团队管理到市场营销,他都能侃侃而谈,而且并不让人觉得浅尝辄止。他的个人经历也颇为穿越,从一个媒体主编到软件公司的销售市场副总裁,不但换了行业,还换了岗位,而他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全进入角色。
许维始终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它比知识、经验、人脉都更加重要。通过这本书,您可以感受一下这个来自83年的白羊座大男孩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目錄
第一部分 商业逻辑
 文明的冲突和社会秩序的重建
 从强中介到弱中介
 你的企业适合什么样的创新
 看Jeep 怎么玩颠覆式创新
 用户需求可以被满足吗
 小而美?小才美!
 个体户的回归:从自媒体到自商业
第二部分 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就是建立游戏规则
 通用ID——互联网3.0 的关键点
 作为管理者,你应该了解的企业2.0 五大核心价值
 假如我是新浪微博的产品经理
 给zaker 们提几个问题
 一个CP 给zaker 们的建议
 一个营销人对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期待
第三部分 微信
 微信不是媒体,它是资产
 微信下一站:App Store
 微信营销的一些“道”
 微信的商业化在微信之外
 为什么在营销方面微信比微博更有价值
 再谈微信:精准营销从可能变成了可行
 三谈微信:那些围绕微信的商业机会
 微信会员卡是个半成品
第四部分 媒体
 关于媒体这个行业的碎碎念——该到还账的时候了
 媒体死不死,问题出在哪
 10 年后的媒体业
 铁打的科技媒体,流水的作者
 别用传统的眼光审视自媒体
 我为什么要投自媒体广告
 自媒体不卖广告怎么赚钱
 媒体内容不是越多越好
 去中心化时代的媒体生存
 致读者:一个理想主义商业媒体的诞生
 “The One @许维”的2013
第五部分 电子商务
第六部分 创业心得
 我为什么要去明道,兼谈对择业的一些看法
 创业团队是如何建成的
 为你的团队注入使命感
 创业最难的四个字:勿忘初心
 谨防企业信息化的洋务运动——兼谈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
 B2B 销售无捷径可走
 一个新sales 的销售心得
 2014 致明道销售和市场团队的一封信
第七部分 学无止境
 关于学习
 找乐
 给大学刚毕业的同学们
 招聘者是如何筛选简历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不确定世界的生存——《反脆弱》读后感
 2013 年许维读过的10 本好书
 实体书店如何面对在线书店的挑战
 怎么把书卖得不一样
附录A
 推荐书单
 邵皙智眼中的许维——邵皙智专访
 THE ONE@许维 微信公众账号文本消息精选
 后记
內容試閱
从强中介到弱中介(2013-04-0716:36:55)
大概在10多天前,我的一个朋友提出:移动广告行业之所以做不起来,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就是要消灭广告的。这句话其实并不仅仅跟移动广告行业有关,也跟商业未来的趋势有关——互联网的使命,就是消灭信息不对称,消灭由此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商业活动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生产和流通。技术革命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生产力,我们得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便宜的商品。但是商品数量越丰富,流通的难度就越大,因为企业并不天然地知道谁要购买,在企业和市场中间隔着一条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从工业革命到现代商业,基本上就是一个一只手不断生产越来越多的商品、一只手解决由此产生的越来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过程。
强中介和弱中介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个难题,企业不得不依赖中介,也就是代理商、贸易商、零售商、广告商等,才能把商品卖到终端消费者手中。
我将这些代理商们称之为“强中介”。为什么叫强中介呢?因为一旦合作,企业就不可以绕过他们而直接接触客户,所以他们是“强中介”。但是在未来,我认为这种带有强制利益关系的强中介将会逐渐让位于“弱中介”。
何谓弱中介?比如说我有台手机要转卖,于是我把它放到了淘宝的二手闲置页面进行拍卖,这时淘宝就临时性地承担起了我的中介商角色,当这台手机卖掉以后,我和淘宝之间的中介关系也就宣告结束。弱中介提供的是一种信息撮合服务,它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是自由而松散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接触。
举个通俗的例子可能更加容易说明二者的区别:强中介就好像婚姻介绍所,你想认识女孩子必须得通过红娘介绍,而且必须付钱给她才能看;但是弱中介就好像酒吧,你只要买杯酒,就可以随便在里边搭讪女孩子,而且酒吧老板还不会去管你。
举几个现在可以看到的弱中介案例。
淘宝网:提供了一个海量商品和海量消费者的交易撮合平台,这在线下是未曾
有过的商业模式。
新浪微博:新浪官方本身不提供微博内容,所有内容都由用户产生,用户决定自己收听哪些内容。
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提供了一个群发工具,用户可以利用它直接建立和订阅者的联系。
途家网:将闲置的住宅资源整合起来,按照酒店的销售方式转租给租客,实现了闲置房源的合理配置。
快的打车:利用LBS技术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进行匹配,撮合生意。
人人贷:C2C的借贷平台,你可以直接和另一个人借钱,或者放贷给另一个人。
弱中介的未来
我认为,强中介和弱中介在未来将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理由如下。
第一,强中介的交易成本普遍高于弱中介。由于强中介在市场上占据强势地位,因此弱中介在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中一定会打价格牌,让自己的交易成本远低于对手。
第二,企业都想绕开中介直接和客户接触,强中介阻止企业这么做,弱中介则欢迎企业这么做。想想当年微博刚出来的时候企业是多么兴高采烈,再想想去年微信公众账号推出以后企业是多么趋之若鹜,你就知道企业对于拥有“属于自己的客户”是多么的饥渴了。
第三,相比于强中介,弱中介的信息匹配更加有效率。强中介的信息匹配模式是“撞运气”,消费者逛街的时候恰好看到你可能就买了,如果没看到他就不会想起来。而弱中介的信息匹配模式是“精确指导”,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他想要的东西,由于他是带着需求来的,转化率就会更高。
第四,弱中介可以包含强中介。还记得去年年初时候的那条新闻吗?《38家B2C网站进驻天猫》。弱中介平台是可以容纳强中介的,但反过来则不行。
强中介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它是低信息技术水平下的资源配置模式。它很合理,虽然并非最有效。由于强中介具有中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点,因此它也掩盖了分布于世界各处的长尾资源,比如说,只有正规的酒店能够被房客找到,而散落在各处的空置民居资源则无法被发现。发现长尾,正是弱中介的价值所在。
相对于强中介,弱中介的资源配置效率无疑更高。也许有读者会提出,在线零售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高,我们在淘宝上搜索一个商品,可能一下子会出来几百页结果,这让消费者非常头疼啊。这个质疑是有道理的,因为虚拟货架没有空间和时间限制,所以导致了搜索结果的海量问题。但这个问题只是在线零售的问题,而非所有弱中介的问题。对于类似租房、租车等有时空限制的弱中介平台来说,海量结果的问题并不存在,信息的匹配度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也更加看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弱中介平台。
回到最开头的话题,如果说互联网的终极使命是消灭信息不对称、消灭交易成本,那么作为交易成本典型代表的广告,自然也在被消灭的范畴之内。广告的作用是向潜在消费者传递企业的信息,如果未来弱中介平台可以承担这个任务,那还要广告干嘛呢?
当然,广告一定不会消失,就像马车、蜡烛、纸质书都不会消失一样。
微信的商业化在微信之外(2012-12-1911:53:10)
最近探讨微信商业模式的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无论是O2O、电子商务、CRM、游戏,还是其他模式,笔者基本上都比较认可。这篇文章我想提出的观点是:微信的商业化可能不等于微信这个App本身的商业化,而是围绕微信而生的微信App的商业化。
公众账号影响了微信的体验
笔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微信商业化这个话题了,为此也添加了非常多的公众账号进行体验。最初,笔者认为公众账号并不会对用户的体验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添加公众账号的行为是由用户主动发起的,这样就表示用户并不反感该账号。但是随着体验的深入,我发现我的这个假设是错的,我开始反感那些蹩脚的公众账号了。我能容忍的公众账号现在只剩下像“天下网商”、“虎嗅网”、“爱范儿”这样的媒体号,商业机构已经被我删得差不多了。
为什么我会反感商业类的公众账号?第一是它制造了噪音,在消息栏里,我必须同时面对人类好友和公众账号,有时候想找到一个人还真得花点时间。第二,公众账号现在还不能提供什么太大的价值,“订酒店”、“美肤汇”、“招商银行”、“微团购”等一些先吃螃蟹的账号仿佛让大家看到了曙光,但是作为普通用户去使用的时候,那体验真是糟透了,基本上不会再用第二次。
我并不是真的讨厌公众账号,只是讨厌它们被放错了地方。我非常欣赏公众账号这个产品的逻辑,在传播特性上它既实现了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同时又具备双向反馈的能力,而且能够利用HTML5技术创造出丰富的交互方式,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全天候追踪到个体用户。同时具备这四个特点的产品,公众账号应该是第一个。那么我们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公众账号必须放在微信App里面吗?它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App?
商业类公众账号应该放在独立App里
我其实更希望商业类的公众账号能够放在一个独立的App里,而不是混合在微信App里面,理由有如下几个。
第一,商业类公众账号会影响微信App的客户体验,这一点在上文已经展开过了。
第二,在微信App里,商业类公众账号会受到微信本身产品形式的限制,难以突破“对话框”这个形式。这个限制我们可以从目前大家的一些尝试中看出,要么委曲求全,利用“回复XX就可以XXX”的原始方式来做一些原始的产品,要么就是跳转到一个WAP或者HTML5的页面,在那里完成服务,但是这样微信这个产品的优势就没法被发挥出来了,微信成了一个移动端浏览器,体验也不如原生App来得顺畅。
第三,在微信里用户没有办法统一管理商业类公众账号。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有10个餐饮类公众账号、5个品牌类公众账号、8个零售类公众账号,在微信里我怎么对它们进行管理?我能否把我所有的消费记录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记录?我能不能把我所有的会员卡、优惠券、积分放在一起进行管理?我想这样的功能是用户非常需要的,也是O2O产品的一个最基本价值所在。以张小龙的“简单就是美”的哲学,他不会容忍这样的功能出现在微信里。而我作为一个用户,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功能出现在一个聊天软件里。
第四,独立App有利于理顺微信的运营。最近有些文章说腾讯内部关于微信的商业化发生了比较激烈的部门间利益冲突,笔者不知事实真假,但从逻辑上判断,利益冲突就算现在没发生,未来也是会有的。如果把商业化的产品做成独立App,独立进行运营,那么在管理上可以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大家自己的孩子自己抱,该合作的地方就合作,挺好。
微信的四个根本商业价值
微信这个产品到底提供了哪些最根本的商业价值?
第一,它给了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的ID——微信号,我们利用它来记录自己的行为,商业机构利用它来找到我们(以前最重要的ID是手机号,再以前是E-mail地址和通信地址)。
第二,它创造了公众账号,这既解决了线下商家的数字身份问题,又解决了传播模式的问题(一对多、互动反馈、富媒体、移动化),微信商业模式的探索基本是以此为出发点。
第三,它为信息的流动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自由,我们可以迅速而方便地与好友进行联络(通过发送消息给好友、分享信息到朋友圈、群聊的方式),这为信息流、现金流的流动创造了条件。
第四,(这是微信目前还没有显示出来,但是我认为它应该具有的价值)微信可以用微信号来定位个人,用公众账号来定位商家,全面记录个人和商家之间的交易记录,从而形成一个“消费云”。利用这个云,微信可以为个人提供消费信息管理、积分等服务,为企业累积交易数据、客户数据,提供CRM服务。
因此,所谓微信的商业化,我认为应该是上述四个基本价值的对外输出和变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微信这个App本身的商业化。交易可能发生在微信App,也可以发生在其他App,只要它们的数据最终都接入微信的“云”当中就可以。
以下是随便想的几个应用场景的例子。
(1)我使用某点评网的App订位子时,可以直接在App内通过微信和餐厅联络,餐厅通过微信把地址、时间、菜单等信息发给我,然后我把这个信息转发给我的微信好友,他们可以直接知道聚餐的所有详情,甚至还可以和我一起来点菜,吃完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转发的链接AA付款。
(2)周末到了,我要开一个homeparty,于是我打开某地图App,输入我家的地址,然后通过微信发送给要来家里的好朋友们,他们在微信收到地址后,可以直接点击打开地图App进行导航。或者,他们可以将这个信息用微信发送给出租汽车公司,叫车上门。
(3)我打开“微本地生活”App,找到我收藏的外卖寿司店,点击菜单要了一份三文鱼寿司,坐等送货上门。下单之后,我惊喜地发现由于我吃满了5次,获得了一份免费的加州卷,并且我的会员卡升级到了一颗心,以后就可以享受9.5折优惠,积分速度还能翻倍。我还能把这个免费加州卷的机会用微信发给朋友,由于我给寿司店做了宣传,并可以获得等同于加州卷价格的积分奖励。
(4)月底到了,“微本地生活”给我生成了一份报告,它告诉我本月吃了16次快餐、8次川菜、4次西餐,我的饮食结构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健康,平均每餐成本在30元左右;我还理过1次发、洗过3次脚、买了2件衣服,我的活动路线主要集中在杭州城西地区;本月相比上月,支出增加了12%;在我的微信好友当中,我的支出排名第36位,属于“屌丝中的铁公鸡”;我的幸运商家是星巴克,在12月13日的那次消费时,我中了一次微生活的幸运奖,获得了10000个积分……
在上面这些例子当中,微信不需要直接冲锋陷阵,它只开放用户的ID、通信通道和底层数据库给第三方使用。App们的角色和淘宝客类似,属于流量入口,这些App应该就是微信平台下的创业机会。对于腾讯自己来说,把商业类的公众账号独立出来做一个App应该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支付宝和大众点评是最大对手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归纳了微信的四大商业价值:通过微信ID定位用户、通过公众账号定位商家、超强的通信功能、消费数据的“云”。只要满足了这四个条件,O2O闭环就可以形成。
毫无疑问,微信不会是这场盛宴唯一的宾客,支付宝和大众点评都在虎视眈眈。微信在个人用户、通信功能方面的优势无人可及,但是它的弱点同样明显,它对于线下商家的渗透力还不够,腾讯这个公司在历史上并没有显示出在开发B类客户方面有多么强的能力,而且在消费数据沉淀这块,微信还基本上没有开工。
支付宝的的个人账号数目不少,对于消费数据的分析和沉淀在三家当中是最强的,并且有现成的支付通道。支付宝的弱点在于没有通信功能,它没法像微信一样提供CRM的工具给商家使用。它的线下商户资源应该强于微信但是弱于大众点评,此前口碑网虽然做的不好,但也留下了一些基础。
大众点评网以前一直被认为是O2O最有希望的选手,它有最丰富的线下商家资源、有数量众多的个人用户,但是它也没有社会关系、没有提供通信功能,这点和支付宝类似。它对于消费数据的沉淀也比较弱,基本和微信差不多。
O2O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现在说微信一定获胜还为时过早,支付宝、大众点评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