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包括在流入地定居、循环流动和向流出地回流三种态势。然而,长期以来,如何促使农民工城市化和市民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返乡农民工群体却被忽视了。本书通过深入调查湖南省沅江镇80余位农民工的“打工-返乡”生活史为依据,开辟了农民工研究的新视域,呈现给读者的是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徘徊与挣扎的生命历程。
|
關於作者: |
张世勇,社会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兼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
目錄:
|
导论/1
一研究缘起与核心命题/1
二农民工与城市化、无产阶级化/4
三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劳动力流动/14
四研究目标、研究切入点和方法/21
五相关概念、理论范式和研究框架/27
六实地调查和资料来源/34
七本书的章节安排/36
第一章返乡农民工的生成/39
一农民工返乡的宏观情境/40
二沅江镇打工经济的形态/46
三农民工生活的双重性/58
四返乡农民工的分类及本书的表述对象/75
第二章打工的内部成因/79
一农村劳动力流出的社会情境/81
二结婚后外出打工:为了明确的家庭目标/83
三未结婚就外出打工:不确定的未来/93
四本章小结/107
第三章挣钱:人生的摆渡/111
一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的挣扎/113
二“像坐牢一样”在工厂工作/121
三打工价值观与工作伦理/131
四漂泊的生活:安全感的缺失/143
五本章小结/163
第四章打工:人生的成人礼/167
一当上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失望和懊悔/170
二面对困顿境遇的适应性反应/174
三“打工没前途”:转变的到来/191
四本章小结/202
第五章返乡及适应:相比较而言的美好生活/209
一家乡的变化/210
二乡村社会对农民工返乡的整体应对/218
三返乡:权衡的过程/228
四返乡后的适应问题/244
五本章小结/263
结论/266
一吐纳机制:农民工“打工—返乡”的解释性框架/268
二家本位的打工模式/278
三农民工向哪里去?/284
参考文献/293
后记/304
索引/308
|
內容試閱:
|
序言
贺雪峰
一
中国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变成世界工厂,离不开亿万农民工的贡献。当前中国大约有26亿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他们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并在城市安居。大多数农民工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仍然在农村。这些农民工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龄大了、在城市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时,他们很可能还要返回农村。农民工创造了城市的财富,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他们为之创造财富的城市却无法为他们提供安居之所。这样来看,如何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可以让他们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和基本保障,早当提上议事日程。
因为工业化和加入全球化的分工体系,过去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中国农民有了进城务工经商的机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并非全家进城,而是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获取非农收入,年老父母留村务农获取农业收入。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之前的农业收入没有减少,又增加了非农收入,这个农民家庭的经济处境因此好转。这就是农民愿意进城务工经商的原因,也是虽然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但农业仍然高效、农村仍然稳定及农民生活质量仍然比较高的原因。
同时,在当前中国发展阶段,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因为农业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状况,但农民工并不一定能在城市获得稳定就业与高额收入。中国加入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意味着中国只能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成为世界工厂。廉价劳动力的意思是,大多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难以获得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就业机会与收入。不能在城市体面安居,又不能再退回农村,农民工就只能在城市不体面地生存,就可能沦落到城市贫民窟中。农民工若全家进城,失去农业收入,又要面对远高于农村的城市消费,日子就会很难过。
当前,中国进城农民工在农村仍然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他们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大都仍然留在农村。如果农民工运气好,进城后有了稳定就业和高额收入,他们就全家进城;如果运气不够好,进城失败,他们可以随时返乡。正是因为进城失败的农民工可以随时返乡,他们才不至于沦落到城市贫民窟中,才可以在进城失败后返回农村,在农家小院、熟人社会、蓝天白云下过“温饱有余”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