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该书对我国不断变革中的现行土地制度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既不回避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又强调改革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是避免犯颠覆性错误的理性判断。
◎在新型城镇化的制度设计中,土地制度处于核心地位。从现状到理想,都要深思熟虑。该书对新型城镇化的土地制度改革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改革完善土地制度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极具挑战性。该书集专业部门成果、专家学者智慧和地方实践经验于一体,对解决土地制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该书是一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领域的权威研究文献,既有深入的思考构想,又有翔实的数据素材,更有精辟的总结提炼,充分体现了创新性、专业性、实效性。该书为土地制度改革领域许多难题的破解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该书立足现行土地制度基础,总结地方创新实践,在各项复杂的矛盾交集中,寻找切实可行、易于各方接受的政策,取得了重要突破。
|
關於作者: |
王世元,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管理学硕士,土地估价师。长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工作。
|
目錄:
|
第一篇 总报告
第二篇 重大问题研究
第三篇 制度与政策研究
第四篇 基础调研
第五篇 附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土地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土地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事关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和谐、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报告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解剖了土地管理制度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回顾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历史贡献,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形势,梳理了相关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土地管理改革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本认识、改革思想和政策建议。
一、土地利用变化是城镇化过程的空间反映,土地制度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制度安排
城镇化是人口转移、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从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普遍经验看,以统筹土地利用时间,协调人地关系为目标的土地管理制度,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制度和重要保障。
(一)土地利用变化是城镇化发展速度、阶段、模式在空间上的重要体现
我国近10年的城镇化发展,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其变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城镇化的模式及特点。首先,土地利用快速非农化反应了我国城镇化的加速过程。2000-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36.2%提高至49.7@,城镇人口每年以3.8%的速度增加,相应的,全国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从597万公顷增长到943万公顷,年均增长率速度达4.4%,客观发硬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态势。其次,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显示了当前我国撑住啊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上看,城镇化是土地集约利用的过程,我国城市的分析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规律:城镇化水平与地均GDP产出越大。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还较低,从人均水平看,2000-2010年间,我国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从130平方米人增至142平方米人,从产出上看,上海市2012年建设用地产出率只有纽约的129、我国香港地区的114.这说明我国城镇化还处在空间扩张为先、为主的初级阶段。最后,土地利用结构揭示了我国城镇化的工业驱动主导和农民工“半市民化”的特征。2000-2010年间,我国城镇工矿用地在城乡用地中的比例从26.5%提高到33.7%,城市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伴随农村人口的减少而缩减,折射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半市民化”的特征。从城镇内部看,2010年,我国城镇用地中工矿仓储用地占比为26.15%,相比纽约的7.48%、我国香港地区的5.96%、伦敦的2.7%和新加坡的2.4%,比例明显偏高们反映出我国城镇化的工业化驱动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