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中国网络文化考察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成果。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学理研究,回答了网络文化研究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局域性网络文化何以生成并实现多样化共享、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何以可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从网络语言、行为文化、物态文化、消费文化、文化过程等多个侧面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形态与演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何明升,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网络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博士点基金课题、国家软科学课题等重要课题10余项。在《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白淑英,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社会学、虚拟社会治理。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重要课题,在《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
|
目錄:
|
导言
一本书的研究背景
二对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学理研究
三关于我国网络文化形态与演化的实证研究
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战略问题
上篇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学理研究
第一章网络文化研究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技术—文化视角的方法论意义及其不足
第二节实践生成观的核心思想
第三节实践生成观何以可能?
第四节实践生成观下网络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第二章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因缘及其多样化共享
第一节文化与工具的因缘关系及其学理意义
第二节在线实践的组织形态与局域性网络文化的持续生成
第三节局域性网络文化的进化与多样化共享
第四节关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一个推论
第三章网络文化价值与我国网民的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网络文化价值与网民的价值观
第二节网民价值观的文化解释
第三节网民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社会作用
第四节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网络文化建设
第四章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节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第二节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中篇中国网络文化形态与演化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中国网络语言的意义生成与共享机制
第一节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第二节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第三节网络语言的类型与意义生成
第四节网络语言的共享机制
第六章中国SNS网民行为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节网民行为文化研究的意义及其不足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程序安排与操作过程
第四节SNS网民行为文化的具体内容
第五节SNS网民行为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六节SNS网民行为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第七章中国网络物态文化的集拓化及其结构特征
第一节网络物态文化及其研究视角
第二节网络物态文化各要素的集拓化分析
第三节网络物态文化集拓化的社会效应
第八章中国网络消费文化的结构与演化
第一节分析网络消费文化的方法论
第二节我国网络消费文化的研究回顾
第三节我国网络消费文化的结构
第四节网络消费文化的演化
第九章中国网络文化的空间结构及其演进过程
第一节网络文化发展特征概述
第二节网络文化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网络文化演进研究框架的构建
第四节网络文化的演进过程
下篇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战略研究
第十章网络秩序的生成机理与我国的调控策略
第一节社会秩序生成机理及网络秩序分析构架
第二节虚拟社区内生秩序的自组织机制
第三节虚拟社区外生秩序的政府管制机制
第四节虚拟社区完整秩序的治理均衡机制
第五节基于网络秩序生成机理的调控策略
第十一章电子政务型政府协同管理网络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电子政务型政府协同管理网络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电子政务型政府协同管理网络的动态过程
第三节电子政务型政府协同管理网络的域外经验
第四节电子政务型政府协同管理网络的中国道路
第十二章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
第一节网络文化发展观的类型学检视
第二节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
第三节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
第四节基于多主体协同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