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290.0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NT$
345.0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NT$
295.0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編輯推薦: |
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同时它也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开展传媒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赵建国等编著的《传播学教程》共十一章节,内容包括传播与信息、符号、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控制研究:传播者、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等。本书适宜为普通读者提高传媒素养的基本读物。
|
內容簡介: |
赵建国等编著的《传播学教程》主要由三大内容组成:概论、大众传播、传播学史与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篇介绍了传播学的基础:信息、符号、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第二篇是本教材的主体内容,分为控制研究,阿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第三篇介绍了传播学发展简史和传播学研究方法以及美国传播学发展现状。
《传播学教程》重视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反映了传播学的最新进展;兼顾理论与实用。结构清晰,文字通俗简明。
《传播学教程》编写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本书适宜作为高校新闻学,传播学类的专业教材,也适宜为普通读者提高传媒素养的基本读物。
|
目錄:
|
第1篇 概论
1 传播与信息、符号
1.1 所有传播活动传播的都是信息
1.1.1 信息的定义
1.1.2
信息社会与信息爆炸
1.2 信息传播符号及其功能
1.2.1 符号的定义
1.2.2 符号的分类
1.2.3
符号的基本功能
1.3 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3.1 意义的定义
1.3.2 编码与译码
1.3.3 共通的意义空间
2
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
2.1 传播过程模式
2.1.1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2.1.2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2.1.3
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的ABx模式
2.2 传播类型
2.2.1 通常的传播分类
2.2.2 新的传播分类
第2篇 大众传播
3
控制研究:传播者
3.1 控制观念与控制体制
3.1.1 与控制研究相关的几个概念
3.1.2 控制观念与控制体制
3.1.3
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
3.2 宏观控制
3.2.1 社会控制体系中的媒介组织
3.2.2 政治权利控制
3.2.3
经济控制
3.2.4 受众监督控制
3.2.5 文化控制
3.3 微观控制
3.3.1 把关和把关人
3.3.2
影响把关的因素
3.3.3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3.3.4 把关过程及其实质
4 内容分析
4.1
控制的实质是对传播内容的控制
4.1.1 控制的实质是对传播内容的控制
4.1.2 内容分析的重要性及原则
4.2
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内容
4.2.1 传受错位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4.2.2 错位关系下传播内容的设置
4.3
传播中的暴力内容
4.3.1 媒体传播中的暴力与现实中的暴力
4.3.2 传播中的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的暴力犯罪
4.3.3
有关电视暴力对人们行为可能带来的效果假说
4.3.4 对传播中暴力内容的控制
4.3.5 为什么对媒体传播中的暴力和性内容控制乏力
5
媒介研究
5.1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
5.1.1 关于媒介的概念
5.1.2 电视与其他媒介的比较
5.1.3
媒体与信息传播的真实性
5.2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5.2.1 从“三功能说”、“四功能说”到“五功能说”
5.2.2
大众媒介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
5.2.3 大众媒介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5.3 媒介理论
5.3.1 媒介即讯息
5.3.2
媒介:人的延伸
5.3.3 热媒介与冷媒介
5.3.4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析
5.4 媒介组织
5.4.1
媒介组织的内部关系
5.4.2 媒介组织的外部关系
5.4.3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目标与制约因素
5.5 媒介的经营理念
5.5.1
注意力经济
5.5.2 影响力经济
6 受众研究
6.1 受众和受众的地位
6.1.1 大众·大众文化·受众
6.1.2
受众能否成为“上帝”
6.1.3 关于“受众即市场”
6.1.4 网络时代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6.2
受众的基本权利
6.2.I传播权
6.2.2 知晓权
6.2.3 传媒接近权
6.2.4 隐私权
6.3
“使用与满足”理论
6.3.1 “使用与满足”的有关研究
6.3.2 “使用与满足”理论
6.4 公众传媒素养教育
6.4.1
传媒素养教育的缘起、现状和意义
6.4.2 传媒素养教育的含义、内容及对象
7 效果研究
7.1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和多种分类
7.1.1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及多种表现形态
7.1.2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多种分类
7.2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7.2.1 超强效果论——“子弹理论”
7.2.2 有限效果论
7.2.3 适度效果论
7.2.4
强大效果论
7.2.5 谈判效果论
7.2.6 小结
7.3 传播致效因素研究
7.3.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7.3.2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7.3.3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7.3.4 传播效果与心理
8 宏观效果研究
8.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8.1.1 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
8.1.2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8.1.3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8.2 “沉默的螺旋”
8.2.1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
8.2.2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
8.3 培养理论
8.3.1 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
8.3.2 对培养理论的评价
8.4
知识沟理论
8.4.1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8.4.2 知识沟理论的意义
第3篇 传播学史与传播学研究方法
9
传播学简史与主要流派
9.1 传播学发展简史及现状
9.1.1 传播学发展简史
9.1.2 信息论、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9.1.3
传播学发展现状
9.2 传播学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9.2.1 经验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9.2.2 批判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9.3
传播学在中国
9.3.1 传播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概况
9.3.2 大量学习、借鉴西方传播学经典
9.3.3
传播学学习、研究的人数大量增加
9.3.4 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10 传播学研究方法
10.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与意义
10.1.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0.1.2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10.2 抽样调查法
10.2.1
抽样调查法的定义与特点
10.2.2 随机抽样技术
10.2.3 问卷设计
10.3 内容分析法
10.3.1
内容分析法的含义与用途
10.3.2 内容分析的程序与技术
10.4 控制实验法
10.4.1 控制实验法的含义与用途
10.4.2
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附章】传播学在美国的现状:学会机构、学科教育和学术研究
11.1 传播学学会机构
11.1.1
全国性学会机构
11.1.2 国际学会机构
11.2 传播学学科教育
11.2.1 传播学本科生教育
11.2.2
传播学研究生学位
11.3 传播学研究
11.3.1 视觉传播研究
11.3.2 公共关系
11.3.3 通俗传播学
11.3.4
大众传播学
11.3.5 组织传播
11.3.6 健康传播
11.3.7 语言和社会互动
11.3.8 人际传播
11.3.9
政治传播
11.3.10 文化间传播学
11.3.11 教学和成长传播学
11.4 结语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