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編輯推薦: |
2014年,还有多少老板会跑路?
企业家跑路、跳楼潮为何呈蔓延之势?
民间资本何等疯狂?
倒闭潮是未来更大风暴的前奏吗?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希望在哪里?
……
本书作者周德文是温州资本最有发言权的代言人,对中小企业、温州资本、民营经济的研究极为深入。本书通过一个个温州老板跑路的故事,交待了高利贷的来龙去脉,值得所有关心经济话题的人一读。
|
內容簡介: |
在温州“金融危机”的背后,是高利贷的身影。高利贷与温州民营企业、温州地方金融的关系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跑路的温州老板们、倒闭的温州企业或多或少都与高利贷有关,甚至有些跑路的老板就是因为欠下了巨额的高利贷无法偿还而选择了出逃。
那么,温州的高利贷为何如此盛行?温州的民间金融为何如此发达?高利贷与民间金融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那些跑路的老板们,是如何一步步走进高利贷的泥潭中的?刀钱、官银、跑路……这些概念折射出了怎样的高利贷生态图景?看本书为你一一解开谜底。
|
關於作者: |
周德文: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长期跟踪研究温州模式,温州市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暨“温州模式”的知名专家之一,被誉为温州民间资本代言人,长期带领温州资本团体赴各地考察投资项目。著有《温州样本》、《走出困局》、《看不懂的温州资本》等作品,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
目錄:
|
自序 民企跑路何时休?
前言 跑路、高利贷和民间资本的思考
第一章 跑路的大老板们
第一节 温州老板跑路潮
第二节 好人胡福林
第三节 引起雪崩的小雪球
第四节 “卖钱”的买卖不好做
第五节 好心帮忙,代价高昂
第二章 疯狂的民间资本
第一节 被房炒的炒房人
第二节 富炒煤炭穷炒棉花
第三节 炒房炒煤不如真金白银
第四节 资本在运动中才能增值①
第五节 误入歧途的发财模式
第六节 魅惑的麦道夫骗局
第三章 纸醉金迷的温州人
第一节 3亿元的赌债
第二节 “刀钱”
第三节 “太太”赌博团
第四节 温州奢侈品调查
第五节 温州宝马乡
第四章 先天堂后地狱的放贷者们
第一节 被劫持的女财神
第二节 贪心不足蛇吞象
第三节 “官银”的身影
第四节 全民放贷潮
第五节 堕入地狱的银行职员
第五章 绝望的民字头
第一节 从产业大亨到不良资产
第二节 看上去很美的民营经济
第三节 高利贷之殇
第四节 玻璃门和弹簧门
第五节 自相矛盾的国家政策
第六节 从36条到9条
第六章 小企业的生死局
第一节 卷入漩涡的商业银行
第二节 叩问中小企业融资难
第三节 温总理的温州行
第四节 4万亿的背后
第五节 民间资本等待招安
后记 死掉不一定是坏事
编外 温州人的“钱”故事
附录一 中国高利贷大事记
附录二 “国九条”
附录三 旧36条
附录四 新36条
附录五 银监会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
內容試閱:
|
自序 民企跑路何时休?
2013年刚刚过去,2014年已然到来,人们容易在时间交替中生发感慨,回忆过去,畅想未来。
2013年对世界经济来说,是一个不平静的年头,黄金价格的大起大落似乎颇能说明这一点。从年初的震撼上涨到后来的大规模下跌,再到年底的震撼一跳,黄金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化告诉我们一个现实:黄金似乎除了做首饰已经没有什么用了。
黄金担当硬通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另一头的纸币则是意气风发。从我们自己的经历来说,轮番来袭的钱荒彻底毁掉了人们对央行的一贯认识,市场让我们终于发现,钱这东西,真不是打开印钞机就可以随便来的。
在钱这个问题上,年度的另一个重量级消息是美国央行退出QE(量化宽松政策,简单的理解就是印钱),简单地说就是此后美国人印钞的速度降低了,不搞美元贬值了。
大洋彼岸的政策变化成为中国市场上的重磅炸弹,一时间中国经济泡沫破灭、经济波动等各种预测接踵而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核心经济国的经济政策对世界的影响也就越大。
对于美国来说,央行退出QE其实是经济复苏的一部分,从公开的报道里我们能看到,美国央行退出QE是因为美国就业率的上升,这说明美国经济在好转,换句话说世界经济在好转,可是这种好转的背后却是中国经济潜在危机。
这似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世界经济的变化似乎又和中国经济没什么关系。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经济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大公司、央企国企都还是照样运转,中国的航空市场一片繁荣,人们的消费也没有明显的变化,用工荒和人去屋空的农村说明劳动力需求并没有减少,进而也能推论出中国的社会生产并没有停滞。而今天,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了,中国经济却开始衰退,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点复杂。
金融危机发生时,有人预测中国的中小企业将经受一番打击,可是2008年的市场平静依然。但是随后几年,中小企业真正经历了一番“最坏的年景”,预言中的大波动似乎来得有点晚。整个2013年似乎显得更加危机四伏,年初就不平静的中小企业江湖,工厂主和小作坊当家跑路如潮水般一波接连一波。
订单减少、海外退单、人工成本上升,在轮番打击下,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艰难,随着产业转移而来的压力也让中小企业变得不好过,更要命的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方向”。实体经济的困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放弃生产,转而向更多的投机渠道渗透。炒房、炒农产品、炒煤,越来越多的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流出进入了虚拟经济。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一枝独秀”,中小企业的玩法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老板们开始放弃炒商品,直接开始“炒钱”。民间借贷、借新还旧、以钱生钱,越来越多的钱进入市场的结果是赚钱变得容易,当然,这种方式并不能持续很久。一个个民间借贷的大佬倒掉之后,这个充满风险的行当就不再那么吸引人了,越来越多的钱又从这个行当中流出,继续老老实实地做实业。
不过,当老板们再回头时,生存的环境已经变得更加恶劣。外部的订单没有太大变化,融资却变得更加复杂。老板们的生钱游戏成为了压垮银行与企业主之间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加上地方债务危机导致的地方融资平台的全线紧张,正规的融资渠道变得难上加难。老板跑路更是把企业之间原本的资金流动关系打破,民间融资的渠道也已经关闭。内忧外患,老板们重新振作的步伐并不顺利。
同样,那些坚守在实体环境中的企业过得也并不理想,越来越高的民间借贷成本和银行越来越复杂、严格的贷款控制让这些企业主也不得不为钱着急。
2013年,央行破天荒地对资本市场来了一次“断供”。如同往年一样,还没到季度末各家商业银行就早早把贷款放光了,在整个资本市场都在等待央行再次释放流动性的时候,央行突然宣布收紧流动性,不再向市场注入新资本,于是,一场“钱荒”铺天盖地而来。
经过这一次打击,商业银行放贷显然更加谨慎,而这种谨慎也说不上是对还是错。
央行的本意是提醒一下商业银行注意资金安全,合理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际的影响却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受到了再一次打击。
央行想把资本挤出房地产这类投机行业,而实际在微观环境中,银行的风险评估依然是按照资产的分类进行。
商业银行领会了央行的意思,明白央行希望他们收紧贷款,可是收紧的究竟是哪一部分,央行并不能控制。从风险和收益角度,商业银行自然倾向于把钱贷给体量大、有实力的公司,或者是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自然就成为削减贷款的承受者。
这种情况具体到温州,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温州的经济结构和全国所有地方比起来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中国私营资本最集中的地方,温州几乎都是私营企业,除了国家垄断企业之外,很少有什么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在银行控制风险的过程中都是毋庸置疑的被控制对象。
作为中国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抵御经济危机最好的地方,总量高达7000亿元的民间资本存量是温州天然的危机缓冲器。然而,民间借贷资金链的断裂加上温州老板们的跑路行动让温州当地的民间资本遭受了打击,这个天然的缓冲器的基础遭遇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新的冲击下,其稳定性也要被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资金是经营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资金环境变化的时候,银行在温州的变化尤其明显。经营环境好的时候,银行会主动求着企业借贷,而当经济形势不好,企业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银行却不会提供支持,而建议企业去寻找其他途径,甚至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会撮合高利贷生意。
这种变化在2013年的温州依然在不断重演。虽然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国际订单开始增加,但是温州的企业们过得并不是那么好,这从温州的房价暴跌中能看出一点端倪:温州企业真的遇到了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温州的商人们着急,温州政府也着急,甚至国家也在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去解决这个问题。
从业态上来说,服装是温州经济的支柱之一,而温州的服装行业在2013年遭遇了冬天,服装销售低迷,这些遭遇困境的服装企业还是很难得到支持。温州市委书记在批示中说:服装业是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亩产税收最高的行业之一。希望下一步紧紧抓住温州建设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城市这一契机,一手抓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一手抓中心企业培育发展,更加注重品牌化、电商化、高端化、国际化转型提升,全力把服装这一传统产业打造成为在全国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是一种转型升级的思路,也是一种考虑实体经济的思路,国家的想法则是从资本层面出发,盘活企业最需要的资金。
这种努力其实早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国家也发现了私营经济积累下的庞大资金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不仅不能帮助国家发展,甚至还会造成意料之外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鼓励民间资本投融资的文件,但是这些文件似乎并没有真正打通民间资本投资的渠道,也没有让企业之间原本就已经存在的互保、“抬钱”等民间资本投融资活动明明白白地走到台前。
经受了前面几轮的打击,温州民间资本的借贷活动不再那么直接,相互之间的信任已经贬值。
2013年3月31日,一对温州夫妻在越南被捕,他们曾经是温州民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老板,而他们被捕的原因就是那个传说了很久的非法集资。
2012年的这个时候,我分析过民间担保公司将成为实体经济之后的又一个跑路重灾区。民间担保作为抵御民间金融风险的一个方法,曾经“健康”运行了很长时间,各种企业之间的互助会和类似担保公司这样的第三方金融企业确实为民间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促进作用,可是当实体经济大面积死亡的时候,这些担保公司自然成为了下一轮“跑路”者。
民诚融资担保公司的老板叫张福林,从他的前半生来看,他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自己承包了两家农药厂,随后农药厂一路发展壮大,最多时手中的资金高达10亿元。可是当他进入“金融”领域的时候,一切就不一样了,手中的钱变成了生钱的工具,似乎他不用思考借钱的人如何经营,只要将钱发出去,钱自然能够生钱。然而随后而来的温州实体经济的崩溃,借贷终端的垮塌导致他自己资金链紧张,最终十亿元的企业消亡了,只剩一个负债跑路的老板。
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温州一个地方,而是发生在全国很多地方。企业家跑路和跳楼也并不是发生在一个地方,而是发生在所有曾经发生民间借贷的地方。山东、内蒙、江苏、浙江等很多地方都或多或少传出一点有关民间资本的故事。这让人觉得民间资本似乎成了一个魔咒,一切沾上这个概念的企业和个人都不会得到好结果。
民间资本究竟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民间资本会带来这么多问题?民间资本到底能不能和高利贷画上等号?这些似乎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当实体经济好转的时候,为什么民间资本的故事还在上演?这似乎又让人有些不解。
一方面,中国经济处于一次空前的大转型,在这种高速转型过程中,一些企业被淘汰是必然的,而这些中小企业面对这样的经济大局似乎也没有足够的自信,于是各种短视行为、冒险行为应运而生。这是民间资本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的商品市场正在趋于饱和,预期中的消费主力中产阶级没有成长,加上中国消费习惯和理念的影响,过去那种造出多少就能消耗多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就是单纯依靠提高产能来增加收益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大量的中国中小企业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也没有在自己已经积累了经验的领域向纵向发展下去。
这两方面的客观因素让中国经济中中小企业哀鸿遍野现象的出现显得并不那么意外。资本市场的再次开闸,世界经济的变化和中国新一轮开发和地方借债的开始都让本来就不算充足的资本市场产生了新的投资分流方向,中小企业依然是被主流资本市场放弃的部分。
中小企业金融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有些类似于鸡肋,银行不愿承担这种风险,而国家深知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和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又要求银行必须满足相应的需求,这种“要求”的方式毕竟是脆弱的,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资本市场首先抛弃的永远是这些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深知自己在资本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他们从来就没将银行当作自己的资金来源,他们更愿意相信企业之间的借贷,更愿意相信民间资本自身的调节作用。因为只有这些资本才能保证资金的时效性,也不会出现银行那样的“程序歧视”。
民间资本加上中小企业,这一直都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最主要的模式,从2008年以来,这种模式正在一点点被破坏,这也是为什么到了2013年,世界经济已经在好转,可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还是没有走出阴影,甚至有危机愈演愈烈之势。
不过,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新的希望。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由此来看,国家对民间资本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不再需要遮遮掩掩,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定位也更加清晰:实体经济不能少,民营经济还要继续发展。
一个非常实际的变化是民间银行的成立,一个呼唤了多少年的概念终于要走入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如果说民营企业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那么民间银行对于民间企业的支持将有效弥补这些问题,同时民间企业面临的种种问题可能也会迎刃而解。而对于老板们手中的钱来说,民间融资有希望不再遮遮掩掩,更加规范的经营方式将为民间资本建立更加畅通的渠道。
当然,这只是众多对于中小企业利好的消息中的一部分,新一轮的改革也释放出了更加明显的信号,更多的国企将成为股份制甚至民营企业,市场环境将变得更加公平,这本身就给了民营企业更多的生存空间。
世界经济向好,国家的利好政策,这些都是新的希望,只是我们希望这些新的变化不会再像以往一样昙花一现,而是能够真正地持续推动。
2014年必将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也许就寄托于这一年的改革。
前言 跑路、高利贷和民间资本的思考
我在2011年初曾经作出过三个关于温州经济的预言。由于这三个预言实在太可怕,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我的话,很多人说我是在“唱衰”温州经济。
然而,很不幸,温州经济没有被我“唱衰”,而是完全按照我预料的那样发展了。
2011年1月,我预言:“温州的中小企业今年下半年将面临一场危机,这场危机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严重;温州的民间借贷风险会在下半年集中大爆发,这种爆发的结果可能是中小企业大面积的停产死亡;今年春节前后、最晚明年上半年,温州甚至中国的大批中小房产商会大规模倒闭。”
我是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会长,很多温州老板都是我的朋友。有人看到这三个预言之后,直接打电话来质问我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树立温州经济的负面形象。一些人甚至提醒我:“要注意,你代表的不是你个人,你的言行可能会让人对温州产生误解。”
我当时没有回应。
后来的一段时间,没有人在意我所说的话,直到胡福林“跑路”到了美国。
这时人们才发现:周德文说的第一件大事发生了。尽管在这之前,已经有三个温州老板因为债务问题跳楼,二死一伤,上千家小企业倒闭。
预言一一成真了。
但是我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我非常地感伤。
我之所以能作出这些预言,是因为我太了解温州,而我又热爱温州。当我的预言一一成为现实的时候,我想,没有人比我更为这座城市感到哀伤。
几年来,联系我谈温州资本、民间金融的媒体有一两百家。2011年10月初,温总理到温州专门调研,我也列席其中,作了汇报。我深刻感觉到,外界对于民间金融的了解还是比较混乱芜杂的,所以在开始本书之前,我先总结、提炼了一些关于高利贷的关键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读懂温州高利贷,读懂温州民间资本。
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政府一直对它抱着一种欲说还休的态度。民间融资从来没有获得非常明确的法律地位,也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它一直生活在一个不太喜欢阳光的灰色地带。
中小企业亟需融资
现实中,现有的金融机构满足不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我们的金融机构完全是从苏联模式发展出来的,是计划经济大企业模式,是为中等以上规模企业服务的体系,而不是为小企业服务的体系。可是全国这么多小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怎么办?它们似乎只能借助于民间资本的力量。
无法回避民间借贷
有学者曾经将中国对待高利贷的态度比喻为“掩耳盗铃”——明明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却有意地忽视它,这造成了今天法律实务判决混乱的局面。无论是最高法院的努力也好,重庆法院的指导意见也好,都是试图将民间借贷规范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民间借贷渐趋疯狂
一则新闻报道中曾经给出过这样的数据:温州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到了温州的信贷领域中。其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这也印证了温州民间借贷的疯狂和影响范围的广泛。
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
2004年10月29日,央行发布通知,宣布放开银行的贷款利率上限,实行浮动贷款利率,促进银行自行对贷款对象进行信用和风险分析,完善中国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这条政策在推出时赢得了一片赞誉,社会上和金融界普遍认为这是央行利率改革的重要一步,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促进银行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提供了重要动力。
高利贷
高利贷在中国很多地方普遍存在。高利贷公司往往会注册一个担保公司、典当行之类的合法身份,但是实际从事的还是高利贷生意。高利贷的典型特征有三个:一是不需要任何抵押,只要写下字据就可以形成借贷关系;二是资金到位迅速,而这两个特点也是高利贷在中国中小企业中盛行的一个原因;第三个特点就是高息,一般经济学上把年综合利率超过20%的贷款都称为高利贷(法律将超过同期银行利率4倍的借款行为定义为高利贷)。
利息
温州的高利贷也有很多种,一种是按照利息分的,一到三分利算一档,四、五分利算一档,六分以上算是一档,不同的利息对应不同的借贷时间、放贷时间、还贷时间等。近年来,一两分的高利贷已经很少见了,这种利率的高利贷一般都是放给其他放贷人。
分利
“分利”是高利贷的专有名词,表示高利贷的计息方式,是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说法。
根据借贷周期的不同,分利表示的具体利息金额也不同。目前大部分的民间借贷都是按月计息,这时的“分利”表示百分之几,例如三分利表示的就是利息为3%,六分利表示的就是利息为6%。
一般来说,以年为单位的借贷关系中,“分利”表示十分之几,而以日计息的“分利”则表示千分之几。当分需要进位的时候,计量单位使用“角”,表示十个“分利”,例如在以月为单位的高利贷计息中,“一角利”表示月利率10%。
借贷三来源
温州借贷市场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上市公司,它们很容易圈钱,把钱圈来放高利贷最赚了。这个钱还是不用还的,所以中国的股民十个人九个亏。第二是国有企业,一些国企大量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到了民间。第三是银行,在温州,银行高管因高利贷逃走、自杀、辞职的都有,不要说那些不法分子跟银行串通起来放贷,一些银行也通过各种变通的方式在参与,包括和担保公司合作。
宝马+中华
温州人有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就是:无论家里过得怎么样,在外面一定要让人瞧得起。温州人的商道中也有这样的思想,老板有排场,企业才混得开,即使工厂马上就要停工了,跟客户谈生意的时候也一定要在高档场所,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信得过自己。开宝马车,抽中华烟,就是一种标准排场。
五大金刚
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寄售行、典当行、租赁公司是民间信贷的五大金刚,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法律都从不允许他们涉足民贷。这五大金刚是温州街头的五个财神,可是同时也是中国普法教育中被重点关注的诈骗对象。从法律角度看,这五大金刚和早年被打倒的非法民贷大佬——地下钱庄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刀钱
在赌桌上,如果按照2%的日息借了1000元的高利贷,一年的本息和就是:1000×1+2%×365=1377408元,也就是100多万元。这个例子也可以让人很直观地明白:为什么高利贷会让那么多人倾家荡产。
官银
很多公务员从银行借个50万元,自己家里可能有100万元,房产抵押又可以贷出100万元,250万元放在担保公司,一个月可以拿到六七万,这还不刺激大家去放贷?
乐清贷
还有一种高利贷的分类是按照放贷人所处的圈子分的,比如乐清贷、瑞安贷、龙湾贷等。这些地区中,尤以乐清地区的高利贷活动最为活跃。20世纪80年代的抬会,甚至更早的宋朝、明清时期,乐清的高利贷都曾红极一时。
两重阻力
现在民间投资进入一些领域,仍然会遇到两扇门:一扇是“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出个大包;另一扇是“弹簧门”,刚刚挤进去,稍稍不小心就会被弹出来。
经济落后地区高利贷更可怕
以往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民间借贷规模汹涌。但现在,经济落后的地方也开始疯狂放贷。这种没有经济支撑的高利贷是很可怕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最后倒霉的可能是大众。
资本冲刺
“资本在运动中才能增值”的念头驱动着人们让资本更快地滚动,他们不能接受资本散步或是慢跑,他们希望自己的资本能够时刻都保持着冲刺的姿态。
配资融资
无需担保,无需抵押,公司为你提供资金,使你炒股、炒期货资金放大数倍。“赚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这些针对平民百姓的“配资融资”隐患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