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
編輯推薦: |
亚洲最热销的
教养圣经
韩国票选
年度最佳好书
不要依赖补习班,只有妈妈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好妈妈一定胜过重点学校。
张炳惠博士相信爱情:
她出生韩国三大家族之一,嫁给了3个孩子的父亲。
张炳惠坚信母爱的伟大:
她决定不再生育,用全部的爱去教育3个继子女。
张炳惠家庭事业双丰收:
她培养出3位哈佛与耶鲁毕业生,把自己也培养成了美、日、韩教育名家。
经美国、日本、韩国三国验证 任何妈妈都能复制的教子经验
★ 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不是来自于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妈妈本身
★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
★ 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丈夫
★ 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 把厨房作为第二教育课堂
★ 鼓励孩子外出打工、独立探索、自己思考
★ 不要忽略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
孩子的成功是1%的天性,加上妈妈99%的教育
如果我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我有一位天使般的母亲。
——美国第16任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
|
內容簡介: |
一个家庭,能有一个孩子上哈佛,已经极为难得。而她的3个孩子,分别被哈佛、耶鲁录取。
大女儿爱丽丝,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小女儿南希,作为同届年龄最小的考生考入耶鲁大学攻读法律。性格内向、反应慢半拍的儿子彼得,先后在耶鲁与哈佛大学求学。
是什么样的教养术, 能让入读哈佛、耶鲁成为他们家的传统?
这辉煌纪录的背后,是一位母亲多年的教养智慧及坚持。
在书中,张炳惠博士描述出与3个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强调与其把孩子送到补习班,将时间花在研究理论上,不如仔细留意孩子的行动,观察孩子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长是什么,有什么不足……然后,通过这些观察,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框架,确立自己的教育方法。
|
關於作者: |
韩国第一妈妈 张炳惠
虽然张炳惠是韩国前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但留学美国时的学费、生活费全部来自于奖学金和她端盘子、当保姆所得。
1958年,张炳惠获得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乔治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她则在夏威夷大学教授历史。
1986年至1993年,她在日本开办了吸收美式授课方法的日本国际教育开发协会。此外,她长期关注在美国的韩国移民状况,并且以在美国的韩国青少年移民为对象,创建了双语教育系统。
张炳惠在亚洲双语课程发展中心,以英语和韩语编纂完成了一套教学用书,并在全美范围内完成了测试。现在,美国数万个韩国移民子女都在使用这套教材。
|
目錄:
|
前 言 孩子的成功靠父母 1
第1章 好父母教出好子女 1
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 3
有选择性地采纳家教理论 5
从生活中发掘孩子的优点 8
教育孩子的方法来自父母本身 9
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4
不要强迫孩子 15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父母当作镜子 16
父母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 18
妈妈最大的幸福是孩子能快乐成长 22
好妈妈应该工作与家庭两头燃烧 23
孩子的感恩,是妈妈收获的无法替代的幸福 25
回归基础素质教育 29
美国的开放式教育和你想的不一样 31
基础不扎实,何谈创新力 32
为孩子开垦出一片可以施展才华的土地 34
不设限,孩子比你想的更优秀 36
抹杀个性的教育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37
千万不要让孩子染上“一流病” 39
鼓励孩子独立探索,自己思考 41
第2 章 给孩子独立空间 45
幸福的家是五星级宾馆 47
教育孩子千万不能脱离家庭 48
“钥匙儿童一代”没有归属感 50
父母不能沦为孩子口中 “给钱的人”51
寓教育于生活,比填鸭要好一万倍57
超市也能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 58
厨房小天地,知识大讲堂 59
每个孩子都是 “潜力股” 62
只有鼓励,才能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征” 63
从中下等到A+的转变 64
不要把孩子当作“展示品”67
父母的梦想不应该转移到孩子身上 67
做“真实的自己”比做“妈妈的乖宝贝”更重要 69
妈妈,我的特长并不在特长班 70
付出与回报并不是等价交换关系 71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就能创造奇迹74
别让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代替现实生活 75
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76
不要埋怨丈夫79
绝对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父母争吵 80
不要干涉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82
塑造丈夫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84
第3 章 善于引导,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87
让孩子认识自我 89
一双打满补丁的毛袜让孩子清醒认识自我 91
民族自豪感是孩子肯定、发展自我的动力 93
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97
自理才能自立,教会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 98
自立的孩子“苦”着教,让孩子独自面对挫折 100
成为孩子生活的配角 102
妈妈知道多关怀孩子,却忘了教孩子关怀他人 103
怎能期盼自私的孩子长成一棵大树 105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光杆司令” 106
把孩子推出门,从现实生活里磨炼坚强意志109
妈妈住院的费用来自孩子打工所得 110
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 111
第4 章 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115
妈妈的信任是灵丹妙药117
“我信任你”比责骂更能起到警示作用 117
有时需要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18
多问孩子“为什么”,少说“我知道了”120
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120
让孩子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122
要严格执行与孩子一起制定的法则124
第一,制定规矩 124
第二,不要轻易改变规矩 126
第三,必须遵守约定 128
第四,学会关怀别人 129
第五,养成好的语言习惯 129
孩子照样学样,父母要做表率131
第一,小事也要尽心 131
第二,妈妈也要读书 133
第三,让孩子看到妈妈是遵守秩序的表率 134
第四,不要经常使用“累”、“辛苦”、“生气” 135
第五,不要和别人比较 135
第5章 要想孩子上名校,父母必须知道的5 件事141
英语教育:妈妈不必成为“英语博士”143
找一个学习的帮手 144
不要死记ABC 145
必须背诵需要熟记的内容 146
学单词以动词为主 148
利用录音机正确掌握英语发音 149
在孩子6岁之后再学习语法 149
适应社会: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领悟153
多和孩子敞开心扉谈心 154
对无理取闹的孩子一次都不能心软 155
让孩子多单独与人打交道 157
一致的交流:让言语和心情相符159
妈妈不是老师 160
把谈话的主导权给孩子 161
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 162
倾听孩子,他才会倾听你 162
手足之情:维持竞争关系 168
孩子间的竞争,妈妈要适当调节 168
竞争促使个性迥异的孩子吸收彼此的优点 171
独立思考: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174
不要忽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 174
后 记 我如何将3 个孩子送进哈佛、耶鲁 179
|
內容試閱:
|
寓教育于生活,比填鸭要好一万倍
我们经常会在有孩子的家庭中听到这样的对话:
说过多少遍了,这道题应该这样回答!昨天刚教你的,怎么又错了?
妈妈,我讨厌做作业,让我玩一会再做行吗?
不要吵!你今天不把这些题目都做完就别想玩!
在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会走路、会说话的儿童期间,妈妈烦恼的事也随之而来。韩国妈妈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孩子的教育”。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妈妈们有很多的疑问。
应该在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怎么教育?教育什么?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曾经听身边的一些妈妈这样说过:“首先,数学和英语是必须学的,在素质教育里,美术和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这么多的选择中,最后妈妈们做出了决定:“能学的都要学!”
但是,妈妈让学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孩子想学的。对孩子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知道哪一天他们就会厌倦。而完全把孩子托付给老师,妈妈又心有不甘。
将孩子这样来回折腾,妈妈也总是心神不安。刚一听说邻居家的孩子已经学完了日语,正在学英语,妈妈们就又开始坐不住了,也开始逼迫自己的孩子学各国语言,最终将一个和气的家变成了争吵的战场。
这样,妈妈也变得疲惫不堪。在孩子的脑海里也形成了“学习没意思”的印象,同时会打上“妈妈很可怕”的烙印。那么,妈妈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
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下决心绝不能因为我自己的问题和孩子们产生矛盾。孩子们对新的生活环境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期间即使我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也不能给他们带来负担。
如何引导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孩子们东方人的背景,使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有很大的困难。在美国,作为少数人种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美国人的认可。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超市也能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
和孩子们融洽相处之后,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学习呢?
这个问题,每天我都会问自己好几次。为了找到答案,下班后,无论在家里做什么事,我都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想通过一起做事情,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使在刷锅洗碗的时候,我也特意把他们叫到身边。每次去市场买东西,我也带着孩子们一起去。
经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每次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做事的时候,都显得很开心。即使去超市买调料,孩子们也会像外出旅游一样充满好奇心。
有一天,我们和往常一样去一个大型超市买食品。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忽然突发奇想,能不能让孩子们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学点什么呢?
这时我正好看到陈列在货架上的牛奶,而南希就站在我的身边,于是我问她:“南希,一大盒牛奶和两小盒牛奶相比,哪个量更多?”
正兴致勃勃看这看那的南希听到我的问题后,拿起牛奶看了一会儿,嘴里嘟囔着:“看一看包装马上就可以知道了……”这时,一旁的彼得走了过来,他拿起牛奶说:“这里不是标明了重量吗?把两小盒的重量加在一起就可以和大盒的重量进行比较了。”
南希和彼得举着牛奶算了一会儿高兴地说:“妈妈,一大盒和两小盒牛奶的量一样多,你别担心,买哪个都可以。”
他们似乎以为我是为了省钱才这么问的。趁机我又把爱丽丝叫到了跟前:“你们都知道,我们家一天的伙食费是5 美元,现在你们就帮我挑选5 美元的食物回来好不好?”
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的脸上就露出了兴奋的光芒。他们马上装出一副老成的样子,把脑袋凑到一块开始商量起来。需要的东西很多,但是只有5 美元,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一边琢磨哪些是必需的东西,一边计算价钱,最后用5 美元买了一大筐东西。
从那以后,每次去市场的时候,我都会让孩子们计算价格。算得最快的孩子,我就奖励他几枚硬币。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数学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厨房小天地,知识大讲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找到了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意义。在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过程中,我可以很自然地了解到孩子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当作一堂教育课。
有趣的是,这在妈妈看来也许是在学习,而对孩子来说则是一场游戏。去市场的时候,孩子们会把商品一样一样拿起来观察,了解一下产地是哪里、怎么生产出来的、都含有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得出最终答案,即使没人提醒,孩子们回家后也会主动去翻书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且这样得到的知识不容易忘记,人们很容易记住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我将厨房也变成了最好的教学场所。即便是一种食物原料,也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就拿土豆来说,食用的是哪一部分、含有什么成分、人吃后对身体有什么作用等,通过这样的问答,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在挑选蔬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我只要对他们加以适当的指导,他们就可以自己找出答案来。
仔细想想,这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人们很清楚地知道:自然给予人类一切、人类是怎样生存的、人类为了生存要怎样同自然和谐共处……但是,由于这些思维比较抽象,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抛在脑后。不过,通过和妈妈在厨房里的对话,孩子们逐渐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含义。
从那时候开始,通过这种方法,我的孩子们掌握了许多课堂上根本没法接触到的知识。有一位教育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厨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所。”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当只是让孩子坐在那儿又读、又背、又写,而应让其从生活中获得知识,这样教育孩子不就更容易了吗?
妈妈们经常错误地把孩子看作一张白纸,而自己则充当在纸上绘画的画家。为了画好一幅画,妈妈在上面涂上各种不同的色彩。
孩子也不是计算机,他们不会像计算机那样将输入的信息原封不动地存储起来。当妈妈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接受所有教育时,孩子只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同时,对本来信任的妈妈也会产生不信任。有一个事实我们绝不能忘记:
教育不是让孩子无条件地学习。强制性的学习,只会使家长与孩子产生矛盾。现在,父母应该立刻停止这种行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在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孩子。通过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过程,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舞台。
不要埋怨丈夫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妈妈经常会感觉力不从心,这并不是妈妈的能力不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要承担多种角色:孩子的朋友、避风的港湾、生活的顾问……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有角色冲突的时候,而且妈妈总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成长。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也会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在丈夫的帮助下,我才最终出色地履行了为人母的职责。
丈夫在孩子们面前是力量的象征,像一面坚固的盾牌一样保护着孩子。当我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无所适从的时候,丈夫就像指南针一样给我指明了方向。
我和丈夫还有孩子们构成了一个三角结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可以维持着一种平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顺利地度过了被称为“叛逆时期”的青春期,逐渐长大成人。
很多妈妈感到养育孩子非常困难,我经常对这些妈妈说:“要在孩子面前树立爸爸的威信,爸爸是处理你和孩子关系的一张重要王牌。”
但遗憾的是,在韩国社会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爸爸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了。最近的一个调查显示,爸爸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1 天平均不到1 个小时。在参与调查的爸爸中,大部分人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他们大多数(43.5%)的说法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一直忙于工作,和孩子见面的时间都没有,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
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就不能尽到父亲的责任吗?孩子如果有一个忙碌的爸爸,就只能在缺少父爱的情况下成长吗?
我的丈夫可以说是一名一线工作人员,一年365 天中有280 天在外面参加学术会、报告会和演讲。在家里,小到在墙上钉个钉子,大到修理家用电器这些本应由丈夫来做的事,大部分都由我来做。孩子和爸爸在一起交流对话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父亲是个“局外人”。虽然孩子们总也看不到爸爸,但我总是跟他们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我总是努力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爸爸的地位。从这一点上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贤妻良母。
绝对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父母争吵
在蜜月旅行的最后一天,丈夫对我说:“对不起,明天你自己回家吧,我还要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讨论会。”
虽然有点不愉快,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毕竟是因为工作。最后,我还是独自拖着沉重的行李回到了还有3 个孩子等待我的新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第一个晚上,突然从彼得的房间里传来了痛苦的叫声,我急忙跑到了彼得的房间,看到彼得正痛苦地在床上滚来滚去。我顿时手足无措愣在了那里。这时爱丽丝走了过来对我说:“彼得小时候就经常这样,没什么大事。”
听了爱丽丝的话,我才从慌乱中清醒过来,赶紧给医院打电话,然后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像没头苍蝇似的跑上跑下,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忙了一晚后,我委屈地掉下了眼泪。
但是,这只是个开始。丈夫不在家时,家里所有的活都是我来做。在墙上钉钉子这种小事就不提了,最费劲的就是修整院子里的草地。要把齐膝高的荒草修整成平整的草坪,我必须一个人从屋里把到我胸口高的割草机拖到院子里去。
有一天,丈夫又出差了,我需要把割草机拖到院子里去。但是那天我非常疲惫,无论如何也搬不动那个沉重的割草机。我家院子里还有几处小坡道,在搬的时候如果一不留神就会连人带机器一起滚下去。于是我就找了一条长绳子,一头拴在树上一头牢牢地拴在自己的腰上。
我一个人在院子里割了半天草,正想喘口气,门铃响了。是丈夫回来了,他带着坦然的表情,走进院子里来,我一看到丈夫顿时火冒三丈。
“我怎么这么苦命呀!你什么都不管,是不是把我当成家庭主妇了……”
当我要把长时间以来的积怨一下子爆发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全都跑了出来,他们亲热地喊着:“爸爸回来了!”
我立刻把丈夫的衣架递给了他,然后静静地走开了。虽然憋了一肚子的委屈,但是因为孩子们在场,所以我不能和丈夫发火,我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父母争吵。抚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有时候敏感得令人吃惊。万一当时我和丈夫吵起来,会对孩子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大部分孩子本能地和妈妈更亲近一些。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总是妈妈在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他们更偏向妈妈一点。如果妈妈在他们的爸爸面前大声吵闹,他们十有八九会对爸爸产生坏印象。他们可能会想“爸爸让亲爱的妈妈生气了,他是我们家的坏人”。
从那之后,我从不在孩子面前和丈夫大声说话。即使我们之间有问题,也会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解决,而且我在发完脾气后,都是和丈夫平静地交谈解决问题。
有的妈妈和丈夫吵架后,总是这样问孩子:“你站在妈妈这边?还是站在爸爸那边?”
如果孩子回答“站在妈妈这边”,妈妈心里会得到很大安慰。我奉劝这样的妈妈赶紧放弃这样的做法。因为,这一瞬间,会使丈夫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不要干涉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结婚几年后,我非常想念在韩国的父母。那时候正好论文已经完成,我还有些空闲时间。我很担心如果回韩国,会没人照料孩子,但是,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于是下定决心回一次韩国。
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但是没过几天,我的心里就开始不踏实了,总是想起我在美国收拾行李时孩子们对我依依不舍的情景。还是母亲了解我,她对我说:“你现在也是母亲了,孩子们离不开你。”她督促我尽早回美国,尽早回到孩子们身边。
最后,我比预期行程提前了几天回到美国。一看到我,孩子们就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我感到十分满足,赶快打开了皮箱,给他们分发礼物。
彼得在拿到礼物后表情有些奇怪,给彼得的礼物是一件黄色的裤子。我觉得这条裤子非常适合穿着讲究的彼得,就给他买了两条。看来,彼得似乎不太满意。这时,丈夫看到了彼得不太高兴的样子。
“彼得,妈妈特意给你买的,你怎么这种表情?”
彼得一句话也没说。
“不喜欢吗?”
彼得还是没有回答。于是丈夫把彼得叫到了书房。我有些担心,在书房门口偷偷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韩国是离这里很远的地方。妈妈在那么远的地方给你带来的礼物,你应该拒绝吗?为了妈妈,你也要高高兴兴地把裤子穿上。”
“爸爸,你这是在强迫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是我自己的事,我觉得爸爸不能要求我必须做什么,而且我的朋友中,也没有穿黄色裤子上学的。”
这样的对话一直持续到凌晨4 点钟。丈夫认为孩子无视妈妈的诚意是错误的,而彼得则认为不能强迫他穿不喜欢的衣服。
丈夫的话没有错,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很理解彼得的心理。但是,我没有向他们说出我的看法,也没有参与他们的对话。当然第二天我会跟丈夫进行交流。
我发现在现在的韩国家庭里,妈妈的口气越来越强硬。只要是和孩子有关的事情,都由妈妈来决定。如果爸爸稍微想插一句话,妈妈总是会说:“你整天在外面,知道什么?”
在韩国的幼儿园里,如果问孩子们:“爸爸是什么人?”大部分孩子回答:“挣钱给妈妈的人。”在孩子们的印象里,买玩具时,大多数情况下是爸爸站在一边看着妈妈掏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将爸爸彻底从自己的生活中排除出去。即使自己有什么事情第一个念头就是“只有妈妈才能解决”。
出现这种结果,都是受妈妈的影响。而且这也无异于失去了一个教育孩子的重要帮手。当妈妈与孩子之间出现问题时,连一个可以从中调解的人都没有了。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不失去爸爸这个“帮手”,在孩子面前,我总是对丈夫保持谦让。即使是给孩子一个小礼物,我也一定要通过丈夫送。在孩子与丈夫很少见面的情况下,一定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持丈夫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总埋怨丈夫对自己没有帮助。对丈夫要理解与忍让,这样对家庭的和谐才有好处。
塑造丈夫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由于丈夫的公务繁忙,从孩子们小时候到现在,我们全家没有一起去旅游过。即使是在节假日,丈夫也很少和孩子们在一起。
丈夫每次过节的时候几乎都不在家,并不是因为要参加学术会或者其他什么公事。每年的圣诞节、感恩节、春节的时候丈夫总是自己回他的父母家。起初,我以为丈夫不愿意全家五口人一起回去是为了省路费。但是丈夫却有他的想法:“我的父母虽然人很好,但是,我还暂时不想让你和孩子们跟他们见面。如果你经常和他们见面,他们就会干涉你教育孩子。如果我的父母代替你去教育孩子,这样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丈夫的话不免有些杞人忧天,但是他的确是为了孩子们的将来着想的,所以我并没有反对,也没有显出一点不高兴。
可是孩子们却不这样想。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一到过节的时候,总是见不到父亲。
“为什么每次过节爸爸都不在家呢?平时总不在家,连过节的时候也不和我们一起度过。”
没有爸爸的圣诞节、没有爸爸的复活节、没有爸爸的新年,每到这个时候,孩子们总是将心中的不满一下子爆发出来。看到孩子们这样,我也总是后悔让丈夫一个人去他的父母那里。
但是,我绝对不能让孩子看出我有这种想法,我总是耐心地向他们解释爸爸不能和我们一起过节的原因。
“你们很爱爸爸妈妈是吗?同样的,爸爸也很爱你们的爷爷奶奶。如果我们全家都去爷爷奶奶家会花很多钱,所以只能爸爸一个人去。这不是爸爸的错。爸爸也很遗憾不能带大家一起去。”
爸爸和孩子的关系与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有所不同,如果稍微有点误会,就很难消除。爸爸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少,产生误会后,圆满解决的机会也就比较少,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出现误会。在孩子们对父亲十分不满时,我不能在他们面前发丈夫的牢骚,而是应该让他们明白爸爸是不得已的。
在多次的解释之后,孩子们不再埋怨爸爸了。在节日快结束的时候,他们总是一起欢迎爸爸的归来,而丈夫总是又抱歉又感动地回到我们身边。
如果希望爸爸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威信,那就要不断地向孩子们解释爸爸的处境。妈妈的解释,可以消除孩子和父亲之间的隔阂。
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
在有孩子的家庭,妈妈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早晨,为全家人做早饭,送丈夫出门上班后回房把孩子们叫醒,准备送他们去幼儿园。孩子们早上总是贪睡赖床不起,连哄带骗地把孩子叫起来送去幼儿园后,又得回家收拾被孩子们弄得乱七八糟的被褥,然后打扫房间卫生。
不知不觉又到了下午,该去幼儿园接孩子了。如果稍微晚一点,这群调皮的孩子不知道会闯下什么祸。
在幼儿园没有妈妈的看管,孩子们通常会吃一大堆零食,而到了晚饭时间他们就不好好吃饭了。不管妈妈说什么孩子们都听不进去,最后只得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到处跑,对调皮的孩子们来说,吃饭就像吃药一样痛苦。
好不容易一口一口把晚饭喂到孩子嘴里,接下来又要看着孩子们写作业。然后,还得监督孩子们刷牙洗脸。所有这一切都结束后,又得逼着赖在电视前的孩子们回房睡觉。
妈妈抚养孩子就像上战场一样,妈妈不但要送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在家还要看着孩子学习、打扫房间、整理被褥、洗衣做饭……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韩国一样,妈妈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韩国的孩子只能按照妈妈的话老老实实地去做,否则就被视为“坏孩子”。孩子要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妈妈总会说:“这个你别管,你只管学习就行了,剩下的妈妈给你做。”
自理才能自立,教会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
我小的时候,在家里必须遵守几条原则:每天早晨起床必须自己整理房间,如果不整理,就不能去上学。我们每个房间都有一个铃,是父亲用来叫我们起床的。一听到铃声,我们马上就得起床整理被褥,简单地打扫一下房间,然后在门口等待父亲的检查。
“炳惠吃完早饭去上学,你们继续打扫房间。”
如果哥哥们偷懒,没有把房间打扫干净的话,父亲就会训他们。如果整理不好房间,就不能按时上学了。
还有一条规定就是内衣等小的衣物要自己用手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能找别人代洗。我的母亲平时心肠很软,但是在这一点上,不知道父亲对她说了什么,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母亲居然也没有帮我们说过话。
还有一点就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没有人去叫你。一到吃饭的时间,不管你在干什么,都要赶紧去餐厅吃饭。如果过了吃饭的时间,就只有饿肚子了。父亲的方针是: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给别人带来麻烦。
刚开始,父亲还总是说:“如果晚了,就不给饭吃。”有了几次挨饿的经历后,不用别人叮嘱,我们就都自觉地按时间自己盛饭吃了。
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我,更加明白孩子自立精神的可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讲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和父亲一样我也给自己的孩子们定下了规矩。孩子们要自己打扫房间、洗内衣。晚饭时,爱丽丝和彼得负责端菜和洗碗,收拾餐桌,最小的南希负责在饭桌上摆筷子和勺子。
南希从小就喜欢撒娇,直到现在还经常像个小孩子似的。记得有一天,南希从幼儿园回来后,悄悄地跟我说:“妈妈,幼儿园留给我们的作业太难了,你帮我完成行吗?”
孩子寻求妈妈的帮助怎么能拒绝呢?而且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当我翻阅了南希幼儿园所发的课本之后,我又改变了主意。我完全可以帮助南希完成作业,不过,我认为老师不会留超出孩子们能力范围的作业,老师留的作业有难度,肯定有老师的道理,所以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完成。
于是我对南希说:“妈妈也不太会。你一定能想出比妈妈更好的方法。而且,老师也希望你自己独立完成。如果你实在做不出来,可以去问老师,老师比妈妈解释得更好。”
南希立刻露出了不高兴的表情,我则故意装作无动于衷的样子。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南希不停地翻着厚厚的书,绞尽脑汁思考着老师留下的难题,看着她辛苦的样子,我不禁心软了起来。看着表针,我正在犹豫是不是帮她一次,孩子忽然长出了一口气,说道:“终于做出来了。”
“妈妈,我都做完了,不过还有几个不明白的地方,我明天去问老师。”
南希一边喝着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一边嘟囔着:“比我想象的容易嘛……”
从那之后,南希从来没有因为作业向我求助过。她总是通过翻百科全书或者查阅相关的书籍自己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她就会直接去问老师。她明白了如果尽了最大努力还没有把问题解决,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从不拖累别人。即使没有人督促,他们也会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事情,这是他们自立的关键。
美国的父母们让他们刚会走路的孩子自己穿鞋系鞋带。不管孩子需要多长时间,父母们从来不会去帮助孩子。只是默默地等孩子自己穿好。他们认为父母帮助孩子做事,是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权利。
自立的孩子“苦”着教,让孩子独自面对挫折
一天,彼得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走到我身边,这个本子是我让他写日记用的,用来锻炼他的写作能力。但是,拿着小本子的彼得情绪十分低落。我悄悄地看了看本子,上面什么也没写,还是一片空白。
“妈妈,我真的写不出来。我实在无法把我的想法写下来。”
一行也没写出来,我有些失望,孩子也叹了口气。我微笑着对彼得说:“没关系,彼得,经过几次失败,也许比第一次就成功更好。等你能写出来的时候,也许会更高兴呢。”
彼得比爱丽丝和南希做事更容易失败,他的心里有一种自卑感,和优秀的爱丽丝比起来,他始终缺乏自信。
现在我的头等大事就是帮助彼得找回自信心。如果害怕失败,无论如何也不会找回自信心的。经历失败之后获得的成功,才能够使人获得更强的信心。
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中,彼得的写作水平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而他露出的笑容则更令我欣慰。他现在已经具备了自信心,不再害怕失败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基本的母性是必需的。如果一位母亲连最基本的母爱都没有,那么她很难战胜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但是有时母性也会蒙蔽妈妈的眼睛。
有一个和同龄人比较起来格外迟钝的孩子,从小时候起,他就经常遭到同龄人的戏弄,甚至连老师也瞧不起他。为此,孩子的妈妈非常痛苦,她想,怎样才能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呢?于是,她不让孩子接触任何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或挫折的事情。她帮助孩子做作业;当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时,她不让孩子和其他人去竞争;当孩子羡慕邻居家的小朋友会骑自行车时,妈妈不是让孩子也去学骑车,而是说“妈妈给你买更好的玩具”。不久前,我见到了这位妈妈,她的眼里含着泪水说:“我的孩子现在什么事都不会做,等我死了之后,他可怎么办呀?”这个妈妈就是从孩子那里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
对于那些生活在妈妈的怀抱里,从未品尝过失败滋味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会缺乏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今社会,青少年因为学习成绩、异性或金钱等问题而自杀的案例不胜枚举,而且案件数字有上升趋势,恐怕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些孩子的共同点就是:在碰到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他们从小就一直处于父母的庇护之下,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滋味。
问题总是会突然出现的,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会发生一些连父母也不便知道的问题。从未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孩子,这时会很痛苦,而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他们手足无措,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有可能选择极端的方法。
想一想,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不要事到临头,才后悔当初对孩子过于宠爱。你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经受失败的磨炼吧,只有这样,在今后遇到困难时,他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成为孩子生活的配角
对孩子来说妈妈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在孩子的生活里,妈妈无论任何时候,都只应充当配角,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妈妈应当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独立生活。并不是说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过失败就什么都做不成,而是应当在失败后,妈妈能够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孩子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妈妈总担心孩子会跌倒、磕着、碰着或者走到危险的地方去。但是,只有越过障碍,经过碰撞,孩子才能越走越快。不让孩子经过磕磕碰碰的练习,孩子只会在原地打转。
在抚养孩子时,要让孩子自己去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孩子背后推着他前进,不让孩子经历风雨,孩子只知墨守成规。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再埋怨孩子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那就为时太晚了。很多妈妈始终没明白作为一位配角的意义。
不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妈妈只是一个配角。在主角尽力做自己的事情时,配角的作用就是助孩子一臂之力。孩子在自己亲身经历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会变得坚韧与自信,孩子在日后会明白这才是妈妈赐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妈妈知道多关怀孩子,却忘了教孩子关怀他人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在学校的餐厅里打工,主要是负责收拾碗碟杯子,把食物的残渣倒进桶里,然后把碟子送到厨房。
有一天,我端着一大堆咖啡杯子走进厨房的时候,因为实在太重了我没有拿住,结果一下子全部摔在了地上。我立刻绝望了,这下没法再打工了。这时管理员走到了我的跟前,他担心地问我:“你还好吗?有没有烫伤?”
我连声说道:“对不起!对不起!”
管理员接着对我说:“今天真是不走运的一天。”然后就走了。
当天晚上,我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妈妈,我在家里一不小心打碎了碗碟还要受到责备,但是在异国他乡打碎了好几个杯子却还得到别人的安慰。”
我接着写道:“美国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潜力大概就在这里吧!”
从那之后,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位管理员的身影,于是,我做事更加认真,因为管理员的安慰使我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来自哪里,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怀着这样的记忆,我希望孩子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关怀与给予是生活中最好的礼遇。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观念,从他们很小的时候起我就让他们分担家务,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
在日本的时候,为了减轻家务的重担,我们雇了一个日本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叫彩子,她有着同龄女孩子难有的仔细。
但是,在这个女孩来到我们家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所有家务都有人做的情况下,孩子们经常把自己应当做的事也交给了彩子。以前从学校回来后,他们自己清扫房间,一起准备晚饭。但是现在他们开始偷起懒来。起床后,连被褥都懒得整理了。几天后,我觉得不能再让他们这样下去,于是把他们都叫到跟前。
“彩子来到我们家,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她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你们却胡乱地使唤她。我非常感谢她,我想在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前提下,送她去学校上学,你们要帮助她。”
“那么谁来打扫我们的屋子呢?”孩子们惊讶地追问我。我没有回答他们,对不知所措的彩子说:“房间每天不用打扫那么多遍,晚上放学回来打扫一次就行了。可能对你来说很辛苦,但这也是为了你好,你要坚持下去。”
按照我说的,我带她去打字培训学校报了名。从第二天起,早晨她和我们一起从家里出发,在学校里上完课后,下午回到家里做家务。
出乎意料的是,彩子把房间打扫得更干净了。两年后,彩子结束了在学校的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打字员,不久她离开了我们家。一个小小的关怀,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已经步入中年的彩子,现在还常常给我打电话,问候我们全家。虽然她每次都向我说谢谢,但是,其实从内心里我也很感谢她。如果没有和她相遇,我的孩子们怎么可以学会如何关心别人、为别人付出呢?因为彩子的事,孩子们学会了关心别人,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两个女儿成为维护委托人权益的律师,而彼得成为一名出色的CEO,在他的带领下,职员们忠诚团结,为了公司的理念努力奋斗着。
怎能期盼自私的孩子长成一棵大树
为他人付出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因为有的时候,给予和关怀会涉及自己的直接利益。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的年代,为别人付出往往会被认为是傻瓜。这只是一些鼠目寸光之人的想法,实际上,没有付出、给予和关怀,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21 世纪是个人主义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能力。而在这个时代,更需要能够协调人际关系的人。也就是说,需要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能够同别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将个人意见综合起来的能力。
最近,各个企业对21 世纪的领导者提出了“servant leadership”的概念。“servant”即仆人,“leadership”即领导能力。“servant leadership”即“仆人式领导力”的意思。这意味着,今后受人关注的领导者不一定是那些会下达指示,具有领袖气质的人,更多的是可以为整个团队的未来和个人的成长服务、促进协作的人。
现在是强调个性的时代,但是能够将个性和特性整合在一起的领导者才是未来领导者的发展方向。根据著名的时事杂志《财富》调查,在世界排名前100 强的企业中有13 的企业把“仆人领导力”战略,作为经营哲学。
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与“我们”的关系,不能将目光只停留在个人的利益上,在索取的同时,也要学会给予别人。给予不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但在当今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世界中,给予是一个重要的生存武器。
我们的社会,现在只强调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事实上,强调自我、排斥别人的教育,将会把孩子推向一条不归之路。
妈妈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也脱离了社会的现实。好吃的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孩子,从不会教育孩子和朋友一起分享;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往往会拉着孩子找到人家不依不饶地“讨公道”,甚至会在别人家里动手打架。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会谦让与关怀别人,在步入社会后,只为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有可能会成为引发冲突和矛盾的导火索。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呢?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光杆司令”
我是怎样教育我的孩子们学会关怀他人、给予他人的呢?
孩子们小的时候,美国流行饲养宠物。孩子们缠着我给他们买一只宠物荷兰猪。最终,禁不住孩子们的央求给他们买了一只。
“荷兰猪是有生命的动物,和你们平时玩的玩具不一样。你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它。”但是,尽管孩子们很喜欢这只荷兰猪,却没有好好照顾它。他们把它关在脏脏的笼子里,还总是忘了喂食,对荷兰猪的死活也漠不关心。于是,有一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没有晚饭吃了。你们不好好照顾荷兰猪,好几天没有喂它了。你们也饿一顿,体会一下小荷兰猪是多么的痛苦吧。”
孩子们全都沉默了。他们很快给小荷兰猪换了一个清洁的新“住处”,还给它的窝里放上我们吃的菜,水槽里加满了水。
从那之后,我开始注意培养他们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习惯。我让他们明白自己小小的付出,会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快乐。
有一天,我对正在擦洗厨房水池的彼得笑着说:“彼得,谢谢你!妈妈可以休息一下了。你这样帮妈妈,妈妈心里很高兴。”看着妈妈的笑脸,彼得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想,在那一瞬间,彼得肯定也明白了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从那以后,彼得不只是对我,连爱丽丝和南希的事也乐于效劳了。
关怀别人、给予别人并不一定非要做出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的举动。带领孩子们去养老院或者孤儿院做义务劳动当然是关怀别人的体现,但我们毕竟不可能每天都去这样的地方献爱心,所以,关怀别人、给予别人最基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里得以体现。
在释迦牟尼轶事中有这样一个“无财七施”的故事: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
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
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休息。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让孩子明白:不经意的称赞、善意的目光、小小的牺牲和谦让也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
现在,你可以做出结论了:是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扮演一个踩着别人向上爬的光杆司令,还是让孩子在充满关怀与给予的生活中获得力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