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編輯推薦: |
留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个人梦想,它已成为当下年轻人改变人生格局的重要选择。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近几年,随着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回国人员的增多,“海归”变“海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由此,也让许多想要出国学习的学生和家长心生疑惑:出国留学,真正有什么好处?它对我们的人生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留学与人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留学及其相关问题,探讨留学对实现梦想道路的真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出国留学对每个人、每个家庭而言都是一个重大决定。在做这个决定前,我们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留学?我期望从留学中得到什么?我为留学将要付出的代价值得吗?现在我适合留学吗?
留学生活会极大地开拓我们的视野,真实体验异国文化,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坦然面对胜利和失败的心态,并且有助于以更全面的眼光理解人生和社会。 总之,不管是以何种理由决定出国留学,镀金、炫耀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相关知识,获得某专业领域的技能,为自己未来的人生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留学与人生》是一本研究留学价值、总结他人留学经验、探讨留学对个人成长影响的绝佳读本。它试图通过真实的访谈获取对留学选择的真正思考,希冀为“留学价值”的探索提供一条人人都可以进行解读的路,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和理智地做出关于留学的判断,从而使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多姿多彩。
|
關於作者: |
刘东
江西樟树人,同济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中意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希望通过对留学与人生这一课题的探讨,促进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发展。
刘和平
三十年财经记者,写过许许多多的新闻报道,也获得过不少新闻奖。她认为留学是一个深刻而又现实的人生话题,她愿意与读者一起去探索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
卓敏
福建福州人,现居上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就职于同济大学中意学院,从事国际教育合作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
目錄:
|
序 吴启迪
前言 有梦者才有路
第一章 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
总得出去转两圈
接触到更大的国际环境
从各个角度看世界、看人生
感受最大的是社会文化的差别
三点才能成为一个平面
出去、去长阅历
留学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财富
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发现自己
那绝对是非常丰厚的一段人生
打开更多扇窗去看世界
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的知识
去美国,感觉明白了很多
在移动中获得价值
咱们也能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拥抱不同文明之精华
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出去把东西学回来,也把东西输出去
第二章.一直往你感兴趣的方向去努力
现在搞外交绝对是很好的事
学以致用
学习人家的那种理念
东西方文化就像两条平行轨道
创新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
金融业在中国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
你要选择成长型的公司
从行业里学习如何更专业
见识了很多新事物后就会慢慢地改变了
脚踏实地、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章.看见未来的十年二十年
世界大学新排名
热门新专业
关注新兴职业
从全球科技投入及优先研究领域演变趋势看人才需求
后记
致谢
|
內容試閱:
|
前言
有梦者才有路
近几年,不断会有学生问到“要不要出国留学”、“出国留学有没有价值”、“应该去什么国家”、“应该学习什么专业”等问题,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对留学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探讨,写一本有关留学与人生的书。
其实,留学不是现代才有的。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讲述的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就是他们师徒的一段“留学”历程。汉唐时期,也常有高僧前往西域、天竺(印度)研习佛学经典,后至17世纪中期的清朝初年,又有僧人去到现在的意大利、法国等“西洋”地区学习基督教。这些前辈开了中国留学的先河。
留学是一种异国教育,即某国的学生留在别国进行学习。不同时期的留学教育受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因此,以时间为坐标回顾不同时期的留学教育特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留学的意义是很必要的。
中国的留学历史源远流长,但是把留学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步形成,至晚清时期形成了第一次留学浪潮,那时的特点是强调留学救国,中国在应对西方列强入侵的过程中屡次惨败,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国难当头,人们将留学和救亡结合起来,了解和探求世界的热情高涨,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以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实施的中国幼童留美为标志,国家开始有计划地组织青年留学日本,或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习制造、冶矿等科学技术。留学生在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中,功不可没,他们中大部分在民国初年回国,并以其精博的知识、出色的才干,成为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
民国时期形成了第二次留学浪潮,特点是寻求真理、献身革命、科学救国。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有责任的学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认为出国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科学和民主的愿望,给传统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更新观念、吸收世界新文化成为当时留学生的主要追求。无论是学习理工科还是人文社会学科,留学生在国外大都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不仅学到了当时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培养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此成为推动国家社会与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中流砥柱。无论在抗日救国运动还是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一批留学欧美、日本的学生都起到了最重要的领导作用。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中,有留学经历的人也占绝大多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三次留学浪潮,特点是践行强国之路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结合。当时,留学教育被看作培养知识精英的重要途径,留学欧美、日本的学生,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生,大都成为共和国60年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缔造者。之后,10年“文化大革命”使留学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留学热情才被重新点燃。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中国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国家积极和宽松的留学政策,国家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家长对孩子教育寄予的厚望,催生了中国新一轮且一浪高过一浪的留学热潮。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发现留学生群体是我国近现代历史舞台的主角。他们中不但有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物理、化学、数学、工程、医学、建筑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也有如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家。这一群体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政治经济领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有过留学的经历。
再横向比较,我们的近邻日本一直都重视向外部世界学习,历史上就存在遣唐使的记录,伊藤博文等人留学欧洲,给日本带来了明治维新,加快了日本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恢复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没有放松对外界先进知识、文化的吸收和学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大量外派学生留学,由此形成了雄厚的人才后盾,国家经济因而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
留学造就人才,人才强盛国家,这已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的教育国策。与此同时,通过留学实现个人的事业梦想,也已成为目前中国千万个家庭改变人生格局的重要选择。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3.97万,是2000年的8倍,而2012年,这一人数超过了40万,再次创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的历史新高。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近几年,随着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回国人员的增多,“海归”变“海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由此,许多想要出国学习的学生及其家长心生疑惑:出国留学真的有价值吗?
留学或不留学,已成为若干大学生甚至不少高中生的两难选择,留学价值也无可避免地被推上市场,接受社会的多角度评判。
什么是价值?比较学术的释义是:价值是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以这一释义评估,价值之于留学,最关键之处应是对于留学者体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
就此,从2012年初始,我们设立了“留学与人生”的研究专题,力图通过真实的访谈获取真知,希冀为探索留学价值提供一条每个人都可以自行解读的路。
我们的访谈人员对象从40后(1940~1949年生人)到80后(1980~1989年生人),专业覆盖了建筑工程、生命科学、医学、历史、法律、经济、管理等,其中有科学家、外交官、企业家、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等,他们的留学方式、留学国家、留学时间长短和对留学的见解都各有不同,可谓中国近30年留学发展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对于留学价值,他们的见解和体验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却高度趋向一致:一是都无一例外地表示,留学扩大了视野,重新认识了世界和人生;二是出国初衷几乎都源于当年的一个梦想和一份激情。
访谈中我们看到:一位在中国没有学过英语、没念过正规大学的女士,在美国陪同丈夫留学期间,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智慧,进入了全美专业排名第二的普度大学金融系,获得农经博士学位,最终成为香港一所大学的教授。她的丈夫在评价妻子的这段经历时说,美国给所有人机遇,所以做父母的也好,小孩也好,都拼命想出去,但能不能把握住机遇,主要靠你自己。
另一个年近40才赴德国留学,并在当时德国还没有承认中国的本科、硕士学位的情况下,以扎实的功底和不挠的精神,克服了博士入学及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并用两年的时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工作后,建立了中国的工程监理制度,为中国的工程管理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说,我觉得父母能给子女什么呢?不是给钱,而是给他们一个教育机会。我去德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德国受到了全面的教育,我觉得这是社会文化的差别,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别。
还有一名学暖通的工科学生,主动放弃了在国内即将完成的硕士学位,选择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并跨专业进入美国纳米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成为所在大学当时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教学研究的中流砥柱。他非常成功地完成了从国内重点大学优秀学生到美国一流大学优秀学生,从工程领域到科学领域,从工程应用到基础研究,从留学生到教授的转变。他说,我觉得出国的机会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增加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对国际化研究趋势的认识,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还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还有一位当年的普通学生,为自己的专业梦想选择放弃国内的博士学位而去美国学习,如今已成长为IBM集成供应链服务战略寻源全球总监,成为了世界顶级企业所倚重的高级人才。他说,我所经历的事情,是我在国内的同学没有经历过的,可能他们这辈子都不会经历,所以我觉得说起留学,更多的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更有一位年仅24岁的年轻留学生,已有两年多欧洲求学生涯和三年多美国求学生活的经历,目前还继续在美国学习人类学专业,由于每个关键节点他都把握得很好,因此对自己的未来显得特别轻松和自信。他说,像我这种在学习上有一点儿死板的中国学生,结合国外非常丰富的资源,综合不同制度之间的差异,接受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中比较精华的部分,就非常好。
能否说,今天他们的感悟,亦是对留学价值中最核心价值的诠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100多年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漂洋过海去求学、去奋斗,将祖国的强盛梦想与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融为一体。时至今日,当留学已经成为个人梦想和家庭梦想的另一条实现道路时,留学承载的梦想分量更显厚重。
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有时梦想会不切实际,但毫无疑问,梦想是人类最真诚的愿望,也是人类最能获取力量的来源。
2013年高考,有两个相关的数字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100万学生弃考,再次刷新了近年弃考学生的人数;另一个是有资料显示,中国的人才外流数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一。与此相关的另一个事实是,两位专门教授英文口语的外教,在面对今年某地的英文高考试卷时竟然无法下笔,大呼“confusing”(困惑)。他们说,不,我们不是这样说话的,中国学生为什么要花大量时间在这些题上?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尖锐的诘问被称为 “钱学森之问”,曾在中国教育界、科技界引起震动。但遗憾的是,这个提问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曾说:“欧美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产生现代欧洲文明,倒是欧美人的头脑,才产生近代科学。换而言之,若是一般国人无科学头脑,则虽满街引擎,遍地电器,科学还是不能发达。就像沙漠里虽然移植新鲜茁壮的果树,其萎谢可立而待。”
然而,昨天和今天,当一代又一代的“海归”都成为中国创新和发展的引擎时,当一批又一批的“海鸥”在海外取得非凡的成就时,对于“钱学森之问”和种种有关中国式教育的是非疑惑,我们解答的思路是不是就会清晰一些呢?
作为研究者,当我们记录下被访者如今令人羡慕的种种成就时,也更希望大家去聆听他们为了梦想,去海外辛苦求索、艰难追寻的历程和故事。也许,他们曾经走过的路,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感悟到的方方面面,正是我们寻找的留学价值的答案。
“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国家、公司、学校,人才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今天的年轻人真的应该庆幸自己生长在现在的时代,因为祖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盛、更开放,社会为走出国门创造的条件一年比一年完善,世界发展对人才也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渴望。这样的时代,对于有梦想者,本身便是一个应该去全力追逐的大机遇。
梦想总是人生的引导,有梦想才有路,才有击不垮的奋斗力量。留学如此,不留学亦如此。但是,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诲,多经历必然就多见识,多见识必然就多成长。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应该是五彩斑斓的。
所以,如果留学已经成为你的一个梦想,我们谨愿这本书能助你一臂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