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许江,对文字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他说写作是未竟之事,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水笔,随时用来记录。许江画葵,葵园是他的寄望,著名作家余华曾这样评价许江的葵,“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是让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意象”。他笔下的葵是一代人的历史性的生命写照。
|
內容簡介: |
《葵望》分为六部分:“说葵”选辑了许江数次个展的画册前言,倾诉一代人的心结;“葵殇”收录许江以绘画感受力为核心的数篇文字;“致葵园”则是许江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从2009年开始每年毕业典礼与开学典礼的讲话;“远望者”辑集数篇文化思考的文章,尤以上海双年展的反思为主;“藿风”选用了几篇随笔,调子轻盈;“群葵”则是为众多师长师友所写文字的甄选。许江将诸多文字系在葵园之上,正是以葵心自许。
|
關於作者: |
许江,出身于教师家庭。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经历美术编辑等工作回美院任教。1988年至1989年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多年来创作颇丰,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德国德累斯顿国立博物馆等地举办大型个展,出版《远望》《被拯救的葵园》《致葵园》和《重新生长》等大型画册。美术创作尤以葵园的关怀,俯望大地,凝结文心。写作出版有《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架上画》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文联主席,浙江美协主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
目錄:
|
一、说葵
渴望生长
葵园深歌
真正的写作如火栗在手
如何“最葵园”
葵园如若流火葵园与本草的绽放
二、葵殇
中国艺术观的三重背景
绘画的纠结与诗
感受力与再生缘
意、写及其大者
一个人的面容
包豪斯,一个神秘的邮包
八五与85
三、致葵园无愧于心灵的约定
如何能够不珍惜
青山相望
天人相和
涅槃之象
学脉、望警及生命的鸣唱
祝福青春
四、远望者
重塑艺术的智性
设计危机与超设计使命
快城快客与上海策略
历史巡回
大道排演
公共艺术,场所与记忆的叠影
重建先锋
所以、所由与所安
素功即礼
五、藿风
竹之韵
牛津如山,剑桥若水
文与画
船厂记忆
土楼意想
绘画的品格
行走的风景
六、群葵
先行者
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山水精神
时代旗帜
人生之洗
父爱无边
蔼然仁者最相忆
纯白之思
漂泊者痛
成钢塑神
|
內容試閱:
|
我画画,喜孤单。如若一次孤行,默默地行走,山重水复处,感受生命的纠结与无常,心中时常掠过悲凉。所以,在画面上,我喜欢多,喜欢复数,喜欢群体,喜欢热闹与激情。繁里求简,乱中求生,反复中见出生机,绝境处发出快意。所以,我的葵是复数的葵,是群体的葵,是一代人的葵。那葵有一种圣徒般的悲凉,圣徒般的表情。圣徒的关怀从来不是个
人的关怀,而是群体的关怀;圣徒的悲凉从来不是个人的悲凉,而是群体的悲凉。“致葵园”展览的一位观众说得好:“一支葵两支葵的沉重,那是沉重;一片葵的沉重,那是一个季节。一支葵两支葵的残破,那是残破;一片葵的残破,那是含辛茹苦的命运,那是一代人。”
绘画之初,我常感两手生分。心中只有空,空里腾出一种心绪,涌出一种笔势。抓住一种势,依势而行;借取一种象,载沉载浮。绘画就像一场流放,刘长卿诗云:“故山南望何处?春水连天独归。”(《送陆沣还吴中》)独归如若一个绝境,又若一种求生。何处独归?追问与孤独相伴,心灵归入无边的寂寥惆怅,也归入生机的渴望。绘画的“生”就是摆脱任何预设的规制,在迷惘中“化生活”,让自身涌上前来。那涌现在笔头的某种突兀的释放,正是生命的流露,是独行者不期而至的归来,其中自有诸般万不得已者在。那万不得已者,带着生命的痛切,传递肉身真切的信息。我的掌心,有一方老茧,正由于握笔用力所致。去年冬春之时,茧深处曾堆成一个洞,如若枪眼一般。时至今日,每每握笔挥洒时,笔端处传递些许痛楚,便有被刺的悸动,一种生命转释的亢奋便会浮上心来。
一幅画画好,仿佛绝处逢生的来归。推开一定的距离,从各个角度有一搭没一搭地窥视。《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据宇文所安
的观点,此处揭示了认识事物的三级系列:观视,探研,进而体察何以相安相居。这里提及创造的自主性。这个“自”既有即时性情,又存大道悲悯;既有个性喜好,又有共性呼号;既有焦虑,又有释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