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NT$
286.0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NT$
500.0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NT$
296.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內容簡介: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库: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第一部分涉及理论构建,主要梳理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瓦尔堡的“社会记忆”到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的谱系关联,目的在于从理论上厘清“文化记忆”和与之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拟探讨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记忆”与文学的关系、其交会点以及文学演示“记忆”的可能与特性;第三部分着重讨论德语文学作为“存储记忆”的数个重要方面;下编是典型个案分析,通过重读德语文学经典作家和文本,考究德语文学在文化记忆方面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
關於作者: |
冯亚琳,1952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77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法德系。1982年Z1985年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19尔曼语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校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德语系主任;长期从事德语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译著多部。
|
目錄:
|
绪论
上编记忆与文学
第一章理论基础
第一节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与瓦尔堡的“社会记忆”
第二节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
第三节阿莱达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及“新记忆研究”
第二章文学与文化记忆
第一节文学作为“文化文本”或“集体文本”
第二节文学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
第三节文学的记忆
第四节文学回忆与同一性构建
第三章德语文学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记忆场”
第一节“教育”与文学的经典化
第二节文学体裁与“德国之路”
第三节文学作为知识体系
下编个案分析
第一章文学回忆对人的观照
个案一:歌德教育思想中的限定、保留与平衡
个案二:歌德《托夸多·塔索》中的文化记忆(丰卫平)
个案三:席勒《华伦斯坦》中人的历史存在状态与矛盾
第二章回忆的继承与批判
个案一:黑塞小说《荒原狼》中的“不朽者”(杨欣)
个案二: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的记忆与工具理性批判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学的“回忆工作”——以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为例
个案一: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张力场中的格拉斯小说
个案二:君特·格拉斯小说中自然作为文学回忆的符号
个案三:君特·格拉斯小说中记忆的演示
个案四:《蟹行》中祖孙三代人的记忆与媒介(张硕)
第四章第二代人的“回忆情结”
个案一:《追忆我的父亲》中对记忆媒介和身体感知的反思(黄晓晨)
个案二:蒂姆《以我的哥哥为例》中的记忆问题(刘海婷)
个案三:施林克《朗读者》中的言说与沉默(黄晓晨)
第五章女性文学与犹太作家的“另类回忆”
个案一:巴赫曼小说《温蒂娜走了》中的女性视角与互文记忆
个案二:耶利内克戏剧《白雪公主》和《睡美人》中的记忆形象重构(刘海婷)
个案三:海涅小说片断《巴哈拉赫的拉比》中的仪式与集体记忆(蔡焰琼)
个案四:贝克尔小说《说谎者雅克布》中的想象作为回忆
结语
国内记忆研究文献一览(选)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三节阿莱达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及“新记忆研究”
德国埃及学者扬·阿斯曼和英美文学教授阿莱达·阿斯曼是被称作“新记忆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化记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不断被深化,不仅成了文化记忆研究的核心概念,而且也几乎成为了文化记忆研究本身的代名词。正是由于他们的理论建构,文化记忆研究才在理论上逐渐走向成熟和系统化。
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的理论思考是建立在对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的接受与批判基础之上的。在梳理哈布瓦赫的中心论点时,阿斯曼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记忆具有社会性。它既产生于集体又缔造了集体。其次,个人记忆是在集体记忆中形成的;人们不仅只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人们也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进行回忆的;个人记忆因此也是各种不同社会记忆的交叉点。
——记忆具有重建性。过去只是保存了那些“每个时代的社会在各自的相关框架下能够重建起来的东西”。因此,记忆是通过依附于一个“意义框架”这种方式被保存下来的。这个框架是虚构的。回忆意味着赋予在框架内曾经历的东西以意义;遗忘则意味着意义框架的解体,在这一过程中,某些回忆失去了相关性,因而被遗忘,与此同时,其他记忆进入新的框架,从而被回忆。
——记忆与历史:集体记忆着眼于连续性和再识别性。它的功能在于设计一个独特的轮廓,并通过自我关照以保证集体的独特性与持久性。与“被居住”的记忆相对的是“无人居住”的历史,与记忆不同,历史与集体同一性之间没有关联。
阿斯曼对哈布瓦赫的批评则集中在以下两点:
其一,哈布瓦赫没有完全摆脱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仍然沉醉于“生活”、“真实”这样的概念之中,追问的是与“被构想的时间”和“人为的绵延”(tempsconcu,duré;eartificielle)相反的“被经历的时间”(tempsvé;cu),这不仅导致概念清晰度的损失,也完全忽略了文字对于集体记忆的意义。
其二,哈布瓦赫理论思考具有局限性。作为社会心理学家,他的探索止步于记忆的集体框架,他的目的在于要证明即使是再个人的记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却并没有追求一种明确的文化层面上的理论建构,包括文化进化论的视角在他那里也是被排除在外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