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80.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80.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內容簡介: |
《从成语名句读论语》在《论语》原文反复研读 的基础上,类分为孔子、仁德、礼治、人格、学习、 教育、修身、笃行、孝悌、交友、处世、为政12个专 题,主要阐述了“仁”是什么,“仁德”如何养威、 如何实施等内容。从成语、名句进入原文的阅读,从 原文的阅读进入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感知相关的 人物与思想,即从读文到读书、读人、读史,从时空 的纵深丰富了《论语》的资讯,拓展了观察和思想的 视野。
为了帮助理解,九龙创作在《从成语名句读论语 》的每个条目后面都作了相关内容的“链接”。“链 接”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要历史背景的交代;二 是重点人物的介绍;三是基础理论概念和基本观点的 解读;四是重大事件的记述;五是以《论语》相关章 节为主的内容融合,以期更充分地阐明某一思想主题 。
|
目錄:
|
一、孔子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朝闻夕死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尽善尽美
洋洋盈耳
述而不作,束干修以教之
怀宝迷邦
时不我与
学而不厌
是可忍,孰不可忍
季孟之间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鲁卫之政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待贾而沽
韫椟未沽
斐然成章
在陈之厄
君子固穷
穷斯滥矣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来者可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各得其所
诲人不倦
梦见周公
泣麟悲凤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迅雷烈风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适可而止
食不语,寝不言
知其不可而为之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温良恭俭让
威而不猛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喟然长叹
仰之弥高
瞻前忽后
博闻约礼
卓尔不群
循循善诱
欲罢不能
赐墙及肩
不自量力
生荣死哀
二、仁德
仁者爱人
求仁得仁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不念旧恶
从井救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仁,斯仁至矣
无适无莫
降志辱身
无可无不可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功亏一篑为山止篑
乐山乐水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
喜怒不形于色
刚毅木讷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贞而不谅
一匡天下
被发左衽
匹夫匹妇
匹夫小谅匹夫沟渎
没齿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子入
一以贯之
博施济众
立人达人
能近取譬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
造次颠沛颠沛流离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志士仁人
求生害仁
杀身成仁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礼治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而不仁,如礼何
驷不及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
礼让为国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如指诸掌了如指掌
杞宋无征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爱礼存羊
告朔饩羊
君子之争
鞠躬屏气
侃侃闾闯
侃躇而言
跛躇不安
四、人格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
内省不疚,斯谓之君子
夫子自道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忧道不忧贫
行不由径
以人废言
群而不党
即温听厉
托孤寄命
六尺之孤
临大节而不可夺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色厉内荏
穿窬之盗
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求全责备求备一人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成人之美
成人之恶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致远恐泥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五、学习
君子学以致其道
性相近,习相远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贼夫人之子
君子不器
学以致道
我非生而知之者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困而不学
下愚不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博弈犹贤
朽木不雕朽木粪土
听其言而观其行
既往不咎不咎既往
学无常师,见贤思齐
文武之道
学无常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犯而不校
异端邪说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登堂入室
苗而不秀
秀而不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箪食瓢饮箪瓢陋巷、一箪一瓢
不改其乐
不迁怒,不贰过
六、教育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中庸之道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过庭之训
诗礼传家诗礼之训
一言蔽之
哀而不伤
面墙而立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因材施教
有始有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隅三反举一反三、一举三反
空空如也
叩其两端而竭焉
贫而无谄
切磋琢磨如切如磋
精益求精
告往知来
绘事后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七、修身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当立之年
不惑之年
耳顺之年
随心所欲从心所欲
犁生驿角
德不孤,必有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安贫乐道
岁寒松柏松柏后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食无求饱
安贫乐道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恶衣恶食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临危授命
放于利而行,多怨
博文约礼
博文约礼
参前倚衡
三复斯言三复白圭
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朝之忿
血气方刚
浸润之谮
肤受之想
道听途说
计过自讼
计过自讼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文过饰非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一日三省
八、笃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敬鬼神而远之
怪力乱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先难后获
敬而远之
见义勇为
怨天尤人
安老怀少
安老怀少
有勇知方
春风沂水沂水舞雩、沂水弦歌
莞尔而笑
杀鸡焉用牛刀
中道而废
讷言敏行
行己有耻
言必信,行必果
斗筲之人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不磷不涅
衣蔽绵袍
不忮不求
片言折狱
恶紫夺朱以紫乱朱
大言不惭
讷言敏行
言过其行言过其实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贤贤易色
言而有信
九、孝悌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犯上作乱
不敬,何以别乎
礼崩乐坏
钻燧改火
犬马之养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临如履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入孝出弟
行有余力
一仍旧贯
言必有中
司马牛之叹
四海之内皆兄弟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十、交友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闻一知十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知过必改
友直,友谅,友多闻
直谅多闻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观过知仁
观过知仁
言不及义
好行小慧
君子尊贤而容众
尊贤容众
十一、处世
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求志达道
隐居求志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深厉浅揭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因小失大
见得思义
三思而行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饭疏饮水
疏食饮水、饮水曲肱
乐在其中
富贵浮云
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
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
众好众恶
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善与人交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色仁行违
察言观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肥马轻裘
周贫济乏
君子周急不继富
鸣鼓而攻
后生可畏
唯女子及小人为难养也
敬其事而后其食
敬事后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枉道事人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笃信好学
用行舍藏
暴虎冯河
临事而惧
愚不可及
危言危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祝舵之佞
十二、为政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允执厥中
存亡继绝兴灭继绝
天下归心
陈力就列
持危扶颠
开柙出虎
龟玉毁椟玉毁椟中
不患贫而患不均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事在萧墙、季氏之忧
惠而不费
望而生畏
不教而诛
无为而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风行草偃
胜残去杀
众星拱北
北辰星拱、众星环极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足食足兵
必不得已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用爱人
悦近来远迩安远至
其身正,不令而行
卑宫菲食
一言兴邦
一言丧邦
政者,正也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其身正不令而行
慎终追远
谲而不正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
手足无措
无所措手足、不知所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举直错诸枉
于斯为盛
直道而行
举直措枉
仁者爱人
智者知人
文子同升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这章所记叙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88年、孔子 64岁时,也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第3次来到卫 国以后。
公元前493年夏天卫灵公去世的前后,孔子第二 次离开了卫国。早在卫灵公 去世前,太子蒯聩因为谋杀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未遂, 被驱逐逃亡在晋国。卫灵 公去世后,卫灵公的孙子、蒯聩的儿子蒯辄被立为了 国君,称为卫出公。蒯聩 想在晋国的帮助下回国继位,遭到卫国的拒绝。以后 十多年就一直继续着这种 内外对峙的局势。面对这种情形,孔子是什么态度, 会不会出来做官,会不会 帮助现在的卫出公蒯辄呢?弟子们非常关注。对此, 冉有向子贡打听,子贡也 不便直接向先生提出问题,于是便借问孑L子对伯夷 、叔齐的看法从侧面打探, 这种方法的确聪明。
孤竹君,孤竹国的君主,姜姓。孤竹国存在于商 、西周、春秋时期,位居 今河北卢龙东南部。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 两个儿子。因为孤竹君原 来的想法是立次子叔齐作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 叔齐不愿意违反当时立长 子为继承人的传统自己作国君,长子伯夷又不愿违背 父亲的意愿自立为君,因 此二人相互让位。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于是一齐离 国出走投奔到了周国。周 武王出兵征伐殷纣王,两人不赞同这种以暴制暴、动 用杀戮的做法,更反对诸 侯讨伐天子的“犯上作乱”,于是拦住周武王的马进 行劝阻。商殷灭亡后,他们 逃避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朝的粮食而饿死。被孔子和 儒家尊为“古之贤人”。伯 夷、叔齐兄弟相互让位的事件,恰与蒯聩、蒯辄父子 争位的事件形成对照,因 此子贡以此来迂回探问孔子对卫出公的态度。
孔子用“贤人”回答了子贡“伯夷叔齐何人也” 的问题,态度已经很鲜明 了:伯夷、叔齐既然是贤人,蒯聩与蒯辄当然不贤; 帮助不贤的人,岂不是助 纣为虐?机智善辩的子贡仍不罢休,继续追问:伯夷 、叔齐会为自己的行为悔 恨吗?孔子回答是:他们追求仁德并且得到了仁德, 又有什么悔恨呢?既回答 了子贡的问题,又明确表达了对自己目前的立场绝不 悔恨的态度。“求仁而得 仁,又何怨”,既是孔子一生行为与心境的真实写照 ,也是他对弟子以及世人的 勉励和期待。在《论语·尧日》第二章中记载,孔子 教导弟子子张为政需要具 备的五种美德之一是“欲而不贪”,并将其解释为“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希 望实行仁德而得到了仁德,怎么会贪求其他的东西呢 ?“欲仁”并“求仁”,有 了人生理想和行为准则,就会使人变得洁净、纯粹而 高尚、坦然,还会有什么 贪婪或怨恨? “仁”,在《论语》中提到110多次。“仁”是 什么?“仁”是会意字,表示 不同的人彼此相爱;本义就是指对别人的友爱和亲善 ,孔子对此的解释是“爱 人”。《论语·颜渊》第二十二章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仁者爱 人”由是成为儒学的经典表达。“爱”,指从内心发 出的真挚情感;“爱人”就 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友爱和亲善。因此,我们可以 理解:“仁”是发自内心对 人的友爱和亲善。“仁”在孔子的学说中是一种全德 ,是产生并涵盖了各种优良 的伦理道德品质以形成完美人格的道德范畴,是孔子 及后世儒家理想的人格标 准、完美的道德境界。
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称之为“仁德”。“ 仁德”是一个含义非常广大 的道德体系,包括:“仁”成为真挚情感、心理需求 和道德自觉的个人伦理;孝 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家庭伦理;友爱、亲善他人的社 会伦理;爱民为价值取向、 德治为主要方式的政治伦理。“仁德”的体用价值在 于构建良好的个人心灵秩 序、人际伦理秩序,国邦家政治秩序。“仁德”的 基础在于个人修养形成的 人格,根本在于“亲亲”,实现方式在于以“忠恕” 之心“推己及人”,成为 “博施济众”的普世性“人道”。正如李泽厚先生所 说:“血缘、心理、人道、 人格终于形成了这样一个以实践用理性为特征的思 想模式的有机整体”李 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为人应当具备仁德,仁德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是拒绝一切“恶”的崇 高品行。孔子说过:“一个人假如立志于实行仁德, 就不会做坏事了。”《论语 ·里仁》第四章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仁德,让人清醒而有智 慧,正直而又公允,孔子说:“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 知道喜爱什么人,憎恶什么 人。”《论语·里仁》第三章原文:子曰:“唯仁 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具 备仁德的人才能毫无私欲邪念,以实行仁德作为己任 ,哪怕长期处于贫困也会 笃行仁德,快乐无忧。孔子说过:“没有仁德的人不 可能长期安于贫困的环境, 也不可能长期享有真正的快乐。有仁德的人以能实行 仁爱而感到快乐安适,有 智慧的人只有认识到仁爱对他有利才会表现出仁爱。
”《论语·里仁》第二章原 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因 此,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同人生命运的规律,赞 同仁德。《论语·子罕》 第一章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P54-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