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NT$
495.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解读艺术家徐冰重磅作品《地书》的唯一文献
有关《地书》的一切疑惑,在这里都可找到答案
徐冰自述创作历程,诗人翟永明、评论家马修深度解析
|
內容簡介: |
2012年,著名艺术家徐冰发布了他新作《地书:从点到点》,《徐冰的〈地书〉之书》此书为评述与解释该作品的艺术评论集。
《地书:从点到点》讲述的是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白领“黑先生”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故事。黑先生的一天和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子一样,充满了忧虑、艰难、世俗和对梦想的追求。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本书是用艺术家经过若干年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除了阿拉伯数字,书中没有使用任何已有的文字和语言。但是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徐冰的〈地书〉之书》此书囊括了徐冰地书项目的所有内容,包括《地书:从点到点》的部分内容,徐冰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一部动画电影、一个概念商店、原版版画、拼贴本、装置作品,以及可以把中文和英文翻译成标识语言的电脑软件。此书还包括艺术家马修、诗人翟永明等的评论文章,对于徐冰“地书”项目的意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
關於作者: |
马修 伯利塞维兹(Mathieu Borysevicz),作家、策展人、电影制作人以及艺术顾问,目前生活在上海和纽约。在坚持个人创作之外,马修为世界各地许多画廊和艺术展做过策划工作,还为纽约亚洲协会制作了有关张洹上海工作室的纪录片。自1994年起,马修开始了关于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写作,曾任《艺术论坛》上海地区编辑,他的写作也出现在《现代画家》、《美国艺术》、《艺术评论》、《亚太艺术》、《世界艺术》和《典藏国际版》等媒体,他的摄影图文集《学习杭州——在中国杭州对都市化的符号学分析》被《纽约时报》选为“2009年最佳建筑图书”之一。
|
目錄:
|
选自《地书:从点到点》的内容
我们在读什么? 马修
关于《地书》 徐冰
在飞机洗手间里的一段思维 徐冰
跨文化转向:从字母到象形文字 海萨姆?那维尔
《地书》与人间“别”字 翟永明
《地书》的延展,展览及其他 马修
《地书》上海谈:徐冰对话棉棉
标识实验室
|
內容試閱:
|
关于地书 徐冰
我对标识传达功能的兴趣,最早是受到机场的指示系统和飞机上的安全说明书的启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 我有很多时间在机场和班机上度过。机场的指示系统和机上的安全说明书都是以“识图”为主;力求用最低限的文字说清楚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这些指示系统和说明书,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共识”读本,这点特别吸引我。2003年的一天,当我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的几个小图时请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 我想: 只用这几个标识既然可以说一个简单的事情, 那么用众多标识一定可以讲一个长篇的故事出来。从那时起, 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标识,也开始研究数学、化学、制图等专门领域的符号。当今,数字网络技术迅速扩展, 各类数字产品中Icon语言大量出现, 使收集整理成了一项无止境的工作。但越是这样我越能感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与此有关的思维越发活跃起来。
我们视《地书》这套符号系统为一种“文字”系统, 是因为,它们不是被某个人编造或规定出来的。我们整理《地书》标识有一个原则:限制主观的发明和编造,只作收集、整理与格式化的工作。因为这些正在被使用的标识,本身已具备共识基础和文字性质。有生长力的文字系统大多是约定俗成,再经过整理形成的。一般来说,由人为设计的符号系统是主观的结果,它缺少自然形成的逻辑和被普遍认可的基础,不支持作为一种书写系统所必备的易掌握、具共性和可复制使用的性质(这也是卡通表述不能被视为文字表述的原因)。在《地书》这套表述系统中,所有的“字”都有其来源和出处。“语法”部分;包括回忆、想像、梦境、人称表示、情感表示,也包括形容词、语气词、介词、标点符号等,同样是来自于那些普遍使用过的“表示法”。
人类最可信赖的沟通方式是视觉的,视觉有一种超文化的能力。因为是事实的直接呈现,其信息不象其它各类勾通体系那么容易被打折扣和变形。人类生理经验的共性,使基于事实经验而被抽象出的图形具有共识依据。比如说,电话听筒前加上表示发声的图形,能表达不同倾向的声音;几个从小到大的同心弧线,表示正常的发音;波文线表示舒缓的;折线表示刺耳的。这些都是视觉图形,却能有效指代某类声音。波文线的舒缓,是因为它与烟或水的移动有关;折线和电闪雷鸣的经验有关,所以是激烈的。人类的这些共同经验是超文化、超地域、超语言的。咖啡馆的标志,可以有上百种,我们的工作是把这些材料排列起来,对它们做心理和视觉习惯上的分析和比较;比较出哪些特征是共同的、一看即明的,再将这部分提取出来;最终要找到的是共识性的部分。这是对视觉特征分寸感把握的工作,核心是视觉传达的研究。
我对《地书》的兴趣在于:图形符号作为文字,到底能表达到什么程度?我不希望它已经具备的能力,没有被我没有找到而被浪费了。当然我也清楚,比起成熟文字,它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有些适合它表达,有些不适合。但是我越来越相信,它已经能表述的程度,是我们的认识所不及的。这一版《地书》的故事,被译成中文竟有一万四千多字,这在没有去尝试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知道,甲骨文被文字学者认定为是一种文字时,才有260个字符,而今天正在被使用的象形符号多的无法统计,并且每时每刻还在不断地产生。可以说,这些图形符号,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语言的性质。
上面谈的都是文字与符号学的事情,《地书》以一件艺术品的类别出现,我们应该谈一些艺术的事情。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地书放在美术馆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如果在符号学、视觉传达、字体设计等领域来介绍,就是别的领域的事情。其实“不纯粹”才是艺术进展的真正元素,才有艺术创作最本质的东西。
二十多年前我作了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作了这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