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只有在你细细捧读之后,才能更深刻地体味这一群已在异乡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人的艰辛勇闯拼搏的不易、不时梦中想往故乡的辛酸与无奈……
情感真实、感染人,每每触动于异地打拼的你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感受友谊长伴,体验共同成长的美好。
|
內容簡介: |
《巴黎文丛:巴黎意故乡情》收入30多人的散文,共分两编:上编“客从东方来”,下编“他乡说故乡”。其中一部分是写初到法国的遭遇与感怀,在这个人生旅途的转折点上,新的天地充满了挑战、惊喜与困扰。另一部分则是写久居异乡,对故国家乡的思念,故乡虽然很远,但它却近在心底。回忆与盼望重叠。
|
關於作者: |
岑咏芳,1952年出生于中国南方,长大于香港。1976年新亚研究所毕业;1980年负笈法国,在巴黎第七大学修读博士学位,研究敦煌写本中佛经讲唱与俗文学的关系。婚后定居巴黎,现为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该所图书馆中文书籍部主任。关注法国新儒学研究之趋向,兴趣旁及书法、古琴、电影及中国地方戏曲。已发表论文多篇,并参与不同领域的翻译。最近将浮维高斯(Vercors)的短篇小说《海的沉默》(LeSilencedelamer)译成中文,准备发表。
|
目錄:
|
序
客从东方来
到法国行脚去/岑咏芳
几朵浪花,几轮涟漪/马渝芳
花都奇遇/马莎
我学会了欣赏/马静仪
花都惊艳/刘楚华
桃花处处可依旧/吕静仪
1968年余响/汪立颖
人生际遇天知晓/吴慧玲
一出戏·一条河·一个人/郑玉岚
睡着了/周效恒
展翅飞腾/张晓芬
三十年了/侯丹
初抵巴黎服药记/赵惠儿
捧着金鱼到巴黎/桂丽娜
修道院的黄水仙/高洁
再见萤火虫/郭敏贞
人不巴黎枉少年/绿骑士
初到巴黎/琨妮
难忘的时刻/谢茱莉
拉丁区·黑咖啡·青春岁月/黄秀华
巴黎是蓝色的/黄爱梅
先访圣母院/谭剑凌
旁观当时梦/蔡美英
我的人生交叉点/刘贵生
巴黎疯子/李文谦
五法郎一杯咖啡的日子/黄进
墙外行人/黄奇智
同班同学/黎家岳
流浪者的踪影/游顺钊
他乡说故乡
母亲的乡音、乡情/马渝芳
遗情梦叠/马莎
家乡何处?/刘楚华
故乡与故居/汪立颖
半页家书/岑咏芳
故乡梦话/陈旦生
那年代/侯丹
故乡记事二则/周效恒
狮子山下之彩虹村/赵惠儿
乡人的围棋/桂丽娜
紫荆片语/绿骑士
劫后还乡/谢茱莉
乡情/黄妙红
原乡/黄爱梅
中山白庙村/谭剑凌
……
记得当时年纪小
|
內容試閱:
|
我学会了欣赏
我是1978年结婚的,1981年和法国丈夫回到巴黎。那时感到好“惨”啊。
“惨”在语言不通。即使要做电话接线生,也要你懂法文呢。我立即去法国文化协会,认认真真读了18个月,直到怀孕。从“bonjour(你好)”学起。自己30岁了,舌头也比年轻人硬了。以前在香港“英航”做空中小姐,已经升到senior(高层),负责训练新人。如做下去便可以升职,转做写字楼工作。但现在一下子又变成学生,朋友也全都换了。这个转变真的很大啊!
第二个印象,是法国的“旧”。刚到巴黎时,租住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公寓。我自己宁愿住新楼,更卫生、更干净。我丈夫却说那些第十六区的旧楼,天花板有浮雕、楼梯又有黑色铸铁花饰,“更漂亮,也更高贵”。
后来参加各种协会。更是博物馆的常客,更难得的是,有人向你详细解说。此后便慢慢学会了欣赏什么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对于那些古典油画,也知道不是一味“黑猛猛”的了。
我认识的一帮人,喜欢艺术、古董。有的收藏银器,有的收藏镶金框油画,像罗浮官的那一种。年轻人未必喜欢,年纪大些的则会认为“新”才是没文化的。到朋友家做客,路易十几式的椅子,我以为是旧家具,怕跌倒,不敢坐。原来那些东西都是古董,价值不菲,过万法郎一张的。即使请人修补过,看起来也一定不能显新。
我丈夫的哥哥出身法国高级学院——理工大学,大嫂则是白俄罗斯贵族后代。他们都重视艺术,重视传统价值。我第一次去他们家,他们很简单地招待我,也是整套银器,都是Bulgari(宝格丽)名牌。在香港时,我们比较随便,不用学什么礼仪,这时候才知道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包括饮酒艺术。
我记得大伯开了酒,先给自己倒一杯,意思是怕酒里有瓶塞碎屑。我不知为什么那么糊涂,以为那杯酒是给我的,拿起来就饮——中国人是无须“试酒”、“试茶”的嘛。
中国人吃西餐多数很紧张。后来我渐渐习惯了用刀叉,也知道了程序。中西民族切水果也不同。中国北方人切苹果,先削去一圈皮。法国人连皮吃,切成四块;女人优雅些,又再切成八块,用小叉送入口。
初来法国,印象最深的还有那椭圆的、只用来冲洗下身的浴盆。那时的旧楼,几乎家家都有这种坐浴盆。我第一次还以为是用来洗手的!
几年后,我明白了法国人为什么喜欢有历史的东西。要造出一件美丽的物品,是要花费很多心思的。于是,我学会了欣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