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哲学之精神(精装)

書城自編碼: 224832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冯友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39963631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0/160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拯救免疫失衡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收尸人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32
《 胡适:人生有何意义 (读胡适文集,解人生谜题。随书附赠胡适丹青墨宝哲理书签1款,4款随机派发) 》
+

NT$ 330
《 活出生命的意义[珍藏版](入选香港大学必读50本图书,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本图书之一) 》
+

NT$ 801
《 论语别裁(上、下)(南怀瑾先生及其法定继承人独家授权大陆简体字版。东方出版社遵嘱诚意郑重推出最准确、完整呈现南师著述的定本种子书。) 》
+

NT$ 278
《 简单的逻辑学(一本小书彻底改变你的思维世界) 》
編輯推薦:
中国人的“圣经”:极高明而道中庸,让梦想与奋斗在行动中求得统一,就有机会,亦中国哲学精神之所在。
內容簡介:
冯友兰,一生治中国哲学史,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迄今无出其右。如果说其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为历史家之哲学史,其英文版《中国哲学简史》为哲学教授之哲学史,本书则有别于前二书,乃哲学家之哲学史,作者鼎盛期中文写作之“简明中国哲学史”:凡十余万字,以“极高明而道中庸”概括中国哲学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哲学—宗教境界,从而获得生命感。本书之要,堪称中国人的“圣经”。
關於作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五二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四十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目錄
自 序
绪 论
第一章 孔孟
第二章 杨墨
第三章 名家
第四章 老庄
第五章 易庸
第六章 汉儒
第七章 玄学
第八章 禅宗
第九章 道学
第十章 新统
附录
內容試閱
绪论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政治工作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虽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他的最高的成就,是成为圣人。这就是说,他的最高的成就,是得到我们所谓天地境界 关于境界及人生中所可能有的四种境界,参看《新原人》第三章。
人如欲得到天地境界,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中一般人所公共有的,所普通有的生活,或甚至必须离开“生”?这是一个问题。讲到天地境界的哲学,最容易有的倾向,是说:这是必须的。如佛家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如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如道家中的有些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境界,须脱离尘罗世网,须脱离社会中一般人所公有的,所普通有的生活,甚至脱离“生”,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有这种主张的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间的哲学。出世间的哲学,所讲到的境界极高,但其境界是与社会中的一般人所公共有的,所普通有的生活,不相容的。社会中一般人所公共有的,所普通有的生活,就是中国哲学传统中所谓人伦日用。照出世间的哲学的说法,最高的境界,与人伦日用是不相容的。这一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不道中庸”。
有些哲学,注重人伦日用,讲政治,说道德,而不讲,或讲不到最高的境界。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世间的哲学。这种哲学,或不真正值得称为哲学。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道中庸而不极高明”。
从世间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间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是无实用的,是消极的,是所谓“沦于空寂”的。从出世间的哲学的观点看,世间的哲学是太现实主义的,是肤浅的。其所自以为是积极者,是如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世间的哲学。这话我们不能说是错,也不能说是不错。
从表面看中国哲学,我们不能说这话是错。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在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也是世间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人,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
不过这只是在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世间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间的。我们可以另用一个新造的形容词以说中国哲学。我们可以说,中国哲学是超世间的。所谓超世间的意义是即世间而出世间。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我们借用《中庸》中的一句话。我们说“借用”,因为我们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不必与其在《中庸》中的意义相同。中国哲学所求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人伦日用而又即在人伦日用之中。它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两句诗的前一句,是表示它是世间的。后一句是表示它是出世间的。这两句就表示即世间而出世间。即世间而出世间,就是所谓超世间。因其是世间的,所以说是“道中庸”;因其又是出世间的,所以说是“极高明”。即世间而出世间,就是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有这种境界的人的生活,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最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它亦是积极的,但不是如走错了路而快跑的人的积极。
世间与出世间是对立的。理想主义的与现实主义的是对立的。这都是我们所谓高明与中庸的对立。在古代中国哲学中,有所谓内与外的对立,有所谓本与末的对立,有所谓精与粗的对立。汉以后哲学中,有所谓玄远与俗务的对立,有所谓出世与入世的对立,有所谓动与静的对立,有所谓体与用的对立。这些对立或即是我们所谓高明与中庸的对立,或与我们所谓高明与中庸的对立是一类的。在超世间的哲学及生活中,这些对立都已不复是对立。其不复是对立,并不是这些对立,都已简单地被取消,而是在超世间的哲学及生活中,这些对立虽仍是对立,而已被统一起来。“极高明而道中庸”,此“而”即表示高明与中庸,虽仍是对立,而已被统一起来。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一个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哲学的贡献。
中国哲学家以为,哲学所求的最高的境界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有此等境界的人,谓之圣人。圣人的境界是超世间的。就其是超世间的说,中国的圣人的精神的成就,与印度所谓佛的,及西洋所谓圣人的,精神的成就,是同类的成就。但超世间并不是离世间,所以中国的圣人,不是高高在上,不问世务的圣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为实际的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是使人有这种人格的学问。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但并不是每一家所讲的都能合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在中国哲学中,有些家的哲学,偏于高明;有些家的哲学,偏于中庸。这就是说,有些家的哲学,近于只是出世间的。有些家的哲学,近于只是世间的。不过在中国哲学史的演变中,始终有势力的各家哲学,都求解决如何统一高明与中庸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我们于此可见中国哲学的进步。我们于以下十章,依历史的顺序,叙述中国哲学史中各重要学派的学说,并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为标准,以评定各重要学派的价值。
我们的对于中国哲学的这种工作,很像《庄子天下篇》的作者,对于先秦哲学所做的工作。我们不能断定,谁是《天下篇》的作者,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但他的工作,是极可赞佩的。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极好的哲学史家,亦是一个极好的哲学鉴赏家及批评家。在《天下篇》里,他提出“内圣外王之道”这个名词。讲内圣外王之道的学问,他称为“道术”。道术是真理之全。他以为当时各家,都没有得到道术之全,他们所得到的只是道术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所谓“道术有在于是者”。他们所得到的,只是道术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所以他们所讲的只是他们的“一家之言”,不是道术,而是“方术”。
道术所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道术亦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这亦是《庄子天下篇》所主张的。《天下篇》说:“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向秀、郭象注云:“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此四种都是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天人,神人,至人或是“一人耳。所自言之异”。但圣人是与天人,神人,至人,不同的。他尽有天人等之所有,但亦有天人等之所无。圣人“以天为宗”,就是“不离于宗”;他“以德为本”,就是“不离于精”; 《天下篇》下文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他“以道为门”,就是“不离于真”。 《老子》说:“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说: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这是他尽有天人等之所有,但他又能“兆于变化”,应付事物。这是他有天人等之所无,他能“极高明而道中庸”。天人等则能“极高明”而未必能“道中庸”。《天下篇》下文说君子,“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这种人是在道德境界中的人。这种人能“道中庸”而不能“极高明”。
《天下篇》亦似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为标准,批评当时各家的学说。至少我们可以说,照向秀、郭象的注,《天下篇》是如此的。《天下篇》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所谓古之人,就是圣人。他能统一本末,小大,精粗等的对立。他能“配神明,醇天地”,而又能“育万物,和天下”。前者是其内圣之德,后者是其外王之功。神明大概是说宇宙的精神方面。有内圣外王的人格的人,能“备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天下篇》上文说:“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圣王是与神明并称的。
关于“一”的真理,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本是以阐述“古之人”为业的。但可惜他们所阐述的,都是些数度典籍之类。《天下篇》说:“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向秀、郭象注云:“能明其迹耳,岂所以迹哉?”所以照《天下篇》的说法,儒家不合乎高明的标准。
其余各家,也都是“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他们所讲的都不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全体,都偏于一方面。不过这一方面也是“道术有在于是”。他们“闻其风而说之”。《天下篇》以下叙墨家的学说,结语谓:“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只称为才士,向秀、郭象注云:“非有德也。”言其不合乎高明的标准。《天下篇》又叙述宋銒、尹文的学说,说他们“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向秀、郭象注云:“未能经虚涉旷。”他们知有内外小大精粗的分别,但亦“适至是而止”,亦不合乎高明的标准。
《天下篇》又叙述彭蒙、田骈、慎到的学说,结语谓:“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向秀、郭象注云:“但未至也。”他们能从道的观点以看事物,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用我们于《新原人》中所说的话说,他们已知天。但他们以为圣人的修养的成就,“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他们希望去知识所作的分别,以至于我们于《新原人》中所谓同天的境界。但不知在同天境界中的人,是无知而有知的,并不是若土块无知之物,彭蒙等是高明,但不是“极高明”。
《天下篇》又叙述关尹、老聃的学说。他们的学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他们“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澹然独与神明居”。他们是已达到“极高明”的程度,但他们又“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他们亦可以说是能“道中庸”。
《天下篇》又叙述庄子的学说,说庄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他达到“极高明”的程度。但他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他亦可以说是能“道中庸”。
《天下篇》极推崇老庄。但于叙老庄的学说时,亦是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庄周“闻其风而悦之”。由此例说,则老庄亦是“不该不遍,一曲之士”。《天下篇》或以为老庄的学说,虽是道术的一重要部分或一重要方面,但亦只是其一部分或一方面。关于此点,我们尚无法断定。不过离开《天下篇》的作者,用我们自己的判断,我们可以说,老庄的学说尚不能全合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所以我们只说老庄亦可以说是合乎“道中庸”的标准。关于此点,我们于以下讲老庄章中,另有详说。
我们于此分析《天下篇》对于当时各家的批评,以见我们于以下各章,对于各派各家所作的批评,以及批评所用的标准,并不是我们的偶然的私见,而是真正接着中国哲学的传统讲的。并以见我们所谓中国哲学的精神,真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