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NT$
454.0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00.0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1.本书内容丰富充实,叙述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阐述了党的15个执政理论创新,有理论有方略,向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展现了党正努力通过顶层设计来寻求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的执政思路。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大势、明确方向的迫切需要,是提升能力、增强素质的迫切需要,是科学发展、推进事业的迫切需要。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领导干部应当深刻领会的15个执政理论创新》一书对于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有益读本。
3.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里的“高素质”同样包括理论素质的提高与增强。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党的先进执
|
內容簡介: |
◇ 执政理论与党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执政理论,是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确定治国方略、选择发展道路、领导国家发展的总原则和指导思想。执政理论是否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否代表执政党的根本利益、是否赢得党心与民心,是决定一个政党能否执政和能否长期执政的根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执政理论贯穿于执政目的、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方面,关系着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执政活动的总体方向和最终成效。历史和经验告诉人们,由于政党是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最集中、最自觉的代表,现代社会各国的政治活动通常是通过政党进行的,所以各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之间的政治斗争,也就上升为政党之间的斗争。由此,政党对于社会政治的存在方式,特别是对于国家政权的建构或运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一般是通过体现执政党执政理论的纲领和政策等间接形式干预国家决策而实现的。因此,如何认识和把握执政理论,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有自己的执政理论,这是确立执政党的目标宗旨和价值取向的前提条件。因此,明晰的执政理论也就成为执政党政治活动的鲜明标志和争取与巩固执政地位的首要标准,人们总是以一个政党的执政理论作为判断其优劣的主要依据,作为决定是否满意其执政水平、是否赞同其领导资格的民意选择。
20世纪末,世界各国一批曾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执政地位,教训深刻,引发人们沉重的思考。虽然原因极其复杂,但其失败的主要教训在于其执政理论脱离国情、违背民意、严重僵化,使执政党失去创造活力,极大地削弱了执政能力;经济发展迟缓,忽视社会公平,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导致权力系统弊病丛生,严重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腐败问题严重,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失去民心,造成党的生命力衰竭。比如苏共执政74年,因执政思想理论僵化,严重脱离本国实际,结果使该党丧失了先进性和领导资格;印度人民党执政8年,尽管经济业绩可观,但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大选失败,下台成为在野党。世界各国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情况各不相同,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不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执政理论上与国情民意严重脱节,不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调整和创新执政思想,导致问题丛生,失去民心,这一点则是共同的。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由探索中失误到发展中成熟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我们党在借鉴世界各国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自身执政活动成败得失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符合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执政理论。它突出地表现在执政目的上,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再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后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发展的过程与成果体现了社会普遍接受、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在执政方式上,从注重政治斗争,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注重经济建设,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013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降低GDP数据在官员政绩考核中的分量。该通知要求,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这些转变体现了从摒弃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做法,到逐渐接纳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做法,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拥护,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外政党执政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思路上的创新,体现了党执政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成熟。
◇ 党的执政理论是党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
我们党是一个在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中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在思考和研究党为谁执政、依靠谁执政、怎样执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那时还未提出“执政理论”这个概念,但是,在执政过程中已渗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的精华,为以后党的领导集体探索和创新执政理念打下了坚实基础。2004年6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执政理论”这一概念。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论、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从那时起,“执政理论”就成为了理论研究和党建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与范畴。
什么是执政理论?执政是指掌理国家的政事,理论是指理性的、系统的观念体系。执政理论就是对执政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和观念,反映了执政党对实现其执政目标的执政实践活动的理性把握。执政理论是执政党关于执政活动及其执政规律所持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它是指导执政党执政实践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简单地说,就是党执政的指导思想。执政理论集中反映了执政党对整个执政活动的总思路和总目的。其中主要是回答“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这两个重大问题。
执政理论与执政党的性质、宗旨、思想和政治路线,有着直接紧密的关联。从定位看,执政理论是执政党思想和政治路线的真实反映;从内在关系看,执政党的宗旨及价值取向是执政理论的基本内核;从与执政理论体系的相互关系看,执政理论在执政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且具有重要功能。
执政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方略。要准确理解执政理论概念的基本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则是执政理论基本内涵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其中,前者是目的,从属于执政的宗旨、目标和价值取向;后者是方式,从属于执政的方针、政策和举措。在执政理论中,执政目的即“为谁执政”,是最稳定与最核心的要素。执政目的反映了执政党的性质、利益和愿望,决定了执政理论的本质,执政目的一经形成则相对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的是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60多年执政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它涵盖了党的根本宗旨、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最基本的执政规律。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目的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民当家作主,过幸福的日子。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确定立党为公,是指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强调执政为民,是指在执政过程中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过,前者是与生俱来的,后者是执政才有的。
◇ 党的执政理论创新引领中国发展新航向
在当今社会,一个政党执政,就要努力践行自己的执政理论。执政理论是执政党关于执政活动及其执政规律所持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它是指导执政党执政实践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执政理论的创新引领着中国发展的新航向,使中国的发展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的发展速度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然而伴随发展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且越来越复杂。大量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摆在了党的面前,促使着党思考我们的发展方向。
(1)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很低,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支撑。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本来就不高,而我国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却明显高于世界水平。随着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长此以往,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工业化、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从实现。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量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确立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走集约型、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了资源、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体制转变从僵化到灵活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充分发挥,但这一体制还不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一再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片面追求速度等现象,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3)从关注经济到关注民生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经济较快发展,民生却进展不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提供必需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各方面条件;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参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我国社会组织、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加,这给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收费、医疗卫生、居民住房、食品安全、司法公正、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也遗留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十八大报告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改善民生问题作了具体而详尽的规定,民生问题被提上日程。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医疗、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将成为2014年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4)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益主体多样化,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复杂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另一方面,还有相当数量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存在很大困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拉大和复杂化,使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易发多发的态势。而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又往往在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劳资纠纷等难点热点问题上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不满和抱怨。因此,党与时俱进地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具体做法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
關於作者: |
侯书生,男,汉族,1960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策划总监、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自1983年担任高校教师以来,先后任教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曾担任外经贸大学、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高校任教期间,长期担任领导干部的培训教学工作,所授课程受到学员的广泛赞誉。其讲课风格为:具有思想深度,条理清晰,富有激情。著有《引领航向——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的历史性创新》。
|
目錄:
|
绪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中国共产党 1
◇ 执政理论与党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2
◇ 党的执政理论是党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 3
◇ 党的执政理论创新引领中国发展新航向 5
◇ 理论创新使中国共产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7
◇ 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党的理论创新 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11
◎ 创新的执政理论 12
1.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探索 12
2.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理论创新的一大亮点 12
3.五大建设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4
◎ 创新的执政方略 16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物质文明 16
2.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8
3.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19
4.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改善民生 23
5.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24
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7
◎ 创新的执政理论 28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28
2.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28
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30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31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 32
◎ 创新的执政方略 33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四个历史转变” 33
2.以扩大消费为战略重点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 35
3.优化投资结构,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37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做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9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41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2
三、描绘新愿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5
◎ 创新的执政理论 46
1.党的十八大首提“新四化”同步发展 46
2.“新四化”同步推进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选择 47
3.“新四化”同步发展关系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48
4.“新四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四者互动互为 49
5.将“新四化”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 50
◎ 创新的执政方略 51
1.运用信息技术成果,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51
2.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抢占国际制高点 52
3.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53
4.大力推进城镇化,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55
5.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地推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56
6.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57
7.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59
8.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60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63
◎ 创新的执政理论 64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 64
2.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65
3.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67
◎ 创新的执政方略 69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69
2.加强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驱动保驾护航 70
3.瞄准世界前沿,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 72
4.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73
5.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创新龙头效用 76
6.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76
7.大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78
五、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81
◎ 创新的执政理论 82
1.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82
2.统筹城乡发展事关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 83
3.巨大的城乡差距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83
4.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85
◎ 创新的执政方略 86
1.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与艰巨任务 86
2.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87
3.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87
4.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89
5.把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91
6.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序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92
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95
◎ 创新的执政理论 96
1.社会建设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布局 96
2.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97
3.社会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密切相关 99
4.在加强社会建设中创新社会管理 100
◎ 创新的执政方略 101
1.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101
2.将公平、分享原则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始终 104
3.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 105
4.加快形成“五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 106
5.加快形成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108
6.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109
7.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112
8.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113
9.进一步完善公民信访制度,化解社会矛盾 114
七、树立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发展各项民生事业 117
◎ 创新的执政理论 118
1.关注民生是新时期党中央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18
2.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突破:以人为本的民生观 119
3.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民生问题 120
◎ 创新的执政方略 122
1.积极有效地促进就业,抓住民生之本 122
2.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125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27
4.统筹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29
5.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130
6.深入持久地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132
7.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33
8.建立健全残疾人的社会服务体系 135
八、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139
◎ 创新的执政理论 140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40
2.正确认识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的问题 142
3.新一届党中央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公平改革 143
◎ 创新的执政方略 145
1.深入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 145
2.以二次分配为突破口,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147
3.着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49
4.努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形成橄榄型格局 150
5.合理调节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151
6.深化改革,加强监督,坚决取缔各类非法收入 152
7.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动第三次分配 153
九、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155
◎ 创新的执政理论 156
1.十八大的新亮点:建设美丽中国 156
2.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科学内涵 157
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158
4.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59
5.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61
◎ 创新的执政方略 162
1.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建设“两型”社会 162
2.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63
3.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新举措 164
4.发展低碳经济,为建设美丽家园护航 165
5.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67
6.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168
7.健全和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 170
十、加强党建科学化,建设“三型”政党 173
◎ 创新的执政理论 174
1.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党建科学化 174
2.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与特征 175
3.党建科学化是巩固与提高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 176
4.全面理解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总体要求 178
5.建设“三型”政党是科学化党建的目标 180
6.深刻认识建设“三型”政党的重大意义 181
◎ 创新的执政方略 182
1.加强理论创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182
2.完善各项制度,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184
3.总结实践经验,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建科学化 186
4.建设学习型政党,确保党不断提升执政能力 187
5.建设服务型政党,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功能 188
6.建设创新型政党,不断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 189
十一、强化执政能力,建设“四型”政府 191
◎ 创新的执政理论 192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四型”政府 192
2.建设服务政府,充分体现人民政府的本质要求 193
3.建设责任政府,以责任制约权力运行 195
4.建设法治政府,落实依法治国 196
5.建设廉洁政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98
◎ 创新的执政方略 199
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199
2.建设服务政府的重点工作 201
3.建设责任政府,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202
4.建设责任政府的一些重大工作 203
5.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执政 204
6.实施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205
7.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06
8.建设廉洁政府,加大反腐力度 207
9.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防范公务员的腐败行为 208
十二、发展党内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制度 211
◎ 创新的执政理论 212
1.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212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14
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15
4.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16
◎ 创新的执政方略 217
1.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激活党的生命 217
2.党内民主建设需要把握五个基本方向 219
3.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发展基层党内民主 221
4.积极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223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24
6.加快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226
7.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 228
8.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230
9.坚持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31
十三、围绕主题主线,加强国防建设和现代化军队建设 235
◎ 创新的执政理论 236
1.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要紧紧抓住主题主线 236
2.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 237
3.积极推动军事变革的深入开展 239
4.充分做好军事斗争的各项准备 242
◎ 创新的执政方略 243
1.以信息化建设作为军队战斗力生成的主导 243
2.走信息化和机械化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 243
3.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244
4.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步伐 245
十四、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建设和谐世界 247
◎ 创新的执政理论 248
1.中央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 248
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的潮流 250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全新模式 251
4.积极推进建设和谐世界,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253
◎ 创新的执政方略 255
1.加强多边外交与公共外交,走多边合作道路 255
2.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256
3.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58
4.与邻为善,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 260
5.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262
6.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 263
十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各项事业 267
◎ 创新的执政理论 268
1.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 268
2.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269
3.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71
4.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273
5.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执政理论创新中占据核心地位 275
◎ 创新的执政方略 276
1.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76
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278
3.坚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80
4.坚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综合平衡 281
5.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83
参考书目 2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