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走进史学(壹卷李伯重文集:李伯重先生的学术印记与时代见证)
》
售價:NT$
360.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內容簡介: |
《贝多芬在中国:西方古典音乐接受问题个案研究》以哲学释义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音乐接受”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贝多芬在中国的被接受历程进行了较为全与的梳理与分析。《贝多芬在中国:西方古典音乐接受问题个案研究》可作为音乐专业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的教师、研究人员及学生从事相关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参考资料,也适合对贝多芬音乐、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音乐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张乐心,1975年生,音乐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项目主管。自幼喜爱音乐,199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2002年获该院西方音乐史专业硕士学位,导师钟子林教授;毕业留校后,在于润洋教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西方音乐史专业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2010年度“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研究领域主要为西方古典音乐、中外音乐交流和流行音乐等,先后发表《比包普——美国现代爵士乐的开端》、《关于中国贝多芬接受历史的几个问题》、《有关音乐接受差异性及成因的探讨——以傅雷对贝多芬的接受为例》、《“诗意地栖居”——论作曲家高为杰的艺术理念》、《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典范一一论于润洋对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建国后至文革期间贝多芬在中国的被接受状况研究》等论文多篇,编著《西方通俗音乐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还撰写过多篇音乐普及类文章。
|
目錄:
|
绪论
一、有关音乐接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
1.近代哲学—美学思想对艺术作品与接受者关系的认识
2.“接受”对于音乐作品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3.对音乐接受若干核心概念的界定及作曲家个案研究框架的构想
4.音乐接受中的多样性与同一性
二、有关音乐接受及贝多芬接受的研究现状
1.音乐接受的研究状况简述
2.贝多芬接受的研究状况简述
三、贝多芬在世界的被接受状况简述
1.西方社会对贝多芬的接受
2.苏联、民主德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贝多芬的接受
第一章大变局中的相遇——20世纪初至新文化运动前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06~1915)
第一节接受概貌
一、接受过程
1.出版类成果情况
2.作品演出情况
二、接受特点
第二节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一、社会一人文维度
1.由“华夏中心观”到“全面学习西方”
2.改造国民性思潮
3.“保种救国”社会核心需要与“知耻而后勇”的社会心理
二、音乐维度
1.音乐审美经验的初次扩展
2.由“平和恬淡”到“雄壮简明”的音乐审美需要
3.由“以礼制乐”到“唤醒国民”的音乐实用需要
第三节接受概貌分析
一、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接受贝多芬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人引入贝多芬的主要动因分析
第二章热潮渐涌——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前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15~1937)
第一节接受概貌
一、接受过程
1.出版类成果情况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况
二、接受特点
第二节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一、社会一人文维度
1.日益开放的文化观念
2.追求个人的进一步解放
3.“启蒙”的社会核心需要与激情和苦闷相交织的社会心理
二、音乐维度
1.西方音乐审美经验及音乐知识的进一步丰富
2.“丰富表情”的音乐审美需要
3.“促进启蒙”的音乐实用需要
第三节接受概貌分析
一、中国人开始对贝多芬音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接受
二、对内涵阐释与价值评判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战火映照下的潜流——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37~1949)
第一节接受概貌
一、接受过程
1.出版类成果情况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况
二、接受特点
第二节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一、社会一人文维度
1.西化潮流的式微
2.“尚力思潮”的回顾及发展
3.“实现民族解放”的社会核心需要与悲壮坚毅的社会心理
二、音乐维度
1.西方音乐审美经验和音乐知识的传播
2.“战斗性、大众化”的音乐审美需要
3.“服务战争与政治”的音乐实用需要
第三节接受概貌分析
一、战争对贝多芬在中国接受进程的影响及成因
二、傅雷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精神内涵阐释的成因及意义分析
第四章从巅峰到谷底——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49~1976)
第一节接受概貌
一、接受过程
1.出版类成果情况
2.作品演出及教育情况
二、接受特点
第二节中国人的“期待视域”特征
一、社会—人文维度
1.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徘徊的文化观念
2.阶级斗争至上的思维模式
3.“快速达成民族崛起”的社会核心需要与“急迫盲目”的社会心理
二、音乐维度
1.西方音乐审美经验和音乐知识传播的新变化
2.由“豪迈乐观”到“单一、教条”的音乐审美需要
3.由“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到“为阶级斗争服务”的音乐实用需要
第三节接受概貌分析
一、贝多芬接受态势戏剧性转折的成因分析
二、贝多芬接受“政治化”现象的评判与分析
……
第五章波澜壮阔——文化大革命后至20世纪末的中国贝多芬接受(1976~1999)
附录一中国贝多芬接受大事记(1906~2000)
附录二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简介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