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內容簡介: |
《超临界条件下环状碳酸酯的催化合成》由吕小 兵著,从CO2的催化活化着手,研究超临界状态下CO2 和环氧 烷烃的环加成反应,探索超临界化学反应中,CO2既 作反应溶剂又 作反应底物的优势。
为了解超临界状态下均相催化CO2和环氧乙烷生 成碳酸乙烯 酯反应过程中的相变化,研究了恒定组成的CO2环氧 乙烷二元体 系在不同温度下和CO2环氧乙烷碳酸乙烯酯三元体 系在反应温 度下的相平衡,发现了CO2环氧乙烷二元体系的混合 临界性质, 推测出超临界状态下CO2和环氧烷烃的环加成反应过 程中必将发 生相分离。
《超临界条件下环状碳酸酯的催化合成》实现了 超临界条件下均相催化CO2和环氧乙烷生成碳酸乙烯 酯,探讨了反应过程中的相变及其对环加成反应速率 的影响。
|
目錄:
|
1绪论
2文献综述
2.1引言
2.2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2.3超临界流体作为化学反应溶剂的优势
2.4超临界化学反应装置
2.5超临界化学反应的研究现状
2.5.1超临界流体中的均相催化反应
2.5.2超临界流体中的多相催化反应
2.5.3超临界流体中的酶催化反应
2.5.4超临界流体中的高分子合成
2.5.5超临界化学反应新的发展方向
2.6小结
2.7本书研究工作
3超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环氧乙烷二元体系以及它们与碳酸乙烯酯三元体系相行为调查
3.1引言
3.2实验部分
3.2.1原料及其提纯
3.2.2实验设备
3.2.3分析及数据处理
3.3结果与讨论
3.3.1超临界二氧化碳/环氧乙烷二元体系中相行为的调查
3.3.2CO2/环氧乙烷混合物的虚拟临界性质
3.3.3超临界二氧化碳/环氧乙烷/碳酸乙烯酯三元体系的相平衡
3.3.4超临界条件下均相催化CO2和环氧乙烷环加成反应过程中相行为的推测
3.4小结
4超临界条件下碳酸乙烯酯的均相催化合成
4.1引言
4.2实验部分
4.2.1原料及其提纯
4.2.2四齿席夫碱配体的合成
4.2.3四齿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4.2.4仪器
4.2.5环加成反应
4.3结果与讨论
4.3.1超临界二氧化碳/环氧乙烷混合物的性质
4.3.2四齿席夫碱铝配合物的催化性能
4.3.3路易斯碱对席夫碱铝配合物催化性能的促进效应
4.3.4席夫碱铝配合物/季铵盐或季膦盐双功能催化剂的协同效应
4.3.5SalenAIX中苯环上取代基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4.3.6反应时间的影响
4.3.7影响CO2与环氧乙烷环加成反应的其他因素
4.3.8其他四齿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性能
4.3.9超临界条件下碳酸丙烯酯的催化合成
4.4小结
5四齿席夫碱铝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研究
5.1引言
5.2四齿席夫碱铝配合物催化的反应体系
5.2.1环氧乙烷的开环
5.2.2CO2的活化及活化CO2对Al-O键的插入
5.3Lewis碱性配体对席夫碱铝配合物催化CO2和环氧乙烷环加成反应的促进效应
5.4四齿席夫碱铝配合物/季铵盐或季膦盐双功能催化剂的协同效应
5.5小结
6环加成反应催化剂的负载化研究
6.1引言
6.2实验部分
6.2.1原料
6.2.2合成
6.2.3环加成反应
6.2.4化学分析
6.2.5仪器
6.3结果与讨论
6.3.1MCM-41介孔材料负载可溶性氯铝酞菁
6.3.2MCM-41负载席夫碱铝、钴配合物
6.4小结
7超临界条件下由C02和环氧乙烷连续化合成碳酸乙烯酯
7.1引言
7.2实验部分
7.2.1席夫碱钴配合物的负载化
7.2.2仪器设备
7.2.3连续化反应装置图7.2.2
7.3结果与讨论
7.4小结
8超临界流体用于萃取母体MCM-41介孔材料中的模板剂
8.1引言
8.2实验部分
8.2.1原料
8.2.2萃取工艺
8.3结果与讨论
8.3.1搅拌式反应釜中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8.3.2连续流动超临界流体萃取MCM-41介孔材料中的模板剂
8.4小结
9MCM-41介孔材料中模板剂的超临界萃取和材料表面的同时改性
9.1引言
9.2实验部分
9.2.1原料
9.2.2铜配合物[TPED2CuCl2]的合成
9.2.3MCM-41材料的改性
9.2.4铜含量分析
9.3结果与讨论
9.4小结
10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作者学术成果索引
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