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編輯推薦: |
互联网作为新兴传播技术的代表,首先对旧有媒介生态提出了挑战,伴随着传统媒介生产和传播惯例的打破,媒介系统内部的既有利益框架格局也面临解构和重组。在风险传播和风险沟通的媒介格局中,互联网的加入,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风险应对和风险决策的重要变革。本书的主旨即是在传媒引发和解构社会风险的双重框架下,专门探讨互联网作为新的传媒成员,将带来哪些变化。
|
內容簡介: |
在媒介化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风险作为一个社会常态现象,其治理有赖于媒介实现告知、沟通和组织参与的功能,媒介成为社会风险治理的一个关键性工具。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媒介在事件中的夸大、扭曲甚至是直接制造事件的作用。我们在运用媒介实现风险治理时,应当充分了解和重视媒介的这种双刃剑式影响模式,正确的运用媒介,使之趋利避害,最终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治理。
互联网作为新兴传播技术的代表,首先对旧有媒介生态提出了挑战,伴随着传统媒介生产和传播惯例的打破,媒介系统内部的既有利益框架格局也面临解构和重组。在风险传播和风险沟通的媒介格局中,互联网的加入,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风险应对和风险决策的重要变革。本书的主旨即是在传媒引发和解构社会风险的双重框架下,专门探讨互联网作为新的传媒成员,将带来哪些变化。本书还特别关注到,风险解构过程中对技术本身的依赖带来的下一轮风险隐患,对这些由网络传播技术自身带来的风险隐患,本书也将做出方向性的治理思考。
本书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860035)成果
|
關於作者: |
张燕,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传播学、传媒经济、网络传播。主持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目錄:
|
前 言/1
第一章 媒介发展与风险社会理论/1
第一节 风险的概念/1
第二节 风险社会/12
第三节 风险的社会建构/13
第四节 媒介与风险社会/19
第二章 互联网技术概论/26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史/26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特征/30
第三节 互联网技术的意义/36
第三章 互联网技术与风险社会/38
第一节 互联网技术对风险社会的贡献点/39
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风险隐患/46
第三节 互联网与社会风险的关系模式/52
第四节 互联网解构社会风险的技术作用机制/60
第五节 解构与重构:互联网技术与社会风险的主体间性/70
第四章 网络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利益框架/74
第一节 风险的分配逻辑/74
第二节 风险的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利益框架/76
第三节 网络社会重构社会权力/80
第五章 互联网与专家系统的风险界定/85
第一节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专家系统风险界定的利益框架/85
第二节 风险沟通中公众与专家系统的信任危机/87
第三节 公众对专家系统信任的重建:平等对话/93
第四节 互联网打破社会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垄断格局/97
第六章 互联网与传统大众传媒的风险传播/107
第一节 风险传播中传统大众传媒的权力逻辑/107
第二节 传统大众传媒对风险的主观建构/112
第三节 互联网在风险传播互向博弈中的角色和功能/125
第七章 互联网与多元利益表达/132
第一节 新技术条件下网络表达的新特征/132
第二节 微博与多元利益表达/134
第三节 社交网络与多元利益表达/143
第八章 互联网与风险社会的公共领域/151
第一节 公共领域概念与特征/151
第二节 公共领域对风险治理的积极意义/155
第三节 我国公共领域发育的社会条件/160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166
第五节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174
第六节 多数暴政——网络民主的风险/191
第九章 风险社会的伦理建构/197
第一节 风险社会的技术伦理/197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责任伦理/202
第十章 互联网与风险社会的伦理构建/223
第一节 聚合社会力量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对比模式/223
第二节 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传媒机制有助于构建全球共生的安全机制/227
第三节 “共景监狱”:有依托的社会信任/229
第十一章 互联网技术自身的伦理困境/235
第一节 网络谣言泛滥/235
第二节 网络暴力/237
第三节 网络极端民族主义/240
第四节 协同过滤与群体极化/243
第五节 网络霸权的存在威胁话语表达自由/246
第十二章 困境中的希望:技术的演进与素养的提升/250
第一节 网络理性重建的技术可能/250
第二节 公众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255
结 论/258
主要参考文献/260
后 记/2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