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廖平的今古学包括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与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两层含义。就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来说,《廖平今古学研究》主要通过对廖平的《今古学考》与《古学考》的分析,揭示廖平以礼制区分今古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经学史上的今古学问题重新认识。就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来说,《廖平今古学研究》主要通过对《知圣篇》与《地球新义》的分析,揭示廖平在当时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对制度思考的积极意义,试图做到“了解之同情”。
|
關於作者: |
崔海亮,男,汉族。1972年生,河南渑池人。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201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教师,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经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先后在《武汉大学学报》、《文化中国》(加拿大)、《广西社会科学》、《儒家文化研究》、《道学研究》、《船山学刊》、《黑龙江民族丛刊》、《山西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四项。
|
目錄:
|
导论
一、“今古之争”问题的缘起
二、“今古之争”与“经史之争”——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的转化
三、论文选题的原因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晚清的思想背景与廖平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晚清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廖平的学术历程
第二章“平分今古”与“尊今抑古”
第一节“平分今古”
第二节“尊今抑古”
第三章古大今小
第一节知圣与译经
第二节“大统”与疆域
第四章“日新不已”与“道器互补”
第一节由蛮野到文明的进化“历史观”
第二节由小康到大同的王道世界观
第五章廖平今古学的影响
第一节廖平今古学在当时的影响
第二节廖平今古学的传承
第三节廖平今古学的贡献与局限
结语
一、“经学传统”的传承性与断裂性
二、“经学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三、现代“新经学”的萌芽形态及其可能性思考
附录一近百年廖平研究述评
附录二关于今古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附录三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