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富过三代学孙权

書城自編碼: 22373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朱新月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100751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3-05


售價:NT$ 30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NT$ 340.0
思考的框架3 巴菲特芒格马斯克推崇的思维方式 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沙恩·帕里什 著
《 思考的框架3 巴菲特芒格马斯克推崇的思维方式 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沙恩·帕里什 著 》

售價:NT$ 29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8
《 领导力21法则:追随这些法则,人们就会追随你 》
+

NT$ 291
《 加尔文与商业 》
+

NT$ 500
《 戴明管理思想精要:质量管理之父的领导力 》
+

NT$ 539
《 《数据化决策》 》
+

NT$ 304
《 做最好的中层 》
內容試閱
连载1 仲谋以情赢人心
孙策临终前把印绶交给孙权的时候,孙权大哭,拜受印绶。大臣们看到孙权如此表现,都认为孙权是个很重情义的人。跟随一个重情义的领导者,大臣们觉得会很有发展前途的,因为这样的领导者能把别人的努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其实,这个时候大臣们就对孙权有一个很好的印象了。
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会和下属有距离感,而孙权的这一哭,就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普通人的位置上,此时的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一个失去了兄长的年轻人,他的哭展现的是他的真性情。从他的哭里,大臣们觉得他们和孙权的距离近了很多。
孙权大哭,有亲情的因素,自己跟随兄长多年,南征北战,兄长对自己教导有方,爱护有加,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很深。孙权哭,也有压力的因素,从此以后,东吴就交到了他的手里,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面对着这么大的压力和重托,哭出来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大臣们从他的哭里看出了他的责任感,而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者,是会得到下属支持的。
孙权这一哭,迎合了江东大臣们的心。面对一个如此有性情、敢担当的年轻人,谁不为他卖力呢?这一哭,使他得到了人心,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只有得到人心,才能够维持东吴的团结;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够站稳脚跟,寻求更好的发展。
这一哭得到了人心。孙权接受孙策的重托,执掌东吴。面对孙策将要离世的情境,他大哭。这一哭,不但哭出了亲情,也哭来了人心。大家看到孙权如此重情重义,都很尊敬他,觉得跟随他能够有好的发展。
这一哭体现了责任感。面对如此重托,一个年轻人通过大哭向人们展现了他的责任感。而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是下属都愿意追随的。孙权的这一哭,得到了大臣们的理解和共鸣,也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这更有利于拉近他和大臣们的距离,得到大家的支持。
一个企业要想有好的发展,必须内部稳定。如果内部不稳定,人心不团结,这样的企业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要想企业内部稳定,领导者就要得到人心。只有得到人心,众人死心塌地地追随领导,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因此,一个好的老板,都是善于获取下属人心的老板,这样的老板才能够在商场中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某老板对待公司的员工很好,大家觉得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都很支持他。这位老板让大家觉得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大家在一起的,这就很好地拉近了他和员工们的距离,可以更好地带领公司发展。
每个人在面临重大困难的时候,老板都会通过一些方式表达自己对员工的关心,这让员工感觉到很温暖,就好像老板是自己的朋友一样。员工在生日或者结婚的时候,都会收到老板亲自挑选的小礼物,这更表现出老板对员工的用心。这些事情让员工们觉得这样的老板值得追随,这样的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带着这样的心情工作,大家工作效率很高。
正是因为这些小举动,表达出了老板对员工的关心,而员工才用自己的真心对待老板。公司的很多技术骨干,都收到过其他公司的高薪诱惑,然而面对诱惑,没有一个人离开,他们觉得这样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更舒适,他们有信心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可以收获相应的回报。
老板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予了员工们更多的物质奖励,这是对他们付出的一种肯定。员工看到老板这么对待自己,更加努力地为公司工作。
连载2 初上任不可高高在上
孙策临终之际将江东大权交给了孙权。孙权知道,自己太年轻,刚刚上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他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和认可,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在观望,尤其是下面各个地方的将领,因此他不但要让身边的人觉得他是很容易接近的,也要让各个地方的将领觉得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这样更容易增强内部团结,在带领大家的时候,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跟从和追随。
仅仅得到人心是不够的,孙权明白他还必须低调。只有这样,才能让下属们赞同他,更好地配合他,服从他的领导。因此,为了稳住东吴的局面,减少不利于团结的因素,孙权上任之初很低调,下达命令都是以郡太守的名义,而不是以整个江东的执掌者自居。大臣们看到孙权的谦虚,也觉得他并不高高在上,而是和他们距离很近。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也就能更有利于沟通和了解,从而孙权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孙权懂得自己的威望不仅仅来源于权力,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的魅力。因此,他不但用郡太守的名义行事来表现自己的亲和力,在别的事情上他也保持低调。对于张昭,孙权很尊敬,把张昭看作是自己的师傅,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领导者而摆架子、讲排场、耍威风。对于一般的大臣,孙权也是尊重有加,这让他很好地和大家打成了一片,消除了距离感。
孙权有着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上任之初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面对东吴内部的局势,他要设法得到大家的认同,使大家团结一心,支持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亲和力。一个有亲和力的领导者,必定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高高在上并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只会让下属与自己的距离更远。
孙权自贬身价,以郡太守的名义行事,他表达的是自己的谦逊和低调。同时,他这也是在向大家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他渴望和大家拉近距离,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同。
赢得了认同。孙权年纪轻轻就执掌东吴,一些将领难免会有情绪,觉得要接受这么年轻的领导,心里会有些许的不服气。而孙权以郡太守的名义,就更容易让大家接受他,认可他。只有被大家接受了、认可了,他才能领导大家更好地将东吴发展壮大。
拉近了距离。以郡太守的名义,让大家觉得孙权很低调,不张扬跋扈,这就破除了一部分人觉得他太年轻不靠谱的观念,更容易接受他的领导。同时,他没有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想与大家打成一片的意愿,拉近了他和下属的距离。
一个领导者,要懂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得到下属的认可和支持,尤其对于一个新上任的领导者来说,这个问题更重要。如果一个领导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这样在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就不可能很尽兴,也不会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因此,聪明的领导者在上任之初,都会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
连载3 大事面前要有胆识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军队士气大涨,踌躇满志,增强了夺取天下的信心。他觉得天下归他是并不久远的事情了。当时曹操很狂妄自大,在公元202年,给孙权下书,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其实就是做人质,这样就可以控制孙权了。曹操以为如此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掉孙权。
孙权也不是一般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太可能这么做,他不愿受制于人。于是,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这使得孙权不能当即就做决定。其实,孙权不想把儿子送给曹操当人质,受人摆布。但是当时东吴不够强大,他没有得到下属强有力的支持,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商议此事。
周瑜坚决反对送人质,他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很小,但是他的后辈选贤任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您继承父兄的基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人心安定,士风强劲,战士们士气旺盛,为什么要送儿子给曹操作人质呢?”
孙权听到周瑜这么说,点头称是。周瑜继续说:“一旦送儿子给曹操做人质,就必然受制于曹操,那时候就不得不听从他的命令了。而曹操能给的是什么呢?顶多也就是一个封号,哪能跟现在我们的功业和地位相提并论呢?坚决不能送人质,先看看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将天下治理得很好,到时候再归附也不晚。”
周瑜的话说到了孙权心里,他也是这么考虑的。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不能送儿子给曹操作人质,况且她对孙权的儿子喜爱有加,更不舍得让孩子去冒险。于是,她对孙权说:“公瑾说的话很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和你哥哥并肩作战,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他说的句句在理,都是对东吴有好处的。”
看到周瑜和母亲都坚决反对,孙权自己也不想送儿子做人质。他知道,一旦将儿子送给曹操,他就会受到曹操的摆布,整个江东就会很被动,从国家的大局考虑,他也不会这么做的。于是,他没给把儿子送给曹操当人质。
其实,孙权也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时曹操势力强大,得罪了曹操没什么好处。但是,孙权是有胆识的,面对这么无理的要求,他没有屈服。
为国家大局考虑。当时,江东逐渐稳固,不断发展壮大。如果送儿子给曹操做人质,就会受到曹操的摆布,对孙权是不利的,对整个国家来说,更是不利的。从大局考虑,孙权拒绝了曹操。
展现了自己的胆识。面对曹操的威逼,孙权展现了自己的胆识,没有屈服于曹操。当时江东正处于发展时期,拒绝曹操可能会招来祸患,但那时他没有因为这个而胆怯,这充分展现了孙权的胆识。
一个有胆识的老板,才能带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如果唯唯诺诺,就会错失良机。面对竞争的压力,能否顶得住,是对一个老板很大的考验。很多时候,老板的胆识会影响到下属,激发他们的斗志,更好地促进公司发展。
连载4 PK出真知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之后,准备南征。后来,他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派曹洪等人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看到南征的曹操兵力强盛,刘琮惊慌失措,他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人的劝说,投降曹操。刘备还在准备抵抗曹操,听到刘琮投降曹操后,一时没有了主意,只得南逃。
曹操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率领大军继续进发,直取东吴。当时,曹操来势汹汹,气势很盛,以张昭为代表的一部分谋士主张投降,他们认为曹操托名汉相,是挟天子以征四方,如果抵抗的话,就是对天子的不敬,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同时,曹操已占领长江,江东已经没有天险可守。如果投降,还可以保住江东百姓的生命,使他们免遭战乱之苦。
此时,曹操又送来劝降书,语气强硬,曹操打算用这个办法给孙权施加压力,迫使他投降,即便不投降,也可以打击东吴军队的士气。张昭等人见到曹操的劝降书,更加坚定地劝说孙权投降曹操。
其实,一开始东吴内部就分成了两派,以张昭为主的主降派在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以周瑜和鲁肃为主的主战派也在劝说孙权,希望他能够与曹操一战。
孙权并没有当即表态,他很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他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鲁肃和周瑜是坚决支持孙权与曹操作战的,他们认为战胜曹操是有很大可能的。同时鲁肃告诉孙权,别人可以投降,但是孙权不能投降,别人投降了还可以谋个一官半职,孙权投降了,曹操会怎么安排呢?
鲁肃带来了诸葛亮,表达了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抗击曹操的想法。同时,诸葛亮仔细分析了曹操军队的弱点: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很大一部分人是各个地方投降的士兵,战斗力薄弱。这就给孙刘联军提供了战胜曹操的机会。诸葛亮还用激将法激发孙权的斗志,直到孙权表态,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
孙权不表态,并不代表他心里没有自己的想法。其实,他心里是倾向于与曹操开战的,但是他的做事风格就是这样,不轻易表态,给大家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有了两派的激烈争论。他这样做是向下属传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他是一个开明的领导者,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孙权的性格和做事的原则决定了他不会轻易认输和投降,只是还没有到他做决定的时机。诸葛亮的到来给了孙权最合适的时机,于是他挥剑断案,以示抗击曹操的决心。最终孙权与刘备联合,赤壁大胜曹操。
给下属说话的机会。孙权比较开明,面对曹操进攻的巨大压力,他给每个人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一个充分听取下属意见的领导者,不管他最后的决定是什么,都会得到所有下属的支持,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所以他们会付出他们的忠心。
在一个公司里,对待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管理层,而这个时候老板的做法就很重要。如何既能让每个人都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又能让每个人都接受自己最后的决定,是每个老板都要好好考虑的事情。一个聪明的老板,不会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要让下属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PK,然后再根据各种看法的利弊,作出最后的决定。这样下属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去执行。
连载5 让下属深入贯彻决策精神
与曹操开战以后,看到曹操将所有战船都锁在一起,诸葛亮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确定了作战方案以后,就要寻找战机,找到合适的机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就在这个时候,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希望作为内应,打探周瑜的消息。周瑜觉得机会来了,这两个人可以利用,于是将计就计,假意接受了二人的投降,并好好安顿。
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思考火攻的具体办法,黄盖来见周瑜,也提出火攻曹军的想法。周瑜表示他打算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用假消息迷惑曹操,对曹操实行诈降计。但是还需要有人受皮肉之苦,曹操才有可能相信。黄盖立即表示,自己愿意一试,只要对战胜曹操有利就行。于是,周瑜向黄盖交代好了,只等好戏上演。

第二天,周瑜召集大家,他命令每个将领领取3个月的粮草,做好作战准备。黄盖打断周瑜的话茬,表示早晚都得输,还不如趁早投降得了。周瑜听到这种灭自家威风、长他人志气、动摇军心的投降论调后,勃然大怒,要杀掉黄盖。而黄盖也不畏惧,他觉得自己是老臣子,有资历,不把周瑜放在眼里。
看到要杀黄盖,大家都为他求情,希望周瑜念在他是老臣的份上,不要杀他。尤其是甘宁,极力劝阻,也被周瑜一顿棍棒打出大帐。看到大家都在为黄盖求情,周瑜才不杀他,改打五十军棍。整个过程只有诸葛亮一人没有为黄盖求情,他看得出来这是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而其他的将领都没有看出来,不过这倒是周瑜和黄盖希望看到的,这样效果更真实,更容易欺骗蔡和、蔡中,让他们相信黄盖是真的想投降。
为了显得更加真实,周瑜这五十军棍确实是真打的,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一连昏死过几次。当他的好友阚泽来探望他的时候,黄盖说出了苦肉计,并让阚泽替他前去曹营代献诈降书信。
曹操起初也有所怀疑,但是得到蔡中、蔡和的来信后,知道黄盖确实被打,就信以为真,让他们两个暗中联系投降的事情。在一个大风的夜晚,黄盖去投降,借着风势,点燃船上的柴草,冲向曹操的军队,战船着火,进而军营着火,军队大乱,曹操惨败。

黄盖不惜以身犯险,用苦肉计诈降,火烧曹营,大败曹操。整个事件中,黄盖的执行能力和贯彻领导精神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是在孙权领导下,部下一直以来形成的习惯。
迷惑了曹操,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孙权决定用苦肉计迷惑曹操,但是这需要有人去具体执行,黄盖自告奋勇,愿意为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于是周瑜和黄盖商定,合演了一出苦肉计。这使多疑的曹操也深信不疑,最终通过火烧战船,打败了曹操。
贯彻了决策。孙权决定了要火攻,黄盖得知后,决定自己去做这件事情。他身受五十军棍,将苦肉计演得逼真,很好地贯彻了决策,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个公司要想有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一群能够贯彻决策精神的员工。如何让员工很好地贯彻决策精神,是一个老板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会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大家都会为公司的发展着想,只要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去做。
连载6 同盟关系要稳固
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孙权权衡利弊,觉得这样既可以加强和刘备的关系,又可以让刘备牵制曹操,降低东吴的风险,况且刘备明确表示将来有所发展以后必定归还。于是,孙权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令孙权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刘备入主益州,有了很好的发展。孙权派鲁肃去讨要荆州,却被刘备以种种借口拒绝,表示有了更好的发展以后一定归还。这让孙权很生气,觉得鲁肃是被刘备骗了。这时候,周瑜献上一计,可以帮助孙权取回荆州。当时,刘备刚刚痛失夫人,于是孙权假借将妹妹嫁给刘备之名,希望将刘备骗到东吴,然后拿刘备与诸葛亮换回荆州。
当时诸葛亮看透了孙权的计策,但他还是让刘备放心大胆地去东吴,并且给了随行的赵云三个锦囊,叮嘱他何时打开。到了东吴,赵云按照诸葛亮的锦囊行事,使得孙权的计谋没有得逞。
原本,周瑜和孙权商定的是只要把刘备骗来就行了,没想到刘备一到东吴就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得东吴人尽皆知。周瑜看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孙权千万不能让他的母亲知道这件事情。而刘备则抢先一步,通过乔国老,让孙权的母亲知道了此事,她想看看刘备,觉得好的话当真就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
周瑜又建议孙权,在见刘备的时候,埋伏好刀斧手,随时准备杀死刘备,但是刘备又巧妙地破坏了孙权的计谋。孙权的母亲见了刘备,很满意,于是为他和孙权的妹妹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孙权看到事已至此,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于是也就默认了这样的事实。但他还是不甘心,于是按照周瑜的计策,给刘备提供好吃好喝的,让他享受生活,消磨他的意志。后来,刘备巧妙地和他的妹妹一起离开了东吴。孙权的计策彻底失败。
刚开始的时候,孙权是假借将妹妹嫁给刘备的名义,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最终计谋失败,就承认了这门亲事。将妹妹嫁给刘备,使得孙权和刘备成了亲戚,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之间的联合更加稳固,这对于双方其实都是有好处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对抗曹操。虽然将妹妹嫁给刘备是为了拿回荆州,但是孙权明白,他和刘备之间的合作关系更重要;虽然不是一开始就出于自愿,但是能够通过这桩婚姻稳固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孙权还是很高兴的。
稳固了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孙权原本就与刘备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没有以武力夺取荆州,而是希望通过运用计策达到这个目的。虽然计策没有成功,但是将妹妹嫁给刘备,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他们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现在的市场竞争,一个企业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从容地应付。很多老板都选择了与其他公司采取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面对市场竞争。这样,就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可以和合作伙伴共同承担风险,使得自己面临的风险降低。同时,还可以共享技术,促进公司更快地发展。因此,老板都很重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并且采取各种措施稳固合作关系,使公司的发展有更好的保证。
连载7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他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推荐,投到孙权手下,受到礼遇。诸葛瑾刚开始的时候做长史,后来成为南郡太守,再后来成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孙权重用诸葛瑾,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使人才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和舞台。然而,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说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尤其是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以后,刘备准备大军伐吴,诸葛瑾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其实是希望他劝刘备不要出兵。但这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时间谣言四起,对诸葛瑾很不利。
陆逊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与诸葛瑾交情很好,他听说这件事情后非常震惊,当即上表孙权,替诸葛瑾说话,他以自己的性命担保诸葛瑾忠心事吴,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应该消除对他的疑虑。
孙权与诸葛瑾共事多年,他对诸葛瑾十分了解,也非常信任。对于他的为人,孙权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是一个道德品行很高的人。刘备派诸葛亮来东吴的时候,孙权曾希望诸葛瑾劝说诸葛亮留下来,在东吴效力。但是诸葛瑾表示,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应该效忠刘备,而他在东吴,就会效忠于孙权。这样的回答让孙权感觉很意外,但是他也很满意,至少证明诸葛瑾是一个忠心的人,并且他很有才能,可以重用。
孙权斥流言重用诸葛瑾,这让诸葛瑾很感动,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诸葛瑾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更加坚定了他为孙权效忠的决心和信念。
孙权面对流言,不为所动,坚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诸葛瑾的为人,认为他绝对不会像流言中所说的那样背叛东吴,这一点孙权还是自信的。他和诸葛瑾,不仅仅是君臣的关系,也是朋友,孙权很敬重诸葛瑾的才华和能力,不但没有怀疑他,反而重用他。
孙权看到那些诋毁诸葛瑾的奏章,当场便封起来派人交给了诸葛瑾,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诸葛瑾,通过这件事情来表明自己对诸葛瑾的信任。很快孙权就得到了诸葛瑾的回信,信中表达了对孙权信任他的感激,同时表明会更加努力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孙权的信任。
孙权重用诸葛瑾,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于是这些人开始散布流言,并向孙权进谗言,但是,孙权了解诸葛瑾的为人,他相信诸葛瑾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孙权没有因为谗言而怀疑诸葛瑾,而是对其更加信任。这让诸葛瑾很感动,孙权也借着这件事情来表明自己对属下的信任,得到了属下的认同。
表明自己对属下的信任。面对流言,孙权理性看待,他了
解诸葛瑾的为人,没有因为这个而怀疑他,而是更加相信他、重用他。这是对属下的最大支持,能得到了下属的感激,更加努力地为其工作。
用人不疑。作为一个领导者,要信任下属,不能总是疑神疑鬼。同时,要坚信下属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就应允许他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让他自己处理。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
在公司里,很容易产生非议和流言,这时候,老板不能被流言所动,要有自己的判断,坚信自己的感觉。在公司里,成功的人往往会有人嫉妒,而这很容易产生流言。如何看待流言,是对一个老板很大的考验,处理好了,可以促进公司的发展;处理不好,就可能很被动,影响团结,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连载8 勇于放权
孙权执掌江东后,面对内外局势,稳妥地处理了各项事物,稳住了局势,得到了下属的认可和支持。孙权开始了稳固江东的尝试,并且希望能够有所发展。他是一个知人善任的领导者,很了解下属的才能,知道如何使每个人更好地发挥才能,为东吴的发展贡献力量。
孙权懂得,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事无巨细,而要懂得有所取舍,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这就需要他对下属充分信任,在关键时候能够放权,不对他们进行干涉,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孙权的这种做法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遇大战事不亲征,对下属充分放权,完全信任他们。他的信任也得到了回报。
曹操率大军进攻东吴,并写信向孙权挑衅,逼迫他投降。当时有人主张投降,如张昭等,有人主张开战,如鲁肃和周瑜等。面对当时的局势,权衡利弊以后,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但是,孙权并不亲征,而是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全权负责赤壁之战的事情,对他们放权,并且绝对地信任他们。
孙权的信任得到了回报。周瑜和程普不负众望,与刘备联合,最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且乘胜追击,拿下荆州,扩大了江东的地盘。孙权对于周瑜和程普的能力还是很信任的,也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他的放权和信任激励了周瑜和程普,使他们更加有斗志,更加用心,用战争的胜利回报了孙权的信任。
后来,由于刘备几次三番拒绝归还荆州,孙权武力夺取荆州,并擒杀了关羽。这让刘备悲痛欲绝,拒绝了所有人的劝解,倾全国之兵力伐吴,为关羽报仇。此时的孙权,又作出了一个让大多数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让不怎么出名的陆逊担任将军,负责与刘备作战的所有事情。
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然而孙权决定了就不再犹豫,他放权给陆逊,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陆逊也不含糊,指挥军队迎敌,利用拖延战术,消耗刘备军队的耐心。由于天气炎热,刘备军队扎营在密林里,这给了陆逊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最后他用火攻击败刘备,获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陆逊用出色的战绩回报了孙权。孙权在关键时刻勇于放权,对下属绝对信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上面两次大的战争就可以看出,孙权在遇到大战争的时候,都不亲征,而是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放权给他们。同时,放权给他们了,就不去干涉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做得很好。他的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几次大战的胜利。
勇于放权,可以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个领导者,放权给下属,不轻易干涉他们的活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孙权在几次大的战争中的放权,都获得了很好的回报。
充分信任下属。孙权对下属很有信心,在大战争中都会放权,让他们自主地指挥战争,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主动性。放权意味着充分信任,信任他们能够完成任务,对他们的能力有着绝对的自信。领导者的信任可以给下属以激励和鼓舞,更好地完成既定任务。
一个事必躬亲的老板,很难将公司做大,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有懂得信任下属,敢于放权,才能够带领员工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才能使公司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老板放权给管理层,自己只负责重大的事情和设计公司发展战略的事情,日常的具体事情由管理层带领员工去做,这样才是合理的,才能推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连载9 知错当改
张昭在孙策临死时是托孤大臣,孙策临死的时候,将江东交给了孙权,并嘱托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才学过人。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到了扬州。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非常器重张昭,内政方面的事情均由张昭办理。
孙策死后,张昭尽心尽力辅佐孙权,与周瑜一起,坚定地支持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张昭敢于直言谏议,只要他觉得对国家有利,有时候不惜顶撞孙权,这让孙权很下不来台,他并没有考虑太多维护领导形象和面子的问题。虽然孙权不太高兴,但是知道他尽心为国,也就不会追究。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大臣们大多数都醉了,孙权让人往群臣身上泼水,并说不醉不归。张昭看到这种情况,什么话也没有说,到了外面,坐到自己的车中,闷闷不乐。孙权派人把他喊回来,赔笑道:“我就是想找一点快乐,放松一下,你何必这么生气呢?”张昭说:“纣王当时整日以酒为乐,也不觉得真有什么不好的,但是最后亡国了。”孙权听了,觉得非常惭愧,向张昭保证不再这样了。
后来,辽东公孙渊想脱离曹魏,但是又怕曹魏讨伐,就想寻找一个靠山,便私下与东吴联络,想得到东吴的援助。孙权打算派使者去结交公孙渊,并命人带领一万士兵前往,但张昭认为,公孙渊反复无常,是怕曹魏讨伐他才与东吴交好,派两个使者去就行。但孙权没有听取张昭的意见,派了使臣,并且命人带领一万兵马出使辽东。
张昭见孙权听不进自己的话,便以生病为理由,不上朝。孙权知道张昭是在赌气,他也很生气,于是下令将张昭的府门用土堵上,以此给张昭压力,希望他以后能够收敛一些脾气,多顾忌一些自己的面子。
张昭也是倔脾气,看到孙权用土从外面堵住了他的门,于是从门里面也用土堵上。不久,公孙渊果然杀了东吴的使臣,臣服于曹魏。孙权这才认识到张昭是对的,忙派人去向张昭道歉,又亲自到张昭的府门外等候,但张昭死活不见。孙权想,烧了他的门他怕着火就会出来,没想到张昭不但没出来,连窗户都关上了,宁愿烧死在里面。孙权着急了,赶忙派人灭火,强行入内将张昭“请”了出来,并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
张昭对东吴的贡献很大,资历很老,有时候他会直言劝诫,这让孙权很没面子。于是,孙权为了给张昭一点压力,就用土堵上了他的门。最后,孙权向张昭示好,恩威并施,使得张昭无法拒绝,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孙权的做法是很值得肯定的。
用比较缓和的方式,给功臣一点压力。孙权用土堵住张昭的门,是想给张昭一些压力,让他改变一下自己做事情的方法,不要太直接,那样会让孙权很没有面子。这样的方式比较缓和,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恩威并施,得到人心。孙权用土堵住门以后,张昭也堵住门不出来。孙权放火烧门,张昭还是不出来。最后孙权“请”出张昭,向张昭示好,张昭气才消了。孙权通过此举,不但给予张昭一定的压力,使他明白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也获得了人心。
一个发展得很好的公司,必定有一群为公司发展作出很大贡献的下属,而这些下属老板可能会在平时的工作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机会。这样可以使他们受到鼓励,增强工作动力,也可能会使他们骄傲、自大。因此,一个老板要学会有策略地对待功臣,必要的时候要给他们一点压力,这样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连载10 做心胸宽广的老板
孙权接替孙策执掌江东之后,曾经大摆酒宴,招待群臣,答谢群臣对他的支持和拥戴,同时也希望借助这个机会,拉近与群臣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支持自己,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稳固江东基业,并且使江东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这一天,孙权心情很好,大臣们也都喝得很高兴,酒宴过程中孙权与大臣们交谈甚欢,很好地了解了他们的想法。
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孙权为了表达对大臣们的感谢,亲自起身,向每一个人行酒。大臣们都有点受宠若惊,这就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大臣们的心理距离,大家都觉得孙权是一个心胸宽阔、懂得尊重下属的好领导。孙权走到每个人面前的时候,大家都毕恭毕敬地起身,轻轻地接过孙权递上来的美酒,一饮而尽,并表达对孙权的谢意。
然而,当孙权走到虞翻面前的时候,虞翻假装喝醉了,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孙权看到这种情况,以为他真的喝醉了,就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刚坐下,虞翻立马从地上爬起来,坐到了座位上。孙权看到虞翻装醉,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尊敬,使自己下不来台,于是大怒,拔出剑来冲到他面前,要杀他。
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跑上前抱住孙权,不让他杀虞翻,并劝说孙权:“大王酒后杀掉大臣会惹人议论,这对大王的名声不好,也会让大臣们寒心的。虞翻现在已经喝醉了,喝醉的人做什么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大王何必和一个醉酒的人生气呢?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大王广招人才,容纳贤士,天下有才之人才能望风而至。如果因为今天杀了虞翻而毁了好名声,天下人还有谁敢来投靠大王呢?这样做太不值得了,这对国家的发展不利,希望大王三思而后行呀。”
孙权听了刘基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怒气慢慢地消退了,就不再和虞翻计较了。其实,他原本没有杀虞翻的想法,只是看到虞翻装醉,当着大臣们的面对自己这么不尊重,下不了台,既然有人为他求情,孙权就原谅了虞翻。这样还能显示出他的宽容大度,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
酒席结束以后,孙权反思了自己在酒宴上的做法,觉得酒后太冲动,不妥,以后要注意避免这样的事情。他也认为,人在醉酒的状态下甚至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是领导者,酒后失言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对手下的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我酒后下什么重要的命令,你们也不要去执行。”
宽容虞翻,体现出孙权心胸宽广。虞翻当众不尊重孙权,这让他很没面子,下不来台。孙权很生气,扬言要杀虞翻,但是后来原谅了他。这体现出了孙权的宽容大度。能在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手下做事,是每个人都希望的。
醉酒中可不听命,体现出孙权的理性。在酒宴上,孙权差点因为一时生气而杀了虞翻,酒宴结束后,他很后悔自己的做法。孙权知道自己作为领导者,酒后失言的后果很严重,于是才有了这样的命令。
连载11 做善于学习的领导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
曹操率大军大举进攻濡须口,与孙权的水军展开激战,僵持了一个多月,仍然没有结果,形成了对峙之势。双方都在等待机会,希望能够抓住机会,一击获胜,因此都不轻易出击,怕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是曹操主动进攻的,他命令水军乘坐很快的小船,想乘着黑夜东吴水军戒备松懈的时候进攻东吴的水寨,结果孙权早有准备,将曹操的兵士围在水中央。看到这种情况,曹操的兵士都惊恐万状,纷纷逃跑,落入水中溺死者无数,还有三千人被俘获。本来想趁着东吴准备不足一举拿下东吴水寨的曹操,此时也是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出兵,只得命令军队不可轻举妄动,等待时机。
有了一次开门红,孙权军队的士气大振,孙权也想借着这个机会,一举击败曹操,取得战争胜利。于是,孙权不断派军挑战,但是曹军就是坚守不出,这让孙权很无奈,他想速战速决的计划和愿望泡汤了。
吴军反复挑战没有结果,孙权开始有点急躁了,想亲自率军,挑衅曹操。鲁肃觉得这很危险,多次劝阻孙权,也没有让孙权改变主意。于是,无奈的鲁肃请占卜师观察星象,得知三日后必有大雾,孙权那时候去相对比较安全。鲁肃为了保证孙权的安全,安排了一些轻舟随行,并在船身四周插满草束,防备曹军射箭。
第三天清晨,果然大雾漫江。孙权与鲁肃在舟中饮酒,孙权显得很轻松,而鲁肃却十分紧张,担心会出什么事情。船队接近曹操营寨的时候,突然,船身急剧摇晃,船外箭如雨下,船身因为一侧增加重量而失去平衡,鲁肃命人调转船头,船的另一侧也插满了箭的时候才恢复了平衡。
原来,曹操突见江面上有一支船队迎面而来,认为是孙权派人来攻击,于是就万箭齐发。曹操来到帐外,觉得这是孙权来查看自己军队布防的,于是令弓箭手不得再乱放箭。此时,孙权的船队已离开。
孙权与鲁肃回到营地后,鲁肃觉得曹操慷慨赠箭,应该回信表示感谢。鲁肃建议应从时令上劝曹操退军。曹操收到信一看,信上写道:“春季河水也将涨起来了,你的军队不适应南方的时季,还是回撤北方吧。”曹操看到对峙的局势,觉得再这么下去确实对自己不利,不久就撤军了。

孙权窥探曹操营寨,受到曹操弓箭手的攻击,巧合之下,临时应变,成功地草船借箭。可以看得出,孙权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引领整个团队。
以身作则,为士兵树立榜样。孙权看到久攻不下,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兵士的热情也不高。他为了激发兵士的战斗力和热情,亲自窥探曹营的布局,以身犯险,以身作则。这为士兵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军队士气。
善于学习,可以更好地引领团队。在窥探曹营时,受到了曹营弓箭手的攻击,使得船只重量不均匀,险些翻船。孙权临时应变,调转船头,让船另一侧也受箭,很好地解决了问题,无意中留下了草船借箭的美名。
领导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善于学习的领导,才能够带动下属积极学习新东西,适应形势的发展,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促进公司的不断发展。领导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迎接竞争和挑战,引领着企业不断向前迈进。
连载12 做决断时要一锤定音
曹操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孙权进发,中间趁机打败了刘备,这让他信心大增,于是写一封劝降信给孙权,希望孙权能够投降,这样就省去了战争的麻烦。孙权收到曹操的信以后,就集合了东吴的文官武将商量如何应付曹操。
同时,鲁肃从汉阳请了诸葛亮到东吴,诸葛亮是带着刘备的合作诚意来的,希望能够和孙权合作,共同抗击曹操。
孙权问下属对于曹操的信该如何应付。张昭、顾雍等一些谋士都说:“曹操兵多将广,现在气势又盛,东吴已经失去了防卫的屏障,打也打不过,不如投降曹操,那样还可以保住江东父老。”孙权听了他们的话,一言不发。
孙权站起来出去,鲁肃在后面跟着,孙权问鲁肃对刚才张昭、顾雍说的话有什么看法,鲁肃说:“这些人的话,都是为他们自己谋富贵,是自保的话,万不可听!
人人都可说投降,只有主公你不可说投降。”孙权问:“此话怎讲?”鲁肃说:“别人投降,都可以得到一官半职,就是我去投降,也能够谋得个不错的职位。主公,你要投降,曹操会给安排什么职位呢?”
孙权听到鲁肃说完这句话,紧紧抓住鲁肃的胳臂不放,说:“好话呀,好话呀!这真是天以子敬赐我也!”在鲁肃和周瑜等人的力主下,加上诸葛亮的晓之以理,分析利弊,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
孙权任命周瑜当大都督,临到出兵时,诸葛亮告诉周瑜说:“孙权的心还是动摇的。他怕曹操势力太强大,而我们的兵将太少,战争打不赢。还有就是这些投降派包围着他,你要去向孙权指明这一点,让孙权不可听他们的话。这样才能坚定孙权的决心。”
周瑜觉得诸葛亮这话很重要,就见了孙权。他告诉孙权说:“曹操的兵力虽然人数众多,但很多都是各地投降来的,战斗力很弱。况且他们又都是北方人,没坐过船,水土不服,就更没有战斗力了。”周瑜又说:“君侯若不坚定,前方无法打仗。左右的文人随便乱说话,前方的将领如何能作战呢?”
周瑜话说到这里,孙权就明白了,马上擂鼓升帐。文官武将全来齐了,孙权拔出宝剑把面前的桌子劈成两半,对众人说:“今天讨伐曹贼,势在必胜,必须拼个你死我活,从今天起再有敢说投降曹操的,就同这桌子一样待遇!”说罢,就把那把宝剑递给了周瑜。
孙权决定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用宝剑将桌子劈成两半,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做决断不犹豫,一锤定音。
统一了意志,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孙权通过砍断桌子这件事情来表达自己抗击曹操的决心,打消了主张投降的人的念头,使得所有人团结一心,只考虑如何战胜曹操。这很好地统一了整个团队的意志,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了战争获胜的砝码。
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孙权通过如此霸气的方式向军队传达出战无不胜的信念,感染了东吴将士,提高了军队的士气。
商场如战场,竞争残酷,机会稍纵即逝,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使自己的企业有好的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果断,要一锤定音,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更有可能抓住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连载13 善于兼听属下谏言
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很好,孙权还借荆州给刘备,让他休养生息,说好以后刘备有所发展了就归还。后来,刘备发展得很好了,孙权派人讨要荆州,几次都被刘备以各种理由拒绝。孙权很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重新夺回荆州,只是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后来,关羽攻打曹操,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派吕蒙奇袭荆州,断了关羽后路,关羽被擒获,最后被杀。
刘备听说孙权占领了荆州,并没有太愤怒,但是听到关羽被孙权杀害的消息时,他悲痛万分,几度昏厥。至此,孙权、刘备关系彻底破裂,刘备执意伐吴,倾全国之兵力,亲自出征,执意要为关羽报仇。
面对刘备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避免这场战争的爆发。于是,他派人向刘备表示,可以归还荆州,希望不要发动战争。此时的刘备,哪里听得进去别人的劝解,就连诸葛亮的话他都不听了。其实,此时的刘备,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连国家发展的战略都不顾了,谁也阻止不了他伐吴的决定。
孙权看到战争已经无法避免,就开始考虑对策。孙权属下的谋士建议孙权,抓紧部署防御任务,派将领领兵迎战刘备。同时,谋士们都觉得此时的曹丕也在伺机观望,一旦局势有什么风吹草动,曹丕再发兵来攻打的话,那东吴就真的危险了,因此,他们建议孙权向曹丕称臣,只是假意称臣,这样就可以避免腹背受敌的境况,可以专心地迎战刘备。
考虑到当时的局势,孙权也顾不上自己的面子了,派了使节赵咨去向曹丕表达他的想法。赵咨表示孙权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虎视天下,向曹丕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孙权只是迫不得已才称臣的,表明孙权是卑躬不屈膝。其实,曹丕也心知肚明,于是他就顺水推舟,接受了孙权的请求,进行了册封。
这样,孙权就成为曹丕的臣子,曹丕自然就没有可能去发兵攻打他了。解除了这个潜在的威胁,孙权就可以专心迎战刘备了。
孙权在面临考验的时候,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听取下属的正确建议,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个人荣辱,放下身段,向曹丕称臣,这确实需要大胸襟。为了国家安危,孙权能够有如此魄力,实属不易,这体现出他的气度和人格魅力。
善于听取下属的建议。面对刘备的进攻,孙权一时没有好的对策。下属担心刘备在攻打东吴的时候,曹丕也趁机出兵,这样东吴就很被动了。因此,下属建议孙权假装向曹丕称臣,这样就可以解除曹丕来进攻的威胁。孙权觉得下属说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这样的建议。
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荣辱。当时的局势,对东吴十分不利。孙权听取下属的建议,向曹丕称臣,很好地安抚了曹丕。作为一个领导者,能够向他人称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然而,孙权为了国家大局,舍弃了个人荣辱。
市场竞争激烈,老板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自己决定所有事情,因此,理性的老板懂得听取下属的建议和意见,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只有善于听取下属的建议,才能够更好地作出决策,使决策更适合公司的发展。
连载14 做知人善任的领导
孙权接替孙策执掌江东,孙策临终前告诫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遵从孙策的嘱托,充分信任这两个人,使得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东吴的稳定作出了贡献。两个人的影响力巨大,他们的支持是孙权能够平稳过渡的重要原因。
后来,要拜丞相了,大家都以为丞相非张昭莫属,张昭自己也觉得应该是他,甚至有的人已经提前向张昭祝贺了。然而,最后的结果令人大感意外,孙权并没有选择众望所归的张昭,而是选择了当时名气不是那么大的顾雍。
顾雍是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顾雍平时不饮酒,也很少说话。但是他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处理问题也都面面俱到。他知道孙权爱才,于是就喜欢到处走走,发现有什么人才了,就回来悄悄向孙权推荐。然后,孙权再去考察,真正有才的就留用,而这发现人才的功劳就归于孙权了。孙权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去征求顾雍的意见,对他很器重。顾雍处处注重维护孙权的形象,替孙权考虑,这让孙权很满意。
顾雍很注重维护别人的面子,做事讲究方法,这样的为官之道能够获得很多人的好感。有一次,孙权和众臣饮酒,不醉不归,很多人都喝醉了,丑态百出。张昭看不惯,就离开酒宴,孙权派人喊他回来,他直谏孙权,并拿纣王纵酒取乐的故事告诫孙权,这让孙权很惭愧,但是也让孙权很尴尬,有点下不来台。顾雍也看不惯,但是为了不伤大家的和气,他虽然参加,但是绝对不饮酒,别人喝醉了,他就命人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等到那人酒醒了,拿给他看。看到自己酒后的言行如此不雅,饮酒者就默默地改正了。相比之下,顾雍处理事情的办法更能够让人接受。
同时,顾雍谦虚谨慎,不事张扬,这让孙权很赏识他。顾雍很小的时候就出来打拼,母亲告诫他要努力,不能落在别人后面。顾雍谨记母亲教诲,每月都会给家里写信。母亲问他有什么成就,他都说做得不好。母亲说邻居家的孩子有的当了县令,有的做了将军,问他有什么功名了,他都说自己进步慢,没有建树。母亲坐不住了,亲自去看看他到底在做什么,没想到孙权亲自出迎,百官恭贺,母亲才知道儿子已封侯拜相两年了。顾雍的低调让孙权很欣赏。
孙权逆众任顾雍为相,很多人都看不明白。其实孙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后来的事情证明了他的眼光,知人善任的孙权作出了正确的选择,顾雍也为东吴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有主见的领导才能够让别人信服。孙权很有主见,在别人都以为丞相非张昭莫属的时候,他经过自己慎重的考虑和比较,最终选择了顾雍。孙权是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更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觉得顾雍更适合这个位子,就坚定了自己的看法,封顾雍为丞相。
知人善任,得到人心。任命顾雍为丞相,体现出了孙权的知人善任。这件事也让他得到了人心,他向属下表明,只要努力,有才能,就会得到重用。
老板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老板比较开明,能够知人善任,下属就更有工作积极性,而老板也更能收获人心。老板能够根据员工的能力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职位,必定会有一帮真心实意地为他效力的员工,公司也会因此而发展得更好。
连载15 与部下同乐
孙权年纪轻轻执掌整个江东,他必须为整个江东的百姓负责,身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可想而知。面对这种责任,他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孙权是领导者,但他也是一个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爱好,只是他的爱好和一般人不同罢了。
一有空闲,孙权就喜欢外出骑马打猎,这样可以缓解压力,享受生活的乐趣。孙权打猎,经常乘马射虎,从打猎中获得了难得的放松时光,因为打猎的时候,他可以什么都不考虑,只考虑如何捕到猎物。这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难得的放松,而孙权也很喜欢打猎时的感觉。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十月,孙权在去吴郡的路上发现有一只老虎,于是亲自骑着马,箭射老虎于亭边。孙权的马被老虎所伤,但他并没有惊慌,迅速用两把戟投刺老虎,却被老虎躲过,侍卫张世看到这种情况,拿起戈,把老虎斩杀。虽然射虎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这是孙权的爱好,他没有因为有危险就放弃,反而以此锻炼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胆量。
张昭知道这件事情后,批评孙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张昭的意思是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不能逞匹夫之勇,而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有什么差池,出现什么意外情况的话,对整个国家都没有好处,还会遭耻笑。
孙权感谢张昭的提醒,说:“是我年轻气盛,考虑事情不周到,我觉得很惭愧。”孙权虽然觉得惭愧,但是仍然没有放弃自己这个爱好。后来,他造了一辆射虎车,不设车盖,一个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虎,这样降低了危险性。经常有脱群的野兽,撞上射虎车,孙权就用手敲击它,以此为乐。张昭为了孙权的个人安危着想,很多次劝谏他,孙权常常笑而不答,或者是当时答应他,一有时间还是会去打猎。
从孙权骑马射虎的爱好,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原先印象里不一样的孙权,他和普通人一样,追求自己的爱好,并通过爱好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获得生活的乐趣。平时的孙权,指点江山,执掌江东,是个英雄人物。当他卸下一身行头,去追求自己生活中的乐趣时,他回归到了人最真实的一面,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一个普通的人,这给了我们认识他的另一个视角。
把自己的生活态度传达给别人,影响别人。孙权作为一个领导者,在战乱年代闲暇之余,仍然从自己的爱好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享受生活的理念影响着下属。
展现自己的亲和力。原来的孙权,高高在上,似乎高不可攀。当他把自己骑马射虎的爱好保留下来,并且从中获得生活乐趣的时候,让人觉得他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也是很容易接近的,这就给了下属平易近人的感觉。
老板是一个公司发展的领路人,但是老板绝不应该是一个工作狂。懂得享受生活的老板,才懂得如何更好地工作,带领着公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不懂生活的乐趣,只是一味埋头工作的老板,不一定是好老板。
连载16 重大决策面前不感情用事
夷陵大战,刘备战败,逃回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后去世。后来,随着曹魏的不断发展壮大,东吴和蜀汉都感到越来越不安全。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确保不被曹魏吞并,最好的办法就是东吴和蜀汉再度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很好地抵抗曹魏,不至于使其中的任何一个灭亡。毕竟,当时的实力对比摆在那里,经过夷陵之战,蜀汉损失惨重,兵力大不如前,恢复得比较慢,同时,诸葛亮数次北伐,劳而无功,更是耗费了国库,蜀汉在走下坡路。东吴也好不到哪里去,兵力没有什么发展,随着一些将领的老去,战斗力也在下降。他们都面临着曹魏极大的威胁。
孙权看到了这个问题,知道联合蜀汉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担心夷陵之战后双方的关系太过僵硬,没有办法和蜀汉重归于好。孙权的属下同样认为重新和好对双方都有好处,单凭一方的力量已经很难抗衡曹魏了,他们也在想办法打探蜀汉方面的想法,希望有机会可以重新联合起来。
诸葛亮经过几次北伐,原本就不富足的国库更加亏空,兵力已经大不如前,他也感受到了曹魏的威胁。诸葛亮在思考,和东吴重新和好,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凭借双方的力量牵制曹魏,而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诸葛亮料定孙权和他属下的谋士必定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可能他们因为夷陵之战的事情,不便于主动提出和好的事情。刚好,诸葛亮整军待发,准备新一次的北伐,于是主动向东吴提出了请求,希望东吴能够策应诸葛亮北伐。
东吴一直想重新联合,只是没有很好的机会,他们一直在等待。看到诸葛亮主动抛来了橄榄枝,孙权岂有不接受之理。于是,孙权出兵攻打合肥,策应诸葛亮的北伐。至此,东吴和蜀汉重归于好。
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魏。时过境迁,曹魏势力强大,而东吴和蜀汉的势力都有所消耗,如果不采取联合的策略,他们两方都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于是,联合成了双方的意愿,借着诸葛亮北伐抛来的橄榄枝,双方重新走到了一起。
在重大决策面前,以事业为重,不感情用事。面对事关国家存亡的决策,孙权和诸葛亮都没有感情用事,看到了怎样的决策是最利于自身发展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作为公司的领导者,作出决定,尤其是事关公司发展的重大决定时,一定要理性,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感情用事的领导者是不能带领一个团队获得最后成功的,即便有时候他的决定会很有效果。因此,要想公司有好的发展,老板就要理性地作出决策,不感情用事。完全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做事,这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连载17 坚持核心竞争力不动摇
孙权在江东,北有曹魏,西有蜀汉,长江在其战略位置上占有重要地位。孙权布重兵于长江沿岸,以长江为依托,形成一条不可轻易逾越的防线。这条长江防线对孙权来说是很重要的。他很好地利用了地理上的优势,加上占优势的水军,成为了他最有优势的地方,对实现“限江自保”的方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汉末年的时候,黄巾军作大乱,汉室倾危,群雄并起,纷纷发展自己的势力。孙坚、孙策父子乘势而起,割据江东,成了很有实力的地方割据势力。200年,孙策遇刺,孙权继承祖业。孙策临终嘱咐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保住基业成为孙权的首要大事。
孙权遵从孙策的嘱托,坚守长江,稳固基业。但是,他并不甘心仅仅坐拥江东,而是积极寻求向外发展。孙权初见鲁肃,向鲁肃请教天下大势,鲁肃向孙权进计:“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进而指出了占有长江全线的重要性,这一席话对孙权实现霸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权数次征讨黄祖,终于在208年击败黄祖,夺得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夏口,缴获战船无数,扩大了自己的水军军力,进一步实现了“竟长江所极”的战略目标。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占据长江上的大部分地方,需要更加强大的水军,也需要更多的战船。而剿除黄祖不但得到了夏口,而且得到了急需的战船和一部分兵士,这为孙权扩充水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为他以后全面占据长江,建立稳定和安全的长江防线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后来,曹操一统北方黄河流域,挟大军南下,击败刘备,而后顺江东下,打算拿下江东,统一天下。关键时刻,孙刘联合,取得赤壁大捷。孙权、刘备乘胜追击,拿下南郡。后来,因为考虑到自己的战略利益,借南郡给刘备,使他能够牵制曹操,确保自己的安全。
刘备派关羽守荆州,占有长江上游之地。随着刘备的不断发展,孙权开始感觉到这会成为他的心腹之患,多次讨要无果,令孙权很头疼。后来孙权派吕蒙奇袭荆州,重新取得荆州的所有权。自此,孙权终于全据长江中下游,使境内长江天堑浑然一体,成为东吴一道重要的军事屏障。
孙权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于是大力发展水军,按照鲁肃《榻上策》的建议,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长江中下游控制权的梦想。重新拿到荆州的控制权以后,他终于使整个长江天堑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从此,他将势力扩展到整个长江,形成了良好的保护屏障。
发挥自己的水路优势。与曹操和刘备相比,孙权的水军是占据优势的。孙策临终前叮嘱他要据守长江,而鲁肃的《榻上策》也建议他占据长江,护卫江东。孙权根据《榻上策》的战略意图,经过长期的战争,最后终于控制了整个长江,建立了一条重要的军事防线,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军优势。
确保了东吴的安全。控制整个长江以后,一条相互策应的完美防线终于建成,
这对于东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力地保障了东吴的安全。
现代市场,每个企业都希望能够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然后有更好的发展。然而,对于如何竞争,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自己优于其他企业的优势,并且不断地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连载18 恰当处理合作和竞争之间的关系
孙权是个很理性的人,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对事情的判断。在战乱年代,他逐渐变得更加理性,尤其是对于竞争对手的态度,不再是一味地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局势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使得他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稳固自己。
曹操击败刘备以后,打算顺江东下,一举拿下东吴。这时很多人主张投降曹操,而孙权最后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不仅保护了江东的安全,还趁势拿下了南郡,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后来他又借荆州给刘备,使得刘备牵制了曹操,对自己有利。孙权很好地处理了与刘备合作的事情,通过合作,使得双方都获得了利益。
后来,刘备不断发展壮大,孙权几次派人索要荆州,都被刘备以各种理由拒绝。此时,刘备控制荆州,对孙权有很大的威胁。为了解除威胁,孙权一直在等待机会,希望能够重新取回荆州。后来,关羽进攻曹操,曹操向孙权表达了联合的想法,孙权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借此还可以修复与曹操的关系,于是欣然答应。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吕蒙奇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孙刘关系破裂。刘备执意伐吴,孙权假意向魏称臣,免除了魏国趁机进攻的后患,可以专心迎战刘备。夷陵两军对垒,孙权获胜。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败走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此时,蜀国元气大伤,吴国也好不到哪里去,魏国占据了优势。鉴于这样的局势,孙权觉得要想不被魏国所灭,就必须与蜀国联合,这是最好的选择。但经过夷陵之战,双方的关系已破裂,要想联合,缺少的是一个契机。诸葛亮看到了这一局势,知道与孙权联合是最好的选择。后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向孙权发出了联合的信号,孙权觉得这是一个修复双方关系的好机会,于是策应诸葛亮北伐。虽然北伐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双方的关系得以修复。
从孙权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来看,他很好地处理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什么时候应该竞争,在竞争与合作的选择上都拿捏得很好,每次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对自己都是有好处的。
战乱年代,竞争激烈,要想生存下去,并且有所发展,就要很好地观察当时的局势,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机遇,同时,运用各种技巧,在合作与竞争之间作出选择,以使得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孙权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些,在刘备与曹操之间选择了不同的策略,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策略。
增加胜算。团结伙伴打击敌人,增强的是自身的力量,增加的是自己的胜算。很多时候,单凭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找到有共同利益的伙伴,联合起来,共同打击敌人。
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调整策略。合作还是竞争,取决于自身的需求。只要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能够为自己带来好处,就是正确的选择。孙权在不同时期对刘备和曹操的不同策略,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竞争和合作是现代市场的常态。是竞争,还是合作,取决于企业的利益,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就是好的。聪明的老板,都会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是竞争还是合作。
连载19 顶住压力不投降
刘备找了一个借口,偷偷从曹操那里领兵跑出来了。曹操派人喊他回去,他拒绝了,他终于又可以自由了。然而,曹操却生气了,于是亲自带兵来打刘备。刘备哪里是曹操的对手,大败。而此时的曹操意气风发,占据了荆州地区,要趁着打败刘备、军队士气正旺的好机会,挥军南下,打算一举拿下江东,完成统一大业。
于是,曹操向孙权表明了态度。他挥军南下,要直取江东。看到刘备大败,孙权手下的人开始慌了,并且意见不一致,形成了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两派各有各的理由,并且都不能说服对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于是,孙权听取了每一个人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时,鲁肃和周瑜是主张与曹操开战的。周瑜认为曹操兵力没有那么多,不值得害怕,给他五万人就完全可以击败曹操,这增强了孙权的信心。而鲁肃则向孙权表示了自己的想法,说所有的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孙权不能,别人投降了还可以得个一官半职,而孙权现在就是一方霸主,投降曹操以后,能得到什么官职呢?简单的几句话,使得孙权更加坚定了与曹操开战的决心。
其实,孙权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个居人之下的人,后来,鲁肃和诸葛亮见到孙权以后,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弱点,那就是劳师远征,不习水战,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孙刘联合有很大的胜算击败曹操。诸葛亮敏锐地看到了曹军远来疲惫、不习水战等弱点,分析了刘备、孙权的优势,巧妙地利用了孙权不甘心寄人篱下、想与曹操一战的心理,智激孙权,使孙权确立了孙刘联盟的基本方针。

其实,孙权作为一方霸主,他的性格是很刚强的,怎么可能屈居人下。孙权之所以没有立即决定与曹操开战,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考虑。孙权手下的人明显分成了两个派别,一方主战,一方主降,听取他们的意见,是为了不伤害到手下人的和气,有利于东吴以后的发展。当然,孙权也确实对于曹操有所忌惮,毕竟自己兵力不多,没有必胜的把握。而在每个人都陈述了意见后,诸葛亮来了,他透彻地分析了曹操的弱点,找出了战胜曹操的突破口,同时周瑜也表示了战胜曹操的把握,再加上原本他在心里就倾向于与曹操一战,最后促成了孙刘联合,取得了赤壁大捷。
孙权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不会轻易被别人左右。他明白,如果投降曹操的话,孙家苦心经营的祖业就将毁于一旦,而他自己的生命安危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广泛听取了别人的想法后,他采取了孙刘联合抗击曹操的策略。这个正确的决定不但保存了江东基业,而且在赤壁之战后还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稳固了自己在江东的统治。
保住了江东基业。孙权拒不投降曹操,并且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操决战,获得大胜。这使得江东基业得以保全。同时在赤壁之战后乘胜追击,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就要面对竞争,争取让自己活下来,市场竞争最基本的法则就是“剩”者为王。只有“剩”下来,才有机会不断发展壮大。被兼并了,或者被淘汰了,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连载20 找对人做对事
孙权年轻时跟随孙策南征北战,立了不少战功。后来,孙策遭人暗算,临死时将孙权喊到跟前,将江东托付给他,并且叮嘱他一定要稳固江东基业。因担心他太年轻气盛,就特别叮嘱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是孙权的好友,俩人交情很深,曾经共同作战。后来,周瑜到了江东,孙策以厚礼相待,可见对他的器重。再后来,孙策将江东交给了孙权。那时候的江东并不稳固,四周有不少敌人,都伺机想要打江东的主意,都在静观事态发展,如果孙权处理不好,江东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此时的孙权明白,江东的局势堪忧。不但外部强敌伺机来犯,内部下面各个地方的将领,也因为孙权刚刚接手江东,并不怎么听他的号令。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危机,让孙权面临着很大的考验,处理好了,过了这一关,他就会有很好的未来;处理不好的话,可能江东就要分崩离析,后果不堪设想。
周瑜表现得也不含糊,带兵回来奔丧,明确表态支持孙权。这让孙权觉得安心很多,毕竟有了周瑜的支持,就可以镇得住下面各个地方的将领。而此时,仅仅安稳住这些将领是不够的,江东谋士众多,此时很多人也在观望,而孙权这时候得到了张昭的支持。张昭在江东很有发言权,这让很多人不再犹豫不决,转而安心地辅佐孙权。
孙权虽然年纪轻轻,但他是很有胆略和主见的人,他知道此时的江东需要有发言权的人站出来表态,自己能得到他们支持的话,就能占据主动。当时,对外需要有一个有权威的将领能够镇住场子,使得对江东觊觎已久的敌人找不到可趁之机,顺便能够安稳住各地的将领,不至于发生兵变。对内则需要有一个老资格的谋士,能够带领江东的一帮谋臣一心一意地帮助自己。
恰恰在对内对外都急需权威的人出来做事情时,周瑜和张昭表达了对孙权的支持。而孙策在临终之时也嘱托他要重用周瑜和孙权,这样就一拍即合了。孙权开始让周瑜主外,带兵方面给予他很大的权力,树立起他的威信。同时,内部事务则将权力给予张昭,使得他有发言权,带领大家稳定住江东局势。
他们两个没有辜负孙权的厚望和信任,将江东内外打理得很有秩序,使得江东在孙权接手以后平稳地度过了过渡时期,很好地解决了内忧外患的问题。孙权的用人眼光是很独到的,他对江东局势的把握也很到位。外用周瑜,内用张昭,使得江东逐渐地稳固。
需要有权威的人稳定人心。孙权刚刚接手江东,需要解决的事情很多,重中之重则是人心,而当时最危险的也就是人心不安,很多下面各个地方的将领都不怎么听孙权号令,很多谋士也都人心思动,这时候孙权重用周瑜和张昭,安抚了人心,稳定了军心,使得江东避免了内乱。
解除了周围强敌的威胁。周围的一些敌人,看到江东不稳,都在伺机而动,一旦江东内乱,他们必然发兵来攻,那样就危险了。孙权首先安抚内部人心,然后重用周瑜,使得江东团结一心,没有给敌人以可趁之机,确保了江东的安全。
连载21 安全比面子更重要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称帝,改元黄初,第二年四月,也就是半年以后,刘备称帝,改元章武。其实,在那个时候,孙权也可以跟着称帝的,毕竟曹丕当皇帝了,刘备也当皇帝了。当时,手下的人也都劝孙权登基称帝,但是孙权坚决拒绝了。
但是,这个时候大汉已经灭亡了,孙权不当皇帝当什么呢?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不是君就是臣,没有第三种道路。而此时,孙权拒绝称帝,就只有称臣。不过,有一个问题摆在孙权的面前,此刻有两个皇帝,孙权要向谁称臣呢?孙权必须作出决定,当然这要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决定。
刘备在四月份称帝以后,六月份,他就带着军队来攻打孙权了。这个时候,魏文帝曹丕也开始对孙权施加压力,如果此时不向曹丕称臣的话,他也许会趁刘备攻打的时候,也发兵攻打,那孙权面临的压力就大了,而且威胁也大,甚至有被人灭掉的危险。孙权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威胁,为了保存自己,确保自己不腹背受敌,于是只好忍气吞声,向魏文帝称臣。
孙权的选择是向曹丕称臣,也就是刘备称帝的四个月以后,孙权向曹丕称臣,再过三个月,孙权接受曹丕的封号,是为吴王。其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称臣的时机把握得很好,他并不是真心称臣,只是为了确保自身安全的权宜之计。
面对刘备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自身安全,于是抓紧部署防御任务,派陆逊迎战刘备。同时,他知道此时的曹丕也在伺机观望,一旦孙权有什么风吹草动,曹丕再发兵来攻打的话,那东吴就真的危险了。
孙权知道,以他当时的实力,还不能称帝,他需要韬光养晦,发展实力,等待时机。既然觉得称帝时机还不成熟,那么此时此刻,向曹丕称臣就是他最佳的选择了。想到了这一点,他顾不上自己的面子问题,派了使节赵咨去向曹丕表达他的想法。赵咨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孙权的面子,当曹丕问到孙权是什么样的人时,赵咨表示孙权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虎视天下。意思就是,孙权只是迫不得已才称臣的,表明孙权是卑躬不屈膝。其实,曹丕也明白孙权的想法,既然孙权表达出了称臣的意思,曹丕也就顺水推舟,接受了孙权的请求,并进行了册封。
孙权在面临危机的时候,能够放下身段,向曹丕称臣,这确实需要大胸襟。他虽然称臣,但只是假意,卑躬但不投降,自始至终一直抬着头。为了国家安危,他能够有如此魄力,值得赞赏,他的智慧可见一斑。
免除了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迎战刘备。孙权最担心的就是刘备在攻打自己的时候,曹丕趁机出兵。而通过向曹丕称臣,孙权解除了这样的危机,使得自己可以专心地对付刘备。
以大局为重。当时的局势,对于孙权来说,十分不利。刘备带着仇恨来攻打,需要耐心应对。此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抚好曹丕,他一旦出兵,孙权就将面临灭顶之灾。为了国家大局,孙权舍弃了个人荣辱,向曹丕称臣,体现出了他的魄力和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
现在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小企业。很多小企业为了生存,都会依附一些大企业,作为他们的代工企业。这样,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可减少自己的风险,使自己生存下来,确保自身的安全。
连载22 重要的战略利益要努力争取
合肥是战略要地,对孙权和曹操来说都很重要。因此,孙权前后五次攻打合肥,而曹操也是布重兵镇守合肥。双方展开了数次激战,孙权最终都没有取得合肥,但是他每一次失败后,总是锲而不舍,重整旗鼓,准备下一次攻击。
208年底,曹操于赤壁大败,孙权军队士气高涨,趁势继续攻击曹军。12月,周瑜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孙权则亲自进攻合肥,拿下合肥就可以开拓西、北两边战线,这在战略上是很重要的。当时,合肥太守是扬州刺史刘馥,孙权围住合肥,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但不成功。曹操接到消息后,派将军张喜带兵解围。合肥久攻不下,但张喜援军仍未到达,这让刘馥很担心,万一援军再不到达,合肥就有可能真的保不住了。这时候,蒋济向刘馥献计,伪称四万援军已到雩娄,派主簿假扮迎接张喜,并命三个守将带信出城后装作偷入城。当中,一个成功回城,两个却被孙军擒获。孙权得信后,果然中计,相信了曹军会有四万人来救,便烧阵撤退。
214年,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留下张辽、李典、乐进带领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孙权见曹操在汉中,未能及时回到东边,于是率十万人北至陆口,出征合肥。张辽与李典素有个人恩怨,曹操也知道,于是提前给了他们一张小纸条,等到孙权来攻打的时候,就可以拆开,曹操用这样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使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地一致对外。
由于张辽、李典等人誓死守卫,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自己则与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断后。退至逍遥津北,张辽观察到东吴军撤退,乘机率军追击,东吴军顿时混乱,孙权被围。甘宁擂响大鼓,增强士气,凌统亲率三百精兵冲入重围,甘宁则引弓掩护,吕蒙、蒋钦死战拒敌。
230年,魏国在合肥建筑新城,加强防务。233年12月,孙权出兵想围攻合肥新城,因为新城距离较远,孙权的军队不敢下船。满宠便安排六千人,在隐蔽处埋伏,只等孙权军队上岸,发动突然袭击。后来,孙权军队上岸,伏军发起突然袭击,孙权损失较大,于是撤兵。234年2月,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于是请东吴一起出兵。孙权答应,于是第四次进攻合肥。后来,由于曹睿援军将到,加上吴军中士卒都多有病患,于是孙权撤退。
从上面的几次战争可以看出,孙权一直不放弃战略位置重要的合肥,只要有机会,就要出兵攻打。然而,曹操也深知合肥的重要性,总是安排重兵把守。同时,得益于曹操用人得当,每次都能够协力死守,这让孙权拿下合肥的想法一直没有得逞。但是,孙权一直明白合肥的重要性,即便失败后,只要有机会,还是会卷土重来。
体现出一种执著和理性。孙权很清楚地知道合肥对于东吴的战略重要性,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想要拿下合肥。拿下了合肥,他就变得很主动,对自己的全盘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数次出兵,虽然都未能得偿所愿,但是这体现出他的一种执著,这种精神值得赞赏。
争取重要战略利益。一个领导者,对于战略利益就要锲而不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孙权对夺取合肥的执著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战略眼光。
战略利益对企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老板总能采取各种措施为企业争取战略利益。战略利益得到了保证,就能为企业发展增加保障,可以使企业更加稳定地发展壮大,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
连载23 把稳固基业作为根本
孙权18岁时继承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虽然大家都很信服他,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他知道凭自己的实力,很难有更大的发展,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稳固基业,将祖先留下来的基业妥善地维护好,在这个前提下,再伺机取得更大的发展,不断壮大祖业。
有了这样的认识,他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目标,那就是先慢慢地发展壮大自己,然后再图霸业。他善于重用人才,手下汇集了一大批谋士武将,这为他稳固基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他有了更大的底气。
孙权采取的策略是稳步推进。他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己身边的问题,解除自己身边的威胁。于是从203年开始,三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最终获得胜利,这不但解除了身边的威胁,而且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战船,很好地促进了东吴水军的壮大。在此期间,他还得到了大将甘宁,这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甘宁没有辜负孙权,为江东基业的稳固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加强水军建设,巩固基业的同时,孙权励精图治,使得江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江东原本就是富庶之地,因此他的稳固基业的策略和做法能使东吴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有选择地蚕食周边势力的同时,他很好地解决了外敌进攻的威胁。曹操南征大败刘备、占领江陵以后,写信劝降孙权,当时,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降两派,主战派以鲁肃、周瑜为首,主降派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军的种种弊端,并且对于战争的胜利很有把握,这更坚定了孙权与曹操一战的决心。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的计谋,以三万人在赤壁大破曹操,很好地保存了祖上基业。
孙权年少主事,统领东吴,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魄力。通过不断蚕食周边的势力,在解除威胁的同时,慢慢地壮大了自己,势力不断增强。同时,面对强敌来犯,他表现出了果敢和魄力,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使得东吴基业更加稳固。
稳固基业,确立优势。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对于局势把握得很好,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他听取谋士建议,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同时,通过攻打黄祖,扩大了东吴的地盘,解除了后顾之忧。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他表现出了魄力和胆识,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保全了祖业,使得东吴更加稳固。
策略得当,促其发展。在稳固基业的同时,他并没有不思进取,而是步步为营,慢慢地发展壮大自己,使得基业不断发展。东吴的发展是有计划的,这就减少了盲目性,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是很难得的。
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有所发展,首先就要站住脚跟,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然后再慢慢地图发展。一个聪明的老板,一定要有理性的判断,知道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先生存下来,再步步为营,发展壮大。
连载24 充分评估风险因素
曹操借着大败刘备、占领江陵的余威,给孙权写信,表达自己取江东的决心,借此给孙权以心理上的压力,希望孙权能够投降。然而,孙权联合刘备,赤壁一战大败曹操,并乘胜追击,周瑜还乘机攻取了南郡,使得南郡收入孙权的囊中。
由于荆州乃兵家必争的重镇,战略位置重要,所以东吴主帅周瑜亲任南郡太守,坐镇荆州。刘备虽然在赤壁之战中出了不少力,却只能率本部兵马立营油江口,仍然没有自己稳定的地盘。这对于刘备来说,是很尴尬的事情,没有稳定的地盘,谈何发展壮大,谈何成就霸业。于是,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向孙权借南郡,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稳定的落脚地,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刚开始的时候,孙权不同意借南郡给刘备,当时周瑜为都督,也坚决不同意借给刘备。刘备两次提出借南郡的要求,孙权都没有同意。后来,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得周瑜英年早逝,而由鲁肃代替周瑜任都督,使得事情有了转机。
曹操准备进攻东吴的时候,鲁肃就是坚决的主战派,并且力主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最终,在赤壁大胜曹操,使得孙权和刘备的关系变得更加稳固。而此时,曹操虽然大败,但是他的实力在那里摆着,对于江东仍然是一个最大的威胁。所以鲁肃认为,从东吴的立场出发,借南郡给刘备,让刘备有一个暂时稳定的地盘,可以牵制曹操,对东吴是很有好处的。况且只是暂时借给他,等到刘备稳定一些了,还是可以再要回来的,这样对东吴没有什么损失。
基于这样的考虑,鲁肃劝解孙权,向孙权讲明了借南郡给刘备的利弊得失。他一一陈述,讲得合情合理,说明这样做对东吴而言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而且还可以让刘备牵制曹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东吴的危险。孙权听后,细细考虑,觉得很有道理,只是暂时借给刘备嘛,以后还会要回来的,可以多一个稳固的盟友,使自己的危险降低了很多,借南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仔细评估了借南郡给刘备的利弊得失后,孙权最终同意将南郡借给刘备。这样,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盟友关系变得更加稳固,刘备有了一个稳定的地盘,很好地牵制了曹操,减少了东吴的危险。
对双方来说,这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进了一步,彼此的信任也增强了,这对于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是很有好处的,更是双方希望看到的结果。
多了一个可靠的盟友。曹操打败刘备,转而要进攻孙权。而此时,刘备和孙权都有联合抗击曹操的想法,于是,双方结成了盟友,在赤壁大败曹操,也都尝到了甜头。乘胜追击,孙权获益匪浅,攻取了荆州要地。而刘备则无安身之处,于是向孙权借南郡。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孙权借南郡给刘备,使得双方的信任度增强,孙权有了一个可靠的盟友。
让刘备牵制曹操,减少自己的威胁。曹操虽然在赤壁大败,但是实力仍在,仍然是孙权最大的威胁。借南郡给刘备,不但收获了一个可靠的盟友,更重要的是,刘备可以牵制曹操,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东吴的风险。正是因为如此,孙权才借南郡给了刘备。
现代市场,竞争是激烈的,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不但可以共担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可以共享技术,促进彼此的发展,实现双赢。不过,合作伙伴的选择要慎重,要谨慎地评估合作的风险,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连载25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为丞相。后来,诸葛亮进行了多次北伐,最后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他旧病复发,在五丈原病倒,结束了他的一生。这最后一次北伐,并不是蜀国一国的事情,孙权也在这次北伐中策应了诸葛亮。
234年,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蜀军倾巢而出,力图一战定江山。然而诸葛亮深知,凭借自己的力量,难以有太大的把握。为了更好地打击曹魏,诸葛亮派使者请东吴一起出兵。孙权看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以前他数次攻打合肥,都以失败而告终,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拿下合肥的话,就再好不过了,于是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决定配合诸葛亮北伐,进攻魏国。
同年五月,孙权率军进驻巢湖口,十万吴军围攻合肥新城。同时,孙权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一万人攻打襄阳,孙韶、张承攻打广陵、淮阴,形成三路兵马北伐。魏军主帅满宠一面派人向洛阳求援,一面积极备战,集合部队企图和吴军决战。
刘邵建议命满宠死守,不能进攻,这样可以挫败吴军锐气,然后伺机寻找战机,一战而击退吴军。曹睿听从了刘邵的建议,先派君度前去救援,他自己则率军亲征。满宠招募了十多个壮士,命他们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顺风放火,烧毁了吴军的攻城器具,又放箭射杀了孙权的侄子孙泰。吴军士气低落,加上又听到曹睿大军将至,孙权只能选择撤退。东吴另外两路,孙韶军同时回师,只有陆逊军继续战斗,取得了一定战绩。但是不久后,陆逊军中流行瘟疫,陆逊也只得撤退,终又以孙权的失败而结束。
东吴战事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蜀汉的失败,诸葛亮听说孙权战败,魏军全部向自己压来,顿时自感回天乏术,不久后就因劳累过度,病死于五丈原。
虽然蜀国和吴国这次联合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权的精明和智慧。原本刘备伐吴使得蜀国和吴国的关系破裂,然而后来的局势使得孙权不得不转变思想。在诸葛亮请求共同攻打魏国的时候,他看到了机会,觉得这对自己有利,如果攻下合肥,他就可以更加顺利地扩充疆土。正是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地方,他才答应了诸葛亮的邀请,策应诸葛亮北伐。
孙权策应诸葛亮北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蜀国和吴国曾经是联合者,关系很好,后来由于孙权联合曹操取荆州,杀关羽,导致关系破裂,吴蜀成为敌对者。而在诸葛亮北伐之际,孙权接到诸葛亮邀请后,他看到了策应北伐对自己有利,于是蜀国和吴国又成了合作者。
改善了与蜀国的关系。诸葛亮在北伐之际,发出邀请,希望孙权能够策应北伐。而孙权在考虑以后,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兵分三路,攻打魏国,使得原本双方敌对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和修复。这对于吴国和蜀国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找到一个攻取合肥、扩大疆土的好机会。诸葛亮北伐,可以牵制魏国的大部分兵力,而此时孙权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攻取合肥、扩大疆土的好机会。合肥战略位置重要,孙权几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如果能够夺取合肥,就有了战略上的主动。
商场就是战场,竞争激烈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一个聪明的老板,懂得在合适的时机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原先的敌人也可能成为合作伙伴,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只要对自身的发展是有利的,就可以去合作。
连载26 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
230年春天,魏国征东将军满宠筑合肥新城,加强对合肥的防御,以提防孙权的再次进攻。对孙权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以前,他曾经多次进攻包围合肥,但是都无功而返,以失败而告终。他拿下合肥,扫除北伐最大障碍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如今魏国又在合肥筑造新城,加强了淮南的守备,要想在淮南与魏争夺就更困难了,这让孙权很头疼,在这个方向扩大疆土的愿望看来很难实现了。同时,魏国在西边襄樊一直屯聚重兵防守,要突破魏国建立的整条防线很难。如果不能突破这条防线,吴国的北面疆域就无从扩大。鉴于吴国的水军优势,孙权打算再建造一些大船,进一步向南边海外发展。
其实孙权对海外究竟有怎样的土地和百姓,并不是十分清楚。他能了解到的,就是东南海中有夷洲和亶洲,夷洲在临海两千里,亶洲更远。而孙权的这些知识都来自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言。但是他决定冒险一试,如果成功了,吴国的疆土就大大扩展了。
陆逊劝说孙权,这样的远行风险太大,当地的风土民情一点都不了解,士兵肯定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那样对国家是没有好处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国内休养生息,以图将来统一全国。但是孙权还是坚持要向海外发展,最终没有听从陆逊的建议,他宁愿冒险也要一试。这体现出了他的胆识和战略眼光。
随后,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水兵,开着两百多艘大船出发,渡海向夷洲、亶洲驶去。他们在海上经历了怎样的艰险,我们不得而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