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一直以来,翻译学领域中的根本争端之一是翻译过程系统化与译者创造性之间的矛盾。对于此争端,可以说:只有进行系统化的努力,才能指明译者创造性的空间所在。在对(文学作品中熟语的)文化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以汉语熟语的德译为例》尝试从文化研析的视角对熟语的理解和传递过程进行系统化;换句话说,即是试图发现并描述不同主体都能理解、实践的科学性规则,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模式。《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以汉语熟语的德译为例》的研究成果既可应用于文化现象的具体翻译实践,也对外语教学中书语以及文化词的学习有着价值。
|
目錄:
|
1引言
1.1一般性问题
1.2研究对象、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
1.3本书结构
2担当翻译学基础的Heinrichs(1998)文化概念
2.1担当翻译学基础的文化概念所应当满足的要求
2.2研究状况
2.3Heinrichs(1998)的文化概念作为理论基础
3翻译学理论基础
3.1Koller(2004)的等价要求层级理论
3.2文学翻译理论
3.3目的论
3.4两种根本不同的翻译类型
3.5文学翻译应当遵循的文化传递和文化接受原则
4关于语料素材
4.1关于作家陆文夫(1928~2005)
4.2关于中篇小说《美食家》
4.3《美食家》及其德译本作为语料素材的论证
5“熟语”概念的定义
5.1德语语言学中Phraseologismus的定义
5.2汉语语言学中的“熟语”定义
6熟语中文化信息的析出
6.1研究状况
6.2Heinrichs方法
6.3Heinrichs方法应用举例
7文化信息的翻译重要性分析
7.1文信1的功能
7.2文信2的功能
7.3判断文信2同目的语文化的兼容性
8文化信息及其功能在翻译时的保留或缺失
8.1熟语翻译方法的研究状况
8.2文化信息及其功能在各种翻译方法中的保留或遗失
9基于文化研析的熟语翻译批评
9.1无形象鲜活性的熟语
9.2有形象鲜活性的熟语
9.3结论
10文信2转为显性时的熟语翻译批评
10.1转为显性的文信2
10.2文信2转为显性时的翻译批评
11结论和展望
附件1语料句子
附件2表格
附件3缩写
参考文献
Inhaltsangab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