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社会公平判断:决策科学视角的研究

書城自編碼: 223577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赵立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6185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2/2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3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掼蛋入门到精通(礼盒版)
《 掼蛋入门到精通(礼盒版) 》

售價:NT$ 874.0
中国书法散论(熊秉明文艺三书)
《 中国书法散论(熊秉明文艺三书) 》

售價:NT$ 322.0
战争事典083:细说靖难之役 : 明成祖朱棣的戎马征程
《 战争事典083:细说靖难之役 : 明成祖朱棣的戎马征程 》

售價:NT$ 519.0
时尚箱包及配饰   [英]达拉-简·吉尔罗伊
《 时尚箱包及配饰 [英]达拉-简·吉尔罗伊 》

售價:NT$ 770.0
当代历史学新趋势:理论、方法与实践(论世衡史丛书,当下历史学在研究什么?未来历史学的趋势是什么?)
《 当代历史学新趋势:理论、方法与实践(论世衡史丛书,当下历史学在研究什么?未来历史学的趋势是什么?) 》

售價:NT$ 510.0
晋国600年(全四册)
《 晋国600年(全四册) 》

售價:NT$ 1134.0
深中通道 穿越千年文明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
《 深中通道 穿越千年文明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 》

售價:NT$ 458.0
礼不远人:走近明清京师礼制文化
《 礼不远人:走近明清京师礼制文化 》

售價:NT$ 49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10
《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睿文馆) 》
+

NT$ 183
《 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手册 》
+

NT$ 407
《 论私力救济 》
+

NT$ 324
《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 》
+

NT$ 351
《 明亮的对话 》
編輯推薦:
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人们是如何进行公平判断的?哪些是影响公平的决定因素和中介因素?《心理研究新锐点丛书·社会公平判断:决策科学视角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较大的启示和帮助。
內容簡介:
在社会民主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政策涉及到一个重要判断,那就是公平性。研究公平判断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公平判断:决策科学视角的研究》研究表明,公民的公平判断主要受到事件和个体自身的相关性,个体所具备的深层核心公平态度、公平价值观、公平原则,以及具体任务领域的影响。因此,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和谐社会、组织的建设必须注重公民的核心价值观、价值原则的调查、建设和引导。
《社会公平判断:决策科学视角的研究》适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策者、高校领导参阅,也适合心理学专业师生阅读。
關於作者:
博士,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重点项目“我是谁7心理学角度的通俗解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组织公平判断:决策框架视角的研究”等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风险决策、人才测评与选拔、工作压力与调控、组织文化、组织公正、幸福学等。2011年获山东省政府高校骨干教师出国留学基金资助。2011获EAP运营师资格证,曾在多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做过管理心理学培训。
目錄
序刘永芳
第一章 公平判断与决策科学
第一节 公平问题与公平判断
第二节 决策科学与公平判断
第三节 决策科学之决策框架效应
第四节 决策框架效应与公平判断
第二章 以决策框架理论为基础的公平判断的研究思路
第一节 公平判断研究反思与研究目的,内容之确立
第二节 公平判断实证研究之逻辑
第三章 决策框架、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公平判断
第一节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公平判断
第二节 研究工具与研究程序
第三节 两种框架与公平判断
第四节 框架、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公平判断的关系
第四章 决策框架、思维特征与公平判断
第一节 决策框架、认知过程与公平判断
第二节 决策框架、认知风格与公平判断
第三节 决策框架、认知水平与公平判断
第五章 决策框架、公平态度、公平价值观、公平原则、任务域与公平判断
第一节 决策框架、公平态度与公平判断
第二节 决策框架、公平价值强弱与公平判断
第三节 决策框架、公平原则、任务域与公平判断
第六章 研究的应用、问题与展望
第一节 影响社会公平判断的因素
第二节 社会公平促进策略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结语
附录一 实验1材料
附录二 实验2材料
附录三 实验3材料
附录四 实验4材料
附录五 实验5材料
附录六 实验6材料
附录七 实验7材料
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节 公平问题与公平判断
一、公平
从古至今,公平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日益重要,目前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社会辩论,很多都涉及社会公平话题,人们通过报纸期刊、电视媒体、互联网激烈辩论,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分歧,这些分歧正在影响着社会个体公民的现实和未来选择,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选择。
人们为什么关注公平,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是个人角度。首先,公平关系到人的尊严和价值,是人类道德伦理的基本准则,因此,即使公平不能给个人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或者公平涉及的对象完全是陌生人时,我们仍然会关心公平问题;其次,公平能够保证人们的利益①。二是公共管理角度。公共管理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是公平和效率,公平是公共管理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是公平与效率的对立,即人们必须在效率与公平两个基本价值之间进行取舍,由此就形成三种主要论说: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和公平与效率最优交替论②。二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即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③。从国内外的管理实践来看,不同国家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也带来了社会发展现状的迥然差异。
中国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然而,在巨大的
①卢光莉.2011.公平判断的形成机制.经济研究导刊,22:100-101
②曾昭宁.1994.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7
③陈庆云,庄国波,曾军荣.2005.论公共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及其实现机制.中国行政管理,
11:24-27
成就下潜伏着空前的社会分化,也孕育和隐藏了较大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风险。马闯①在其?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一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总结: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红线,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基尼系数在0.3~0.4则表明全体居民的收入差距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程度,也就是说,这种差距第一是必要的,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第二是社会可以接受的,也就是不违背公平原则的。低于0.3,表明收入分配过于平均,高于0.4表明居民的收入分配已趋于不合理。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也表明,目前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维持在3.3倍左右,10%的最高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的差距,更是达到了20多倍②。收入差距和权利不平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城乡之间,而且广泛存在于乡村和城镇之中,而且贫富差距日益明显,被人讥讽为“欧洲的城市、非洲的农村”③。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已经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收入差距超过了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这种快速变化是值得忧虑的④。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郑杭生⑤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换形式出现的这种社会巨大变化,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利益格局、社会关系、次级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尤为显著,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感受到。在种种变化之中,不同的个人、群体,有的受益,有的受损,受益者又因受益程度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受损者也因受损程度的高低而相互区别。因此不仅在受益者的个人、群体与受损者的个人、群体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公平与否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程度的受益者之间也产生了公平与否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受损者有强烈的不公平感,受益者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公平感。
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就可能出乱子了⑥。为了促进
①马闯.2012.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社会科学论丛,1:234
②王毕强,翁仕友.2010-11-06.收入分配改革临考.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0-10-10110540032.html
③景体华.2006.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
④郑杭生,李迎生.2011-03-06.社会分化、弱势群体与政策选择.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121content_5264615.htm
⑤郑杭生.2003-04-09.转型加速期的社会公平问题.http:www.bjqx.org.cnqxwebn1192c198.aspx
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199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64
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解决阻碍公平实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研究公平判断,研究公平判断影响因素有着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长期以来,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都关心公平问题,但研究的视角不同。哲学家、社会学家侧重于研究公平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学者张静①认为,由于公平问题具有道德内涵,在抽象的层面上谈论公平、抨击公平并不难,没有人反对社会需要公平,但需要什么样的公平,不同的人所指内涵则不同。了解社会成员实际使用的公平标准,是做出判断和选择的前提。因为只有依据他们持有的公平原则建立的规则,才是他们认为正当的并受到认同的制度,而发自内心的认同,将产生和谐的社会秩序。
心理学家则关注人们对公平的主观感受与判断,他们关注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讨论公平评价怎样影响他们的行为动机及后续行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依赖实验结果,其缺陷是心理学实验要控制实验条件,会把社会成员置于一个特定的实验情境中,这种方法会导致社会成员暂时性地与现实生活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利益等分离开来,虽然这样会提高研究结果的内部效度,但大大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尽管如此,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了解公平越来越被学者重视。
管理学家则徘徊在公平与效率的优先取舍上。就现代公共管理研究来说,公平价值越来越受关注。新公共行政学派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公平,而不是经济和效率;主张将效率至上改为公平至上,并将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此后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政府有责任确保..解决方案完全符合公平和公平的规范,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只重视生产率。新公共服务理论试图在扬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一种更加关注民主、公平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符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制度模型②。改革开放后,国家根据此前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和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必要的、正确的。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情况发生变化,社会差距已经很大、过大,提倡“效率公平,并重兼顾”极有必要。符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制度模型的建立,需要对当代公民的公平判断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介入。
①张静.2008.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②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2004.新公共服务.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
当然公平问题除了客观的公平外,还存在主观的公平判断。公平社会的建立,除了需要客观公平的制度外,还需要关注和破解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那就是当代社会公民是如何进行公平判断的。只有了解了当代公民公平判断的影响因素(包括一般影响因素和绝对因素)和评判标准,了解了当代公民公平判断的认知过程,才能在此基础上达到主观公平与社会客观公平的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良性发展。
二、公平判断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各个领域考虑民意的倾向与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多,如何获得民意的支持,除了问题性质之外,公平成了人们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研究公平判断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平及公平判断的定义
研究社会公平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确的公平观。
“公平”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汉语中,公平的近义词很多,如公正、公道、平等、均等、正义等。这些词语虽然在意义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内涵及用法上存在微妙的差别。例如,公平、平等、均等含有平均的意思;公正、公道、正义主要强调伦理道德含义,如国家分配给两个人1万元,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如果按照公平的含义,那么每个人为5000元;如果按照公正的含义,应该给穷人多些更合适。因此公平与公正还是有细微差异的。
公平与平等,或者说公平原则与平等原则,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且它们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合或交叉的,如机会的平等、竞争规则的平等属于公平的范围,这是它们的联系。同时,公平与平等又是不同的价值观:如果说,平等强调的是某种“同”,那么公平强调的则是某种“异”。公平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由此我们可以一般地说,所谓公平就是一种合理的差异,这与平等以同一尺度来衡量形成反差。同时,公平与平等的内容可以是矛盾的,如结果的平等基本上属于不公平的范围。有的人也开始谈论“宁要不平等的公平,不要平等的不公平”;不怕“公平的不平等”,就怕“不公平的平等”。这些说法突出了公平与平等的区别①。
日本学者高坂健次②在分析从理想的平等社会到公平社会时,将平等和公平
①郑杭生,李迎生.2011-03-06.社会分化、弱势群体与政策选择.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0121content_5264615.html
②高坂健次.2000.从社会阶层看战后日本社会变动.东南学术,2:24-29
两个轴组合为4个单元(表1-1)。这对更好理解公平与平等的区别与联系,是有帮助的。在这四个单元中,他根据日本社会的调查材料,按需分配可以看做1单元既平等又公平的情况;按劳分配可以看做2单元公平的不平等的情况;平均主义可以看做3单元不公平的平等的情况;两极分化则可以看做4单元既不公平又不平等的情况。他还指出“世间容忍的是1单元和2单元,不能容忍的是3单元和4单元”。
表1-1 公平与平等的交叉关系
平等不平等
公平12
不公平34
郑杭生①认为无论是形式上的平等观还是事实上的平等观,涉及的都不是对一切方面都有效的绝对意义上的平等,而只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效的相对意义上的平等。之所以如此,道理并不复杂:社会成员之间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情况,在体力上、智力上、社会协调能力上的素质,都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绝对拉平。谁要无视客观的社会差别,就可能陷入幻想、空想,并在实际中以失败而告终。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公平与否实际上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
综观国内的文献,运用公平和公正词语的学者占大多数。在很多情况下,公平与公平感、公正、公正感等同使用。但社会上和研究中常见的用法是“公正感”、“公平判断”,因为这项研究主要涉及判断问题,所以文中统一说法为“公平判断”、“公平”。此处按照李晔等②的说法“公平就是指处事合情合理,不偏不倚”。
(二)国外组织公平判断研究的发展
公平或不公平属于一种客观现象,可以运用许多公认的准则、法规来进行严格的界定,该类问题属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范畴;而公平感与不公平感则属于一种主观现象,是人们通过社会比较后产生的公正知觉和相关的情感体验,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公平判断则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一种主观判断,属于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公平问题的范围。公平感是在公平判断基础上产生的和公平直接相关的情感体验。因此公平感研
①郑杭生.2010-05-06.转型加速期的社会公平问题.http:www.bjqx.org.cnqxweb
n1192②c198.李晔aspx,龙立荣,刘亚.2002.组织公平感的形成机制研究进展.人类工效学,1:38-39
究本质上就是公平判断后的主观反应,公平判断是介于外部公平与公平感、不公平感之间的关键衔接部分。
国外的公平研究历史的叙述一方面是围绕公平判断的基本依据展开的,分配的结果、程序,交往的互动方式、频率、方向这些都是公平判断的前提依据,进而产生了公平感或不公平感;另一方面是围绕公平感和不公平感产生后的结果展开研究的。同时对公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组织领域。由于此项研究不涉及公平或不公平感的后果变量,此处的公平文献综述只涉及公平研究的第一方面,即公平判断的依据及过程。
在过去的30多年间,国外关于公平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①。第一次浪潮关注的焦点是分配公平。时间跨度为1950~1970年。Adams②的公平理论是现代公平理论的奠基石,他在其有深远影响的论文?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中阐述了公平的概念,以及在人类交换关系中公平缺失产生的原因及后果。他指出,一个人总是将自己对组织的投入(包括个人拥有的技能、努力、教育、培训、经验等因素)与产出(即从组织得到的回报)的比例,与他人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进行对比,当比例相等时,个人体验到公平;而当比例不相等时,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会使个体经历紧张或焦虑的心理状态,并进而寻求解决方法以求公平重建。Adams的公平理论对组织公平研究的主要贡献就在于详细地介绍了不公平的产生及不公平的后果,但缺陷也很明显。其一,对公平判断形成的解释过于狭隘,它主要指的是物质或经济上的分配公平,但没有考虑到非经济报酬对公平感的影响,也没有提及程序(即分配过程)在公平判断中的作用。其二,公平的标准问题。公平标准是指人们对如何分配才是公平所持有的观点与认识,也称为公平观或公平规范。公平标准常因个人的价值观、群体的特点、文化传统等因素而不同。其三,按照Deutch的三种社会基本的公平规范、贡献律、平均律和需要律,Adams的公平理论只强调了贡献律,其科学效度属于高档,而实用性属于低档。
公平研究的第二次浪潮是对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的探讨。时间跨度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Thibaut和Walker③在他们的研究法律程序公平问题的专著中,提出了程序公平理论,指出法律环境的两个独立变量:法院的审判结果及审判方式会影响诉讼人的公平判断。研究总结出两类影响公
①ColquittJA,GreenbergJ,ScottBA.2005.Organizationaljustice:wheredowestand?In:GreenbergJ,ColquittJA.HandbookofOrganizationalJustice.Mahwah:Erlbaum:589-619
②AdamsJ.1965.Inequityinsocialexchange.In:BerkowitzL.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Vol.2.NewYork:AcademicPress:267-299
③ThibautJ,WalkerL.1975.ProceduralJustice:APsychologicalAnalysis.Hillsdale:Erlbaum
平性的因素:“决策控制”和“过程控制”。在过程控制程度高的时候(高程序公平性),即使决策控制程度低(低结果公平性),人们也能感觉到较高的公平性。其主张可总结为,对一个决策是否公平的认知不仅来源于分配的结果,还取决于达成这一结果的过程。Leventhal等①把程序公平的观点运用到组织情境中,提出了程序公平的六条标准,即一致性规则、避免偏见规则、准确性规则、可修正规则、代表性规则和道德与伦理规则。组织情境中的公平也被分为两类:
①对结果或资源配置的公平感受,即分配公平或公正;②对用来决定结果或资源配置的过程的公平感受,即程序公平。Bies和Moag②引入了互动公平的概念,开始关注分配结果反馈执行时的人际互动方式对公平感的影响。Green-berg③又提出互动公平有两种,一种是“人际公平”,另一种是“信息公平”。人际公平指的是Bies和Moag的尊重原则和礼貌原则,而信息公平指的是合理性原则和实事求是原则。
公平研究的第三次浪潮在几年前开始产生,现在还在进行之中。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它关注三种形式公平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人和组织绩效的整合作用。vandenBos等④的研究结果表明:程序公正的信息和分配公正的信息,哪个让被试先得到,哪个就对公正感判断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另一个只有较少的影响。公平判断一旦形成,会以经验的形式指导下次或其他公平判断。最近相关研究发现,在考察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时,程序公平比分配公平更重要。例如,Andson和Patterson⑤的研究发现,程序公平有关变量比分配公平有关变量更能解释公平判断。在实验研究中,我们也同样发现程序公平特别重要。例如,Gillespie等⑥在所进行的实验中,对给予或不给予被试发言机会进行操纵,与不允许发言的被试相比,允许发言的被试判断程序更公
①LeventhalGS,KaruzaJ,FryWR.1980.Beyondfairness:atheoryofallocationpreferences.In:Mikula.JusticeandSocialInteraction.NY:Springer-Verlag:27-55
②BiesRJ,MoagJF.1986.Interactionaljustice:communicationcriteriaoffairness.In:LewickiRJ,SheppardBH,BazermanMH.ResearchonNegotiationsinOrganizations.Greenwich:JAIPress:43-55
③GreenbergJ.1993.Stealinginthenameofjustice:informationalandinterpersonalmoderatorsoftheftreactionstounderpaymentinequity.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54:81-
④vandenBosK,VermuntR,WilkeH.1997.Proceduralanddistributivejustice:whatisfairde-pendsmoreonwhatcomesfirstthanonwhatcomesnex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2
(1):95-104
⑤AndersonWD,PattersonML.2008.Effectsofsocialvalueorientationsonfairnessjudgments.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48:223
⑥GillespieTL,ParryRO.2006.Fuelforlitigation?Linksbetweenproceduraljusticeandmulti-sourcefeedback.JournalofManagement(4):530-546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