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編輯推薦: |
胡适是一位历史感极强的学者,在他论述中,“历史的态度”、“历史的看法”、“历史的进化”、“历史的方法”、“历史的眼光”等等词眼俯拾即是,不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还是在文学、历史研究,都可以看到胡适对于考据和史料研究的热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史癖”。胡适对自己的学术定位是最感兴趣于史学。他晚年曾说:“有时我自称为历史家;有时又称为思想史家。但我从未自称我是哲学家,或其他各行的什么专家。”这种表述也许只是胡适兴之所至的随口一说,但至少证明,对于一个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出来的知识分子,史学研究可以说是他的本色当行。所以,本书收录的文章显得格外从容和熟悉。
|
內容簡介: |
胡适是一位历史感极强的学者,在他论述中,“历史的态度”、“历史的看法”、“历史的进化”、“历史的方法”、“历史的眼光”等等词眼俯拾即是,不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还是在文学、历史研究,都可以看到胡适对于考据和史料研究的热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史癖”。胡适对自己的学术定位是最感兴趣于史学。他晚年曾说:“有时我自称为历史家;有时又称为思想史家。但我从未自称我是哲学家,或其他各行的什么专家。”这种表述也许只是胡适兴之所至的随口一说,但至少证明,对于一个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出来的知识分子,史学研究可以说是他的本色当行。所以,《胡适谈史学》收录的文章显得格外从容和熟悉。
“史学通论”部分收录的文章,是胡适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认识。《说史》所述是中国人历史观的经典描述,虽无新意,也算是开宗明义。《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和《中国的再生时期》从不同的侧面为中国历史作了一个说书式的梳理,看似浅薄,但其中已包括了胡适的历史态度。胡适早年批判传统文化时曾严词厉色,然而对于西方世界诋毁中国文化的攻讦,他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中国的传统与将来》就很好地体现了胡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胡适一生不断地宣传倡导。他说:“我的唯一的目的,是要提倡一种新的思想方法,要提倡一种注重事实,服从验证的思想方法。”“治学方法”部分就收录了胡适关于“科学方法”的一系列重要文字,它们集中反映了胡适所提倡的治学精神和态度。所以这些方法,不仅运用于胡适的史学研究,也是他整个学术研究所贯彻始终的宗旨。章学诚和崔述是胡适十分推崇的两位清代史学家。读过《科学的古史家崔述》,就可以明白胡适的用心所在了。
“史学研究”部分收录的是胡适的专题研究,其中《两汉人临文不讳考》《注汉书的薛瓒》都是他熟练运用考据的最好体现。论王莽和曹操的文章,已显出胡适做翻案文章的本领,读来颇有趣味。胡适晚年对于《水经注》倾注了大量的关心,说来起因很简单,就是为戴震洗刷冤屈。而之所以要为戴震鸣冤,就是因为胡适视戴震为清代考据学的主帅和旗帜。《水经注考》就是胡适晚年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可惜尽管胡适费尽心力,但他为戴震辩白的努力似乎并不太成功,关于《水经注》的悬案至今依然扑朔迷离。
中国历代的学者似乎都喜欢用“笔记”这种文体记录自己的学术成果。胡适作为一位在传统文化中浸润很深的知识分子,自然也脱不了这样的习惯。虽然他没有刻意收录一些短文小札,但在他大量的著述中,还是有很多这样短小精悍的文字,读来颇有兴味。我们把它编入“读史随笔”,借此展示一下胡适作为新文化先驱不被注意的一面:一个书生,一个骨子里面充溢着儒家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
|
關於作者: |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
目錄:
|
第一编 史学通论
说“史”
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
中国再生时期
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
中国传统与将来
第二编 治学方法
研究国故的方法
再谈谈整理国故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校勘学方法论(序陈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
考证学方法之来历
科学的古史家崔述(1740-1816)
第三编 史学研究
两汉人临文不讳考
读陈垣《史讳举例》论汉讳诸条
汉初儒道之争
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
再论王莽
曹操创立的“校事”制
补记曹魏的“校事”
孙吴的“校事”制
书院制史略
注《汉书》的薛瓒
《水经注》考
第四编 读史随笔
论初唐盛唐还没有雕板书
八股的起原
考作象棋的年代
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跋崇祯本《逊国逸书》残本)
读《北史》杂记
海外读书笔记
编后赘语
|
內容試閱:
|
第一编 史学通论
◎ 说“史”
《论语》十五,有这一段话: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何晏集解》引包氏曰:
古之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使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也(此据日本古卷子本)。邢昺正义本“古之史”作“古之良史”,又“借人使习之”作“借人乘习之”。邢疏说:“史是掌书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能者,不敢穿凿。孔子言我尚及见此古史阙疑之文。有马者借人乘之者,此举喻也。喻己有马不能调良,当借人乘习之也。”
又《论语》六,有这一段话: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集解》引包氏曰:
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也。彬彬,文质相半之貌。(邢昺疏:“……‘文胜质则史’者,言文多,胜于质,则如史官也。”)
文与质的讨论又见于《论语》十二: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适按,末三“也”字作“耶”字读,就不用解说了。皇侃本,高丽本,日本古卷子本,都有最末“也”字。)
《集解》引孔安国说:
皮去毛曰鞟。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犬羊耶?
以上三条,可以互相发明。我以为“史之阙文”一句的“文”字,也应该作“文采”、“文饰”解。“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是说,“我还看见过那没有文藻涂饰的史文。现在大概没有了吧?”这就是说,“现在流行的‘史’,都是那华文多过于实事的故事小说了。”
当孔子的时代,东起齐鲁,西至晋秦,南至荆楚,中间包括宋郑诸国,民间都流行许多新起的历史故事,都叫做“史”,其实是讲史的平话小说。最好的例子是晋国献公的几个儿子的大故事——特别是太子申生的故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僖公五年至二十四年)才归国重兴国家的故事。这个大故事在《国语》里占四大卷(《晋语》一至四),约有一万八千字;在《左传》里也有五六千字(旧说《左传》出于《国语》,是不确的。试比较《国语》《左传》两书里的晋献公诸子的大故事,可知两个故事都从同一个来源出来,那个来源就是民间流行的史话,而选择稍有不同,《国语》详于重耳复国以前的故事,《左传》详于重耳复国以后的故事)。这个大故事,从晋献公“卜伐骊戎”起,到晋文公死了,还不曾完,文公的棺材还“有声如牛”,卜人预言明年的殽之战的大捷。这故事里,有美人,有妖梦,有大战,有孝子,有忠臣,有落难十九年的公子,有痛快满意的报恩报仇;凡是讲史平话最动人的条件,无一不有;凡是讲史平话的技术,如人物的描写,对话的有声有色,情节的细腻,也无一不有。这种“史话”就是孔子说的“文胜质则史”。
又如鲁国当时就流行着许多史的故事,如季氏一族的大故事,从季友将生时卜楚丘之父的卜辞起,到鲁昭公失国出奔——从前八世纪的末年直到前六世纪的晚年,一个二百年的大故事。试读“昭公出奔”的一“回”(昭公二十五年),从季公鸟的寡妇如何挑拨起季氏的内讧说起,次说到季平子与郈昭伯两家斗鸡引起仇恨,次说到平子如何得罪了臧孙氏一族,次说到这些不满意的分子如何耸动昭公决心要消灭季氏的政权,次说到阴谋的实行,公徒攻入季氏门,季氏的危机,次说到叔孙氏的家徒如何决定用武力去救援季孙氏,次说到孟孙氏如何犹豫,如何转变过来援助季氏,合力打败公徒,最后才说到昭公的去国出奔。这是很有小说意味的“史话”。
此外,郑国有郑庄公的故事,有子产的故事,卫国有卫宣姜的故事,有卫懿公亡国的故事,鲁国有“圣人”臧文仲的故事,晋国有叔向的故事,还有那赵氏从赵盾到赵武的大故事。在《左传》结集的时候,那个赵氏史话里还没有程婴公孙杵臼的成分,然而已很够热闹了。后来《史记·赵世家》里采取了那后起的程婴、公孙杵臼大故事,于是那个后起的史话也就成了正“史”的一部分了。
我们必须明白在孔子时代各国都有那些很流行,很动人的“文胜质”的“史话”,方才可以明白孔子说的“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一句话。“阙文”的史,就是那干燥无味的太史记录,例如“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类的史文,绝没有文采的藻饰,也没有添枝添叶的细腻情节。
《仪礼》八,《聘礼》有这一段:
辞无常,孙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郑玄注,“史谓策祝”。)
这里的“辞多则史”,与论语“文胜质则史”,都是指古代民间流行的“史的平话”,是演义式的“史”。
这种“史的故事”,或“史的平话”,起源很古,古到一切民族的原始时代。商民族的史诗: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那是商民族的史的故事。周民族的史诗,说的更有声有色了: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
时维后稷。
诞(诞有“当时”之意)弥厥月,
先生如达。(达是小羊)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置之寒冰,鸟履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这是人类老祖宗爱讲爱听的“故事”,也就是“史”。这生民诗里已有很多的藻饰,已是“文胜质”的“史”了。
古代的传说里常提到“瞽,史”两种职业人。《国语》的《周语》里,召公有“瞽献典、史献书”的话,又说:“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周语》里,单襄公说:“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很可能的是古代说故事的“史”,编唱“史诗”的“史”,也同后世说平话讲史的“负瞽盲翁”一样,往往是瞎子。他们当然不会做历史考据,止靠口授耳传,止靠记性与想象力,会编唱,会演说,他们编演的故事就是“史”,他们的职业也叫做“史”。
春秋时代以至战国时代各国的许多大规模的“史”的故事,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就是这些“瞽史”编唱出来的。其中至少有一部分,经过《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诸书的收采,居然成了历史了(我们不要忘了古代还有“左邱失明,厥有《国语》”的传说)。中间虽然出了几个有批评眼光,有怀疑态度的大思想家,如孔子要人“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如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然而孔子自己说的尧舜,说的泰伯,也还不是传说里的故事吗?孟子自己大谈其舜的故事,象的故事,禹的故事,也还不是同“齐东野人之语”一样的“史”吗?
总之,古代流传的“史”,都是讲故事的瞽史编演出来的故事。东方西方都是这样。希腊文historia,拉丁文historia,也是故事,也是历史。古法文的estoire,英文的story与history,都是出于一个来源的。
(原载1958年12月15日台北某杂志)
◎ 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
历史可有种种的看法,有唯心的,唯物的,唯人的,唯英雄的……各种看法,我现在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是从文学方法的,文学的名词方面的,是要把它当作英雄传,英雄诗,英雄歌,一幕英雄剧,而且是一幕英雄悲剧来看。
民族主义是爱国的思想,英国有名的先哲曾说过:“一个国家要觉得它可爱时,是要看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是否有可爱之点”,中国立国五千年,时时有西北的蛮族——匈奴、鲜卑……不断的侵入,可说是无时能够自主的,鸦片战争又经过百年,而更有最近空前的危急,在此不断的不光荣的失败历史中,有无光荣之点,它的失败是否可以原谅,在此失败当中,是否可得一教训。
这一出五千年的英雄悲剧,我们看见我们的老祖宗继续和环境奋斗,经过了种种失败与成功,在此连台戏中,有时叫我们高兴,有时叫我们着急,有时叫我们伤心叹气,有时叫我们掉泪悲泣,有时又叫我们看见一线光明,一线希望,一点安慰,有时又失败了,有时又小成功了,有时竟大失败了,这戏中的主人翁,是一位老英雄——中华——他的一生是长期的奋斗,吃尽了种种辛苦,经了种种磨难,好像姜子牙的三十六路伐西岐,刚刚平了一路,又来了一路,又好像唐三藏西天取经,经过了八十一大难,刚脱离了一难,又遭一难似的,这样继续不断奋斗,所以是一篇英雄剧,磨难太多,失败太惨,所以是一篇悲剧。
本来在中国的文字中——戏剧中、小说中,悲剧作品很少,即如《红楼梦》一书,原是一个悲剧,而好事者偏要作些圆梦、续梦、复梦等出来,硬要将林黛玉从棺材里拿起来和贾宝玉团圆,而认为以前的不满意,这真不知何故,或者他们觉得人类生活本来是悲剧的,历史是悲剧的,因此却在理想的文学中,故意来作一段团圆的喜剧。
在这老英雄悲剧中,我们把他分作几个剧目,先说到剧中的主人,主人是姓中名华——老中华,已如上述,舞台是“中国”,是一座破碎的舞台——穷中国,老天给我们祖宗的,实在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一块很穷的地方,金银矿是没有的,除东北黑龙江和西南的云贵一部分外,都是要用丝茶到外国去换的,煤铁古代是不需要的,土地虽称广阔,然可耕之地不过百分之二十,而丝毫无用的地却有三分之一,所以我们的祖宗生下来,就是在困难中。
这剧的开始,要算商周,以前的不讲,据安阳发掘出来的成绩,商代民族活动区域,只有河南、山东、安徽的北部,河北、山西南部的一块,也许到辽宁一部,他们在此建设文化时,北狄、南蛮不断的混入,民族成了复杂的民族,在此环境之下,他们居然能唱一出大剧,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我们现在撇开了“跳加官”一类开台戏,专看后面的几幕大戏。
第一幕 老英雄建立大帝国
第二幕 老英雄受困两魔王
第三幕 老英雄死里逃生
第四幕 老英雄裹创奋斗
第五幕 老英雄病中困斗
第一幕 老英雄建立大帝国
中国有历史的时期自商周始,地域限于鲁豫,已如上述,在商代社会中迷信很发达,什么事情都问鬼,都要卜,如打猎、战争、祭祀、出门……事无大小,都要把龟甲或牛骨烧灰,看他的龟纹以定吉凶,在此结果,而发明了龟甲、牛骨原始象形的文字,这文字是很笨的图画,全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只能勉强记几个物事名词而已,在这正在建设文化的时候,西方的蛮族——周,侵犯过来了,他具强悍的天性,有农业的发明,不久把那很爱喝酒的、敬鬼的、文化较高的殷民族征服了,这一来,上面的——政治方面是属于周民族,下面的就是属于殷民族,二民族不断的奋斗:在上面的周民族很难征服下面的殷民族,孔子虽是殷人(宋国),至此很想建设一个现代文化,故曰“吾从周”,而周时,也有人见到两文化接触,致有民族之冲突,所以东方(淮水流域)派了周公去治理,南方(汉水流域)派了召公去治理,封建的基础,即于此时建设,但是北狄、南蛮在此政治之下经了长期的斗争,才将他们无数的小国家征服,把他们的文化同化,以后才成七个大国家,不久遂成一个大帝国。
至于文字方面,也是从龟甲上的,牛骨上的,不达意的文字,经过充分的奋斗,而变为后代的文字,文学方面、哲学方面、历史方面,都得着可以达意的记载,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周朝的时候,许多南蛮要想侵到北方来,北边的犬戎也要侵到南部去,酝酿几百年,犬戎居然占据了周地,再经几百年,南方也成了舞台的部分。
此时的建设期中,产生了一个“儒”的阶级,儒本是亡国的俘虏——遗老。他本是贵族阶级,是文化的保存者,亡国以后,他只得和人家打打官司,写写字,看看地,记记账,靠这类小本领混碗饭吃而已(根据《荀子》的《非十二子》篇),这班人——“儒”一出来,世界为之大变。因为他们是不抵抗者、是懦夫。我们从字义看,凡是和儒字同旁的字眼,都是弱的意思,如需(耎)字加车旁是软弱的輭(软)字,加心旁是懦字,加孑旁是孺字,是小孩子。他们是唱文戏的,但是力量很大,因为他们是文化传播者,是思想界。老子后世称他为道家,但他正是“儒”的阶级中之代表,他的哲学是儒的哲学,他的书中常把水打譬喻,因为水是最柔弱的,最不抵抗的,这就是儒的本身。他们一出,凡是唱武戏的,至此跟着唱起文戏来了,幸而在此当中,出来一个新派,这就是孔子,他的确不能谓之儒者,就是儒者也是“外江”派,他的主张是“杀身成仁”。他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完全和老子相反。老子是信天的,主自然的,而新派孔子,是讲要作人的,且要智仁勇三者都发达,他是奋斗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他的精神。新派唱的虽也是文戏,但他们以“有教无类”打破一切阶段,所以后来产生孟子、荀子、弟子李斯、韩非。韩非虽然在政治上失败,而李斯却成了大功,造成了一个大帝国。(第一幕完)
第二幕 老英雄受困两魔王
不久汉朝兴起来了,一班杀猪的,屠狗的,当衙役的……起来建设了一个四百年的帝国,他们可说得上是有为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奋斗,则决不会有这四百年的帝国,但是基础究未稳固,而两个魔王就告来临!
第一个魔王——野蛮民族侵入。在汉朝崩溃的时候,夷狄——羌、匈奴、鲜卑都起来,将中国北部完全占领(300至600),造成江左偏安之局。
第二个魔王——印度文化输入。前一个魔王来临,使我们的生活野蛮化,后一个魔王来临,就是使我们宗教非人化。这印度文化侵略过来,在北面是自中央亚细亚而进,在南方是由海道而入,两路夹攻,整个的将中国文化征服。
原来中国儒家的学说是要宗亲——“孝”,要不亏其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将个人看得很重,而印度文化一来呢?他是“一切皆空”,根本不要作人,要作和尚,作罗汉——要“跳出三界”,将身体作牺牲!如烧手、烧臂、烧全身——人蜡烛,以献贡于药王师,这风气当时轰动了全国,自王公以至于庶人,同时迎佛骨——假造的骨头,也照样的轰动,这简直是将中国的文化完全野蛮化!非人化!(第二幕完)
第三幕 老英雄死里逃生
这三百年中——隋、唐时代是很艰难的奋斗,先把北方的野蛮民族来同化他,恢复了人的生活。在思想方面,将从前的智识,解放出来,在文学方面,充满了人间的乐趣,人的可爱,肉的可爱,极主张享乐主义,这于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中都可以看得出,故这次的文化可说是人的文化。再在宗教方面,发生了革命,出来了一个“禅”!禅就是站在佛的立场上以打倒佛的,主张无法无佛,“佛法在我”,而打倒一切的宗教障、仪式障、文字障,这都成功了。所以建设第二次帝国,建设人的文化和宗教革命,是老英雄死里逃生中三件大事实。(第三幕完)
第四幕 老英雄裹创奋斗
老英雄正在建设第三次文化的时候,北方的契丹、女真、金、元继续的侵过来了,这时老英雄已经是受了伤——精神上受了伤(可说是中了精神上的鸦片毒,因为印度有两种鸦片输到中国,一是精神上的鸦片烟——佛,一是真鸦片),受了千年的佛化,所以此时是裹创奋斗,然而竟也建立第三次大帝国——宋帝国,全国虽是已告统一,但身体究未复元,而仍然继续人的文化,推翻非人的文化(这段历史自汉至明,中国和欧洲人相同,宗教革命也是一样),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王荆公的变法,正与前“任重而道远”的学说相符合。
在唐代以前,北魏曾经辟过佛,反对过外国的文化,禁止胡服胡语即其例,但未见成功。而在唐代辟佛的,如韩愈,他曾说过:“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三个大标语,这风气虽也行过几十年,但不久又恢复原状,然在这一次,却用了一种软工夫来抵制这非人的文化,本来是要以“人的政治”“人的法律”“人的财政”来抗住它的,但还怕药性过猛,病人受纳不起,所以司马光、二程等,主张无为,创设“新的哲学”“新的人生观”,在破书堆中找到一本一千七百几十个字的《大学》来打倒十二部大佛经,将此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来创造新的人的教育,新的哲学,新的人生观,这实在是老英雄裹创奋斗中的一个壮举。但到了蒙古一兴起,老英雄已筋疲力竭,实在不能抵抗了!(第四幕完)
第五幕 老英雄病中困斗
这位老英雄到明朝已经是由受创而得病了,他的病状呢?一是缠足,我们晓得在唐朝被称的小脚是六寸,到这时是三寸了,实在是可惊人!二是八股文章,三是鸦片由印度输入。这三种东西,使老英雄内外都得病症。
再有一宗,就是从前王荆公的秘诀已被人摒弃了,本来他的秘诀一是“有为”,一是“向外”,但一班的习静者,他们要将喜怒哀乐等,于静坐中思之,结果是无为,是无生气,而不能不使这老英雄在病中困斗。
清代的天下居然有二百余年,这实是程朱学说——君臣观念所致,因为此时的民族观念抵不住君臣的名分观念。不过老英雄在此当中,而仍有其成绩在,就是东北和西南的开辟,推广他的老文化。湖南在几十年前,在政治上占有极大势力,广东、广西于此时有学术上的大贡献,这都是老英雄在病中的功绩,他虽然在政治上失地位,然而在学术上却发生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精神,而成就了一种所谓的“汉学”。这种新的学术,是不主静而主动的,它的哲学是排除思想而求考据,考据一学发生,金石、历史、音韵,各方面都发达。顾亭林以一百六十二个证据,来证明“服”字读“逼”字音,这实在具有科学之精神,不过在建设这“人的学术”当中,老英雄已经是老了,病了!
尾声
这老英雄的悲剧,一直到现在,仍是在奋斗中,他是从奋斗中滚爬出来,建设了人的文化,同化了许多蛮族,平了许多外患,同化了非人的文化,从一千余年奋斗到如今,实在是不易呀!这种的失败,可说是光荣的失败!在欧洲曾经和我们一样,欧洲过去的光荣,我们都具备着,但是欧洲毕竟是成功,这种原因,我认为我们是比他少了两样东西,就是少了一个大的和附带一个小的,大的是科学,小的是工业。我们素来是缺乏科学,文治教育看得太重,我们现在把孔子和其同时的亚里士多得、柏拉图来比一比,柏拉图是懂得数学的,“不懂数学的不要到他门下来”,亚里士多得同时是研究植物的,孔子较之,却未必然吧?与孟子同时的欧几里得,他的几何至今沿用,孟子未尝能如此吧?在清代讲汉学的时候,虽说是有科学的精神,却非加利莱用望远镜看天文,用显微镜看微菌,以及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可比。所以中西的不同,不自今日始,我们既明白了这个教训,比欧洲所缺乏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努力就有了目标,我们这老英雄是奋斗的,希望我们以后给他一种奋斗的工具,那末,或者这出悲壮的英雄悲剧,能够成为一纯粹的英雄剧。
(本文为1932年l2月1日胡适在武汉大学的演讲,
收入1966年台北文星书店出版的《胡适选集》演讲分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