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作者葛兆光收录了《如何理解“遗失的环节”:朱熹人朝与孝宗晚年部署》;《打通思想、学术、政治和社会史领域的“新思想史”》;《欧美学者对“唐宋变革”的修订,及其对宋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的新解释》等文章。
|
內容簡介: |
《三联讲坛: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是自2003年以后的七八年间,葛兆光先生陆陆续续在几所大学,专门给博士生讲的“思想史著作选读与研究”一课的录音整理稿。作者借鉴了一些海外学者有关中国思想史或文化史著作的阅读,对海外中国研究的方法有深入的剖析和探讨,通过并不多的若干个案,也参悟了海外中国研究的一些特别的背景和理论,经过对这些论著的批评性考察,让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学界的不足和长处。
|
關於作者: |
葛兆光,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4年同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江苏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92年起,任北京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7年起,先后应邀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客座教授等。2006年底,出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学。
|
目錄:
|
自序
开场白
一、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应当有多宽?
二、文献、学术史、国际学界:为什么三面应战?
三、从实招来:关于这门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内容
结语:一点感慨
第一讲 从“唐宋变革论”说到宋代思想史与文化史研究
引言:借包弼德《斯文》一书讨论唐宋思想史与文化史的问题
一、从“假说”到“学说”:什么是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
二、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形成的资源、背景与心情
三、欧美学者对“唐宋变革”的修订,及其对宋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的新解释
四、关于包弼德《斯文》一书的介绍
五、文学批评史取代思想文化史,是方向吗?对包弼德《斯文》的一些意见
结语:文化和思想领域中的唐宋变革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讲 历史学意义上的新思想史
引言:宋代理学史脉络的来源
一、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内容介绍
二、如何理解“遗失的环节”:朱熹人朝与孝宗晚年部署
三、《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典范性意义
四、对《朱熹的历史世界》具体论述的一些讨论
结语:打通思想、学术、政治和社会史领域的“新思想史”
【参考文献】
第三讲 “前近代”、“亚洲出发思考”与“作为方法的
中国”
引言:日本的思想史研究传统及其影响
一、“前近代”:重新命名,意义何在?
二、亚洲:为什么要这样一个历史空间单位?
三、什么是“作为方法的中国”?
结语:他山之石,终究是他山的
【参考文献】
第四讲 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
引言:清代学术和思想研究的意义在哪里?
一、清代学术史的学术史
二、艾尔曼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
三、关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一书的讨论
结语:作为思想史资源的学术史
【参考文献】
代结语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的写法
引言:为什么要和博士生讨论“学术书评”?
一、学术书评的意义
二、学术书评写作的基本条件
三、书评的具体方法
四、从书评到综述:如何写博士学位论文的首章?
后记
|
內容試閱:
|
二、文献、学术史、国际学界:为什么三面应战?
接下来,我要和大家谈谈,为什么如今做学问得三面应战。
第一,你做学问,得接受历史文献资料的挑战。
不用说,你要熟悉种种历史文献资料。就说思想史、文化史吧,它的范围很大,仅仅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这一块,儒、道、佛之外,还有古代三夷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民间信仰,这些数量庞大的文献资料考验你的耐心,特别是,这些文献资料并不是现成的摆在那里,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让你随意挑拣的,而是你得在更庞大的文献资料堆里去慢慢找。过去的老词儿叫“披沙拣金”,你得找到有用的资料,前人没有使用过的资料,还得鉴别这些资料的真伪。我以前说过,所有的文献资料,可能都经过四重筛子,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可能经过带有某些意图的历史学家主观挑拣;其次,可能经过传统上层精英带有文化批评的论述;再次,还经过政治意识形态有意识的删减和增加;最后,它又经历了水、火、战乱等等历史的淘汰。你怎样穿越历史和政治,找到新资料,重写思想史和文化史,还真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思想史和文化史领域,有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就是各人用的资料都差不多,特别是有的人习惯了Google和Baidu,什么事儿来了,就在网上一搜。其实网络资源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你聪明也罢笨也罢,电脑一敲,出来的都一样,所以会大家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特点,也没有融入思考,更不是有意义的“选择”,倒常常是无意义的“堆垛”。有的资料,你用我也用,说不清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要知道,史料上没有新开拓,往往论述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史料一旦有新发现,论述就自然会发生变化。所以,发现新史料,是学术进步的最基础的一步。举两个我自己熟悉的例子,关于中古时期道教公开以性事为中心的“过度仪”,经历隋唐宋明,历史资料就差不多都散佚了,幸好从零零星星的资料中,还勉强可以勾勒出来它的过程,人们才知道中古中国的宗教里面,会有这种“不文明”的仪式存在;又比如说,如果不是一块《唐中岳沙门释法如行状》石碑和敦煌文书《传法宝记》的存在,禅宗神秀、惠能相争六祖衣钵的故事,可能就被相信为历史了。所以,你首先得面对的就是思想史文化史文献资料本身的挑战。
……
P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