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与会学者围绕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主题,对国家观念近代转型、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的形成以及近代中外关系下的国家观念等议题展开专题探讨的论文,文章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地论述了各自关注的问题,体现了近代思想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
關於作者: |
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
|
目錄:
|
卷首语
专题论文
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变异
——兼论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许纪霖】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李育民】
三重互动关系之下的审视: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俞祖华】
清季梁启超的国家论及其相关理论背景【孙宏云】
清季民族国家认同理念之一侧面——以刘师培的论说为例【李 帆】
清末留日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以明治日本的影响为例【郑匡民】
二十世纪初年国人对引进西方国会制度之态度及其转变【张玉法】
蒋介石的亚洲认识
——太平洋战争时期蒋介石对韩半岛政策及战后亚洲构想【〔韩〕裴京汉】
问题讨论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李细珠】
近代中国漫画及其传播与世界文化
——广告漫画、全球民族主义、社会性别【〔日〕坂元弘子】
乾嘉学者对传统忠孝观念意义的调整
——以钱大昕、阮元为中心的讨论【王法周】
青年论坛
“有机国家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刘 耀】
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派对“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的回应【曾 科】
萧公权与后五四国家观——以《政治多元论》为中心【承红磊】
学位文选
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与国家观念的传播【郭 辉】
书评与文评
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的追问与设计
——评郑大华先生《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彭春凌】
学术综述
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
——第四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刘 纯 曾 科】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向【邹小站】
改刊词
|
內容試閱:
|
本辑《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主题是“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所收诸文从不同的视野、角度展示了该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一系列的探讨,有助于提升我们知性水准来认识作为近代国家的中国,如何在观念意义上“诞生”及“成长”。
许纪霖、李育民两文皆从宏观角度立论。许文串联起古今各派思潮之间的内在关联。文章指出,近代中华民族的观念建构,虽受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论以及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等西潮的冲击,但思想家们的基本思维框架仍旧是维系传统中国民族认同的一对核心概念“天下主义”与“夷夏之辨”。近代中国思想家在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其立场从极端到温和的选择及调整都在在能见到这一对核心概念的影响。李文则将晚清时期国体观念变化的思想史问题,落实到鸦片战争之后一次又一次的中外交涉之中。从议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清朝君臣以“俯顺夷情”修正“慎持国体”,到贵州教案交涉中,他们不得不“以服远人而维大局”,国体概念在矛盾中演化变异,逐渐偏离天朝体制,最终化合为各国平等交往“藉条约以维系”的近代国家观念。文章因事成论,所研讨的头发服饰、跪拜礼仪、历法正朔,中外交涉中的这些细节,其实也正是抽象的“国体”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实到事无巨细的日常经验的痕迹。
俞祖华文章提纲挈领,从国权、民权与公民个人的人权三个维度,梳理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基本线索。孙宏云、李帆两文则深入探究晚清主立宪与主革命两派思潮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及刘师培的国家、民族理念的缘起和演变。对这两位兼通中西的思想家,学界既往研究已相当可观。孙宏云文章试图勾勒梁启超流亡日本到辛亥革命的整个思想历程,对梁氏的每一次思想转变都作出合情理的解释。文章认为,梁氏国家思想中始终以建立近代民族国民国家乃至将来发展为民族帝国主义作为理想目标,他的建国论一以贯之,而政府论更具实用主义色彩,并不连贯。此外,孙宏云分析梁启超如何吸收伯伦知理的学说,和“青年论坛”栏目所收刘耀关于“有机国家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论文,可以对照互观。李帆文章指出,以“夷夏之辨”来强调种族差别、鼓动“排满”革命,这只是刘师培思想的大旗。事实上,刘师培非常明白,文化上的“用夏变夷”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目标。刘师培在这一革命政治目标的驱动下,将中国固有的文化民族主义转换成近代的政治民族主义。
郑匡民、张玉法两文分别关注明治日本、美国欧洲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及国会制度的影响。郑文在明治日本的特殊历史环境中讨论留日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文章分析了日本明治时期的进化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在促成留日学生民族意识觉醒上的作用。文章特别指出,不可忽视留学生在日本寓居的生活方式及日常生活中受到歧视所引发的内心情感,这种更加“内面”、切己的体验对民族意识觉醒的作用。张文从魏源开始,全面爬梳近代国人对西方国会制度的憧憬、引进及态度转变的历程。从清末立宪运动和民初孙中山、袁世凯两派政争,到1920年代的国民制宪运动,国会制度,一种西洋民意政治的理想,遭遇并作用于中国近代的历史现实,其间颇能见出外来思想在本土落地生根的艰难性。
在清末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追求国家富强取代关怀仁义礼教,构建现代国家的诉求压倒大同理想,这成为近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趋向。那么进入民国之后,知识人对国家观念的思索又是在怎样的语境、获得哪些资源的情况下展开的呢?
曾科、承红磊、郭辉各文关注民国年间的问题。曾文探讨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的国家主义派在“一战”之后对民族自觉思潮的回应,其要点是不允许蒙、藏独立建国,民族自决的唯一出路在各族人民武装起来求得中华民族整体的自决。承文在192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背景下理解萧公权的《政治多元论》,观察他如何建立一种作为伦理理念的国家观,着意于规范国家制度和个人行为。郭文指出,抗战之后,国家纪念日的设置打下国家观念传播的制度性基础,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展现不同侧面的“国家”意象,将国家观念向社会民间传播。
近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在西方列强尤其是在邻国日本的巨大压力下展开的,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其实又具有世界流行文化的共同属性。在“问题讨论”栏目中,李细珠论文聚焦1870年代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从联日制西到以西制日防俄,清朝外交政策的改变,显示了甲午战前中、朝、日三国关系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坂元弘子论文讨论全球性的漫画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其与民族主义扩展之间的关系。香烟、保健药品等注重形象的嗜好品的广告,以漫画的方式反映拒买洋货的诉求,又往往使用勇敢的女性形象作宣传。民族主义的诉求与女性解放的现代趋向,两者密切关联。王法周论文解析钱大昕、阮元等一些乾嘉学者对忠孝观念的重新诠释,追溯了近代启蒙思潮批判政治化忠孝观念的渊源。
毋庸置疑的是,对近代国家观念的历史研究,重新创造着我们对于“国家”的记忆和想象。不唯如此,它对未来也具有召唤性的力量。借用许纪霖文章结尾的话,“中国的国族认同所面临的,正是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使命,除了打造一个建立在各民族与族群文化平等的国族意识之外,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具有世界主义普世背景的民族主体性”,“这个国族之伟大不是建立在种族意识和实力征服的基础上,而是如同古代中国那样,有着同样伟大的文明,文明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一个自由民主法治的国家,则是它的肉身”。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邹小站论文梳理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趋向,提示思想史研究界彰往察来,在积极总结过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新的研究。
下一辑《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主题是“近代中国人的世界意识”,我们欢迎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家学者和青年朋友积极投稿,支持刊物的健康发展!
|
|